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软件升级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多媒体在数学学科各知识版块中的运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
数学学科的三大特点是: 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和数学科学在严谨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一些运算律的扩充,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推证,而是用默认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学好数学却不能放松严谨性的要求,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当然,抽象必须要以具体为基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不不用多说了,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特点中,本文侧重于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才有了新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 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相应的课件制作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成两个阶段来描述:
一是低年级段(一到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点。因此,这个学段,老师制作的课件就要与之相适应:一要有趣,二要直观。
怎样才能做到有趣、直观呢?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在课前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还要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再去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为了让学生理解“加”与“减”的算理,可以让静止的小棒“合一合”与“分一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即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明显。
二是高年级段,学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以求异思维为主。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课件设计过于儿童化,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思考的价值。我觉得要做到低年级趣味直观的同时,更要注重突出课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课件来呈现思维过程,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架设桥梁。
举例:圆的认识。
建立圆的概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借助硬币、钟面等实物。刚才提到数学的学科特点时,就讲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这些物体的表象却不是数学中的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
数学中的圆是指“以定点为圆心、以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但这个准确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去除实物中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那课件怎样呈现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显示硬币、钟面等实物,第二步,让计算机慢慢地隐去非本质的东西留下圆的外形,“消隐”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实质。这样的课件,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质的东西转向本质的东西,从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确。
三、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 “ 统计与概率” , “ 综合与实践” 。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内容用实例形式进行简要的使用方法和制作方法的讲解。
1、数与代数
“ 数与代数”教学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学,如“因数倍数”,“方程的意义”等,有计算方面的教学,如口算等。多媒体可以做哪些辅助的事呢?
(1)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级“9+几”的教学中,凑“十”是基本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十”是如何凑出来的,可以借助PPT“自定义动画”中“添加效果”的“动作路径”功能,把“脸谱”移动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把2个脸谱中的一个移到圆圈中,与9个合在一起正好是10个,再用10加1就简便多了。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图片的移动外,还配合了算式的转化过程,增强感性认知的同时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
口算练习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口算多数情况下是心算笔记的一种计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速度和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要口算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第一,用幻灯片(PPT)静态呈现口算内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进行口算。好处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制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灯片(PPT)动态呈现口算内容,学生精力集中,读取动态出现的题目并心算出结果再记下来。这种PPT动画制作难度不大,动态形式多样,在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里,有许多方式供大家选择。好处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口算兴趣。
第三,用录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内容。
前两种口算都属于“视算”的范畴,口算练习还有一种那就是“听算”,听算比视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听清题目,听觉的刺激有时比视觉更强烈,对学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练习效果会更好。
多媒体可供录音的器材很多,磁带、电脑都可以录制,现在学生用的英语“点读笔”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来口算教学上面来,而且“点读笔”的录制方式很简单,只要利用“点读笔”自带的“录音标签”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内容录好,录好后,与标签匹配上,上课时,再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录音标签,就可以播放口算内容了。学生听算式,写得数。如果一遍不行,可以听两遍,听完后,还可以再听一次核对得数。老师在学生听算、核对时,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学生听算情况。这种练习操作简便,练习效果好。
(3)PPT中“触发器”功能可以丰富练习内容或答案的出现形式。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学生回答后,需要把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时,利用不同的动画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题目的顺序出示。如口算练习后,按题目顺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飞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声音,如掌声、铃声等,表示肯定、赞扬或,可以用图形表示错误,如“哭脸”等。不足是,学生只能按顺序回答,有点呆板,学生知道下面要做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视觉疲劳,走神或不去倾听同学的发言。
其次,还可以用“触发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实现随机出示效果,学生想说哪题就点击出示哪题答案,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乘法估算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确计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样。老师在备课时,作好预设,把各种方法都按顺序做好,记在心中,学生说到哪一种方法就点击出示哪种,这种呈现方式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按一定的设计顺序出现练习内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师牵着学生思路走,把“人灌”变成“机灌”。
(4)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可以说是大部分老师愿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难,如果老师能够设计一些巧妙的动画,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的关系,利用“动作路径”等方法,把4/12变化成4÷12,一个小小的动画,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形象再现,学生对两者性质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认识分数后的一个提高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为阴影部分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这时,PPT通过旋转后,把分散的阴影组合在一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指出:在“ 图形与几何” 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操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条件操作的决不要演示,没有条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的,就尽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这儿把多媒体放在第三位,不是轻视多媒体的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功能,而是凸显其价值所在。
