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学期教材共由五个单元组成:
有生命的物体、溶解、天气、磁铁、声音,分别涉及新课程标准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掌握到的科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活动解决问题;二、提高学生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例如使用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利用测量得到的信息绘制图表等;
三、注重收集和了解事实,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有系统的科学观察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能运用各种方法记录与表达自己的事实。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运用对比思想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不同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三、本册的重点`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能按要求进行过滤和加热蒸发的实验操。作能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验证声音在液体中可以传播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按要求进行过滤和加热蒸发的实验操作,以简单的方法对风进行观测、记录。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见实验课计划)
五、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方法:
1.要求教师尽可能提供时间、空间,创造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某一科学事物的有关知识和观察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重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加强学生对事实收集和表达的指导与训练,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要求学生使用科学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有关的现象。
3.在观察和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六、本册教学内容的课时及课时计划:
本册教学共有30课时,上课21课时,机动课9课时.
『贰』 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现状是:专业教师缺乏,开设的课时不足,学专生动手实验的器材几乎没有属。在这种状况下,我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始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事了几年的科学课教学
『叁』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师生关系和谐,教师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善意的批评、提醒可能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二)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怕”你、又“不怕”你,“怕”主要体现在当学生犯错误时或者没完成任务时;“不怕”主要体现在当学生和你谈心或者争论问题时。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把握教材。
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合理分组,各尽其能。
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组织得不好,经常会出现下列一些情况:一是有些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甚至嘻笑打闹,影响课堂秩序;二是小组内少数人活动,甚至是个别人活动,多数人旁观,不愿动手,或不知道怎么办? 三是各人做各人的,缺乏研讨交流,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或根本没有收获。为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学期开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素质、性格、性别等,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合理搭配。引导学生在组内推荐产生组长、材料员、记录员、纪律提醒员,并对每类人员提出具体的职责要求:组长负责全组的协调、实验单的填写;材料员负责实验材料的领取、归还;记录员负责小组实验过程中的记录;纪律提醒员负责组内探究过程中的纪律调控。这样,科学探究时,学生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个个是能人,人人有事做。
四、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说的白一点,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2)设计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3)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4)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5)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五、设问质疑,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就要设问或者由学生质疑,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情境。例如教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我就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给学生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种植土豆的?我们用的是他的种子还是根或是茎?(呈现其种子,根和茎)用类似的方法演示提问,最后加以概括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发给学生材料动手用种子栽培。
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便会停滞,甚至会倒退。科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很广的学科,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深厚。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实际往往会有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
『肆』 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伍』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无效的?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科学课堂因此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我们原来的教学思想,探索出一条适合科学课教学的新路子,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有效的前提科学课堂中,特别是观察、实验课,面对众多新鲜的器材、实验材料,学生都有一种好奇与冲动。表现在:有的学生争抢仪器、争做操作,随意摆弄器材,只顾玩,忽视了要研究的问题。有的学生总是争着动手,不愿做记录、观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良好的纪律是教学活动有效的前提,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有“偏离”现象,我们应该及时给以提醒,维持好课堂纪律。在平时教学中逐步与学生建成约定俗成的习惯,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我们也可以从小组人员搭配和评价上去改善。小组人员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在一组。如动手能力强的、观察细致的、好记录的分在一组,让其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同时可以把小组分的小一些,如两人组可以满足学生爱动手的心理。注重实验活动全过程的评价。把从明确步骤到交流所得都纳入成绩的范围。让学生重视每一个环节。这样就可以杜绝争抢仪器,影响活动氛围,冲淡思维集中度,浪费时间的情景发生,提高科学实验的效果。二.让课堂生活化《科学》作为课改中的一门新课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来研究,显得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和知识性,这样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生产生活中科学的意识。从而让他们从生活中学到科学知识,初步懂得一些科学原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自然科学课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科学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我们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并且无处不在,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们懂得学习自然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在教天气这一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资源,学生对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质呢?比如水的颜色、气味等等学生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在生活中水的各种形态(比如冰、雪、雨、云雾……)学生在生活中都亲自感受过,但它们是不是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蒸气能直接变成冰吗?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成为科学课课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内容。再如:声音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教学声音这一单元时,我这样设计教学:利用橡皮筋和木版制作的能发生的木版,通过游戏激发兴趣,然后通过实验找出声音的存在并适时提问: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听到了声音?这时将课堂实验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声音是无处不在的。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学习更好的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目的 三.科学课课堂是开放的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即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去探究、去发现;科学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强调丰富性、多样性;科学课的结论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体一单元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前奏: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课前通过调查“动植物生活的环境?”“动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动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原因?”等等,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再把对大自然的认识带到课堂中来。通过各方面的课前调查和课堂上的汇报、讨论与思考,孩子们对大自然有了比较丰富的、系统的认识。再如:教授溶解一单元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同时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溶解一词进行了各种猜测。