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中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潜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教法研究和策略,致使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不够得当,顾名思义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我国,由于内外部多种原因的影响,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地发展,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B. 如何能使信息技术走进中小学课堂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设计中具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怎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案。
2、怎样避免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3、怎样组建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从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制作教学课件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改革实践中。
4、研究怎样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匮乏的问题。
目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室和光盘播放室,同时计划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次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目标:
1、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指导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4、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5、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6、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三、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教师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2、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人员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3、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4、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在行政部门的协调下,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加大教育教学软件配备的力度,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5、对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避免措施论证研究。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和社会(生活)、艺术等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研究过程、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9年1月开始到2011年6月结束,周期为两年半。阶段工作计划大体如下:
1、准备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 8 月)
⑴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课题研究网络,明确人员分工职责。
⑵ 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与交流。
⑶ 以讲座、观摩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骨干教师和参与本项目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⑷ 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学校及教师按照研究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掌握进行项目研究之前的数据。
⑸ 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 年 9 月——2010年12月)
⑴ 开展研讨与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项目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教学。
⑵ 组织培训活动。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搜集、整理,为学科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证;利用我校校园网络,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⑶ 参加课题的成员组成一个博客群,便于实时记录教学心得和成员间交流经验。
⑷ 由学校协调,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以适当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支持,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⑸ 采取调查、测评等手段对项目过程及时跟踪、监控和有效指导。
⑹ 围绕本项目目标,在各方面开展专题研究。
3 、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⑴ 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系统评价。
⑵ 撰写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⑶ 整理教育资源库。
⑷ 对项目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本项目的验证分析报告。
⑸ 总结汇编研究资料,进行成果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将采用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原则
1、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项目研究动态,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分析,学习国家课程改革的理论及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把握新时期教育的原则和规律,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原有参加项目研究的班级数量、学科数量和年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研究面,吸纳更多的学科和更多的年级参与本项目的研究,实现由“点”到“面”,由“点”到“线”的规模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先对典型学科的经验教训进行剖析,然后再大面积研讨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边研制”、边“推广”、边“修改”的方法。
3、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原则
把在实践中创设的教学模式、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经过研讨,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多次检验的原则。
4、实践与协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工作中,调查与实践必须是真实客观而又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科学性。项目研究的管理也应是科学的,需要各部门团结合作,分工明确。
五、组织与领导
这项课题在中心校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由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协助,学校各科教研组长直接参加,并具体组织实施,使这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提供保障。
C. 中小学课堂能讲有争议的内容么
了解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像什么tfboy啊可以将其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问一些例如:如果你们是tfboy,你们会怎样对待这件事/想这个观点等等等等....像什么当前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啊,表情啊什么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去关注,所有这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老师们可以尝试去 稍加了解并尝试融合到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同时还能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
正规途径:
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如何办呢? 我们可以拿时不时拿出一些句子、段子,让同学们来解读,(一定要是那种可以有多种含义等让人感觉不到其有正确答案的),像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在一句话里是不能把“也许、大 概、一定“用在一起,但鲁迅却可以;为什么一个”辣“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且效果不一: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可以时不时在课堂引发这类似的话题,让学生之间有争议,有疑惑,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爱好。
D. 在小学综合课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中,与课堂规则制定有直接关系的关键点是
这要看抄你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对袭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关键点就是要他们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梳理课本内容,和老师有良好的互动。对老师而言,要求注重上课效率,注意自己授课内容,同时观察学生学习中的短缺,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再者,教室的布置有利于学生学习,老师上课感觉舒心。