(1)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兴趣,但归根结底,这些图片都是静态的,不同的学生对图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样。那么,如何把教材中静止的画面转化成形像生动、让学生感兴趣呢?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是一段动画、可以是一段录像,可谓“有声有色”。这样的情景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例如,《圆形的面积》时,设计了“马儿的困惑”这个情景。通过对马的活动范围的讨论引入圆的面积计算的需要,即有知识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学《体积》时,教材出现的是“乌鸦喝水”情景。老师可以把静态的图片制成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学生是最喜欢动画片的,他们在看动画的同时,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经验也被充分调动,当教师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时,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经验说出:因为石子占有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初步感知到体积的意义。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动态的情景更感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哪些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体的支持呢?我觉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圆柱表面展开图、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空间图形等。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用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方法”,如,图片“进入”时用到“出现”,图片“退出”时用到“渐变”,根据长方体表面展开不同阶段看到不同形状,运用一进一退,把整个展开过程表现出来,形象生动,
直观有趣。
当然,也要以把这个过程图做成多张PPt,通过播放获得动画效果。如圆柱侧面展开图。
把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什么图形?这是六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用手捏着一个长方形纸片,以长为轴旋转,可是,由于旋转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转后的情形,只能借助想象去体会旋转后形成圆柱形状,但有的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做一张PPT,把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旋转后形成的形状了。
(3)有助于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这是几何教学中,PPT运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视。有些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不容易通过实物操作实现,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较麻烦,更关键的是,要把拼成的图形看成长方形学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分的多
了,就接近长方形了,学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这种极限思想让学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础。
同样,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到“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上去。(演示)但是,“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还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好,课件也可以,但课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说服力。“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课件的演示效果要强于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要课堂中通过滚动硬币等测量周长比较困难,占用很多时间,而这个时间花的不见得就是必须的,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好。
3、统计和概率、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统计和概率在低年级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到了高年级,则需要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体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创设情景、呈现数据、出示活动要求、丰富练习形式等。具体来说,我觉得,能够体现多媒体优势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统计图的画法,特别是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通过动态的“描点”(甚至可以配上声音)、连线(运用擦除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演示)另外,教学统计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信息,多媒体的作用就体现的更加充分了。
“综合与实践”在每册教材中分散出现,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对这部分内容重视的不够,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不容易把握。新课标指出,这部分内容,“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这句话中不难体会,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想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帮助老师把收集、整理的学科知识有序地、多种方式地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老师在开展丰富活动后,利用声音、图片把更多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数学游戏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作为常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拓展,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不能无原则的使用或低层次的使用(仅起到挂图或小黑板作用),扬其所长,克其所短,力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Ⅱ 怎样上小学二三年级美术课
1、不想美术课也有太大压力, 不过小朋友多多少少对美术都有些兴趣 ,教的专过程中要使他们有兴趣 带动属他们动手能力, 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啊 没有书不可能,就不会画了;
2、两节连堂课 告诉他们第一节画画 画好了 第二节,可以选择一些儿童画让孩子挑选并临模隔段时间安排剪纸课,或者是折纸。另外可以看关于美术的动画片,小学时老师给我们看过一个剪纸录制的动画,真的很好。
Ⅲ 如何运用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分析多媒体课件运用四大误区。
1、为用而用,以辅代主 。
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数学教师是越来越多了,这种教学手段虽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发现许多教师认为只有选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才显气派,才紧跟潮流,往往置教学内容不顾而追求形式,纯粹是为了使用而使用。
2、重视课件,轻视教法 。
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而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班级差异及数学教学特点来考虑配套的教学方法。许多青年数学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依赖课件授课,忽视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末倒置,以至于课堂教学缺少新意,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现象,失去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3、内容花哨,喧兵夺主。
在数学课件的制作中,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往往追求背景设计的华丽,有时还插入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动画,同时频繁跳转切换画面,甚至还配上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大段标题背景音乐,这种只求装饰不求效果的课件,结果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集中到需要关注的蕴含着潜在数学内容和关系的对象上。本想吸引学生,实际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不能集中到教学中来,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涵反而理解不深,影响了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掌握。
4、形式繁琐,环节机械。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多媒体增进数学课堂形象直观教学的良好效果难以显现。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借助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情境化。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1)、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时,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新课伊始我就用计算机放映各种轴对称图形的建筑、图形、鲜花等画面,让学生开始就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和普遍存在性,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再如:当学生正确解答结果时,画面上会呈现一个卡通人物并且还伴有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当学生回答出现问题时,多媒体给以提示、帮助,使其重新获取成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识记。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首先借助计算机演示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然后提问:“谁能从刚才的画面中说一说汽车的运动状况吗?”因为有了直观动态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将相遇问题的关键词“两地、同时、相向、相遇”说了出来。正因为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解答相遇问题也就不困难了。
