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佚名: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摄影兴趣
在影像时代和新传播环境下,了解和掌握摄影语言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近些年,许多教育机构、媒体和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地推进摄影的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目前,各种小记者或青少年摄影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一些中小学都相应开设了摄影小记者班或兴趣小组,老师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科技调查、新闻采访等摄影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一些中小学的老师还鼓励学生写摄影日记、摄影调查报告等。另外,有些学校(如北京三里屯小学、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开设校本摄影课程,编写摄影教材,开展特色教育。社会上(青少年宫、群艺馆之类)开设有摄影培训辅导班;而面向青少年的摄影比赛也不乏专业水准和广泛影响(著名的如“理光杯”小记者摄影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这一趋势已经引起了摄影界、教育界的重视。
这些现象都表明摄影正与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本文在考察近些年校内外开展摄影教育和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倡导摄影教育应该积极进入中小学学校教育并成为辅助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摄影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摄影有许多特性,比如它的普及性、趣味性、纪实性、工具性等特征,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简单来讲,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方面具有以下两个突出功能: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
由于摄影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创作者从中得到的教育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实生动的摄影艺术形象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帮助。通过摄影作品和亲自参加拍摄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用相机去发现、捕捉社会的闪光点,去讴歌社会的真善美,去鞭笞社会的假恶丑,这种教育效果是最明显的。如上海的一些学校教育者,为了让学生关注上海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植树造绿工程的进步,在半年中组织同一批学生先后到同一地点进行拍摄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一变化。通过前后照片拍摄的对比,就能给学生进行一次生动深刻又有效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比比皆是,在此不赘述。
而摄影的实践性,导致的教育功能更是数不胜数。除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之外,摄影还可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外出采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自理能力;集体出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相关爱的品性等等。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还观察到摄影可以让一些内向、甚至是抑郁症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如一些脾气乖戾的孩子,可以在一次关爱贫困人群的摄影活动之后思想行为得到根本改变。而这些教育效果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就显得很有优势。
2、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多项技能的掌握
摄影是一门综合性技能。通过摄影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述、统筹、应变、合作、协调、独立工作等一系列的相关能力。摄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按快门,有时为了完成一次创作任务,从策划到现场调度都可以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因为要进行摄影创作,就会碰到各种困难,要与各种人物打交道。例如你在拍摄中被摄对象不合作怎么办?找不到最佳摄影点怎么办?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统筹、沟通、应变等能力。例如在上海,有次教师组织学生到少年体校进行摄影创作,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对方不接待,经过协商终于进入创作现场后,又碰到了光线与场面不理想的困难,后经过同学反复选择和等待,终于拍摄到了满意的创作画面,其中一位同学的摄影作品还在全国体育摄影作品比赛中得了大奖。通过这类活动以及活动中难题获得解决,使同学们对摄影创作的社会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如何在学校推进摄影教育
和电脑教育一样,将来的摄影教育主要阵地是学校和课堂。综合目前的校内教育的实践来看,有以下一些成功经验可以遵循。
