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培养小学良好的课堂常规

培养小学良好的课堂常规

发布时间:2021-02-26 06:30:49

Ⅰ 如何抓好小学生的课堂常规

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⒈据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班规,如:下课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要积极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要经过老师同意后才能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宏亮等,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⒉联系家长,促进养成教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因此,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摇篮教育”,而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⒊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教师以身作则,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伦理教育学生,还要以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启发教育学生。
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生间建立一种更密切和谐的新颖关系,则有利个别化学习指导的有效实施。同时,我们要用善于用自己的爱的语言去唤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思想上的波澜,敞开他们的心扉,抹去他们心灵的创伤,点燃他们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⒌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给学生一片晴朗的天空
教育是一门艺术,要把这门艺术掌握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面对班上的差生时,有时由于我们不够冷静,哪里还顾得上什么艺术,只知道严加指责,批评、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可是哪个孩子喜欢天天生活在别人的指责中呢?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教育实践,我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也深深地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
⒍学习有关的理论,提高认识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的课堂常规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让自己的办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去接受教育。另外,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同把各班的课堂常规抓好。

Ⅱ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课堂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着该生的一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是他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自觉地、有规律地、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学习,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育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习惯最关键的时期,控制和把握好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作为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受用的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那么该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一、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的习惯。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我们善于加以启发诱导,教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样小学生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慢慢地就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再去纠正,比较难,因为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 二、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及鼓励。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句的表扬及鼓励,他们都很高兴,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上课经常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鼓励,全班学生的积极都特别高,对于某些问题讨论时,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展开思维、发挥才能。对于一些有进步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度的鼓励,有时一句“你的进步真大”“你很会动脑筋,真棒!”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热情。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与规范书写的习惯。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任较多,或是一字一字的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发现有不良的读书行为,及时纠正,给学生编一些顺口溜,如:“读书时,双手捧书,眼离一尺。”这样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利于养成好习惯。同时我们还经常看见小学生在写字的时候,有时是偏头的,有时是侧身的等等一些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四、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由于刚入学学生学习起点不同,预习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方法,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同时要想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好,课后还要及时复习,因为人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五、创造机会,让学生持之以恒练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学习要求,这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反复提醒小学生,(1)暗示法,上课时见学生搞小动作就多看看他几眼或者拍一拍手等,提醒他的注意力。(2)稍停法,见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时候,你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课,沉默那么一分钟,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3)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点一点学生的名字,给他提个醒。有时也可以让同桌互相提醒。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好榜样。低年级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老师一言一行学生都喜欢模仿,所以教师的言行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做什么事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去接受你的行为习惯。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小经验,其实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Ⅲ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纪律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一般来讲,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他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判。所谓课堂纪律好,就是课堂上学生必须的自由讨论和活动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的真正体现,这是我们所提倡的;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要做好课堂纪律管理,就必须加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实施惩罚。但实践证明,过分强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控制是不正确的。过多的惩罚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只能有表面的效应,但无实际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实际上,良好的课堂纪律并不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的经过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答案的情绪。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纪律管理的关键。教师在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时,不能只想到自己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应该意识到教师本身和学生一样是构成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课堂纪律。