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教师课堂转变

小学教师课堂转变

发布时间:2021-02-13 21:59:18

Ⅰ 如何转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英语作为世界上运用最广的语言工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启蒙教育从初中延伸到小学,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还会更早地让孩子接触英语教育,因此,学好英语与学好汉语同等重要。新课标英语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主要地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面对有限的时间,繁重的任务这一现实,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在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二十多年之后,由于工作需要,改教小学英语。在这一年英语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课堂效率不高而导致“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阶段,之后也进行了一些反思与探索。

(一)以往教与学的误区:

1、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背诵,过于要求学生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理解;而“死记硬背”和理解、掌握语言规律又恰恰是小学生的弱项,因为儿童的记忆,特别是有意记忆,远不如少年和成人,他们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无意记忆;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也远不及少年和成人;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对语言规则的理解,而是大量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活动。比如,在教人教版PEP五年级下册的Unit4
What are you doing?时,我试图跟学生讲解语法:现在进行时态,在我看来很简单的一个构成be(am, is,
are)+现在分词,学生就是无法理解,但他们对老师给出的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类似的替换句子及回答却操练得非常熟悉。因此,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活动远比机械的死记硬背和理解要好得多。

2、忽视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有些教师要求小学生像中学生或成人那样“遵守纪律”,但这些教师忽视了儿童注意的几个心理特点:学生年龄越小,无意注意越占重要地位,有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学生年龄越小,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容易转移,不像成人那样稳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理解小学生的“多动症”,既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又要讲究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3、上课随便、简单。有些教师上课图省事,教具用得少,或者根本不用;教学活动开展得少;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朗读生词和句子;课上唯一比较活跃的活动只是利用所学的对话进行模拟表演。这样,老师上课是简单了,但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使用挂图和课件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掌握知识较快。相反,只提个录音机上课,效果就差多了。

4、有些小学英语教师只注意了教学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但抓不出实效。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凭着对“交际法”的一知半解,仅在直观兴趣和表演上下功夫,没能设法帮助学生记住英语、学到英语。所以,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学到什么东西。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北师大外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先生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教和学得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优化教法、学法,实现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实施小学英语新课程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小学阶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1、把握学生心理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心理活动流畅,则认识就深刻全面,思维灵活敏捷,记忆深刻准确,收效显著。反之,如果学生的心理活动不畅或失调甚至受阻,则认识模糊,思维迟钝,学习效果会大大降低,根据本人对小学英语的教学与实践看;小学生在初学英语的过程中,往往难于启齿,不善交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心理障碍所致,如:胆怯和畏惧心理,厌倦、逆反等,由于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实施。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认真分析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研究和探讨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的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经常以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排除心理障碍。一是情景法导入。针对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我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排除这些障碍的灵丹妙药。对于性格活泼、好奇心强的小学生调动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情景教学法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鉴于这样,我在采用情景法导入之前,首先根据本课内容设计既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又对新旧内容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的课前导入,为学生继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心理压力,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比如:我在教学水果类单词时,我充分发挥事物的作用,事先准备了各种水果,上课时,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们看到了新鲜的水果也来到了课堂,不由自主地想开口说出它们的名字,通过这一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课堂气氛完全激活了,然后我再逐个出示,并运用学生所学过的能听得懂的句型来发问“What's
this/that?学生听明白后立马做出相应的回答:It's a
peach/pineapple……,就连新学的四会单词,也抵挡不住学生的这种被激发起来的求知欲和积极的热情,会脱口而出,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的新知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会说”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歌曲导入法。英语歌曲简短易唱,节奏欢快,可以寓教于乐。课前唱一支英语歌曲可以开创一种生气勃勃的局面。所以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教唱一些英语歌曲,可以利用歌曲导入新课,利用歌曲进行做、唱游戏,利用歌曲复习旧知等。这样在唱中巩固了旧知,唱中激发了兴趣,使一些一向不愿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不由地跟着唱了起来,整个一堂课,学生都精神饱满,兴趣怏然,即轻松,又快乐,效果很好。

教学中我所采用的导入法远不止以上几种,结合内容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新颖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活动达到活跃状态,有效地扼止了不良心理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
2、把握教学听力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英语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四种基本技能中“听”字首当其冲,只有听懂了才能理解和运用,可见“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何等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如果对老师的某一句话(表扬、批评、要求、提问等)听懂了,他们立刻会露出兴奋的笑容,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以此为切入点,努力以多种形式,加强听力训练。例如:(1)坚持尽量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看似平常、普通的课堂用语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听力,培养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2)充分利用教材,在学习新知识或跟读教材之前先多听几遍。(3)结合挂图或图片,复述对话内容,直到学生明白、理解,并能用英语叙述对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训练听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训练方式不仅仅以上几种,但不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通过大量的听,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创设一种语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通过持之以恒的,由浅入深的,由易至难的训练,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有效抵制了心理障碍的产生,自觉主动地接受英语这门语言,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把握课堂操练环节 ,帮助学生巩固识记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操练形式相互交替进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四人小组练习、分行练习、男女生练习、师生练习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操练、练习、表演等活动,变“独角戏”为多角色共同活动,当好导演、教练、裁判和乐队指挥,演好合奏,让学生投入到大面积、高容量的英语实践中,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境促情,以情激趣。