1、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摄影和各科目的学习有意结合起来,发挥摄影在辅助课程教学方面的作用。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操作模式使得摄影更深入、更活泼。课内普及的技术知识让孩子对摄影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则让孩子们对摄影充满热情和动手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摄影课专职老师不只是讲解摄影知识,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比如遇到一种昆虫时,会指导孩子研究,遇到一种地貌时,会对孩子进行讲解,自然、地理、历史等无所不包。
摄影教学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将摄影和各科目的学科有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摄影在辅助课程教学方面的作用。摄影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和技术,是一门集光学、电子、化学、政治、新闻、美术、音乐、文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科学,同时也是另一种视觉语言形式。在中小学开展摄影教育,在辅助美术、美学、语文、音乐、政治以及相关理工学科等课程教学了具有重要作用。
如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美术课程把摄影作为校本课程,将课内的摄影作品解析和课外实践外拍活动相结合。摄影成为美术课堂的拓展工具,为学生收集各种素材提供了很大帮助。北京三里屯小学成立摄影校本课程研发小组编写校本课程,他们有套摄影教育策略——“立足小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向全社会”。该校的摄影校本课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将课堂、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三里屯小学开展摄影教育,发挥其辅助课程教学作用,在其它课程教学(美术、美学、语文、音乐等)中,多媒体素材、课件的制作和资料的采集,摄影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开展教师培训,普及摄影知识
社会的摄影师可以承担一部分校外摄影教育或课外摄影教育,但校内摄影老师的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开展师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校内摄影老师主要由小记者辅导老师、美术老师、电教或信息老师、其他科目感兴趣的老师等组成,而真正科班出身的摄影老师目前在中小学并不普遍。专业教师对中小学的摄影教育又至关重要,因此开展摄影师资培训、提高现有师资的水平,就显得很重要。
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比如上海的一些区县)已经很重视中小学摄影教育了,对在艺术教育领域内,把摄影纳入和音乐美术相同地位,有着非常明确的工作时间表,并且在2011年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组织摄影辅导老师专项培训。
3、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摄影的兴趣
教育要符合孩子的性格。推进摄影教育,学校可举办多种活动,如小记者实地调查、科技调查、新闻采访等。每年暑期举行摄影夏令营,参加各级各类摄影比赛,组织摄影小记者外出采风,采访领导,为敬老院老人免费照相等,一系列活动,既让学生得到快乐,也在活动中提高了摄影技能。
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作为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除了在摄影教育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摄影实践,开展多种摄影活动。亭林小学自1984年就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每星期固定活动一节课。另外,亭林小学组织青少年摄影比赛、寒暑假采风、摄影创作社会活动等课外实践。北京白家庄小学开展摄影校本课程,利用周末带孩子外出(北京髯和大街小巷)摄影采风。孩子们亲身感悟到北京的文化,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诠释着对北京文化的理解通过摄影实践,激发了孩子们增加了摄影的兴趣,拍摄得出人意料的好,内涵丰富。这比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
4、营造摄影学习氛围
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可以因势利导,在每个年级均成立摄影小组,每班的教室均设置“摄影角”,展示同学们的摄影佳作。每周,学校都开展一节摄影大课堂,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全校性讲座,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摄影比赛和展览。从这些精美的作品中,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在摄影中收获着快乐,收获着长成,收获着关爱。在每一幅作品的背后,人们可以感受到爱,感受到憧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文化,不只是摄影技巧(技法的讲授和取景内容的广泛),还有文化的熏陶。摄影小记者组的同学也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校外采风。
总的来看,摄影在中小学学校教育和课程辅助教学方面是大有作为的,摄影界应该发挥专业所长和人才优势,支持和推动摄影教育更多地面向青少年、走向学校和课堂。
⑵ 怎样上好摄影课(详细的)第一次给学生上摄影课,谁有经验,传授下啊!谢谢了!
不知道你给多大的学生上课?
不知道你以前有过其它教学经验吗?
有教案专吗?
第一次上课要博取属学生们的好印象。
第一印象很重要啊。
要找机会显示出你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
学生其实看得出来你是真懂假懂。
如果真不懂也没关系,课下多下功夫。千万别不懂装懂。
回忆一下你学生时代最喜欢和最讨厌的老师吧。
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讨厌?以此启发一下自己吧。
欣赏课我觉得要谨慎。
每个人的眼光、审美不同,尤其是没系统学过这课的学生,
如果是孩子,可能还有叛逆心理在里面。
未必会捧你的场。
由学生来提出相关问题,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由此回答并引到你的课上内容,我觉得是个好方法。如果我讲我会这么切入主题的。
⑶ 如何拍摄课堂实录
如何拍摄课堂实录?
