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生课堂发言习惯

小学生课堂发言习惯

发布时间:2021-02-24 23:15:32

㈠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3、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4、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5、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我的体会是: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第二中小学三字歌》,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的体会是: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㈡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韩小娟(互助县塘川镇中心学校,青海海东810500) 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根据这一总体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说话,先要敢于说,然后才有可能达到说得好的要求。为此,笔者采取如下措施,训练学生敢说、想说、会说。 首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师生共同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发言就像课外跟朋友说话一样亲切自然,消除了思想障碍和心理障碍。 其次,多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练中有所得,感到欢乐愉快。笔者在班里设立了“最积极举手发言”的竞赛卡,每周评出积极发言的同学,奖一面小红旗。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不愿说、不敢说的心理障碍的好方法。 再次,多实践。 二、培养先想再说、说完整话的习惯 “想”是“说”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先想后说的习惯,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查阅资料和字典,只有准备好说的材料,才会说得流利、有条理。小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问:“小明在干什么?”学生答:“在教室里扫地。”学生认为回答问题就是答干什么就完整了,没有意识到一个句子没有了主语(谁)就不完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 由于我们生活在方言区,所以要特别重视普通话的训练。朗读是学习普通话、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读准音,掌握适当的语调、语气和速度。低年级的学生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得到。通过长期的训练,让普通话成为我们课堂上的教学语言。 四、培养学生说话文明、仪态大方的习惯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语言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说话文明的习惯,就要教会学生使用礼貌语言,同人打招呼时要考虑对方的年龄和身份,给以恰当的称呼。要求学生说话时要做到:坐着或站着时,姿态端正,态度自然,不慌不忙。 儿童时期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习惯,还有助于发展其书面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㈢ 怎样在语文课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大胆发言的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开始,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在低年级的说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说话训练。

根据特点,运用直观形象诱发说话兴趣。

低年级语文课文中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新颖活泼,形象直观,富有儿童情趣,学生爱看乐血。老师指导学生看图,不仅能培养学生想像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更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机会。如教学《画家乡》一课时,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到,美丽的景色,便不由自主地发出小声的惊叹,眼中满是向往的光彩。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思考并回答谁的家乡在哪,这里怎么样?学生纷纷赞叹。“涛涛的家乡在河边,这里海那么蓝,那么宽,可真美呀。”“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马,真爽,我喜欢草原。”说话间,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得到了训练,审美教育得到了渗透,课文的情感因素也挖掘出来。同时,也促成学生言必成句的好习惯。

鼓励引导,通过竞争激发说话兴趣。

儿童最好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培养说话兴趣,要重视利用他们这一特征。如进行讲故事比赛,在比赛前,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选择材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评出好的到班上讲,以此做到人人动口,人人爱讲。有个学生平时胆子小,不善于表达,可由于在故事会前做了认真准备,竞也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连贯地讲述一个故事,全班同学都为他的进步鼓起掌来。从此,他敢于大胆发言了,其他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因此受到鼓舞,上课也积极主动发言了。

评说结合,通过赞扬培养说话兴趣。

每个学生都希望被夸赞,在受到表扬时,总是,情绪高昂,有积极性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话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说话训练。老师在引导学生说话过程中,一边听,一边喜形于色,偶尔画龙点睛评上几句,待学生说完后,师生共同给予鼓励,学生就兴趣盎然,纷纷争先恐后地要求说,自主进入说话训练中。

