㈠ 小学数学练习题如何设计
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练习设计巩固练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认为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实施新课标中,我们的教师怎样精心设计自己的练习呢?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同时,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根据作业中普遍存在的薄弱进行专项习题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识点.例如,在“平均数应用题”中,关键之处在“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可以针对这个重难点设计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练习中明晰概念。又如,学生学习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后,容易把它和前面的“质数”混淆起来,也可以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准确掌握知识。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使学生对本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开放题的设计是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题来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四、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的创新性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就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都会大大加强。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巧妙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在平时教学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以获得实施练习设计的最佳效果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㈡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的练习题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练习设计尤为重要。
㈢ 浅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题提高练习的有
浅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题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对数学知识的构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受“精讲多练、以练代讲”的思想影响,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机械的重复的,课堂练习是例题的重复,课外作业又是课堂作业的重复,继而为学生布置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作业的负担,又违背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减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规律。还有,受应试教育的顽固影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过份注重书面作业,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练习。再有,很多教师对数学练习存在着比较片面的认识,过于强调练习与教材的一致性,练习大多是些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明确的封闭性习题,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兴趣是指人们在获取知识,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对知识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对所学知识有强烈的爱好,肯于钻研,乐于探究。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性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因此,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可以这样安排:
一、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就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取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练习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性练习。如:在教方程的时候,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为了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口算的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练习后,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二、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可以进行以下几种练习:
1、发现式练习。如:在整数除法的估算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估算方法。
2、对比性练习。如:在教学用分数解应用题时,问题中的单位“1”已知与单位“1”未知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此种练习。
3、变式性练习。如:在教学学生春游“乘船”、“乘车”、“搭帐篷”的问题时,可以穿插一些“做衣服”、“装车轮”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是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发展。
4、反馈性练习。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题拿出来,让大家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重在让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三、“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的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个阶段,可以分三类进行练习。一是“可变式”练习,就是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二是“开放性”练习,就是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的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三是“生活中的数学”练习。如:“购物”问题、平面图表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可以办书本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有更深的体会,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越多,老师的抱怨也就多,与其这样,不如少布置一些作业,而布置一些经典的作业,或用其他形式的课后作业代替。包括:实践性作业、调查性作业、研究性作业。
总之,有效的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趣味性,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遵循学生的发展思维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原则,通过我们的归纳、提练,努力实现练习的最优化。
㈣ 如何有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有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方法:
一、趣味性原则,调节学习的心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定向、持续和强化的效应,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寓练于乐,练中生趣,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学完扇形统计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以自家的收入为总数,算一算家里的各部分支出所占的百分比,并用学过的统计图来表示。布置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致很高,既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又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二、层次性原则,体现个别差异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作业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要关注特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特困生吃得饱,让优生吃得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如:在“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新课练习中,可分解成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依据倒数的意义去求整数、分数的倒数;第二层次,思考1和0的倒数。第三层次,求小数的倒数。第四个层次,是由学生自己报出数据,然后再请其他同学用口答来求出这个数的倒数。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
三、分类性原则,体现练习的有效性。
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所以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练习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设计练习,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效应”。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课型不同,练习设计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4)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习题集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练习设计重技巧。
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如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后可以补充以下练习:3÷8=1.35÷15=0.49÷7=25.5÷3=7.2÷36=?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的应用,重点突出被除数不够商1,同时在被除数上添上小数点并用0补足。
(2)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是指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后,安排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㈤ 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而课堂练习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活动形式。通过适当的练习,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方法。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非常重要。那么,怎样的课堂练习才是最有效的呢?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难度要有难有易,并且要紧密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这样设计出来的习题才会新颖有趣,让学生乐于做数学课堂练习。
一、设计趣味性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应该尽量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要尽可能地彰显数学的趣味,让学生一看题就有一种强烈的做题欲望。
如在讲一年级下册第五课“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在讲了基本的换算之后,要想办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感性地认识到各个面值人民币的价值,所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模拟购物的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们为日常学习用品估价,确定物品价格,然后再让几个学生做售货员,其余的学生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来购买物品。在游戏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不知道如何找兑,不能准确换算等,可是也正是这些困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价值。
二、正视学生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客观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也要有梯度,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发展。
在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练习,以模仿课本知识为主;二是提高性练习,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三是拓展性练习,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讲二年级上册的“认识除法”一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
1.基础性练习
(1)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可以得到几个?