1.景别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一般可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全景:表现的是某一被摄对象(如课堂、人物等)的全貌。
主要用于事物全貌的介绍或展示,如课堂的环境、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态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
此景别在课堂录像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
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
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的范围缩小了,进一步接近了被摄主体;
画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摄主体外,还有与主体有关的周围环境,此时环境和背景因素起着辅助、陪衬或烘托的作用,并与主体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中景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
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如表情、动作等)。
近景: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
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等,可给人以交流感。
如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做作业、做实验;
老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
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
特写: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事物细小部位的放大,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加深记忆。
如板书内容、实验现象、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等。
2.镜头的运动和运用
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
摇镜头:所谓摇镜头,就是摄像机位置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云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转动摄像机所拍摄到的镜头。
其画面效果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绕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其目的就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给人完整的印象。
如为了强调课堂上学生活动或反映整个课堂气氛,就可用这种拍摄方式拍摄全景来完成。
当然,在用该方式拍摄时应注意画面起幅和落幅时的停顿(一般为3——5秒)和画面内地平线的水平,同时还应控制好使用的次数与转动的方向,摇镜头过于频繁地使用或来回摇动都容易使观众感到不适。
推镜头:所谓推镜头,就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逐渐向被摄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其目的就是逗引导地甚至逗强迫地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有突出主体、强调局部的作用。
如用于引导观察板书、挂、投影、人物表情或动作以及实验现象等。
由于推镜头是通过画面的运动来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或教学环节的注意,因此,其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那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表现摄制技法而推的镜头应该避免。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变远的一种拍摄方法。
它强调的是主体与整体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起幅是学生专注的眼神,然后再慢慢拉开,落幅是这个学生在专心做实验的近景;
又如起幅是老师,慢慢拉开到老师与学生在交谈,最后落幅是课堂内学生激烈讨论的全景等。
拉镜头在一个镜头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连续的变化中保持了表现空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跟镜头:跟镜头就是摄像机镜头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老师或学生等),并且要求这个被摄对象在画框中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利于展示运动主体的神情变化和姿态变化,如拍摄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表演节目等。
拍摄时要注意把握好焦距的调整(自动档除外),以免像模糊不清。
移镜头(移动拍摄):移动拍摄是将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物体(如装有滑轮的三脚架)上并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性,在课堂实录中一般不太使用这类镜头,只有当被摄体被前景挡住无法正常取景时才使用。
组合拍摄:组合拍摄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有机结合推、拉、摇、移、跟等几种不同摄像方式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也叫综合运动镜头。
如在拍摄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时,可先用全景表现课堂中热烈的讨论气氛,然后随着老师走动可使用跟镜头跟上,当老师走近某一组学生时,再用推镜头推至中景表现出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情景。
3.镜头的组接和特技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是课堂上教师形象、教学行为的直观体现,除了要求拍摄人员客观、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每个镜头外,作为现场导播(切换人员)还应在画面的选择与组合、镜头的切换、机位的调度、特技的应用等方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合理,切忌画面停顿过短或镜头切换频繁以及过多地使用特技镜头而造成中心不突出、画面零乱,以致削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用单画面难以完全展示的教学环节,如师生对话等,可用画中画或左右画的技巧,分别用近景突出教师提问题时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用中景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和神态,使画面能产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效果。
