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表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表

发布时间:2020-11-26 06:05:58

❶ 浅析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间的自我评价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尤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敢讲、敢评、会讲、会评、会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会发言,真正做到想说、敢说、会说,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他们,随时进行鼓励和赞赏,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质疑解辨,开展生动的自评互评,营造和谐宽松的评价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中已编入了利息与成数,在教学后我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应交利息税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把这些数学问题带入课堂,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在积极、热闹氛围中,我认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记录下来有价值的问题,舍弃无关问题,互评解题方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它的“乱”使学生无压力、无等级。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提出了一个想法时,教师总喜欢立即作出评价,这样不仅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限制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个性化。而实施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升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指导自我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答中自感悟
课堂上要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展开评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如学生在归纳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时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这时,教师没有马上判断对错,留下一点空间给学生,并加以疑惑的表情,学生马上感悟到回答有缺陷:哦,不,应该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如此,学生能在教师留下的适当时间内及时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2)异中评长短
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中,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比起别人的有什么优势或不足,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3)议中求完善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尤其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而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善于发现他人在学习中的情况,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辩论等方面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善于评价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还要注重开放性,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能激发学生很好的评价。例:“公园里有20棵柳树,樱花树的棵数是柳树的2倍,杨树的棵数比樱花树多8棵。有多少棵杨树?”让学生解答后,提出要求:“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改变题目的条件,就出现了不同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这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借助多元目标,让学生乐于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日常生活中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状况到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也不大一样。所以作为教者时刻都应该注意,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成功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注意及时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方面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表现平时采用“丰富有趣的标志性评价”、“言简意赅的便条”、“富有哲理的课堂观察评价”等手段。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以朋友

❷ 如何进行有效的评课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

❸ 继续教育:有效教学技能(小学数学)学习笔记

概论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

一、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含义

1、 教学技能是活动方式

2、 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3、 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认知活动方式两者结合而成的系列

4、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一系列程序性知识

二、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特点:智慧性、个体性、情境性和组合性

三、 双专业化性:既不仅要具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专业技能。

专题一 教学准备技能(上篇)

模块一 研究和处理教材

研究和处理教材,是教师分析领会、组织教材,以便有力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件牵涉到整个教学准备的头等重要的工作。

问题诊断

1、 照本宣科,机械照搬

2、 随意改动,偏离教材

3、 解读不透 不得要领

操作指导

1、 前后联系,整体把握

2、 一课三问,深入思考

3、 先入后出,用教材教

思考与拓展

1、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师应建立怎样的教材观?

答:陈旧的"本本式"的教材观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了。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
"材料式"的教材观认为,所谓教材只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的材料。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电子音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都要视其为教材,甚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内,因为教具是非常直观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这就是"材料式"的现代教材观。这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是一种大教材观。"材料式"的教材观把教科书看做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学材料,但强调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那么,教科书又是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呢?可以说它是供师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文本材料"。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是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新课程提倡通过交往革除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师生间的交往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对话,而对话需"文本材料"。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主持人、特邀嘉宾和参与听众都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互动式的交往对话,对话的材料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这种材料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材料"。教学与《实话实说》有其相似之处。教科书的每一课的课题,就如同师生对话的一个主题,主题之下的诸多内容就好比师生对话的材料,师生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紧紧围绕对话的主题,依托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对话的材料,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对话。这种对话的基础材料是教科书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果没有这样的"文本材料",那么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漫无边际,操作上既不可能,事实上也行不通。所以,像教科书这样的"文本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2、 教师研究与处理教材要注意哪些问题?

1)、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外延。

3)、不能照本宣科。

模块二 研究学生 因材施教

问题诊断

1、 无视学生已有

2、 忽视学生水平

3、 漠视学生差异

操作指导

1、 研究学生,加强分析

2、 调整研究,灵活施教

思考与拓展

1、 有人说:怎样对待学生,绝不是一个态度与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他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你对这样的说法如何看待?