(2)红星小学二年级有80名学生,每20人分为一个班级,二年级有几个班?
2.提高性练习
(1)小红和5个小朋友一起去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60个,平均每人摘了几个苹果?
(2)妈妈给了明明10个香蕉和5个苹果,让他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问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水果?
3.拓展性练习
学校组织72名同学一起去春游,安排的车有大有小,大车每车可以坐9个人,小车每车可以坐6个人,问学校应该准备几辆大车,几辆小车?
这样来安排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回答,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了。
三、结合生活,设置情景课堂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如果能够很好地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丰富并拓展数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讲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应用课堂练习题:某校三年级2班38人去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每人需付门票50元钱。按规定45人以上就可视为组团,可以享受7折优惠,请你算一算,他们怎么买票花钱最少,最少需要付多少钱?
这个练习题就很好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学生看到这样的题也特别感兴趣,都积极地进行解题。最后他们设计出了三种方案:一是不享受优惠,38人买38张票,共花50×38=1900元;二是38人买45张票,共花50×45×70%=1575元,可以比第一种方法节省325元;三是买45张票后,把多余的7张再原价转让给他人,这样可以卖350元,这样38名学生只需要花1225元就可以了。
这样的课堂练习,可以拓宽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设计开放性课堂练习
传统的数学练习题条件明确,而且大多只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设计一些能够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的开放性练习。
如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一课,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可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20个人一起坐车去旅游,坐大车每辆车能坐16个人,租一辆大车需要付80元钱;坐小车每辆车能坐11个人,租一辆小车需要付60元钱。你认为如何租车比较划算?
这种课堂练习题一改以往的应用题的提问方式,解答方法也是开放式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应灵活多样,集趣味性、生活性及拓展性于一身,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㈥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比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我利用这单元的知识设计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的作业,猜出后,拔个电话给老师。( )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既不是指数也不是合数( )最大的一位数。( )8的最小倍数。 ( )6和9的最大公约数。(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学生对作业是否敢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对全体,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我们针对学生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选超市”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设计练习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我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学生喜欢的肯德基的儿童自助套餐的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8=( ) 8×7=( )
口诀:( ) 口诀:( )
5×8=( ) 8×3=( )
口诀:( ) 口诀:( )
B餐:填上合适的数。
( )×8=40 8×( )=56
( )×4=32 8×( )=64
C餐:想一想,括号里能填几?
8×6+8=8×( ) 8×6-8=8×( )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学困生和中等学生要求完成A餐的两道题目和B餐中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餐中的两道题目、B餐的一道题目和C餐中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优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给学生,要求他们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决问题,那么无疑可以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了《长、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要给教室里二扇向阳的窗户做窗帘,每扇窗户高2米,宽1米,至少需要买多少米布?在作业交流时,学生很快解答如下:2×1×2=4(平方米)。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质疑:这样买布太少,会遮不住太阳,应多买些。自由议论后,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为了便于拉开(透光)和关闭(遮光),还需把窗帘做成两幅,两幅之间要重叠一定的宽度,有的学生认为:市场上卖的布宽度和窗户宽度不一定一致,还需要根据布幅的宽度和窗户的宽度进行计算,才能确定应买布的长度。还有的学生说:质量好的布要尽量精确些,质量差些的可以适当放长些,这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经济条件。
注重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开放性,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知识运用也更灵活,更有创意,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才能。
五、设计自主性、合作性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开发自主性、合作性作业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为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提供了问题情境和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如:在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可以设计“包装礼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礼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礼盒可以怎样包装?怎样包装可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加深乐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师驻足观赏、频频点头之际,已有一股春风吹进了学生的心田。在这一作业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进行分工,这种分工,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层,也是学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层作业。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并能真正减轻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质,为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㈦ 小学数学怎样设计课堂练习
一、练习设计方法应灵活,形式应多样。
小学数学课的类型不同,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就是要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练习设计形式和方法。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为内容的课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而又最复杂的一种课型。一般情况下,在新授课之前要安排一些“铺垫性”的练习,“铺垫题”的设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完全由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组成的题目,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复习,为引进和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为促成新知识的迁移作好准备;另一类是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分层出现,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识地分散教学难点,从而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即通过提问、板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难,力争使新知识当堂消化。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技能技巧。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