在拍摄用现代教学媒体(投影、电视)及其他手段(挂、板书等)展示的一些教学内容时,为了表现此时教师或学生表述时的手势、表情,也可用画中画的功能,把要展示的教学内容放在主画面(便于看清内容),把教师或学生的近景画面置于主画面中某一合适的位置,画框大小以不影响主画面的内容展示为前提。
课堂录像对镜头的长度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连续的短镜头容易使观众感到疲倦,冗长而又单调的镜头会使人厌烦。
一般情况下,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相比,可供观看的信息较多,因此可适当长一些,而特写镜头可短一些;
有趣的、动态的镜头可长一些,静态的、单调的镜头应短一些。
⑷ 视频教学 怎么学习摄影
摄影摄像模块的教学有着时代性、选择性和基础性。当然这些特性都是从教学模块的功能上来说的,而我认为,摄影摄像模块的教学,不仅是同学们增加了部分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使学生通过这个契机,增加了观看社会的一个视角,可以使他们在人生、在社会的理解上更成熟,能更加的理解这个社会,或者增加了对这个社会中问题的思考。我想,这是摄影摄像模块教学更重要的教学意义。 我是通过看采访广州美术学院数码艺术设计系客座教授吴慕清女士的那段谈话中得到的感触和理解。国外的摄影摄像课程从小学就开始了,初中阶段有一个过渡,把艺术中的传统手绘也加入其中,到了高中,高二、高三的时候则是和大学有所联系,有不同爱好和专业意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我觉得这一点也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新课改也可以借鉴。避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部分课程产生冲突。毕竟我们的艺术教学,如果开发一些手工或者漫画课程很有可能跟初中的美术课撞车,这样对于学生来讲,就不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都很“单纯”,家长把该孩子考虑的事情都考虑过了,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而社会上的问题,毕竟和他们的生活有一段距离,所以,甚至于现在的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还是单纯的要命,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轻易被骗,而且缺乏相应的自救本领。而如果,我们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增加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的课程,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个社会的课程,孩子们可以更好的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的思考,这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我也看了其他学校教学的例子,我想,现代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能有更深意义的思考的启发是很有必要的,教授摄影不仅仅要包括讲解光圈、快门、景深等等专业术语,不能仅仅是拍摄人像、风景或静物这些分类,更要启发学生思考我手中的相机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可以设计此类教学作业,比如,吴女士提到的《邻居的英雄》,让学生探索社会问题,更加理解社会中的个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学生完善社会观念、完善自身人格更有意义。这样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不在是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思索,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样的事?我对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可能这正是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 不管如何,这次得到的启发会告诉我,教学的意义是什么,以后我将启发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成为有思想的人。
⑸ 关于学校公开课摄影的技巧
这种摄影,和会议摄影类似,具有相同特点,注意下面几点:
1. 空间狭小,但是要表现其情景,因此需要广角拍摄
2. 为了避免对正常的活动(此处是教学,也可以是开会、讨论等)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建议不要使用闪光灯,特别是你这个实际情况是面对年轻的学生,如果用闪光灯,难免会分散他们注意力,造成不好的影响。另外,如果相机支持,关闭对焦提示音(就是那常见的滴滴声)。因此最好提前到教室,将教师的灯和窗户全部打开(但是如果窗外有阳光,注意光的方向,拍照时不要正对阳光,以免造成眩光)。
3. 拍摄主体的选择。个人建议:1)学生们认真听课的特写,可以选取第一排学生作为基准,最好站在教室前门拍摄,和学生有一定夹角,也可以避免把后面听公开课的相关专家、领导和教师拍摄进去。2)教师在讲台上板书/讲授时的课堂情况(要把学生也拍进去,这样才能叫课堂实景),这个可以在教室的最后拍摄,突出其氛围,也可以在前门拍摄(但位置不好选)。 3) 相关专家、领导和教师的听课情况,这个建议在前门拍摄。
4. 拍摄时间的把握。因为你这个拍摄活动,本身就是影响正常教学的,所以,不论你是否开闪灯,有个人在前门或后门,势必会对学生、教师造成影响,所以时间能快则快,原则上3分钟内解决,不要来来回回,前前后后,一次各拍2、3张照片,选一张好的即可。因为这属于记录性质,不是拿去评奖的,也不要刻意苛求。
5. 器材的选择。单反最好,普通数码相机也可以。记得第一条和第二条。先把相机设置好,不要临场出问题。
⑹ 从小培养摄影好不好
小孩学习摄影的好处
摄影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摄影又归属于文学艺术,摄影教育则为艺术教育的范畴。摄影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摄影知识的传授,从另一层去理解,摄影教学实际上是拓展和重视其在艺术教育中美育的功能和作用,确立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作为一个完整的摄影教学体系,中国的摄影教育也有自己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面,基础教育也就是面向少年儿童。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主要靠直观的、感性的、带有情感的形象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他们的心理就像一个充满想象、幻想和灵感的美丽星空,小学教育的一切就是向这个星空投入。开展少儿摄影教育,不仅是学习摄影知识,传授摄影技术,更是一个综合素质教育的阵地。“其实,学习摄影从小学就可以起步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盛希贵认为,摄影步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可操作性很强,一者摄影入门很容易,二者小孩子的兴趣更高。
一、国内外少儿摄影教育概况