孩子们各抒己见,活跃的思维引发探究的兴趣。那么他们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利用课堂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的现象,通过找出不同的溶解现象和各种物体在水中的变化,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究:学生把带来的面粉、盐、糖、味精、沙子放在水里,结果发现有的溶解了,有的没有溶解,还发现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样的,在实验中学生知道了溶解的现象。通过这些实验,孩子们兴奋的交流着彼此的收获。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也充分体会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贵先生的名言: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展。但科学课程的开放也会出现教学时间不够及组织教学比常规教学难掌握的矛盾。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中探索及认识,但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怎样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去认识新鲜事物、了解新鲜事物的矛盾,所以开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更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在课前更加充分地备好课,准备好哪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到生活中去认识现象、去搜集数据,或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去图书馆、博物馆、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扩大视野,这样开放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开放性,也要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教具、实验材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探讨、认识事物。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范围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专业化,避免科普化倾向,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认识新鲜事物的目的。四.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他们亲自去做,去观察、去探究,才能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真正发展他们的能力,才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例如制作指南针一课,孩子们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显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问题,比如“指南针的结构是什么?”“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制作?”我及时引导孩子们想研究问题的好奇心,确定制作的方法、顺序,设计制作的方案,自主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各自的结论,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学习时,首先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景和氛围。应该明确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在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答不上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应冷静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应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动脑“想一想”、多动眼“看一看”、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操作等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结论,事实上结论有时也不是唯一的。比如当学生的答案不统一时,这时老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和否定,应该进行有理有节的引导。因为科学课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过程的学习,而不是结论的学习。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现有的水平、现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较顺利地去完成一个课题。他们怎样去研究,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但是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脑子中会有很多的问题在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收获,所以我们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现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成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学习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对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学课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多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很多课题依靠个人是不能进行操作的,这样就提供了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之间的活动一定要依靠团队合作来进行。在课堂实验中,我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分工明确,通过大家的集体合作,最后一起讨论结果,这样充分利用每个孩子的潜能,使实验的成功取得了保证。在合作探究中,孩子们不仅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多么强大,而且学会了分工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小组中都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有的同学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所以在实验中就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充分利用组内同学的长处来完成研究课题,从小组活动中学会合作,共同获得成功。六.适时激励评价课堂中对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适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遵守纪律、学生操作正确、有好的想法或讲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个操作步骤正确,我们也应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有一个学生平时不怎么爱科学课,还经常搞小动作,这次他听得特别认真,我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他说他有一个想法,把马铃薯放入糖水中一定会浮。我又表扬了他,说他想得好。当堂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想法,同学们给他热烈的掌声,此后每上科学课他都非常认真,还积极发言。以上是我对科学课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一些粗浅做法及认识。 新课改精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好的方向转变,如何让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陆』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2010学年上学期)
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本学期在劳动实践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在实验教学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体要求:
六年级:科学六年级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前面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探究不同形状结构所包含的力学道理,包括条形材料抗弯能力与形状的关系、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拓展到圆顶形、球形、各种弧形,从人造物体扩展到生物体,在此基础上探究框架结构的特点,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和物体稳定性问题,并展开设计制作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从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玩具电动机原理,然后以电能为中心认识能量及相互转化,再扩展到宏观的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调查资料。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并能够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
『柒』 如何落实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摘要: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培养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能力;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断和反思能力等。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小学科学科学实验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反思和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探索历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实验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突破点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变“验证性”为“探究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载体。
1、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条件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重新设计教室的环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变更,座位设计成活动模块型,可以四人为一探究单元,四人自由组合,小组内经过讨论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称为首席主持人;一人负责在小组探究过程中联系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称为信息使者;一人负责记录写报告,称为书记员;一人负责汇报展示讲解小组成果,称为发言人;小组内四人分工,责任到人,成果归四个人共有。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增强学生交流的效果和质量,也使学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创新,学习效果更佳。
2、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课题[1]