E.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抄递为主的教学方袭法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具体形式。讲授法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具有传递知识信息和控制学生的认识活动两方面作用,通过这些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中。他们一边在紧张的思考,一边又在感受求知的乐趣。教师在讲授中既可通过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演绎、综合和概括,又可通过讲重点、讲关键、讲难点、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认识知识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形式。谈话法可使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谈话法花费的教学时间较长,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要求较高,所以,在一堂课中,谈话法一般与其它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F. 湖北综合频道小学生课堂在哪里可以找得到湖北电视台本周六早上8:00左右转播中小学
早上没看,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大家看看有用就拿去用。
家长测试:
一、对学生造成意外伤害最多的是交通事故,做为家长我们平时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在马路上行驶的一安全知识?(12 分)
看清红绿灯标志,绿灯行,走人行道,不强穿马路,不在马路上打闹,不走路看书。
二、如果家中燃气泄露,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怎么办?(12分)
不能开关灯,不能用手机,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跑到室外求救。
三、当孩子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应该教育孩子怎么做?(12分)
有陌生人敲门不开,给家长或小区保安打电话。
学生测试:
一、地震发生时怎么保护自己?(12分)
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或用书包等保护头部,听从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二、如果住在楼房,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12分)
躲在坚固的家具和墙角下,厨房和卫生间里。千万不要跳楼,不要乱跑,不要站在窗外。
三、]如果正在教室上课,发生了地震我们又该怎么办?(12分)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四、电视中讲到游泳时要注意几点?是哪几点?(12分)
四点。无家长陪同不下水;不知水情不下水;无准备不下水;不在水中嬉戏打闹。
五、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如何逃生自救?(16分)
a、迅速逃生,披着湿衣服和被子。
b、有浓烟时身体贴近地面,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从安全出口逃出。
d、泼水降温。
e、向窗外呼救。
G. 小学课堂积极性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体系和策略。合作学习以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为基础,强调课堂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教学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几年合作学习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者所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论文运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现状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当等。这些问题是教师、学生、学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策略
前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地听讲、背诵、练习,这些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记下来,考试的时候再把这些知识复现出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己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因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这样的优点: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几乎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都采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班级人数过多,小组讨论十分困难,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应有的指导,教师一说讨论开始,小组就开始讨论,教师不能走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状况;学生上课乱哄哄的一片,课堂教学难于评估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新课程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制约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新课程评估。因此,希望通过自己对这个课题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和在对实习基地小学的课堂合作学习情况观察与当地教师的访谈记录,提出自己对于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点看法与建议,希望能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些许的实践意义。
一 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的含义比较广泛和复杂,就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定义:
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1]
2 约翰逊兄弟认为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2]
3 嘎斯基对合作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3]
4 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4]
5 我国学者王坦同志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他认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5]
综合上述,我们发现这些学者对于合作学习的本质性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合作学习具有有以下几个显著性特征:
(1)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2)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3)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4)合作是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5)合作学习其实是一种控制性行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已经形成许多流派,因此也已经形成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目前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有如下4种: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小组调查模式、合作方法模式。
二 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的现象
合作学习作为实施新课标的一个标志性教学组织方式,已经广泛运用到了小学的各种课堂上,它所取得的成效我们也是不能忽视的。在调查访谈当中,当问及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否有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时,一位李老师力赞合作学习给小学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小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的气氛也有了明显的升温,教师的授课变得简单起来,学生的学习也变得轻松了,不失为一种有益于师生双方的优秀教学方式。大多数教师都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尽管合作学习在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在大多数小学课堂上合作学习仍然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深入,大多数教师的操作还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就发现有一部分的教师对于小学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的低效的现象都提到了这几点: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不知如何掌握开展合作学习的度、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学习成果的的评价存在着异议,等等。可能这都与合作学习是一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教学方式有关,归结调查访谈情况与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合作学习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重表面形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时有发生。在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盲目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已经设计好的,而是在授课过程中的一时兴起才进行的。在调查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五年级的语文第一堂新授课当中,短短的40分钟,就总共采用了5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提问文章大意和分段及各段落大意时分别使用了一次。在这个环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得多了。当学生开展讨论了文章的大意之后,孩子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可以自主对其进行分段及概括大意的。运用了太多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会抹煞了小学生好思考的天性还会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其次,由于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缺乏授课前的设计与准备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其收效也是甚微的。学生没有掌握到该掌握的知识,而教师也未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小组讨论,主要表现为时间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或者几个问题,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而小学生好动的个性又会使得教师叫停止讨论的时候还久久不能安静下来,这也是造成课堂上时间不足的一个表现。