因此,要做好课堂纪律管理,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心理相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教师能了解与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学生了解教师的要求与纪律允许的自由活动范围,师生行动协调一致,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容易形成。和谐关系的形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注意。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正确认识纪律,对纪律自觉遵守执行,积极维护纪律的态度,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不一味的制定班规、班纪。让学生逐渐增强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通过演讲,表演,辩论,比赛等多种形式,多种活动提高其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纪律。“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教学常规,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成效差的教师在开学的前几周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工作不紧不慢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轻者不予理睬。结果我们发现,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
2、了解学生。面对学生个体,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对教育的认识,及家庭成员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会影响学生的亲情感,同学情以及与老师的沟通程度。特别是单亲家庭对学生身心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换位思考,替学生多想一些,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底觉得你是亲近的,了解他的人。
(三)恩威并施,树立教师威信,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做一个学生又敬又畏的老师要敢于嬉笑怒骂,恩威并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扮演。如上课时面对公然挑战课堂纪律的学生,这时教师要扮演硬朗的角色,运用规章制度、奖惩手段等方式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将学生引向应有的秩序。除了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的一面,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可敬的一面。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向往感,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这时教师扮演的是亲善的使者。如平时面带笑容,认真铃听学生的诉说,为学生着想,课余与学生沟通和接触,了解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舞和关爱,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这样树立教师威信,有利于搞好课堂纪律。
(四)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处理课堂。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要控制好课堂纪律,轻松驾驭课堂,掌握方法很重要。
1、教师语气。教师的语气,语态,体态都会影响你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速度要不急不慢,引用一些听起来顺耳又教育人的话,如“年轻人,冷静点”请勿扰乱课堂,课后有理再说也不迟。不要对学生一味的“气势汹汹”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能让气氛缓和尽量缓和,事后在进行教育。
2、不偏心。特别注意“先入为主”的心理,如果在处理问题时对学习好的偏心,那么你这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一定要立场公正,处理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奖惩分明,是非分明,不包庇成绩好的,对成绩差的不要有偏见,即注意这种“一好遮百丑”“一丑遮百好”的心理。
3、冷处理。不急于处理,不急于发表意见,师生共同冷静思考几分钟,以免影响课堂教学。让学生心里有数,课后再进行处理,让学生说出事情原由,分析厉害关系,分析自身优缺点。不一定总让教师来说明情况,讲明道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在成长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成熟起来。
4、突然提问。当发现学生不注意听讲,睡觉,或者和别人讲话时,突然向他(她)发问,这个问题是刚讲过的,只要注意听讲肯定会答上来,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这可引起不听讲学生的重视,不敢再捣乱。
5、停止讲课。如果发现有同学捣乱,教师可即刻停课,并注视着那位学生,这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更引起那位捣乱同学的注意。但要注意停课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引起公愤,也不可瞪眼相视,那样将会引起捣蛋学生的反感。
6、调整座位。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一直捣乱,老师劝阻多次无效,可调换他的座位。可把他和学习好的同学调在一起,或调他从后边到前排,便于教师控制。有的教师把爱吵闹的同学安排到教室最后一排,这会使学生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
7、适当惩罚。无沦在任何情况下,惩罚一定要适中,同时要少用。要做好思想工作而不是大发雷霆或者训斥。这样违纪的同学才会心服、口服。若老师以此为依据,把学生赶出教室或告诉学校等,这样会大伤学生的面子。过分严厉的惩罚常会引起不端行为,并招致学生的怨恨和反感。好的老师应该学会不体罚学生但教学效果同样好。
8、课后处理。有时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捣乱,教师多次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效,可暂不管他,在这些行为不足以让你无法讲课的情况下,最好继续讲好自己的课,待下课后再找他们了解情况,询问其原因,对症下药,作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若还不行,可求助于学校领导,或学生家长,万不可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对付一两个学生。
9、个别谈话。在课堂上发现了学生违纪行为,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也不管学生违犯了哪一条纪律,课后教师一定要找本人进行谈话。谈话中,师生一起分析所发事件的原因,以及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告诉学生如何纠正这种行为,以利于今后在课堂上专心听课。
(五)及时、细致地做好课后教育工作。有时在课堂上批评自尊心极强或极其顽劣的学生后要及时安抚,耐心细致地谈心,不能流于形式。课后工作是否处理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向心力,关系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后的教育工作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单独与学生交谈,采取先柔后刚的方法,让其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课后对学生加紧教育,使学生知道老师仍然关怀他,没有放弃他。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配合老师做好教学工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六)建立学生、班主任、老师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老师多次对反复违纪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记录学生的每一次的进步,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并反馈给班主任,与班主任、建立亲密的“联盟关系”并从班主任那里了解违纪学生的另一面,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三者的“互动”关系。这样对学生减少课堂违纪,上好自己的课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如何控制好课堂纪律”是一门学问,值得每个老师认真总结、用心思考。

Ⅳ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第一、要从细节开始,持之以恒。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回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答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第六,加强个别辅导。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

Ⅳ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课堂问题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出自的对象也各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法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生搬硬套,且运用时要讲究策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冷静性原则。唯有冷静,才会想出处理问题的好主意、好点子,唯有冷静,才会化干戈为玉帛。
2.尊重性原则。无论学生的错误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批评教育时,教师语言一定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要用火热的爱心和真挚的诚心善待学生,要坚信只要正确疏导,他们一定会恍然醒悟,弃旧图新的。
3.巧妙性原则。无论发生何种情况,教师都必须视具体情况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从而绝处逢生,云开雾散,柳暗花明。