(3)、创设应用情境。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空间、时间等限制,无法有效的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计算机教学媒体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或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模拟购物。利用计算机教学媒体创设应用情境,可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对方法与策略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2、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数学学科整合化。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众所周知,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能够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策略”一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利用课件播放《田忌赛马》《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策略”,在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故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策略就是计谋就是办法。结合语文课文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数学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词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积累,有效的使用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如音乐、美术、社会等,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有趣,从而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3、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抽象为形象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尤其是引导学生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4、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李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5、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数学练习分层化。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多媒体技术在分层教学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制作了分层练习。例如在《分数的加减》这一章节的练习课的课件中,把习题总共分成了容易、较难、难这三个层次。学生从容易入手,每做一题都可以立刻得到评分,并及时的得到鼓励。在完成了基础题后就可以向较难、难这两个层次挑战,这样不仅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容易的题目,得到鼓励,从而恢复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增强探索钻研的精神。
6、借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知识扩大化。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总是三点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数学家就已经研究出了这一点,演示《周髀算经》,算经中就提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周三径一。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周三径一”已经不能适应,进而介绍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直观体验。利用课件演示,先出示圆,再依次出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圆内接正九十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正好是圆直径的3倍,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05828倍,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320628倍……师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而再继续分下去,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的周长越来越接近3.14。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研究历史,渗透了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播放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做出的贡献,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了圆周率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软件的设计和教学中注意更加重视数学定义产生、发展过程,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坚持摈弃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重纯数学知识的传授,轻联系实际的应用,重运用数学结论,轻结论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的探索等不利学生发展的现象。
2、不要把先进的技术当作成简单的直观演示的工具,而应以它作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更不能以先进的教育技术来不断的加大教学容量,忽视学生的思考,探索时间。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
4、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而滥用。从而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
【结论】
从目前看来,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每个小学数学老师都应该尽快掌握这种技术,并灵活加以应用,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仅仅从外部条件重视,表面理解,而忽视了内部的具体操作,无法真正领会其作用,将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Ⅳ 如何做好小学课堂的PPT
加一些动画,音乐,一页字不要太多
Ⅳ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开学第一节课怎么讲,会请好心人把详细过程,还有说什么开场白 告诉我 谢谢。。
开学第一节课,不要着急马上进入正题,开学第一天学生的心态通常还处在长假的氛围中,可以先和学生简单互动,询问关心假期过的怎么样,提醒他们新的学期到来了,接下来要集中精神上课了,然后再开始讲课。以下是讲课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说课中,我们除了在内容撰写上做到充实、完整,语言表述上做到自然、流畅之外,同时我们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忌撰写时间过长、内容过细
我们需要认真撰写备课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准备时间都用在“写”上,我们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去梳理所写内容,否则,在说的过程中会因不熟悉内容而造成表述不流畅的问题。其次,在撰写时内容不要过于详细,过于详细的说课稿会在说的过程中产生依赖性,最终将脱稿“说课”变为照稿“读课”。
二、忌口头禅过多
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过多的口头禅,例如“嗯”、“啊”等一些语气词,“对吧”、“是吧”、“所以”等一些固定词语多次出现在说的过程中,这些口头禅都会将整体的说课效果拉低,防止这种弊病的最好方式就是减慢自己的语言速度,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课流程中。
三、忌无肢体语言
说课的自然不仅体现在口头语言上,自然的肢体语言同样不可或缺,在说的过程中最忌双手捧着备课稿、一动不动的站在某处,所以说课时最好一手拿稿,结合着所说内容适时的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当然,过犹不及,不能没有肢体语言也不能有过于繁琐的肢体语言,比如多次的做一个动作,或者频繁的在讲台来回走动。
Ⅵ 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软件升级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多媒体在数学学科各知识版块中的运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
数学学科的三大特点是: 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和数学科学在严谨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一些运算律的扩充,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推证,而是用默认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学好数学却不能放松严谨性的要求,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当然,抽象必须要以具体为基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不不用多说了,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特点中,本文侧重于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才有了新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 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相应的课件制作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成两个阶段来描述:
一是低年级段(一到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点。因此,这个学段,老师制作的课件就要与之相适应:一要有趣,二要直观。