2、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解决对学生分析不足的问题?答、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好的教学设计必备条件。下面仅对我在教学设计中对学情的认识和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学习为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把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作为分析学情的突破点。(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独立型与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如对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模块三 教学目标的设计

问题诊断

1、 目标虚空,纸上谈兵

2、 目标偏位,陈述失当

3、 目标窄化,囿于知识

4、 目标封闭,发展僵化

操作指导

1、 认识重视,行动落实

2、 宏观把握,微观分析

3、 准确具体,学科本色

4、 关注全体,灵活调整

思考与拓展

模块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问题诊断

1、 缺少互动,结构封闭

2、 流于走场,过程确定

3、 过于简略,主次不明

操作指导

1、 师生互动,走向开放

2、 充分设计,灵活行动

3、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五 教学过程的设计

问题诊断

1、 墨守成规,陈旧老套

2、 简单跟风,流于形式

3、 方式单一,脱离实际

操作指导

1、 推陈出新,着眼发展

2、 量身定做,适切为上

3、 组合应用,注重启发

思考与拓展

专题二 教学准备技能(下篇)

模块一 活动设计

问题诊断

1、 作秀表演多,课堂有效性差

2、 教师包办多,学生自主性少

3、 行为参与多,思维参与少

操作指导

1、 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2、 增强活动的参与性

3、 提高活动的思维含量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二 作业设计

问题诊断

1、 简单“拿来”多,自主设计少

2、 同一要求多,分层作业少

3、 书面作业多,活动性作业少

操作指导

1、 合理借鉴,为我所用

2、 分层设计,要求适宜

3、 动口动手,形式多样

思考与拓展

模块三 板书设计

问题诊断

1、 缺乏计划,随意而为

2、 主次不分,茫无头绪

3、 形式单一,缺乏创意

4、 以贴代写,难以调整

操作指导

1、 课前计划,成竹在胸

2、 过程结果,并重考虑

3、 师生合作,突出实效

思考与拓展

模块四 教学媒体的准备

问题诊断

1、 重课件制作,轻教学内容

2、 重现代教学媒体,轻常规教学媒体

3、 重课堂应用,轻课前检查

操作指导

1、 明确目的,辅助教学

2、 合理选择,组合应用

3、 准备充分,及及时预演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五 教学预案的撰写

问题诊断

1、 机械照搬,简单移植

2、 过程统一,实效不强

3、 过于简单,随意性大

操作指导

1、 博采众长,贵在借鉴

2、 因人而异,讲求实效

3、 详略得当,纲举目张

思考与拓展

专题三 课堂教学技能(上篇)

模块一 教学导入

问题诊断

1、 耗时过长,喧宾夺主

2、 形式呆板,淡而无味

3、 脱离实际,导而不入

操作指导

1、 简约明快,迅速切入

2、 形式多样,引人入胜

3、 契合主题,符合实际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二 教学讲解

问题诊断

1、 谈讲色变,排斥讲解

2、 讲解不当,事倍功半

3、 手段单一,缺少变化

操作指导

1、 准确认识,合理应用

2、 讲解精炼,突出实效

3、 形式多样,情趣并重

思考与拓展

模块三 教学小结

问题诊断

1、 虎头蛇尾,失之随意

2、 简单再现,缺乏提升

3、 形式单一,千篇一律

操作指导

1、 画龙点睛,自然妥帖

2、 结构完整,注重升华

3、 形式多样,注重变化

思考与拓展

模块四 教学板书

教学板书是指教师通过设计和运用写在黑板或投影图片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图表、图像等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问题诊断

1、 烦琐冗长,主题不明

2、 平庸呆板,乏味无趣

3、 杂乱无章,结构涣散

操作指导

1、 简洁概括,主题鲜明

2、 生动美观,引人入胜

3、 系统条理,结构清晰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五 教学媒体的运用

教学媒体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指黑板、挂图、标本、仪器、教科书等;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教学上使用的电子技术媒体,包括电影、录音、录像、投影及计算机等。

