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数学观察力的培养课堂反思

小学数学观察力的培养课堂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05 00:28:43

『壹』 谈小学数学课如何利用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当前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已成为人们相当重视的一个问题。所谓反思,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人的一种认识活动。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指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即“内省经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思考(参《辞海·反思》)。那么,教学工作中所说的“反思”,是指什么呢?它应当是指学生学习时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对学习情况(知识、态度、方法等)的自我观察和反复思考。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这里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说说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认识。

现在,我们提倡从小学开始就要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看,如果说大学时期是学生反思能力充分施展的时期,中学时期是这种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那么小学时期则是它的奠基时期。这是因为,从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如果说幼儿时期还属于“准备”时期,那么童年时期则是正式起步时期正式“起步”时期。这个时期,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开始逐步展现、养成和发展。这个时期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发展得好不好,充分不充分,对于人的一生将有着重要的影响。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时期主要处在人的童年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养成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那将一生受益无穷。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一项综合工程。各种素质和能力之间有着复杂的密切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习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就是这一综合工程中的一项。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于“内省”(反思)的论述看,反思的内容不只是包涵学习知识,而且也包括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例如,曾参所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就是既有“传不习乎”又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参所说的“三省”,三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促进的。那么,如果学习方面的反思能力提高了,也将会对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不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反思能力的培养,那也将会对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

再从小学数学的学习说,小学数学是思维训练的基础科目之一。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概念、规律(性质)、公式(求面积、求体积公式)、计算、应用题等几类。它们涉及到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而围绕这些教学内容和有关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既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也有利于培养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对于奠定学生数学等科目学习的良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反思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反思是自我评价的前提,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第二,在反思内容的设计方面,应当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作全面的适当的考虑。

作为数学教学说,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当然首先要考虑反思的内容。反思内容是反思的依据。反思内容设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反思的效果。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设计反思的内容呢?

在具体设计反思内容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偏向。例如,有的老师认为,数学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学会计算和运用,所以他们在设计反思内容时,着眼于提出知识性问题,局限于教材所提到的计算、应用的方法问题。有的老师则认为,“知识”只是基础,“思想方法”才是教学的“核心”,所以着眼于“思想方法”设计一些反思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的反思内容是否全面呢?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中,有这样一段话:“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纲要》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这里所提到的“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全面而具体。书中又指出:“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这段话对《纲要》有关内容作了具体阐发,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纲要》的要求。我们只有按照《纲要》和《解读》所提出的总体目标的几个方面来设计反思的

『叁』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反思感悟和不足之处今后怎样提高

小学主要是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理解能力,注重这两点,多做练习题

『肆』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1.没有固定模式
2.也没有一个量化标准
3.幽默教学最好
4.多提问
5.但不能因提问而提问

『伍』 子课题研究反思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作为数学爱好者,略表区区去谈~~~~
如下: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学得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会了,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有的是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针对种种现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求帮助他们提高反思能力。
一、备课中,在各个板块预设反思的环节
“凡事预则立”,在备课时我就注意在教程的各个板块间预设反思环节。在课始,要求学生反思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新知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是怎样做的,想的过程是什么”、“哪种方法最简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等;练习时,就知识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之处,安排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操练;小结时,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作业设计时,又适度拓展学习内容,以强化学生反思……
在备课时提前考虑、精心准备,“打有准备之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反思
帮助学生分析数学思维过程,梳理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使思维精确化、概括化。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模仿例题,并没有自己清晰的解题思路。在现有大班制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呢?从一开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我就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分步列式解答,这样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了思维模糊的问题。
在学习解决分数乘、除法的问题时,学生经常在解题时找不到单位“1”,就急于动手解决问题。于是,我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先找出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再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再解决这类问题时,思维就很清晰了。
三、结合学生的解题错误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旦形成某个错误观念很难改正。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把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3米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在对求分率和数量上的问题经常出错,尽管每次出错我都要再次进行辅导,但收效甚微。在复习中,我再次安排这样的对比题,讲评试卷时要求学生回去反思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记录下来,看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
认真记下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困惑与反思。她写道:老师,我自己出了几道这样的题,您看我做对了没有?“每段是3米的几分之几?”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占谁的几分之几,都是求分率的问题,理解为“每段是总段数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是求每份数,是求数量的问题,要看有多少米去平均分,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通过自己的反思,她彻底纠正了错误。较之于我对她说好多遍的“该如何如何”要有效得多。由此看来,在课外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还大有空间,于是我尝试着要求孩子们在每天的作业中,记录下自己的一个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
学生主体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了更优化的层面,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最终实现掌握数学知识与形成反思能力的双赢。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迪!祝你成功!!