在西方一些国家,摄影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它能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从中国摄影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摄影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主要还局限在专业教育的范围内,在以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面,摄影还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原因是我国的摄影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于其他学科明显薄弱,尤其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摄影这门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了摄影课,也仅仅作为艺术欣赏课程。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的学校开始把摄影知识的学习以选修课程或课外摄影兴趣小组的活动形式来进行,组织学生挎上相机,走上社会,开展各类专题摄影活动,把摄影活动融入学校教育之中,而面向少年儿童举办的各级各类摄影比赛更是层出不穷,可见,摄影已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少年儿童的摄影教育在我国正在深入开展。随着数码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已从高档消费品转化为家庭生活的基本配件,生活中与摄影有关的事件越来越多,这就为少儿普及摄影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少儿摄影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摄影教育作为一门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学科,使得摄影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让孩子透过镜头看世界,不仅拍出成人所没有的纯真眼光,而且通过摄影教育来提高少儿综合素质,使孩子在摄影艺术的熏陶和实践中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具有独具一格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少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让摄影融入学校教育并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对学生实施摄影教育,我们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会摄影,拍好照片去争取得奖,而要更注重于让学生在学摄影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所以平时,无论是校园摄影兴趣组还是班级拍摄活动,我们都紧紧把握住摄影活动加入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序列,让学生在学习摄影知识、摄影技能和学习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提高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磨练意志品质。
1. 道德情操的陶冶功能
学生对于摄影知识、摄影技能和摄影创作的学习与领会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正是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在平时的摄影活动中,无论在宣传环保,发扬传统文化等校园的教育活动中,还是各类校外活动竞赛中,都可以抓住摄影活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最能反映教育主题的典型画面、典型人物及其传神姿态与动作拍摄下来,使学生在创作与发现美的过程中,思想品德经受一次次的感染和熏陶。
2.学习习惯的养成功能
摄影创作需要眼、手、脑、心、相机的协调配合,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容不得一点失误。一幅摄影作品的诞生不仅需要天时地利条件,更需要规范的操作和一丝不苟的拍摄作风。少儿学习摄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意志品质的冶炼功能
摄影要有毅力,有韧劲,要会跑路,能吃苦。为了捕捉到一次好时机,有时要等好多时间。为了拍到一张好照片,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雨天,都要背着相机往外跑,甚至还要起早摸黑。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达到对意志品质的磨练。
(二)有助于发展少儿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少儿对某种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的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才会乐此不疲。常言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初学摄影对照相机、奥秘的好奇心理进行教学,是将学生由“学拍”引入“乐拍”的关键。
学校的各项活动往往是学生们很好的摄影题材,不但发展了学生兴趣与爱好,一展他们拳脚的舞台。例如学校开展一些文艺演出活动,由学生担任的小摄影师要接受整个活动的摄影的任务,小摄影师们不但一丝不苟地记录下同学们看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神情动作,还常出其不意地抓拍那些在台下搞怪的学生,对于舞台上表演的每一个场面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构图的机会,舞台成了他们展现摄影风采的焦点,他们虽然年龄小个子小,胆子反而大,对于拍摄的专注投入决不比成人弱,在摄影过程中他们体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与激情,摄影的成就感使他们变得更自信。
(三)有助于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
摄影在增强少儿的审美意识,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少儿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摄影教学应用诸如线条、影调、色调等各种摄影艺术基础理论,来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从而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摄影实践引导学生用美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用摄影镜头来记录心目中美好的东西,有效地让学生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成果,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摄影创作在摄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摄影课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迸大自然,让学生为千姿百态的世界所陶醉,主动地去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又能引发创造美的欲望、兴趣。
