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数学课堂的三个维度是什么意思
xyz轴吧?
xyz轴也叫三维坐标轴,由三个维度构成,也就是x、y、z三个轴
打个比方,一个箱子,x就是长,y就是高,z就是宽,明白了嘛
B. 小学数学“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观察表怎么写
有效教学需要抄教师具有反思意袭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C. 课堂观察量表是根据维度设定的还是根据观察点设定的
通过课前会议,讨论出了大致的观察点,可只带着观察点走进教室,可能专依然难属以观察,或者难以记录信息。需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分解后的要素。但观察点都有许多构成要素,若将它们都设计成观察指标,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观察记录的了。解决的办法是先厘清观察指标的逻辑体系,再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
D. 教师教学维度板书课堂观察量表怎样制定
① 本节课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四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教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教师、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作批注,达到与文本的交流;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②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全部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的有效的小组合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③ 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E. 怎样根据教师教学环节观察量表去总结评价
综合分析:
我们组负责观察的维度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共设计了三个视角:提问、指导、教师理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在课程总目标上提
出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现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地给出问题、提出问题,而是以创
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或主题图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出了一个新要求,
就是从情境图或主题图中找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根据这个要求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需
要,在本节课中,苏老师的课堂提问共 25 次,其中,提问 A 层学生 9 次,B 层学生 5 次,C
层学生 11 次,占学生人数的 78.1%,从这些数据中看出,苏老师在每个环节面向全体,创
设恰当的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大面积关注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
流,问题的分配非常合理,并且苏老师的问题有效性较高,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 分调动学的行为和思维,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的思考,发现并提出
问题,体现了老师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策略。在教师提问过程中,教师的追问对
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例如在环节 3 有位学生画出两个 45°的
内错角而得到平行线时,老师追问“利用 30°的角能画出平行线吗?”让学生互相质疑,
在思维碰撞中引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合作交流,从而加深了对“内错角相等,两直线
F.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点有哪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在上《认识图形》一课时,经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分析之后,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创设情景,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样的三维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的过程,既是提升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深刻领会的能力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并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之一。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