㈣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根据这一总体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说话,先要敢于说,然后才有可能达到说得好的要求。为此,笔者采取如下措施,训练学生敢说、想说、会说。
首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师生共同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发言就像课外跟朋友说话一样亲切自然,消除了思想障碍和心理障碍。
其次,多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练中有所得,感到欢乐愉快。笔者在班里设立了“最积极举手发言”的竞赛卡,每周评出积极发言的同学,奖一面小红旗。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不愿说、不敢说的心理障碍的好方法。
再次,多实践。
二、培养先想再说、说完整话的习惯
“想”是“说”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先想后说的习惯,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查阅资料和字典,只有准备好说的材料,才会说得流利、有条理。小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问:“小明在干什么?”学生答:“在教室里扫地。”学生认为回答问题就是答干什么就完整了,没有意识到一个句子没有了主语(谁)就不完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
由于我们生活在方言区,所以要特别重视普通话的训练。朗读是学习普通话、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读准音,掌握适当的语调、语气和速度。低年级的学生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得到。通过长期的训练,让普通话成为我们课堂上的教学语言。
四、培养学生说话文明、仪态大方的习惯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语言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说话文明的习惯,就要教会学生使用礼貌语言,同人打招呼时要考虑对方的年龄和身份,给以恰当的称呼。要求学生说话时要做到:坐着或站着时,姿态端正,态度自然,不慌不忙。
儿童时期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习惯,还有助于发展其书面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㈤ 小学学习惯培养听课感言

学习时集中精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使你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课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习上有困难应尽量自己先“试一试”。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每门学科都要求自己具备观察力。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读和写都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还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所以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
7.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㈥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堂上善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思考的问题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通过语言的整理疏导,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趋完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口头表达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他们增强敢于、乐于、善于表达的习惯。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在课堂上,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害羞心理。我们班里的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已是大孩子了,人人都有了较强的自尊心,想保全自己的“小面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并且要真诚地鼓励。特别是学生在回答错误之后,教师千万不能对答错者讽刺打击,冷嘲热讽,一旦学生受到一次打击,他心里就会留下阴影。
2、教师要想办法改变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学生们往往会把每一次回答问题,当作一次任务来完成,这样态度自然就有点儿消极。教师教育学生要把每次回答问题,每次发言都当成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好好地珍惜,这机会可来之不易,这样同学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3、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习能力低,回答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时,更要做的是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回答,使这些学生都能够收获表达成功的喜悦。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久而久之,相信这些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且不会放过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视口头表达为乐事,才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中积极去表达。
二、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让学生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习惯。不仅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也要学会“善于倾听”。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学到的东西就是单一的、没有创新的。所以倾听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在实践中我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训练的:第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即在课堂中要静下心来听老师说,听同学说。要听明白、听完整、听准确,尊重说话人的意见,有歧义时,要积极思考,礼貌回答。第二,培养学生主动听的习惯。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顾及老师、同学说话,或是要老师提醒才听,或是听了经过没听结果。这就要要求学生主动去听取不同的意见、想法。第三,培养学生积极听的习惯。也就是说课堂上除认真、主动听之外,要积极多听他人想法、见解,学习他人,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就是很好训练学生学会倾听的机会,比如,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后可以提问:各小组在发言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看看他有哪些地方还没有讲到,哪些地方他讲到了,而你们小组却没有想到,等一下由你们小组来补充。然后比一比谁听的更清楚、更明白、更认真等等。逐步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认真听了,学生表达也就有了前提保障。
学生要学会表达,老师首先要在情感上给学生一种亲近感,让他们明白老师给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欲望。让学生在心理上消除一种畏惧感,暗示他们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侯是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表达,才能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沟通。
三、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重视分组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学科渗透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师生间、学生间应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设想,表达看法,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
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质疑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平等民主、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增强了自信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口头表达平台,让学生辩论,即席发言、演讲、采访、讨论、分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通过这些不同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以前不想说、不爱说、不敢说、不能说、没说的到“说”犹未尽。
总之,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当中表达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㈦ 浅谈小学生怎样养成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专学生的兴属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谓目标激励,就是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法。激励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尤其是当学生发言出现问题时,我们常以批评为主要的教育方式,结果使学生养成了拘谨、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现在的教育要求要学会倾听、沟通,特别是当学生犯错时,不妨绕个弯,表扬他们说的好的地方,还要说清楚好的原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㈧ 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哪些