(四)有助于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摄影活动有助于促进少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敏锐的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引导少年儿童利用照相机镜头观察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瞬息万变,看看哪些画面要避开,哪些画面要入镜头,所有这些都能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摄影师的观察:清晨,靠近树叶你会发现阳光下树叶上的露珠,变换一下角度(侧逆光)你还会发现,阳光下这颗露珠显得晶莹透剔;调整相机镜头的焦距和景深,则更会发现,这颗露珠还有那么美妙的形象(背景模糊而虚幻的特写)!摄影师的眼睛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能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能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能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摄影师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师特有的基本素质,带着相机进行观察,就意味着按照摄影观察艺术的规律去训练培养人的观察力。
(五)有助于培养少儿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进行摄影艺术创作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其时时处处存在的创造思维伴随着的过程。随着照相机、感光材料的不断进步,为摄影师解放了双手,使他们能更多地专注于艺术、专注于创造,即使一个初学的儿童也能很快地进入创造的幻境。少年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在摄影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构思新颖,角度独特,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来创作。“事实上,一百个优秀的摄影师从同一个位置拍摄同一个对象,可以得到一百张不同照片的时代早已到来”。同样,一个优秀摄影师从一个位置拍同一个对象。也可以拍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空间关系结构的影像。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作品,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发散、联想、类比、逆象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尝试拓展性的创作拍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
⑺ 如何拍摄课堂实录
1.景别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一般可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全景:表现的是某一被摄对象(如课堂、人物等)的全貌。
主要用于事物全貌的介绍或展示,如课堂的环境、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态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
此景别在课堂录像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
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
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的范围缩小了,进一步接近了被摄主体;
画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摄主体外,还有与主体有关的周围环境,此时环境和背景因素起着辅助、陪衬或烘托的作用,并与主体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中景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
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如表情、动作等)。
近景: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
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等,可给人以交流感。
如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做作业、做实验;
老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
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
特写: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事物细小部位的放大,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加深记忆。
如板书内容、实验现象、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等。
2.镜头的运动和运用
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
摇镜头:所谓摇镜头,就是摄像机位置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云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转动摄像机所拍摄到的镜头。
其画面效果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绕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其目的就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给人完整的印象。
如为了强调课堂上学生活动或反映整个课堂气氛,就可用这种拍摄方式拍摄全景来完成。
当然,在用该方式拍摄时应注意画面起幅和落幅时的停顿(一般为3——5秒)和画面内地平线的水平,同时还应控制好使用的次数与转动的方向,摇镜头过于频繁地使用或来回摇动都容易使观众感到不适。
推镜头:所谓推镜头,就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逐渐向被摄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其目的就是逗引导地甚至逗强迫地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有突出主体、强调局部的作用。
如用于引导观察板书、挂、投影、人物表情或动作以及实验现象等。
由于推镜头是通过画面的运动来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或教学环节的注意,因此,其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那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表现摄制技法而推的镜头应该避免。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变远的一种拍摄方法。