久而久之,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时间去讨论,这会挫败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不足,最终导致合作学习得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二)学生缺乏合作技能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浅,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知道在这个合作学习中自己该充当什么角色。这是在访谈过程中问及存在的低效现象,教师们提及的最多的一点。很多教师都反映到了,有些学生比较活跃,教师一下令开始讨论问题,当即积极发言,争先恐后的想表现自己,小组内缺乏有序的发言。在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却不善发言,存在着“搭便车”的情况。当同组学生在发表意见时,他不是认真倾听并准备发言,而是在开小差做自己的事情或是跟同组其它成员嬉笑玩乐。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合作学习并没有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角色上,因而其效能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成员参与性的不均衡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但在受访的教师都提到了在小学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会造成成员参与性的不平衡这一个消极现象。因为在现实的课堂中,学优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机会比较多,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占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的机会是不均等的,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把持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们也提到了以下这几点原因:上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等等。
(四)对学生缺少有效性的指导
本来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充当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是受访教师们一致认为的。他们在课堂上是设计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但是在真正实行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却没有真正对这几个角色落到实处。他们在给学生布置了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的方式并宣布开始讨论之后,自己在讲台上看教案剩下的教学环节或是在台上观察学生的讨论,俨然一个“看客”,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学习当中来。有的小学生的认为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奇并好玩的学习方式,所以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不会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而是享受讨论这一自由时间与空间,不会在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中真正汲取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再一个就是由于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当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向错误时或者遇到问题时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而导致合作学习中断或失效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小组发言缺乏代表性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旨在成员在集体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属于本组的学习观点,所以合作小组就存在着发言者的这个角色。发言者要分析并综合小组成员中的各个观点,再向全班学生及老师表达属于他们组的思想。但是小学的课堂合作学习在这一点上就有其固定的缺陷,因为参与讨论的成员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并没有达到能对事物进行加工分析综合的地步;再个就是小学生的排外、自大表现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存在。所以,当小组代表发言的时候,发言者更多的是讲属于自己的观点,不愿意讲或者是没有能力综合各成员的思想成果,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成为了发言者的“独角戏”。这就使得教师在评价小组的成绩时没有得到第一手的资料,有损于教师的公正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了解。
(六) 教师的评价不到位
长久以来,考试和分数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最为重视的,如何教,才能让学生理解,才能考出最优异的成绩,一直是教师孜孜不倦为之而努力的目标。在这种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教师很容易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上,而不是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心理变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小组合作成员间意见的交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然而到最后,教师总会将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结论。在评价时,教师也无法摆脱传统课堂评价模式,忽视评价环节,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偏向于合作学习的结果性评价,评价标准单一等。
三 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不能把原因都推给教师。因此在访谈中回答“您认为产生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时,众多教师都给出了许多的原因分析。诸如:小学阶段的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还存在着其固有的消极因素,小学生的合作技能交往技能较差、集体意识不强,等等;教师自身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有限、学校支持力度不大。综合分析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本人认为,合作学习实施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教师的原因,学生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 教师的原因
作为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而在访谈当中,教师们也都就自身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导致的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的不利因素。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自身对于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新课改虽然施行了很多年,但是我们的教师的教育思想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来。他们还是秉承着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因而,对于合作学习这一个新课改的标志性教学方式,他们更多的是形式化执行,还没有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当在访谈当中问及一些教师对于存在着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的原因时,他们也都认为自身对于合作学习这个教学方法的掌握也不是很到位,有些环节很难拿捏。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片面肤浅地理解合作学习。一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组织成小组形式来学习,并没有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的理解合作学习的要义。一些教师根本就不清楚在什么情形之下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什么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他们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教学也许就是新课程的一个标榜性行为而已。
其次,在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合作学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在台下接受知识。新课改来,倡导当今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所以一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标的新思想,就完全摒弃了原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刻意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认为这个教学方式就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但是,衡量学习方式有效还是无效的标准不是哪种学习方式更流行,而是学生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
最后,盲目地应用合作学习。在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那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的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在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合作学习的身影,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内容。但是就客观上讲,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不是什么样的学科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合作学习来解决的。比如一些很浅显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了,这样只会浪费课堂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打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师缺乏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这一点也是教师认为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在讲台上讲课,对于台下的学生是一目了然,很容易掌控课堂。可是当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所要应付的课堂情形就复杂困难得多了。当要求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特别是小学生。小学生是需要哄的,只要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那这堂课至少就成功了一半了;当观察学生的合作时,教师要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及时地指导,因为小学生的合作技巧还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当要求小组暂停或结束时,这点非常的重要。因为小学生好动并且自制力相对较差,所以就要求教师又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合作小组,及时地将学生的思绪拉回。但一些教师自身缺乏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技术,致使合作学习无法顺利、深入地展开。
