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树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习惯于从模仿中学习,而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
《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道: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账,只要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要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了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贰』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可以从预习、使用工具书、专心听讲、书写、善于观察这几个方面去培养。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预先学习教师将要讲授的功课,是一种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更主动,效率更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就要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预习要求,然后注重在课堂上检查与落实。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2、查。初读一篇课文,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词,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它的读音,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等着老师的讲解,这样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会更好。 3、画。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读过的书,都会在书上留下他的圈圈点点,或是一些符号标记,又或是他的一些见解和体会。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况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晚辈呢?所以,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而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自己去查工具书理解或去请教老师或同学。 4、问。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会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断地进步,就要谦虚,就要不耻下问。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都有可能成为我的老师,我也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要虚心地请教别人,和同学共同讨论,共同进步。二、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即使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查字典的练习也是学生认识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学生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议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逐渐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三、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因为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神,上课时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的同学只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表述,他们在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说错了,往往忽略表达的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领,让学生明白“善听者才是善思者”。小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发言者的内容,对观点进行归纳,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对学生听讲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课本,用点头、微笑、摇头等表示自己在听,不乱插嘴,等对方发言完再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应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有价值的问题或许会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而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一)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在课堂上,我们要常常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指尖离笔尖一寸。紧记这“三个一,”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么多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很少有近视的现象发生。(二)书写符合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书写要求。比如:书写工整、字迹端正、写完后要认真地检查等等,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之后,这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了。我们知道由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班里总有一些书写不够工整的学生,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和那些优秀的学生比,只能要求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我们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继续努力前行。五、培养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一)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美景,处处皆学问。比如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玩,组织学生去春游等,在孩子们欢呼雀跃、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是笼统地看个大概。观察要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还要引导孩子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异同,加深印象。(二)勤于动笔积累。当我们用心地观察了身边的人、物、事之后,都会有自己感受和体会,这时,就要及时地用笔记下来。坚持下来,就养成了写日记、记随笔的好习惯。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是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多一个好习惯,孩子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孩子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让孩子们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踏着这块成功的基石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可以从预习、使用工具书、专心听讲、书写、善于观察这几个方面去培养。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预先学习教师将要讲授的功课,是一种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更主动,效率更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就要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预习要求,然后注重在课堂上检查与落实。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2、查。初读一篇课文,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词,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它的读音,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等着老师的讲解,这样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会更好。 3、画。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读过的书,都会在书上留下他的圈圈点点,或是一些符号标记,又或是他的一些见解和体会。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况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晚辈呢?所以,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而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自己去查工具书理解或去请教老师或同学。 4、问。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会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断地进步,就要谦虚,就要不耻下问。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都有可能成为我的老师,我也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要虚心地请教别人,和同学共同讨论,共同进步。二、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即使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查字典的练习也是学生认识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学生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议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逐渐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三、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因为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大脑想。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神,上课时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的同学只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表述,他们在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说错了,往往忽略表达的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领,让学生明白“善听者才是善思者”。小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发言者的内容,对观点进行归纳,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对学生听讲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课本,用点头、微笑、摇头等表示自己在听,不乱插嘴,等对方发言完再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应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有价值的问题或许会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而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一)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在课堂上,我们要常常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指尖离笔尖一寸。紧记这“三个一,”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么多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很少有近视的现象发生。(二)书写符合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书写要求。比如:书写工整、字迹端正、写完后要认真地检查等等,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之后,这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了。我们知道由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班里总有一些书写不够工整的学生,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和那些优秀的学生比,只能要求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我们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继续努力前行。五、培养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一)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美景,处处皆学问。比如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玩,组织学生去春游等,在孩子们欢呼雀跃、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是笼统地看个大概。观察要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还要引导孩子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异同,加深印象。(二)勤于动笔积累。当我们用心地观察了身边的人、物、事之后,都会有自己感受和体会,这时,就要及时地用笔记下来。坚持下来,就养成了写日记、记随笔的好习惯。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是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多一个好习惯,孩子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孩子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让孩子们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踏着这块成功的基石快乐地成长。