它强调的是主体与整体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起幅是学生专注的眼神,然后再慢慢拉开,落幅是这个学生在专心做实验的近景;
又如起幅是老师,慢慢拉开到老师与学生在交谈,最后落幅是课堂内学生激烈讨论的全景等。
拉镜头在一个镜头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连续的变化中保持了表现空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跟镜头:跟镜头就是摄像机镜头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老师或学生等),并且要求这个被摄对象在画框中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利于展示运动主体的神情变化和姿态变化,如拍摄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表演节目等。
拍摄时要注意把握好焦距的调整(自动档除外),以免像模糊不清。
移镜头(移动拍摄):移动拍摄是将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物体(如装有滑轮的三脚架)上并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性,在课堂实录中一般不太使用这类镜头,只有当被摄体被前景挡住无法正常取景时才使用。
组合拍摄:组合拍摄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有机结合推、拉、摇、移、跟等几种不同摄像方式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也叫综合运动镜头。
如在拍摄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时,可先用全景表现课堂中热烈的讨论气氛,然后随着老师走动可使用跟镜头跟上,当老师走近某一组学生时,再用推镜头推至中景表现出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情景。
3.镜头的组接和特技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是课堂上教师形象、教学行为的直观体现,除了要求拍摄人员客观、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每个镜头外,作为现场导播(切换人员)还应在画面的选择与组合、镜头的切换、机位的调度、特技的应用等方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合理,切忌画面停顿过短或镜头切换频繁以及过多地使用特技镜头而造成中心不突出、画面零乱,以致削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用单画面难以完全展示的教学环节,如师生对话等,可用画中画或左右画的技巧,分别用近景突出教师提问题时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用中景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和神态,使画面能产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效果。
在拍摄用现代教学媒体(投影、电视)及其他手段(挂、板书等)展示的一些教学内容时,为了表现此时教师或学生表述时的手势、表情,也可用画中画的功能,把要展示的教学内容放在主画面(便于看清内容),把教师或学生的近景画面置于主画面中某一合适的位置,画框大小以不影响主画面的内容展示为前提。
课堂录像对镜头的长度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连续的短镜头容易使观众感到疲倦,冗长而又单调的镜头会使人厌烦。
一般情况下,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相比,可供观看的信息较多,因此可适当长一些,而特写镜头可短一些;
有趣的、动态的镜头可长一些,静态的、单调的镜头应短一些。
⑻ 哪个摄影课堂的课程种类多一些
我感觉后期强摄影课堂就挺不错的呀
⑼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摄影兴趣
1.慢慢启蒙莫心急
对于小朋友的教育,最忌讳的事情似乎就是心急。不管是什么才艺,如果爸妈急于求成,难免会出现逼迫的情况,非常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是叛逆。而摄影这门学问,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庞杂而多,如果一下子塞给小朋友太多,他们难以消化,只会削减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或许一开始,是要让孩子对「照相」这件事感兴趣,当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他们自然会想知道更进一步的知识和技巧,届时可再慢慢地一一教他。
2.从生活中熟悉的题材开始拍起
当孩子开始拿起相机时,可鼓励他们从拍其他家庭成员练习起,从生活中取材,引导他捕捉一些画面,例如做菜时的妈妈、看电视的爸爸、玩积木的哥哥等,也可请他们用不同的角度拍自己的房间、家和附近街道等景色。
3.练习表达自己的拍摄想法
按下快门前后的思考,在摄影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当小朋友拍下某一画面时,大人们可问问他们为什么会拍这个,让他们谈谈看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用写的还是用说的都可以。透过这样的沟通和小朋友拍的东西,爸爸妈妈可以从中了解孩子观察世界的角度,或许还能更深入地察觉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锻鍊孩子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
4.外出时也能让他们用手机练习拍摄
影像数字化的便利性,常常造成部分摄影者在按下快门前缺乏足够的思考,而对于小朋友而言,在这方面似乎更容易受到数位相机的影响。记得小时候用家里的底片拍照时,还会因为拍坏了就浪费一张底片而小心翼翼,但对于现在较多接触数位相机的孩子们来说,「拍了看,坏了删」变成理所当然的事,在按下快门前似乎也不需要多想了。
5.为他们设计摄影题目,制造拍照机会
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有时候拿起相机会需要一些特别的契机驱使,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小朋友,比较少会自己去发想某一拍摄主题而行动,这时可能就会需要爹娘在旁出主意或指导。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可以想一些摄影主题,邀请孩子们一起讨论拍摄方向,再去做执行。
6.带孩子去参与一些摄影比赛或活动
一个人的摄影热情能让人心生感动,那一群人的摄影热情或许能将人心沸腾,而这样强烈的热情,往往在一些大型摄影比赛现场中最能体现。带孩子去感受那种「一群人的热血」,融入大家认真比赛氛围中,或许更能增长他对摄影的兴趣。不仅如此,大型的摄影比赛中的题目,更是让孩子动脑练习的大好机会,亲子若能共同完成比赛作品的拍摄,也能增进感情。
⑽ 拍摄小学课间活动,该以什么样的拍摄思路去完成,
如果是单独一个短片的话,很简单,首先,要有logo或标志性的东西,好做片头,或版者开场,然后铃的特写或权者空旷的走道响起铃声,总之,要给观众一个下课的信号,然后拍摄下课那一瞬间的区别,也就是过场,接下来就是随意发挥啦,多用特写和近景,主抓小学生表情和动作,当然最好每组动作都能拍摄一组镜头,具体什么动作比如跳皮筋啦聊天打闹啦,很多可以发挥,最后跟开头一样,收尾就可以。要说什么设备,自然预算越多设备越多啦,千千万万别少了长焦镜头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