3 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当
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是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但是一些教师却没有真正的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本来合作学习倡导的就是集思广益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和课堂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受教学质量或是升学的压力影响,他们就会自然的把学生的思维往标准答案上引导。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却是最活跃又最具有创造性的,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抹灭了小学生的天性。另一个就是当教师下令开始讨论之后,学生开始合作学习,但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来。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没有去课堂上巡视,也没有给予学生或参与学生的讨论合作当中来。忽视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小学课堂合作之所以存在着诸多低效的现象,这与学生自身的特殊条件也是分不开的。一部分受访谈教师都提到了,学生自身是造成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合作学习当中所需要的交流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锻炼出来的。再有的是小学生在课堂上较难控制,其自控力差。更有的是学生当中存在着个人主义,使得合作学习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能。归结起受访教师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
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身的差异既是合作学习分组的主要依据,从客观上讲也
是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合作小组中必定有不同情况的组员组成,他们当中有的组员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所以在小组合作讨论当中是占主动地位,表现的机会也比较多;而有的组员性格比较内向,可能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反应稍慢点,再加上自身也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就显得稍微逊色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殊情况,所以这种情形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就表现得尤为严重。而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所倡导的就是全员参与,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互补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正是由于小组间成员的差异所在,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施行的过程中就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了。
2 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态度、技能和技巧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于合作学习中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巧是很缺乏的。他们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课堂合作小组学习的一个因素。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于一个合作的团体当中可能就比较难找到自己的一个合适角色。而教师也没有对于每个学生赋予一个合适其自己的角色,所以很多学生就是按照其性格或能力各方面来自定义自己的角色。最终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讨论问题后,课堂上马上变得活跃起来,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地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
3 学生缺乏反思惯性和反思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的特殊性,致使其在合作学习上无法得到有效性的提高。由于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一般都是前后座,所以组员之间可以说是比较有稳定性的。但是小学生不会对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思考总结,也许他们比较在意的是自己在这个合作学习当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而没有去也不会去认真思考怎样提高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效率。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得到提高和改进也有关于学生自身的这点原因。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方面的影响多多少少也决定了小学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着低效现象。在访谈当中,一些教师就明确的指出了这两点:
首先是学校自身条件的原因。因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这方面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参加培训进行学习。但是有些学校自身条件有限,不能给教师提供及时的有效的教学培训。或者是给教师提供的培训不够专业不够先进。这就会致使教师在教学需求和实际获得这两方面不平衡,最终导致教学的脱节。
其次就是一直以来学校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以课程成绩为主。这就形成了重知识轻智力因素的教育局面。课堂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其它智力方面的能力。所以在课堂合作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上,学校的认识存在着些许偏差。并不进行明确的表态,只要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去升学率提高就可以了,持着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所以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时,大多是凭着自己的一己之力摸索前进,在学校当中没有形成一个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
四 提高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对策
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学习的目标指向看,这是一种关注交互的学习,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在访谈之际,当问到就如何提高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对策时,受访谈的教师都显得教为激动,许多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分组、技能培训、改善教学环境等多方面。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确实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而,合作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对师生、学校、社会也产生了新的要求。
H.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是一项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评价制度.以此促进新课改的实施.并促进课堂教学体系牟完善.因此,特制订如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一.观课形式
1.领导和教师随时进教室观课,对其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每位教师每月出一节公开课,村小学以校为单位,中心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3.每学期选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上观摩课,全镇小学教师参与听课和评价.听课教师认真填写<课堂评价表>在会上进行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评价办法
1.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业人员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在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家长.学生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3.评价方法多样,采取研讨.访谈.观察.问卷.测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评价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5.评价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6.出公开课的教师,在听取听课教师的评价后,要在两天之内写出教学反思交于主管领导.
三.评价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评价标准要客观,不带随意性.
评价学生要客观,不带偶然性.
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
2整体性原则
树立全面评价的观点,进行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明确评价的目的要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切合实际,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终结性评价.
I. 美术为什么要引入中小学课堂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二、 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 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四、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