怎样才能做到有趣、直观呢?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在课前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还要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再去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为了让学生理解“加”与“减”的算理,可以让静止的小棒“合一合”与“分一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即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明显。
二是高年级段,学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以求异思维为主。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课件设计过于儿童化,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思考的价值。我觉得要做到低年级趣味直观的同时,更要注重突出课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课件来呈现思维过程,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架设桥梁。
举例:圆的认识。
建立圆的概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借助硬币、钟面等实物。刚才提到数学的学科特点时,就讲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这些物体的表象却不是数学中的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
数学中的圆是指“以定点为圆心、以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但这个准确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去除实物中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那课件怎样呈现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显示硬币、钟面等实物,第二步,让计算机慢慢地隐去非本质的东西留下圆的外形,“消隐”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实质。这样的课件,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质的东西转向本质的东西,从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确。
三、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 “ 统计与概率” , “ 综合与实践” 。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内容用实例形式进行简要的使用方法和制作方法的讲解。
1、数与代数
“ 数与代数”教学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学,如“因数倍数”,“方程的意义”等,有计算方面的教学,如口算等。多媒体可以做哪些辅助的事呢?
(1)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级“9+几”的教学中,凑“十”是基本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十”是如何凑出来的,可以借助PPT“自定义动画”中“添加效果”的“动作路径”功能,把“脸谱”移动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把2个脸谱中的一个移到圆圈中,与9个合在一起正好是10个,再用10加1就简便多了。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图片的移动外,还配合了算式的转化过程,增强感性认知的同时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
口算练习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口算多数情况下是心算笔记的一种计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速度和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要口算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第一,用幻灯片(PPT)静态呈现口算内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进行口算。好处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制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灯片(PPT)动态呈现口算内容,学生精力集中,读取动态出现的题目并心算出结果再记下来。这种PPT动画制作难度不大,动态形式多样,在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里,有许多方式供大家选择。好处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口算兴趣。
第三,用录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内容。
前两种口算都属于“视算”的范畴,口算练习还有一种那就是“听算”,听算比视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听清题目,听觉的刺激有时比视觉更强烈,对学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练习效果会更好。
多媒体可供录音的器材很多,磁带、电脑都可以录制,现在学生用的英语“点读笔”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来口算教学上面来,而且“点读笔”的录制方式很简单,只要利用“点读笔”自带的“录音标签”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内容录好,录好后,与标签匹配上,上课时,再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录音标签,就可以播放口算内容了。学生听算式,写得数。如果一遍不行,可以听两遍,听完后,还可以再听一次核对得数。老师在学生听算、核对时,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学生听算情况。这种练习操作简便,练习效果好。
(3)PPT中“触发器”功能可以丰富练习内容或答案的出现形式。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学生回答后,需要把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时,利用不同的动画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题目的顺序出示。如口算练习后,按题目顺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飞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声音,如掌声、铃声等,表示肯定、赞扬或,可以用图形表示错误,如“哭脸”等。不足是,学生只能按顺序回答,有点呆板,学生知道下面要做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视觉疲劳,走神或不去倾听同学的发言。
其次,还可以用“触发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实现随机出示效果,学生想说哪题就点击出示哪题答案,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乘法估算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确计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样。老师在备课时,作好预设,把各种方法都按顺序做好,记在心中,学生说到哪一种方法就点击出示哪种,这种呈现方式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按一定的设计顺序出现练习内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师牵着学生思路走,把“人灌”变成“机灌”。
(4)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可以说是大部分老师愿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难,如果老师能够设计一些巧妙的动画,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的关系,利用“动作路径”等方法,把4/12变化成4÷12,一个小小的动画,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形象再现,学生对两者性质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认识分数后的一个提高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为阴影部分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这时,PPT通过旋转后,把分散的阴影组合在一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指出:在“ 图形与几何” 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操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条件操作的决不要演示,没有条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的,就尽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这儿把多媒体放在第三位,不是轻视多媒体的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功能,而是凸显其价值所在。
(1)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兴趣,但归根结底,这些图片都是静态的,不同的学生对图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样。那么,如何把教材中静止的画面转化成形像生动、让学生感兴趣呢?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是一段动画、可以是一段录像,可谓“有声有色”。这样的情景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例如,《圆形的面积》时,设计了“马儿的困惑”这个情景。通过对马的活动范围的讨论引入圆的面积计算的需要,即有知识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学《体积》时,教材出现的是“乌鸦喝水”情景。老师可以把静态的图片制成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学生是最喜欢动画片的,他们在看动画的同时,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经验也被充分调动,当教师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时,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经验说出:因为石子占有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初步感知到体积的意义。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动态的情景更感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哪些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体的支持呢?我觉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圆柱表面展开图、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空间图形等。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用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方法”,如,图片“进入”时用到“出现”,图片“退出”时用到“渐变”,根据长方体表面展开不同阶段看到不同形状,运用一进一退,把整个展开过程表现出来,形象生动,