『陆』 浅谈小学数学课如何利用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版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权。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柒』 浅议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

反思,即从一个新的角度,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某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和思考。反思不但对学生完成一项课题,实现一个学习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素质教育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反思中不断突破自我。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探索意识,在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后,仍需要不断反思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笔者结合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一、当前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生这样类似的情形:一种是当学生遇到自己做错题的时候,大部分只会迅速改正答案,有的学生会自己重新做一次,而有的学生就是在等待老师告诉自己答案。这是一种学生缺乏反思能力的表现。当老师提出疑问时,学生大多不会问“为什么”,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简单地改为正确答案。这样的学习是机械的,不动脑筋的,长期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自然也无法很好地提升。另一种是,学生明明已经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方法,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毫无头绪,表现出了各种错误。第三种情形是,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自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从这些现象中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所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引导,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并监督促使其养成一定习惯。
二、利用“问题解决”进行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专门针对高年级课堂的一种有效模式。所谓“问题解决”模式,不同于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它是要求学生自主思考,产生猜想,进行判断和推理,并最终通过验证的连贯的思维活动,在这些思维活动过后,最终得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引导小学生在此系列思维活动中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沟通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计算》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前提下,尝试对问题进行反思:先请学生试着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种图形,再让学生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接,观察拼接后图形的特点。然后通过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引导学生反思怎样计算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一来,死板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会被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并且形成了一条知识链,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和反思过程中也能够温故知新。
三、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
小学生的数学作业、测试或是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是许多教师所忽视的“资源”,它们反映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在混合运算中经常忘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有些学生解答应用题时,答案中的“单位”总是忘写等等。这些错误看似是学生马虎造成的,在教师看来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却是让教师头疼的“杂病”。很多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责令学生认真些,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常见现象,因此很少加以合理利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时,在计算简单的分数加法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一种看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这时老师不要急于评价和出示答案,不妨给出一个“例外”,让学生自行验算,进而自我反思,使学生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结论:在分母互为质数的情况下,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这种通过引导让学生完成反思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总之,反思促使小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学习成果进行验证,在优化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上的机会和资源,为学生创造反思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捌』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教学反思

