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为何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为何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1-02-20 12:43:18

Ⅰ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内好数学的愿望容。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象,去理解、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用故事引入:“小朋友们,动物王国正在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呢?你们愿意去看一看吗?”然后多媒体出示动态的情境:大象正在组织动物们报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个项目,动物们七嘴八舌各报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乐乎,不知所措。这时我问学生愿意帮大象的忙吗?这一问便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向高潮,他们跃跃欲试,要帮大象整队,有序地统计参加各项目的人数。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Ⅱ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真正活起来

相信小学数学对于老师你来说很简单吧?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 所以讲课一定要讲仔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要有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

Ⅲ 怎样把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活起来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时地带给我们创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目标,巧妙地利用课堂随机出现的情景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讲些数学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的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比如在  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发扬民主,让学生想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才会随之高涨,对数学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而不是机器,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之前,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说说觉得老师这人怎么样?可以从很多方面谈外表、性格、特征、印象等。说到外表时特意提出觉得老师长得如何?观察脸的左右两边一样吗?从而为这节课作铺垫。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动交流关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赏识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承认,他们的学习才有活力,动力,才有快乐,有进步。
三、改变角色,让学生爱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原来的讲授式为以学生自学式,即以生为本,以生的需要为本,让学生去探究,当一个课堂从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时,和谐,自主地课堂氛围就会取而代之。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融入生活,让学生思学
1.让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用身边的实例融入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我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及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此,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Ⅳ 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时地带给我们创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目标,巧妙地利用课堂随机出现的情景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讲些数学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的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比如在  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发扬民主,让学生想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才会随之高涨,对数学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而不是机器,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之前,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说说觉得老师这人怎么样?可以从很多方面谈外表、性格、特征、印象等。说到外表时特意提出觉得老师长得如何?观察脸的左右两边一样吗?从而为这节课作铺垫。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动交流关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赏识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承认,他们的学习才有活力,动力,才有快乐,有进步。
三、改变角色,让学生爱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原来的讲授式为以学生自学式,即以生为本,以生的需要为本,让学生去探究,当一个课堂从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时,和谐,自主地课堂氛围就会取而代之。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融入生活,让学生思学
1.让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用身边的实例融入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我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及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此,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Ⅳ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才会随之高涨,对数学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Ⅵ 如何让小学课堂“活”起来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时地带给我们创新的活力。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与模仿,严重地制约了孩子们的双手、头脑和小嘴,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缺乏生命活力。这限制了学生与生具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的正视和严肃的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等方面独出心裁,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一、重新摆正师生关系,让课堂活起来。
重新摆正师生关系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当今的师生关系已经再也不是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唯是诺,而是轻松活泼,和谐愉快的朋友关系。正如有位伟人所说:“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一个安静坐在教室里的人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而不是机器,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之前,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说说觉得老师这人怎么样?可以从很多方面谈外表、性格、特征、印象等。说到外表时特意提出觉得老师长得如何?观察脸的左右两边一样吗?从而为这节课作铺垫。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动交流关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二、结合生活开放教学素材,让课堂活起来。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一方面,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它一改往日的死板,改变了以往老师费劲教,学生费劲学的局面,每一章的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同学们都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自然会说到每到一站都有人上下车,但总有一些人蜂拥而上,不讲秩序。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从而不知不觉的交流中引入了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初步接触生活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 ……”。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活起来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会激发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这是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三、开放学习过程,让课堂活起来。
1、开放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够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学生们怎样做。事实上,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因此,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天真、爱幻想,因此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对学生讲述:校长要将图书室的地面铺上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设计,并计算出要买多少的地砖……这样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把枯燥的知识变活了,学生就自然爱学了。
2、开放学生学习方法。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改大潮的昭示下,数学教育也理应克服只见概念不见人的偏颇。学生在学科教学中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直接关系到其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足,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分不开的。”《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不应当是被告之,而是应当有机会进行探索性学习,去从事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可探究的主题内容,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实践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我很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0-9,再算1+5;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这时老师再安排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出较简便的方法。显然,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能力、对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开放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时间。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实践”,但实践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出示好多制作工具,然后直接让学生讨论:准备做什么?选择什么工具?怎么做?如何分工?经过讨论,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这时再让小组合作用你喜欢的方式做一个轴对称图形,于是各种方法相应而出。有的学生将纸对折用剪刀剪出了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在钉子板上用皮筋拉出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将纸对折的方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从分的发展,数学问题得到了创造性地解决,既引发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添了具有更加浓厚的色彩。
4、开放学生练习的方式。练习往往是比较枯燥的,教师通常强制学生去完成,学生不是自愿的,效果就降低很多。教师若能在练习中创境,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如数学游戏、比赛、实际操作等等,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练习题,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就采用了一系列的的方法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氛围中进行巩固。如唱英文字母歌,引出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赛画画,画轴对称图形;观察周围事物寻找对称图形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练习中都以一样的热情去完成,数学课堂活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充满快活。
总之,活起来的小学数学课堂,那将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以“人人都能成功”的理论,组织开放的教学;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生生、师生之间交流彼此的情感;在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成功和愉悦;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为何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