『叁』 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一、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古诗《望天门山》时,我采用了如下做法。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按“画、问、析、答、提”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试画一幅图画体现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画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画”,并就此与学生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温习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养成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观点或立场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
三、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能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每位同学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熟悉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都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第一自然段为范例进行教学。我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个个皆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个人所得,争先恐后发表所感、所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四、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例如: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老师要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如,生活中我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先检查,发现问题再看书,查字典,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长期这样要求,他们就能形成这样良好的作业习惯。
五、重视课外阅读的习惯的培养。
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例如学完《太阳》一文之后,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的大小、温度、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以及和人类密切的关系等知识以后,他们还很想知道太阳黑子、黑洞、臭氧层等是怎么回事,他们渴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于是我给学生们推荐了《1001个宇宙之谜》这本书,并指导他们阅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学生很可能会对“奇妙的植物的脚”这一课题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脚。在教学中,我有计划地介绍《植物网络》课外读物和提供一些有关于其它植物的脚的图片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变通思维的习惯。
教师要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良好习惯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贯穿教学始终,使之形成创新习惯。良好的创新习惯将会成为其他习惯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各种素养的全面发展。一、利用教材典范优势,培养变通思维。凭借教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中的小神童、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从而领略变通技巧。如《称象》一文介绍了才七岁的曹冲敢于冲破大人的思维束缚,创造性地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称象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曹冲的这种方法用替代物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加以论证,使学生领悟到曹冲运用的是等值交换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头和大象互换。这一变通使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对曹冲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再变通,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创新。二、寻找教材可想象空白。如《树叶落了》一文教学,教师可以从文中的言语空白处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课文中未知的事物进行预测。文中写了小虫把落叶当作屋子,蚂蚁把落叶当作小船,小鱼把落叶当作小伞,而这三种小动物在屋子里、小船中、伞下干些什么文中没写,这些地方可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换角度思考、想象,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肆』 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小学阶段应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正确写字姿势的培养,必须从学生初入学时抓起,因为初入学的儿童可塑造性强,写字姿势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要让学生养成写字姿势“三个一”的习惯,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来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卷面整洁、爱护文具等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里我认为,应当讲究阅读的质量,也就是说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遇到“拦路虎”不要轻易放过,要认认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词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意思。要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些课文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里“过电影”。小和尚念经--读而不谙其义,这样的读就没有什么意义;“口”到了,“心”却溜了号,更是读书的大忌。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还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精彩的段落应该反复诵读,必领神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随时调用。还要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要“不运笔墨不读书”;读自己的书,要边读边做记号;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写读后感。
(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良好的习作习惯主要包含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等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养成认真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有的学生往往想到一点就写,写了几句写不下去了,又涂掉重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想一想这篇作文重点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头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动笔。要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写作,就得改进作文的命题,加强学生自主拟题的练习,多写日记、书信、随想等。
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有不少学生作文写好后,往往一交了之。没有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这或许是学生习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学生的作文写好了,要让他们把初稿念一念,一边念一边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家尚且如此重视修改,小学生更应该养成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听”是大有学问的。有的同学听人讲话心不在焉,听了以后不知所云,这就不是好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比如听课,就要学会抓住中心,记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侧耳倾听,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参加讨论和辨论,要听明白各人的主要观点,看法有分歧的要能听得出分歧在哪里。经常训练学生的听力,就能使学生的耳朵逐渐聪敏起来,提高其吸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说的习惯也要从小培养。虽然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口语的能力,但并不规范、准确、完善,往往是满口方言,语句凌乱,有的还夹杂着一些粗野的话。进入小学以后,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语,提高说的质量。如坚持说普通话,响亮话,完整话。有不良习惯的,如说话哼哼唧唧、结结巴巴或带口头禅,还要个别进行纠正。
在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主要就是这几个方面。另外还有如写日记习惯,搜集名言警句的习惯,背诵、赏析美文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等也是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一,教育者思想重视才易抓;受教育者认识提高才易学。能否培养好习惯,关键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上对这项工作是否重视,是否下功夫努力,教师不要因为短期内见效难就不愿抓。教师思想重视去抓了,学生才会重视做。学生不要因为短期内未见效就放弃努力。持之以恒,定能见效。
第二,在抓教育培养和训练时,教师的工作要细致而耐心。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学生的具体学情;只有耐心启发、引导、帮助,才能使学生有信心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教”要指导“到位”,“学”要行动“到位”。教师指导得具体、细致,学生才能感受得真切、具体。学生一旦行为不够规范,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会大大影响培养效果。对此,教师要督促他们持之以恒,行动到位。
第四,教师评价、反馈要及时。对哪怕只有微小进步的学生,也要及时表扬评价,让学生从老师反馈的“信息”中去感受自己的变化,增强行动的信心。
第五,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作用不可轻视。低年级应充分利用好成长记录袋的作用。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初步具有是非观、评价观。让学生经常在课上联系实际,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从同伴身上看到的进步和变化,对学生启发和影响最大。
第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求家长给以配合支持和督促检查。这样可加快培养训练习惯到位的速度。