Ⅵ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3、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4、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5、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我的体会是: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第二中小学三字歌》,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的体会是: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Ⅶ 小学老师如何抓好课堂常规

严厉一点,小孩子很害怕严厉的老师,所以表现的严厉了才能撑住全场。

Ⅷ 学习《怎样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心得体会

关于常规培养一直是老师们常抓不懈的话题,什么样的学习常规才是好的课堂常规,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问题。而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是我们作为小学教师一直追求的,其实,应该说课堂常规管理是润物细无声的工程,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感情上的。有人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宝贵的源泉,是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的润滑剂。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想要有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就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应该改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焕发教育活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周边环境,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力求让小学的课堂充满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游戏的乐园,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与游戏。在我们平时的活动、游戏和教学中,教师如果与小学生相处和谐,就会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否则就产生敌意、冷漠和孤独。如何改善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要尊重小学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家长、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主要受长久以来的封建家长制的毒害。现在该是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时候了。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才能培养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小孩子,对小学生应态度温和、谦逊、平等、友好,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保留意见的空间,有发挥特点的余地。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同样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其次,要以爱换爱,以心交心。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被人引用无数次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什么是真爱?真爱就是要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教师要做到严慈相济,严中有爱,要爱每一位孩子。只有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所在。真爱的种子就是真爱的教育,正如冰心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亲近老师,大胆地、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游戏之中。我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我们说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就是教育的基础。信任是一种力量,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关系更加牢固。不论什么原因,如果没有让孩子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教育不仅没有正效应,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最终使教育一败涂地。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老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老师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有了爱,便容易交心,孩子也愿意与你交流,愿意与你亲近。在亲近与交流的的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老师崇高的威望。这样,教育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用宽容与欣赏的心对待问题儿童。 宽容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药。处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生子女家庭为主流,每家都是三对一,四对一,甚至五对一,由于溺爱或教育行为的偏颇,这样条件的孩子寻求人格独立而又身心发展不健全的矛盾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师生之间的一些矛盾冲突也在所难免。对此,教师们常常采取的对策是以严为主或说服教育,辅之以惩罚,而耐心宽容却略显不够。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违规行为,教师的忍耐力都受到极大的考验,许多教师逐渐变得没了耐心,没了修养。在这样的教育下,大批的问题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无所谓心理也产生了,教师们为难,家长们无奈。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到了宽容二字,如果我们教师的耐心更足一点,我们与学生之间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呢?当顽劣的学生从你的一次次的宽容大度中悟出真、善、美时,他内心培养起的求真、向善之心,自律的行为,就会化成强大的学习动力,而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1、多一份爱,多一份收获。 2、贴个正面标签,及时的给以表扬。 每个幼儿都想得到老师表扬与重视,问题学生更是如此。我们班有一个男孩,上课坐不住,一上课,我看他坐得还不错,就开始表扬他:看彤彤小朋友的腰挺得多直呀!呵,他被捧得腰差点向后弯得像熟透的稻子。 3、多表扬,多鼓励,给孩子进步的时间。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不错,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教育观念不同,管理的方式不同,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性格各异,自制力不同,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所以,虽然他们同在一个班级学习,课堂纪律同样是忽好忽坏的。面对这样一批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更不能着急,而应当以表扬为主,耐心地帮助他们,经常地拉他们一把,给他们进步的时间,让他们慢慢来。我们班的军军小朋友上课时坐不住,爱下位讲话。我及时与家长沟通,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克服缺点。有一节课,我看他又离开座位了,我随意走到他面前,弯下腰悄悄地对他说:我从你的心里知道,你想做个听话的孩子,是吗?。他不好意思了,回到座位上了。 同时,还要欣赏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使学生悦纳自己。对于一些普通的孩子,甚至是差生的欣赏,实际上是一种发掘闪光点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之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得以展示,是因为它们都被表面不怎么优秀的成绩所掩盖了,于是原本可能的闪光点因欣赏而被捕获,这些闪光点就可能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学生的一生可能因此而改变。 总之,课堂常规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对学生有所要求,但不能太高,适可而止。要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课堂常规并牢记于心,让他们明白,这些东西,不是束缚他们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游戏的规则。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和谐教育的关键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尽管新时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十分复杂,内涵十分精妙,但我相信只要从心做起,拥有一份爱心,一份诚心,一份宽容的心,就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有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

阅读全文

与培养小学良好的课堂常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