课堂问题出现的复形式多种多样,制出自的对象也各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法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生搬硬套,且运用时要讲究策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冷静性原则。唯有冷静,才会想出处理问题的好主意、好点子,唯有冷静,才会化干戈为玉帛。2.尊重性原则。无论学生的错误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批评教育时,教师语言一定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要用火热的爱心和真挚的诚心善待学生,要坚信只要正确疏导,他们一定会恍然醒悟,弃旧图新的。3.巧妙性原则。无论发生何种情况,教师都必须视具体情况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从而绝处逢生,云开雾散,柳暗花明。

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发言稿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在讲如何培养之前,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学习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饭前要洗手,每当要吃饭了,你就会去洗手,而不需要别人提醒。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如学习数学,为了使计算正确,某位学生每次计算后都会进行验算,而不是根据学习要求,需要验算再验算,不需要验算就不验算了。后者的行为还不能说是一种学习习惯。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习惯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动作习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经过这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学习还没有成为他的自觉的行动,这时就需要较强的外部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在学校,老师对那些主动学习的孩子多给予表扬,对学习自觉性有所增强的孩子给予鼓励,而对被动学习的孩子则给予提醒与暗示,甚至实施一些小小的惩罚来推动他参与学习。孩子度过了艰难的第一层次,在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就会很轻松地跃到第二个层次,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第三层次就会自然形成。二、学习习惯有哪些?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一)、阅读自学习惯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这种能力我们要从小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具体要求是:爱阅读课外书籍,平均每两周看完一本课外书;看完课外书后,能大致说出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能独立完成课内阅读训练,正确率高。家长可以这样指导孩子:当孩子看完一篇文章后请孩子简单的复述、表演或请孩子给文章换尾巴等。避免孩子走马观花。其次还要配合老师叫孩子做好摘录,家长要给孩子准备好摘录本,读一篇文章就摘录一些好词佳句。以丰富词汇。(二)、预习、复习的习惯家长要督促孩子预习和复习。让孩子在预习时可以把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能了解明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语文学科要孩子自学字、词,运用工具书帮助理解新词的意思,并作好必要的书面记录。能给课文标好自然段,朗读到流利为止;在复习时,要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条理地进行复习,复习时要能抓住重点核心内容复习,可复述给父母亲听。我们的课本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必须有单元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家长可根据目录让孩子说说学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到了三、四年级,要让孩子将目录扩充。家长们都知道,到了中学以后,科目要增加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记忆,这时就需要孩子具有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的能力,同时又能根据读薄的书再将它读厚,如果现在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到以后他的学习就会感到很吃力。(三)、观察思考的习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能看懂书上的插图和看图说话、写话中的几副图,了解几副图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能有顺序地观察实物和模型,看出事物的外部特征。能写简单的观察日记。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说出事物的细微变化。(四)、切磋琢磨的习惯《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讨论。在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自己思考或明天问老师去,可用商讨的语气对孩子说:你再想想,你觉得哪个地方有困难,你把你的想法说一下。还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如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问题我和你有分歧,明天再问一下老师看应该怎样理解等。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和他平等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逆反心理,非常愿意和你沟通。现在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一碰到困难就想得到帮助,而不肯或不知道怎样思考,殊不知,家长自己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对于孩子的这种现象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么简单也不会做,而没有站在他的年龄段,让孩子自己觉得很没用,时间一长孩子有困难都不敢跟你说,慢慢和你的交流、沟通就少了,所以有些家长等孩子到了高年级,又开始担心孩子怎么从来不主动和自己沟通。(五)、练后反思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进行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有的家长会说这些低年级孩子根本做不到,是的,在低年级关键是让孩子有这种意识,这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在课堂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按这些思路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但对于课堂来说教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说一说,如果家长在家庭中能进行强化训练,势必能促使孩子更快养成这个好习惯。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课堂发言习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