4、把握鼓励时机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俗话说:“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而小学英语的总目标又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不管哪种提法或要求,都是教育者经过长期实践所得出的经验,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和赏识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进行今后的学习。一是信师的需要。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特别信任老师,把老师的话句句奉为真理,抓住这一特点,课堂上我尽量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增强在学生心中的亲合力,从而使他们喜欢上英语课。二是尊重的需要。俗话说:“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老师真诚地尊重学生,热爱帮助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尊重老师,热爱老师,从而热爱英语课。三是成就感的需要。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是希望看到自己不断努力的良好结果,也就是成功,记得心理学家盖滋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学习上成功的心理满足,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追求成功。如果教师经常数落学生的不足,学生将感到压抑,心理负担也将加重,导致自信心不足,兴趣丧失,英语课上不大胆说,不开口说,总怕说不好,所以英语课上教师要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从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和优势出发,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小学教师如何转化问题学生求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本人认为应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3、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5、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极地学,机械地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改浪潮中,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一、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师都以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 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
二、“讨论”流于形式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主要表现在:1、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为体现新课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2、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3、差生没机会表现,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1、组织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2、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充分发挥的。为此,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实践表明,做到这 “三个适应”,既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实现学习活动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番发现、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⑴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⑵ 零的绝对值是零 ⑶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⑴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 ⑵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 ⑶ 若a>0,则︱a︱=________;若a=0, 则︱a︱=________;若a<0, 则︱a︱=________ 。⑷ 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在教学“银行的利率”、“打折销售”时,先让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利息、利税等或去商店看一看商品的打折情况,了解标价、折数、售价等等。教学中,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1)我喜欢的数学图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3)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这种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疱”;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这样才

Ⅲ 如何转变教师当今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现代化,除了使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外,更要能体现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有机的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及对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逐步掌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相结合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软件大多只是一种形式、摆设,对理解、感受教学内容有没帮助、有多少帮助?甚至形同虚设都没有关系,只是为用而用。只要上课用了就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将多媒体教学渗入到每个教学点,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协作式”学习存在于教师、学生之间,创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改变思想观念是关键。
二、教学媒体与教师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并具有人机对话功能,具有传统的各种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讲解抽象的理论时,要实现很好的多媒体创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要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服务的,但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片面追求直观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要为了展示多媒体动画的功能而把课上或电视动画观赏课。这样就有必要多研究其他艺术,如广告艺术等,借鉴它们的手段和方法,如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画面突出一个主题,说明一个问题。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创意,如用图形演变的形式,来强调与突出一个事件,说明概念的形成和变化等,这些都可在PowerPoint上穿插应用动画、循环放映、插入、超级链接等手段来实现。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软件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等。
但现在有些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计算机操控下的投影,实际上只是起到幻灯机的作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此外,国内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市场上大多数课堂教学软件不开放、不灵活,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地靠“拿来主义” 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更不能满足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投身到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中来,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合理的、巧妙的设计软件,努力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四、 教学环境与媒体辅助相结合
目前,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计算机大多用来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时间较少。这意味着学校仍然把计算机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对待,还没有将计算机有机地结合到日常各科教学之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使到了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将来,课堂仍然是学校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场所。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装备教室,可以加强课堂集体化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把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要摆脱教师‘’一厢情愿‘’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外,还应实时地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反馈,体现计算机的交互性。通过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可以轻易地实现反馈,但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呆板的形式,同时很耽误时间,用多媒体进行创意,这种反馈就将变得十分生动有趣。如在分析讨论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思路,从而形成不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只要说出其中的任何一种想法,教师只要在画面的相应区域内进行点击,学生的那种解法就会立刻在画面上出现,使学生增强视觉上的感受,仿佛这一答案就是他们自己从电脑中呼之而出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丰富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不仅大大增加了反应的速度,还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五、学生视听与想象、朗读相结合
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是课件中集中运用的大量声音图象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所以要合理运用,取长补短。此外,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后,就简单的以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替代教师课堂上的范读,让学生觉得在跟冰冷的机器打交道,没有表情、没有感觉,没有感应,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难以调动情绪,不利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总而言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且抓住了课堂教学这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调动了各种感觉和分析器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不断寻求师生关系新的同位点的过程中,使师生关系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Ⅳ 老师如何让小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小学可以说是孩子们一生中正式开始求学的第一个阶段,这时候,他们刚刚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事物,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依然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与此同时,孩子们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也相对较差,注意力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集中。作为在小学任教的老师,如何把小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01、充分备课

备课过程是否充分决定了一堂课最终所呈现出来质量的好坏。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起老师的备课过程。在报考老师的时候,也会注意考察应试者的这一项能力。要想课堂生动有趣,充足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这决定了一堂课的核心基调,确定主题,起着支撑整堂课的重要作用。反之,不够充分的备课便很有可能导致授课过程中逻辑混乱,结构涣散,也就很容易让学生们无心听讲了。