第七、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等特点。教师本人具有学习语文的诸多良好习惯,就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良好影响。比如说,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小学生便会由衷地钦佩、倾慕,并进而心揣手摹。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于养成小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
(一)培养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聪明、好胜、好奇、好问,酷爱刨根问底。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而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乃至学习效率低下。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一个劲地灌输,搞题海战术,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试卷一张又一张,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首先,应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在语文课上,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学习。如:“你想知道故事内容吗?”“你还有更好的说法吗?”“你想读一读吗?”“你觉得能比某某读得更好吗?”“哟,比老师想得还周到呢!谁还有高见?”等等,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慢慢形成习惯。
其次,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自学的习惯
语文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应注重以下六种自学习惯的培养。
1.预习的习惯。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着手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预习符号,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每当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接着,汇报预习中学会的生字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识字的习惯。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字误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先让同学过好汉语拼音关,然后利用笔画规则、造字特点分析字形、识学生字,最后运用工具书释义、扩词,利用“田”字格规范书写。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和独立学习,学生养成了识字习惯能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也能主动掌握。识字能力提高了,反过来又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3.动口的习惯。在教学中,应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处处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激励全体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拿到新的教科书,让学生先看目录和单元,大致了解全册有多少篇课文、有几个练习等。读过的书留下读书符号,做到圈圈、点点、写写,为做练习和实际应用作准备。遇到书中的难点,学会用工具书,学会请教同学或老师、父母,并把结果记下来,养成勤记勤读的好习惯。
5.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从一年级写字课入手,将练习字融入日常的作业、日记、习作等书写活动之中,养成他们“提笔即练字”的良好习惯。
6.自查自改的习惯。学习如同耕作,不能只讲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这是一种责任。教学生做作业时要回头看,发现问题就提醒注意,并教给一些修改符号,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自学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一旦自学习惯养成了,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伍』 浅谈应该培养小学生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语文教学的目的。大纲指出: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纲先后有四十多处从听说读写诸方面提及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这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我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心理学认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或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动化”,从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尔认为,如若缺乏内驱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的学习都归结为习惯的形成和习惯的巩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的观点,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呢?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的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的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呢? 1、查阅字典的习惯 叶老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宇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还要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无声老师”的作用。低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工具书是字典,教师应极力下功夫,让孩子们把对老师的依赖部分转到字典上,让孩子们感觉到“无声的老师”给他们带来好处。比如,要求学生在课文预习时查生字词;在课堂上,字典是必备的,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等加入到字典行列,老师少说,学生多动手,再加入些比赛的形式(看谁的速度快,在字典上理解得多)重在习惯的养成;在课外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难以理解或者不会写的字、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查找工具书;对于低年级老师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要求学生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陆』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认识复习和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一年级养成课后要及时复习,版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问老权师。课前要预习,把生字词预习好,并大致了解文章内容;三年级后,要学会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帮助学生养成课堂上专注听课的好习惯。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遇到学生分心的现象,要及时提醒学生,或者课后与学生及家长沟通;
3.让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提醒学生准备错题本,把练习、测验的错题整理好,分析错误原因,分析答题的正确思路,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复习,再做一遍,检验自己掌握好没有。
4.一年级开始,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练习着把自己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作为表达的训练。
『柒』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一节好的课其实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如导入、目标、导读、总结与作业等方面的优化.
1、导入的优化:导入课的方法很多,例如题目导入法
2、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据课文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学习品析语言的方法,教会方法,然后让他用你教会的方法去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心中特别应该有一个方法目标,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年级是不一样的.应该考虑七年级教会,八年级提升,九年级拔高.
3、导学过程的优化:导学思路艺术化,教材处理,导学方法科学化.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设计.
『捌』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来说,当前对以下几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尤为重视。能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规矩。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课堂教学----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有了学生的内部动力即有了内部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外部的引导和强化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低年纪小朋友语文学习注重于读、写两方面,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读。
做每件事最好都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接下来就是精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更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有些老师担心,一年级学生小,不会提出什么问题。其实,正是因为他们小,他们的想象力就比较丰富,还没有被扼杀,只有从小培养,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问题。“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至少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黑格尔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该习惯的培养,应当结合各年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2、写。
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充分利用教师范写的作用。在教师范写时,可以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还应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及各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的养成。(2)重视书写指导。教师范写过后,学生开始描红临写,此时,教师应巡视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一笔一画认真描,且应一笔描成笔笔到位;临写时要按笔顺并看清笔画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如发现有学生不认真或不按笔顺,及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然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促而就的,教师在每次作业时也应当重视学生书写情况。
三、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许多有识之士形象地说,没有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就像是跛子腿走路,跛子腿怎能学好语文?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既需要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来培养,更要用开展课外阅读来培植。让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中学阅读,注意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喜欢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其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把校外的读书和校内读书结合起来。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读书时间,自由阅读,互相交流;在课外自由读书,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内外展示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