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课堂小游戏
1、《10以内数的组成》:教师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可以设计一个“碰球”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如先出示数字8,对学生说:“嗨、嗨,教师的3球碰几球?”学生可以说:“嗨、嗨,你的3球碰5球,”学生说出的数必须与老师说的数合起来是8。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说出碰球的数,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
2、《10以内的加减法》: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
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教师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
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教师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教师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3、《有余数的除法》: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分水果游戏:“六一”儿童节到了,教师们要举行联欢会,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组长打开水果箱,将本组的水果每人分5个。
学生分完后发现:15个苹果,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给3个人;16个梨,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1个;18个香蕉,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3个……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1,有时多3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样,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有意注意到发现问题,在他们心灵上初步有了“余数”的痕迹。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在讨论中悟理、在尝试中形成认知结构。
4、《加、减混算》:在学习加、减混算时,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小朋友,你们乘过汽车吗?”同学们齐声回答:“乘过。”“好,下面同学们来做‘乘汽车’的游戏。”录音机播放出小汽车喇叭声响的音乐,有6位学生上来乘汽车,到站后下去3人,又上来2人,学生通过看到的情境,马上能顺利地编出两步计算的生活中的数学题,计算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5、《乘法口诀》:复习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算12的游戏,让学生任意选择四个数字来比赛算得数12。游戏前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谁第一个算出来就是优胜者,大家为他鼓掌。”这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不甘落后。
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了一道又一道,结果下课铃响了,学生一个也不愿意下课,还一个劲地说:“老师还有一种……”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心向,培养了初步的竞争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平时,教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做一些竞赛游戏,如投篮比赛、接龙比赛、指得数比赛等等。
2. 小学的奥数和差问题的数学课堂游戏怎么设计
用心想呀!这个挺难设计的
3.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游戏设计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不仅能加强学生内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容应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本文围绕游戏化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游戏化教学的应用原则、游戏化教学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游戏化教学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的相关措施,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良好发展的目的。
4.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应用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这个需要看学历才能决定的,原则上来讲,在教师资格证学历允许的条件下考最高版比较好,高一级的教师权资格证可以教低一级的学生,但是低级的不能越级教学,就是说拥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可以教高中、初中和小学,但是拥有小学教师资格证,只能教小学,不能越级教。
【学历要求】:
幼师: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高等教育学历。
小学教师: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高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中职教师: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以及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职称;
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对于确有特殊技艺,并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关颁布的相当于技师以上等级证书者,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
高校教师: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5.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游戏教学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老师出色地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地学。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有趣的数学游戏,每位学生不仅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的小主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健康、有趣的学习体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将游戏巧妙地融入数学课堂,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6. 小学数学 课堂上 有哪些游戏
1+1的游戏好啊
现在正流行
采纳 的话我可以告诉玩法,我们这里很多小学生玩的
7. 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玩的数学游戏
一《找朋友》
1、游戏目的: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2、游戏准备:.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B.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3、游戏过程:
A.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B.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C.根据找到朋友的人数多少,大家用掌握声进行奖励,找到一个朋友,鼓一次掌,找到两个朋友鼓两次掌,以此类推.
二、《摸几何图形》
1、游戏目的:训练学生用触摸的方法对看不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巩固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辨认。
2、游戏材料: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硬纸片若干,一个纸盒,一块大手帕。
3、游戏过程:
A.将若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硬纸片放进纸盒里,用手帕盖好
B.纸盒外边分别放一块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C..一个小朋友把一只手伸进纸盒摸图形,另一只手在纸盒外边拿一个与摸到的图形同类的图形,然后将摸到的图形拿出来进行比较。如两只手中的图形确是同一类型,得10分,并可继续摸一次;如两只手中的图形不是同一类型,不给分,且不再摸。
注意事项:盒子里面的图形与盒子外边的图形尽可能大小相等,否则会给儿童做游戏带来难度。当然增加难度,可以加上各种立体图形。
三、《搭积木》
1、游戏目的:A.通过学生接触不同形状的积木,熟悉各立体图形的特征.B.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游戏准备:有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等形状的积木.
3、游戏过程:
A.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副积木.
B.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积木,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自己喜欢的事物(如:桥、房子等).
C.将各小组的作品摆在一起,由各小组推举的一名学生讲解自己组摆的是什么事物,用了那些形状的积木,并一一指出来.
D.全体学生评判出最优作品.
四、《拼一拼,摆一摆》
1、游戏目的:A.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B.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游戏准备:A.教师提前准备一个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摆的玩具。B.每个学生准备与教师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
3、游戏过程:
A.教师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让学生看见)
B.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拼摆.
C.教师将自己的玩具展示给学生看,全班同学一起评选与教师玩具相似的作品.
D.谁的作品和教师的玩具最相似,哪个学生就获得“小小设计师”的称号.