问题诊断

1、 舍本求末,弱化功能

2、 教学封闭,互动性差

3、 技术至上,淡化思维

操作指导

1、 强化认识,发挥功能

2、 加强交互,开放课堂

3、 合理搭配,协调作用

思考与拓展

专题四 课堂教学下篇

模块一 教学提问

教学提问是指教师运用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问题诊断

1、 频率失当,数量失衡

2、 随意性大,内涵不足

3、 形式单一,缺乏变化

4、 只顾提问,忽视引导

操作指导

1、 把握节奏,疏密有致

2、 精心设计,内涵丰富

3、 注重变化,形式多样

4、 加强引导,因势利导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二 教学对话

问题诊断

1、 教学单一,个别对话

2、 主题游离,各行其是

3、 虚假对话,形似神离

操作指导

1、 面向全体,多维对话

2、 主题明确,焦点集中

3、 真诚对话,形神具备

思考与拓展

模块三 教学倾听

问题诊断

1、 片面倾听,有所选择

2、 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3、 缺乏耐心,任意打听

操作指导

1、 全面倾听,整体把握

2、 主动倾听,深入探寻

3、 尊重理解,耐心倾听

思考与拓展

模块四 教学引导

问题诊断

1、 越俎代庖,替代思维

2、 简单机械,方法单一

3、 浅尝辄止,缺乏耐心

操作指导

1、 把握分寸,相机引导

2、 方法灵活,因势利导

3、 循循善诱,耐心引导

思考与拓展

专题五 教学评价技能

模块一 课堂教学评价

问题诊断

1、 参与积极性不高

2、 参与深度不够

3、 参与方式不妥

操作指导

1、 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评课中才能亮的出观点

2、 斟酌课堂评价标准,在评课中才能把握评价精髓

3、 善于比较思考提炼,在评课中才能促进有效发展。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二 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

问题诊断

1、 评价内容倚重知识技能

2、 评价方式单一老套

3、 评价语言虚浮不实

操作指导

1、 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注意以下内容:1)多一把过程之尺;2)多一把个性之尺;

2、 评价方式应多样,力争灵活评价。口述点评;体态暗示;多媒体辅助;激励语与体态结合。

3、 评价语言应精妙,追求艺术的评价(1)运用精妙的课堂评价语,提高评价的艺术水平;(2)作必要的评价语言储备,以提高即时情景中评价的应对水平

思考与拓展

模块三 学生作业评价

问题诊断

1、

操作指导

1、 树立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理念

2、 灵活运用多样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袋;延缓评价;开放性任务;教学日记;评语

3、 合理地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定性结果与定量结果相结合;评价结果不僵化;对评价结果做科学分析。

思考与拓展

模块四 数学纸笔测试

问题诊断

1、 重视结论判断,忽视理解概念

2、 随意加减难度,忽视课标要求

3、 强调答案唯一,忽视学生个性

4、 重视模仿教材,忽视题型创新

操作指导

1、 数学测试的命题。体现人文性,命题中要激起学生大体情趣;突出方法性,命题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应用性,命题中要突出知识应用;凸显实践性,命题中安排动手操作题;培养创新性,命题中要增加开放性试题。

2、 数学测验的组织。评价方式的多样;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结果的分析;1)及早批阅试卷,发至学生手中。2)做好有关数据统计3)收集重点题以及错误率高的各种答题情况。4)组织讲评课进行补救。上好讲评课要做到:按类别讲评,讲评要有总结和提升,讲究讲评方法。5)教的反思与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试卷编制的本身,二是单元教学情况。

思考与拓展

专题六 教学研究技能

模块一 数学微型课题研究

问题诊断

教师研究现状暴露出的问题有

1、 为了门面而研究

2、 为了任务而研究

3、 为了研究而研究

操作指导

1、 体会微型课题研究

2、 把握微型课题研究的特质

3、 生成好的微型课题研究

4、 经历完善的微型课题研究

思考与拓展

模块二 课堂观察式听课

问题诊断

听课中存在的误区

1、机械型听课;2、模仿型听课;3、自省型听课;4、评判型听课

操作指导

1、 课堂观察前——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 课堂观察中——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 课堂观察后——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思考与拓展

模块三 教学反思

问题诊断

1、格式单一,流于形式;2、隔靴挠痒,内容空洞;3、缺乏方法,成效甚微

操作指导

1、掌握方法,灵活运用;2、开放视角、取长补短;3、不拘形式,及时记录

思考与拓展

模块四 数学教研文章的撰写

问题诊断

1、害怕写;2、应付写;3、凑合写

操作指导

1、 选题与选材,科学可行,力求新颖;观点新、视角新、例证新、结构新。好的选题来自:教材的钻研、教学的实践、听课的赏析、争鸣与碰撞、思考与探索。

2、 立纲与撰写,彰显特质,简练生动

3、 修改与定稿,审视立意,斟酌细节

❹ 谈小学数学课如何利用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5、第八单元(二)空间与图形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三)统计与概率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教学计划(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五)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六)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七)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❻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包括哪些方面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综合功能的发挥是数学综合与实践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选择它作为课堂的观察点。围绕数学知识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日常数学与课堂数学的综合

❼ 浅谈小学数学课如何利用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版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权。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