直观有趣。
当然,也要以把这个过程图做成多张PPt,通过播放获得动画效果。如圆柱侧面展开图。
把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什么图形?这是六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用手捏着一个长方形纸片,以长为轴旋转,可是,由于旋转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转后的情形,只能借助想象去体会旋转后形成圆柱形状,但有的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做一张PPT,把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旋转后形成的形状了。
(3)有助于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这是几何教学中,PPT运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视。有些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不容易通过实物操作实现,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较麻烦,更关键的是,要把拼成的图形看成长方形学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分的多
了,就接近长方形了,学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这种极限思想让学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础。
同样,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到“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上去。(演示)但是,“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还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好,课件也可以,但课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说服力。“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课件的演示效果要强于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要课堂中通过滚动硬币等测量周长比较困难,占用很多时间,而这个时间花的不见得就是必须的,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好。
3、统计和概率、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统计和概率在低年级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到了高年级,则需要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体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创设情景、呈现数据、出示活动要求、丰富练习形式等。具体来说,我觉得,能够体现多媒体优势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统计图的画法,特别是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通过动态的“描点”(甚至可以配上声音)、连线(运用擦除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演示)另外,教学统计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信息,多媒体的作用就体现的更加充分了。
“综合与实践”在每册教材中分散出现,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对这部分内容重视的不够,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不容易把握。新课标指出,这部分内容,“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这句话中不难体会,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想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帮助老师把收集、整理的学科知识有序地、多种方式地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老师在开展丰富活动后,利用声音、图片把更多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数学游戏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作为常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拓展,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不能无原则的使用或低层次的使用(仅起到挂图或小黑板作用),扬其所长,克其所短,力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Ⅶ 如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上课走思现象。尽管我们不断提醒,但是仍是治标不治本。其实,我们也知道,学生能聚精会神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几十分钟那么长。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满堂都在讲,学生自己根本不动脑,也不动手,只是被动的在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减弱听课效果一些重点难点也就这样混过去了。能否面对现实缩短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呢?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解决了这一难题。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的过程。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做课本上的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对学生做的习题进行评判个别不会的也由老师个别指导。
在一堂课的内容之中,有一部分学生自学就能学会,另一部分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也能够解决,只有剩下的一部分难点才是我们讲解的重点。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学生的自学活动让他们实现自己的自学目标,然后在讲解一下难点就可以了。这样,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因为有检查的督促作用,而且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不容易走思而老师讲解的时间缩短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缩短了学生也能聚精会神的去把握重点难点了。自学完后还有相应的检查和辅导。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下边昏昏欲睡的效果与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实行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就削弱了老师作用呢?实则不然。在我们的满堂灌只要我们备好教材然后把我们能想到的想周全就可以了,然后在上课的时间都抛给学生就可以了。在“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至于学生能够接受多少就很难顾及了。而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必须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然后对教材深层挖掘,准确把握。把教材吃透达到一个高屋建瓴的高度,才能对他们提出适当的自学目标,才能对他们给于适当的指导。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做好。老师要做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别人的经验不能够照抄照搬,需要我们吸收其精华,结合我们的具体实践创造出我们的一套方法。这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生本教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认真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文章,感受颇深,现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传统的教育,也讲究更好的把握课堂,但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接收者,自身素质好的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陶醉在自己的演绎中,资质差一点的,课堂平庸,学生恹恹欲睡。这样,都严重的违背了教育规律,课堂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学习后,我真正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会了,才是真正的会了,知识才是掌握到学生头脑之中的真知识。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都要求我们更新思想,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好自己的导演角色,争取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2、深思熟虑,狠抓落实。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操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确确实实的深思熟虑,狠抓落实。
首先,是备课。切实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理顺知识点,考虑怎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采取什么样的导演方法,采用何种手段,布置什么样的问题。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其次,是课堂。课堂是发挥教师导演艺术的舞台,更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师要敢于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考虑好各种环节,让课堂在自己的掌控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设计好各种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有所学、有所得。不怕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后,教师自己不能着急,更不要急于自己揭晓答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学生们才会真正的产生乐趣。教师是参与者,和所有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汲取知识的乐趣。