3、课堂练习设计的几种形式。练习设计是教师紧紧围绕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常见的形式是:基本题(与例题相仿)——变式题(比例题稍有变化)——综合题(新旧知识的适当结合)——思考题(仅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的过程。
(1)、辨析题。这是针对教学中易混淆、易出错的内容设计的练习题。其目的是通过辨析,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如,在教学比的知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比、分数和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列表辨析。
(2)、对比题。对比题也是针对教学中易混淆、易出错的内容而设计的,但与辨析题不同;辨析题侧重于知识内容的细微差别而进行比较,它可以是两类,也可以是三类,或者更多;而对比题则侧重于明显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对照,它一般只局限于两类。如: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分数乘以整数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3)、操作题。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设计的练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必须设计多样化的“操作性”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该类练习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一定的动手技巧,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它一般适应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指物(重量、刻度、钟表等)、测量、折纸、拆拼、实验等。
二、课堂练习内容要以现实生活素材为载体。
练习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大纲)指出:“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应儿童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例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三、课堂练习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的练习”(赞可夫语),这就要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①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练习,要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出发,普遍分析学生应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何等水平,然后组织选题,进行编题。 ②要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第一教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底和对应高,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③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讲解,一方面也取决于知识本身的难易深浅,为此练习设计要考虑这些因素:哪些概念的建立较困难,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在哪些地方易犯错误等,这样在设计练习时就可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2、层次性原则:即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对某一个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运用知识,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拾级而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①每个层次的练习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组织安排。如:“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巩固练习可分解成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依据倒数的意义去学会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第二层次,把求带分数、 小数的倒数的题目和求真分数、假分数、整数的倒数的题目放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去掌握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与教材上讲述的方法作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层次,是由学生自己报出数据,然后再请其他同学用口答来求出这个数的倒数。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②精心设计每一层次练习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③要不断变换每一层次练习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定向、持续、内驱和强化的效应,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寓练于乐,练中生趣,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①要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增加练习内容的新颖性。这就是说,练习设计不仅内容要新,而且习题的类型或形式也要新。②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巩固知识 、形成某一技能,往往要对同一要求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这种机械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练习时,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应设计多形式的练习,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题型上讲,有填空、选择、判断、匹配等;从结构上讲,有补条件、补问题、选条件等;从形式上又有听算、笔算、视算、游戏等。设计练习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③要注意把握练习的要求,设计练习要难易适中,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可随意拔高练习的标准。
㈧ 如何有效设计小学数学练习题
一、“指向性”——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经常会预设不少问题,企图借助问题来不断刺激学生思考,让问题贯穿课堂,从而有效串联所学内容。但是在平时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的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更加具有指向性,但趣味性不够;而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设计的问题趣味性强,但是问题的目标指向性和呈现的层次性上有明显的不足。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深入研读文本和课程标准,从而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乐趣。
二、“挑战性”——数学问题的核心要素
调查表明,孩子们对于数学问题的难度、是否有趣以及老师提问的方式和问题如何进行探究都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要让问题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以便让孩子们跳一跳才能够到,从而享受到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获得扫除困难后的成功体验。教师还要让问题变得有趣,才能够激发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层次性”——数学问题的后勤保障
教师要根据时空因素,从自己的教学风格出发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问题的引领作用,对学生容易模糊的地方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追问。
数学课堂上的问题如同一面面旗帜,指引着老师和学生思维前进的方向。教师在设计这些旗帜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所学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诉求。教师只有反复权衡自己、学生和数学教学三者之间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更加精当的问题,从而让数学问题更有功效,数学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