由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较短,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还不够深,因此探索性实验课题的确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水平之上,使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经努力后能够确定问题的关键,能够用已有的理论基础提出几种可能的推断,并能通过科学实验进行验证。例如:设计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探究性实验。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2]
课例1:在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情境:将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不知名的液体和2号不知名的液体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是浮起来的,从而引起学生的疑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液体不一样之处,以及可采用哪些方法来比较两种液体。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4、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小学生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的能力
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假说后,就要设计研究方案来检验自已的假说并执行有关的计划。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选定,即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假说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统计法等;第二,研究步骤的具体化,包括所使用的适当设备、地点、操作过程、安全措施等;第三,变量的控制和设置对照,应当弄清计划中哪些变量是需要控制的、如何进行控制;第四,在实行中,进行系统地观察、精确地测量并收集和整理所获得的数据。小学科学教学中,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的前提下,再给学生传授科学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中的一般程序。在这个基础上再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探索性实验课题,让学生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设计实验方案、执行实验操作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课例2:探究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提出需要水、阳光、适宜的温度、土壤、空气这些条件,确定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紧接着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重要的讨论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例如探究空气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对照组中的绿豆始终不接触到空气,这是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进行持续的观察与记录。
5、利用探索性实验提高小学生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3]
科学研究过程中,会得到许多资料和数据,要对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会涉及:第一步,使用符号、图表等对资料进行分类和转换,很多数据和资料在最初时是分散的,通过转换和分类,才能明确数据和资料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数学工具来处理,包括用图、表、统计等数据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使得数据和资料能说明问题;第二步,在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根据资料和数据,确立因果关系;第三步,运用有关科学原理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解释科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实验课题,设置不同类型实验资料,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关系,寻找科学规律,培养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小学生分析推断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这个过程须涉及:第一,根据证据推出结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信息,同时又要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第二,假说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有以上几种可能:证据支持假说——假说确定;证据部分支持假说——假说要进行修订;证据不支持假说——需要重新设定假说。确定是哪种关系需要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第三,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需对研究过程的可信度进行反思,
『捌』 大班额条件下如何进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摘
要】众所周知,小学众多科目当中,科学科学的设置目的是便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树立与提升有着非常巨大的启蒙作用,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科学教师需要教导小学生敢于克服任何困难,敢于对同一件事情提出不同的见解。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堂当中,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需要便是要在科学课堂当中有效提升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将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1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对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必然要发挥出其不可取代的教学功效,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最主流的教学方式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来真正参与到科学的学习当中,这种方式已经深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与喜爱,并且会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最主流的方式之一,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2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分组随意性较大
在日常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小组成员的搭配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分组往往都是按座位前后几个人为一组或者同桌一组,这样的组合优势就是方便快捷,但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座位本身就是按照高矮编排的,人员搭配不合理,有的小组闭口不言;有的小组你争我抢;有的小组在那里聊天、逗乐,出现这样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进行,达不到实际效果。
2.2 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
在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均衡,是许多教师比较头疼的事情。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每一组学员并没有全部主动参与,往往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在讲,学习差的学生一言不发,没有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二,有部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小组学习的参与度。
2.3 小组活动重形式而轻实质
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的科学教师都将自己的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备课、批改作业等等众多环节上面,对于课堂上所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没有表现出非常高的重视力度,甚至对于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是表现出比较排斥的态度的,很多的教师还是在一贯坚持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只有把课全部讲完才是他们最基础的教学任务,为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或者实际的学习需求,对于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在上课的时候虽然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启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模式,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成为了一种供外界欣赏的样子。
3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1 科学分组,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科学分组是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教学的首要任务。一个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是一个积极进取、相互促进,具有较强学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不应该随意安排,应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要考虑到每位学生个性特点、知识储量、技能等因素进行合理组建。要坚决摈弃随意编排,虽然以往按座位分组活动比较快捷方便,但人员搭配不科学,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互补搭配。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本人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每组一般以四人一组,其中包含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各成员间相互互补,也利于各组之间公平竞争,防止出现一边倒现象。
3.2 重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科学教师就必须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面,一定要重视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过程决定结果。科学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上创设与小学生所学习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情境,积极主动地组织各种小型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能够自己去参与实际的研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科学教师一定要给予科学有效的点拨,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启发空间,成功激发起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密切关注好小学生的学习动向,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加深对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