以上便是我个人对老师让小学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一些小建议~

Ⅳ 如何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语文、数学等,都是基础性学科,数学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前提下,从小学开始就加强实践教育,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数学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对各种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互相学习,做到自我批判,从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化和形式化比较严重。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形式化教学还比较严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根深蒂固,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磨灭,而且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依旧是按照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极大的影响。
(2)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对知识基础的了解,而且很多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也比较少,因此使得很多教师的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3)实践教育不够。数学是一门实践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要让学生对各种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应该要加强对数学实践教学的重视,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2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分析,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发现,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
2.1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于学生个性特征的考虑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陈旧,因此教育中各种理论性内容依旧是主要教材,没有给学生太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因此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只是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课程不仅是掌握各种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数学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加强自身的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掌握,并且要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2.2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是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基础性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过渡,从传统化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过渡,是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传统的实践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尤其是数学学科,需要更多的实验教育,让学生对数学现象以及数学原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数学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以小学生为主,要对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掌握,从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趣生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问题的讨论中来,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提高教师水平,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应该要加强学习,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瓶颈进行掌握,并且能够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新课标背景下加强对各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在教育的时候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换教师角色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由于教学活动发生在课堂内,由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的教师向作为知识的需求者的学生传授的活动,教师就必然承担着把知识经验通过传授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教师“单向传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教师仅仅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不利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由此,教师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1、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是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指导和支持的“导师”。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高低、学习风格、学生个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进行的学习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得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探求知识,并通过留下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以及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3、教师应该能够在学生需要克服较大困难或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点和支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

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

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教师不仅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一起成长。

Ⅶ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法应该有哪些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观和空间观,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教师一词原来含义的解释,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转变,促使我们必须对教师、现代教师、教师素质的内涵及其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新课程教育已经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现代教育理论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又为这场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然而这其中必须要借助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笔者认为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以下转变。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得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倡导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四、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处理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七、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学生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迎战者。 八、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做“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做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

我个人认为,语来文教师不应该只做源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Ⅸ 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能力的学习心得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已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切教育改革将最终发生在课堂”。因此,教师素质对教育而言至关重要。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从时代和发展的高度来重新定义教师教学基本功,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磨练、升华出新时代教师所需要的教学基本功。
学校教育中实施学生主体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生主体发展的重点在课堂上。因此,在教育中,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同时,还要求教师自身学习,关注自身专业发展提高。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学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等之外,还应具备一下能力:
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二、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在职教师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应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小学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为他们的教师生涯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保持教师的知识之源永不枯竭的在职培训,不应当是有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是持续不断的经常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所在的学校及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更有效益。校本培训应紧紧围绕着学校和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现存缺陷,使教师培训在与本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注重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调控能力是每位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围,以保证课堂教学尽然有序的进行。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合理选择教学手段,还要维持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的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气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资质管理好课堂教学要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四、掌握新理念与新要求
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学常规,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利用课件、设计精美的板书、进行教学活动创新等。
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要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高素质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勇于创新观念,不因循守旧,在工作中不断的有所创新,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总之,在职教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体会和探索提高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的途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循序渐进,发挥自身优势,汲取丰富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在教学中逐步完善起来,为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Ⅹ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把语文教学推向了新的阶段,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掘学生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教什么”转变为注重“练什么”;由注重指导学生“读懂”转变为指导学生“会读”;由注重教师的“成功感”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成功感”,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获益终生。 具体表现为:
一、培养对话意识,丰富学生心灵。
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以心解心,以意会意,不能受《教参》机械、保守的阐释制约,而应不落窠臼,实事求是地挖掘作品中的艺术韵味和人文主义的内核,还学生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的教学内容。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个性和情感,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的人格特征和人性魅力,作者往往立体地、多角度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个性,因而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的观念去阐释人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把教参的说法强加给学生无疑是不恰当的,而应是诱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从人物形象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和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
语文教学重点不在讲,而在“导”,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 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启发学生“悟”,并从中享受文学作品的美,使自己心灵不断升华。
二、培养基本能力,开启学生心智。
语文科作为基础性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听得懂、说得明,读懂会读,能运用祖国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是语文科设科的根据。
语文教育就是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活动,通过教学及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起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本质功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解语言的能力,二是品味语言的能力,三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本身没有情感,但是却可以用来表达、交流思想,寄托人们的感情世界,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因此,课堂教学,教师重在诱导,启发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如何表情达意,作家如何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寄托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众多的人生感悟,咀嚼品味不同作家如何采用不同的语言、句式、风格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地活动晶评,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尝试,以期达到创新运用,教学的出发点在“知”(理解),终点在“行”(运用),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才能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三、创设成功机遇,激活主体潜能。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而没有学是不完整的教学,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则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关键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点发言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
其次,要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不应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而应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或发现了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或学会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个难度较大的提问,或新的见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或产生从未有过的美的感受等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我们的课堂只有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教师应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功,帮助学生尝试成功,在成功中充满自信心,喜悦地去再创造新的成功,唯有创新,才能成功,以创新去取得成功,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当然“成功感”不是盲目夸奖或随意降低难,而应符合韦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总之, 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如何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情绪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思多创,摸索出更多更好的适应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使课堂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师课堂转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