五、《猜猜看》
1、游戏目的:A.通过游戏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认识.B.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2、游戏准备:每人准备一盒积木。
3、游戏过程:A.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两名学生.B.将积木放入课桌中,其中一个学生随便摸出一块积木(不要让另外一个学生看到),然后摸的学生说明积木的特征。
(7)5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游戏设计扩展阅读:
生活中的数学游戏就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来锻炼孩子数学思维的活动。可以发现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或天赋。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正确的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而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陪孩子玩。
在孩子一年级期间,我们经常和他玩各种数学游戏,不仅培养了他的数学思维,还由此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玩积木:积木是帮助孩子认识几何图形的最佳工具。通过搭建积木、拼装积塑,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立体意识。
8. 谈谈怎样设计数学游戏
游戏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任何一种旨在消遣时光或寻求娱乐的活动。本文所说的“游戏”是指一种与数学教学有关的活动,即数学游戏。它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智力娱乐活动。在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明显提升。
下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应用。
1.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数学游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启发思维的功能。因此,数学游戏的传播可以改变许多人对数学的认识。如果我们对数学的了解仅限于课本,那么确实会形成对数学的一些误解:如认为数学乏味,数学无用,或自己的数学课本没有学好,就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等。而通过数学游戏则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误解,认识到“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2.数学游戏设计的原则
数学游戏是为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服务的,在玩中必须要学,只有在学的过程中才能玩数学游戏,玩是方式方法,学到知识是目的。所以游戏设计要把“数学”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就必需遵循经下这些基本的原则。
2.1 数学性原则。
数学游戏是为数学教育服务的,必须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考虑游戏的数学味,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如果游戏与教学内容脱离,那就变成了玩耍游戏了,其结果只是给孩子带来一阵欢笑,没学到实质性的东西。这种为游戏而游戏的做法就失去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价值。
2.2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指游戏的设计要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是游戏的生命,一切游戏都以玩得有趣为目的。因此游戏的形式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玩得高兴,兴致高昂,学习情绪和热情在不知不觉中空前提高,真正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2.3 全员参与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游戏的设计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观众,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了,不符合课标的要求,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在制定游戏的规则时,要遵循全员参与性原则,让所有学生的都参与到游戏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4 针对性原则。
小学生年龄通常在6岁-12岁之间,他们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玩什么都有趣味,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与学生能力相匹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游戏障碍的设置,要做到难易适中。过于简单,就没有参与游戏过程中的紧张刺激,缺少了你追我赶的对抗性。反之,设置的障碍过于繁难,参加游戏的儿童认为高不可攀,无法通过,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两者都失去了数学游戏的原初意义。由此可见,没针对性的游戏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3.数学游戏的具体设计
数学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使用游戏的教学环节来看,有导入、新授、练习时的游戏;从教学内容来看,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的游戏;从游戏的表现形式来看,有猜想类游戏、活动类游戏卡片类游戏、表演类游戏等。
要设计一个数学游戏,首先要确定游戏的名称,接着考虑游戏的规则和过程,有些游戏还需准备一定的道具,或设计一些动作。如卡片类游戏需准备所需的卡片,表演类游戏需事先考虑好动作等。游戏的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控制游戏的时间。如用在新课导入部分的游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影响到新课的学习;而用在练习时或复习课的游戏时间可以长一些,以达到掌握、巩固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游戏的表现形式来举例说一说游戏的具体设计。
3.1 猜想类游戏。
猜想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让学生们展开和培养想象力,并且培养合理地推测和验证能力,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猜想类游戏除了在数与代数内容领域中运用,也可以在空间与图形等领域中设计。如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后,可以这样设计猜一猜游戏:剪好各类三角形,用卡片挡住三角形的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猜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这过程中,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自己猜想的根据,最后老师再打开遮挡物,揭示谜底。通过猜想游戏,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会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脑子里。
在猜想类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的语言要尽可能的突出挑战性、鼓动性,激起全体学生猜想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搜寻答案,达到教学目的。
3.2 活动式的游戏。
以组织一项活动为载体,把数学知识寓于活动游戏中。如学习了人民币后,开展“小小商店”游戏,让孩子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进行买卖交易。学生在交易过程中就学习巩固了人民币面额的辨别和各面额之间的换算。又如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设计投色子的游戏:同时投下两个色子,然后把两个色子上的点数加起来,谁算对了就轮到谁投色子,如果算错了就由原来的人继续投。
3.3 卡片类游戏。
卡片类游戏,就是把游戏的内容写在卡片上,学生通过摘取卡片或投送卡片进行游戏,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卡片上的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是数字、算式,也可以是图形或问题。如学习加减法时可以设计邮递员送信游戏:把算式写在卡片上,发给学生;准备几个盒子当做邮筒(为了美观和吸引学生,盒子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在盒子上写出得数,学生扮演邮递员,把相应得数的算式送到盒子里。
把卡片类游戏的卡片形式变个样式,又能设计出很多有趣的游戏。如弄成苹果,再画棵大树,把“苹果”挂在大树上,进行“摘苹果”的游戏;弄成蘑菇,举行“采蘑菇”的游戏;弄成小动物,再画个房子,玩“把动物带回家”的游戏;设计成花朵,画个花盆,玩个“种花”游戏;还可以把卡片做成头饰的样子,一个头饰上写算式,另一个头饰上写得数,让孩子边唱歌,边玩找朋友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也可以归类到表演类游戏里)。
3.4 表演式游戏。
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学习角的分类后,可以设计游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表演比赛吧,老师说角的名称,你们用手势表演出来,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联合来表演,也可以用手臂的前臂和上臂联合来表演,看谁反映最快。老师分别说直角、钝角、平角、锐角等让学生表演;还可以互换角色,老师表演,学生说出相应的角名称。
总之,通过数学游戏则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数学时枯燥乏味的感觉,认识“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转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实现学生对数学从厌倦到喜欢的转化,从苦于学数学到乐于学数学的转化,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