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都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和理解。因此,我着重谈四个问题。
(一)求真务实,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把加号写成减号,把除数和被除数弄颠倒了,把已经计算正确的结果写错……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甚至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这种品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内容时,讲新课之前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把12棵树分给两个小组去栽,每个小组分几棵?
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我把这道题出示给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我提出问题后,全班同学都不加思考,异口同声地回答:“6棵!”
“有没有不同意见?”我征询道。同时目光很快地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掠过。我忽然发现,一位姓孙的学生眉头微蹙,眼睛凝视窗外,凭着我对这位学生的了解和多年来形成的特殊直觉,我敏锐地感到他一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很可能在他身上找到突破口。于是我提醒大家说:“你们要认认真真思考一下,有的学生可能把你们的答案推翻了。”这时,学生顿时警觉起来,重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随即,便有几个同学举手要求发言,姓孙的学生也把手举起来。我立即让他谈谈是怎样思考的,同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他站起来说:“老师,每组分6棵不一定对。”
“为什么?”我赶紧插入一个问号,让大家注意。
“因为题中没有说怎样分。如果平均分,那么每组可以分得6棵。如果不平均分,就有多种分法。”
我当即带着表扬的口吻说:“好!他说得很正确。过去我们学的都是平均分,也就是等分,今天要学习的是不平均分。”然后,我立刻在黑板上写出了“按比例分配”。
学生好像在朦胧中被人叫醒,顿时振作起来,大家看着我写出的课题,想着姓孙的那位学生提出的不平均分,都急于想知道“按比例分配”怎么个分法。就这样,我从孩子的习惯的认识中巧妙地把单一思维活动引申到多项思维中去。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设疑,使学生注意力格外集中,情绪格外高涨,大家跃跃欲试、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究竟什么是按比例分配?我接着举例:有12棵树,按照三个等份分给两个小组去栽,一、二两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份和两份,每个小组各分得几棵?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并掌握了运算方法。最后我又进一步设疑,“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大家终于领悟到两种分配方法都是有条件的,“按比例分配”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而“平均分”又正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设难置疑,探索中求真求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缜密严谨地思考解答。
(二)刻苦钻研,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成长的两个翅膀,哪一个不丰满都会影响起飞,影响发展。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尤其是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我想,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并不只是“头悬梁、锥刺骨”的坚强毅力,还要有跳出书本之外,“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不到黄河不罢休”的探索意识和顽强彻底的学习恒心。
我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看、摸、想,学习什么是面积之后,又在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抽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
(1)你看到过哪些东西的面是平面?最平的是哪个?
(2)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为什么?
(3)哪些东西的面没有边?怎样设法使它有边?
让二年级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不是“深”了吗?是的,是深一点。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教师的“点”和“拨”是完全可以领悟的。我就是想通过“深”来诱发学生主动地钻研,开拓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德。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们教室的水泥地面最平。”一个学生说。
“不平,因为我洒水的时候有存水的地方。”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反驳,“我说玻璃黑板的面最平。”
“也不对,最平的面就不能写字了!”一个学生反驳得很有力,把大家逗乐了。
“那么,商店卖的玻璃的面是最平的。”又一个学生提出了新见解。
教室内暂时肃静了,两秒内无人提出疑意。忽然一个高个子女生站起来说:“玻璃的面也不是平的,因为把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也会钻进灰尘。”
“说得太漂亮了!”我赞扬道。我让同学们继续找最平的面,大家有些为难了。于是我总结说:“在实际事物中,绝对平的面是不存在的,平不平都是相互比较而言的,数学课本里所指的平面,在我们的头脑里只不过是想象中的平面而已。可见,我们见过的几种几何图形的面并不是绝对平的。”
大家开始解答第二个问题--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为什么?这个问题争论得也很激烈。一个学生说:“大海的面是平面,因为地图上就是那样画的。”另一个学生说:“大海的面不是平面,是曲面,因为地球仪上的海是曲面。”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为学生指出了思考问题的方向:“那么你们再想一想,地球实际上是什么形状呢?”大家马上找到了答案。
现在该解决第三个问题了。
“哪些东西的面没有边呢?”我刚一提头儿,马上有许多同学抢答:“皮球”、“地球”、“鸡蛋”……
“球的面都没有边。”有个学生一语道破天机。
“没有边的面,面积可怎么算呢?我们还得想办法使它有边呀!”我故意带着为难的神情对学生说。
一个学生说:“我们把它割成两半,不就有边了吗?”
我摇摇头,“这个办法会把好东西弄坏,再说,有些东西也不能割开呀!这个办法不太好。”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好办法--在上边画个印,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好,这个想法可以,我们只要用 一条线在上边做出标记,曲面的边就可以找到了。”我及时给予肯定。接着我又拿出一个鸡蛋,用粉笔在上面画了一条封闭曲线。这时,一个同学当即提出一个难题:“赵老师,这样的面积怎么计算呀?”
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喜欢刨根问底。我认为,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是探索精神的表现。学生早一天提出问题,就说明早一天具有探索意识;永远不问就永远没有探索精神。早一天问住老师就早一天成功,我很希望被学生问住。
(三)明确方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意识
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给学生出了一些有关利率、汇兑方面的练习题,许多人感到迷惑不解。
近些年来,我所主持的整体改革实验以及数学教学,都是从未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出发,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把提高人才素质作为突破口和落脚点。我的想法是:21世纪是经济腾飞的时代,现在的小学生正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人才,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幅度,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行业,都离不开数学,尤其离不开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小学生具有迎接未来挑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方向,了解自己在未来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积极倡导学生学习微机。经济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从小让学生学习微机,不但掌握了一种社会需要的基本技能,而且能使学生懂得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从小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说,要让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世界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要弄懂算法,还要弄懂算理,重要的是算理,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进而了解到数学是研究数与量、时与空、形与式的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内容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满着辩证唯物的思想。这种观点的树立要靠对教材的挖掘和点拨。
我在教学“1”时,在回顾自己八年的实践体会的同时,注意到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深邃的数学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清晰而端正地写上了“1”字。
“同学们,谁认识‘1’呀?”孩子们唰地把小手举起来。
“好。谁能说说‘1’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们眼珠转动着,有的把手举起来,有的又慢慢地把举起的手收了回去。
我又展开挂图:“谁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一个小朋友坐着一条凳子,在一张桌子上写字,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还有一个文具盒。”……
--这是让孩子们看图认识“1”,是第一步。
接着我举起一根小木棒:“这根小木棒像什么?”
“像‘1’。”
“是直的还是弯的?”
“是直的,一点弯儿也没有。”
“好!大家练一练,看谁写得又直又快。”
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地写起来。
--这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形象写“1”,是第二步。
然后,我又让学生列举“1”所表示的事物。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起来:一张讲桌、一块黑板、一棵树、一朵花、一架飞机、一个月亮、一条银河……学生们想象的翅膀展开了。
正在学生说得来劲的时候,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把‘1’表示的事物都说完呀?”
学生回答:“说不完。”我接着说:“对了。用‘1’表示的事物是说不完的,是无限的。”
我在讲课中巧妙地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字“1”的概念,反过来又通过事物赋予数字“1”的实际涵义,从而把数与量结合起来,有限与无限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渗透了整体和部分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使“1”的教学更加丰富引人,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和效果。
教师经常这样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无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会大有益处的。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观察力的培养课堂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