3、抓好其余常规环节。批改、辅导、考试要及时,第一时间反馈所学知识,弥补缺漏,及时补救。
只有切实的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我力争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基础,以个体原有的数学水平为起点,逐步耐心地进行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颗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于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棒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棒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又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很快地学生列出了算式。如……。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自展开思维的翅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它是经过人们不断总结,不断抽象形成的,而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其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火车票、门牌号码、站牌、车牌、篮球比赛的比分……学生从这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学过的20以内的数已经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数了,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认识100以内数以后,我又要学生运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好。
(三)巧设练习,强化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做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1.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例如,教“100以内加减法”后,我们设计了一个传接数的游戏。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师小声地告诉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然后用这个数字减(加)5,把得数传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再用听到的这个数再减(加)5,把得数告诉给第三个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算完并举手表示结束。然后传数最快和算的对的小组获胜。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状态,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开放。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完“人民币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作为本章内容的练习:“小明现在有5张1角、5张2角,2张5角的人民币,要买一本一元钱的练习本,猜一猜小明会如何付钱?”这就是一道结论开放题,解决时学生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又必须考虑到1角、2角、5角组合成一元的多种情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互相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又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竞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21世纪将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国际竞争越加激烈,要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竞争强者,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特点,开展“看谁觉得又对又快”、“看谁摆的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也从小训练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错综复杂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成果激励,巩固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兴趣,往往呈现出短暂、易于迁移的特点。而能力的获得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使之巩固、持久。因此,必须经常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学习。用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巩固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和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编题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编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我在编题练习中,对不同年级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如选择合适的条件或问题把题目补充完整、仿照某题编题、看图看式编题,看文字或关系式编题等。同时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如学生自编自解、你编我解、合编合解、一人编大家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提出问题或补充问题,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此时,我对不同学生的思维成果,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又使大家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也随之得到了巩固。
五、研究效果
研究实践告诉我们: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Ⅷ 小学生该听哪家机构的网课比如高途课堂
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这样哭笑不得的难题?想给孩子做英语启蒙教育,所以天天给孩子看英语版“小猪佩奇”,每天读读英语绘本。但是当看完“小猪佩奇”之后孩子只是学会“猪叫”?不免忍俊不禁。Ⅸ 怎样实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那么首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策划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被新的形势淘汰.(1)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摈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启发意识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会学的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民主意识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切忌“画地为牢”、“以我为准”、“惟我独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努力提升专业素质.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教师更应该做科研型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头戏.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我为此做了精心的研究,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作为课改的首要任务,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我们采用下列方法:(1)反复诵读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多读才能让学生通过正确的句读熟悉文章的内容、把握感情、理解内涵等.诵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照样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主要采用了自读法、断句法、填空法、范读法、分角色朗读等诵读方式.多样化的诵读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检查验证学生的诵读是否有效果,必须通过检查来验证.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多媒体检查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分组质疑并答疑;分组交流自己翻译的句子和片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案检查法.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完成了学习目标,一举多得.(3)触类旁通重点实词不仅要掌握文本中的,而且要注意知识的触类旁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积累许多实词,为后面文言文的学习和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拓展探究比如,上《苏武传》这一课,由苏武对待生死的态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伟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等,由此引发学生对“生死”的思考,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写成文章进行交流,很好地体现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4.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一节课上完之后,要及时思考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又没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眼神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埋下头去,只给你一个头顶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多问自己多思考教学过程,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