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执教者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利用等,都很好地显示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成绩,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又感到这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问题多多,主要是教师在准备这些课时,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而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去备,这就要求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上好日常的常态课,在有限教学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新课改的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融入平时的教学中,我想这才是新课改最实在最基本的目标。当前,如何提高新课改下数学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常态课要求充实,有效率。
一节课非常充实,才能算好课。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实效,就必须制定明确、具体、全面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目标,多创设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生动直观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的再创造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就要求老师提高备“常态课”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已确立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的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运算律》教学目标:①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②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③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其次,面向全体,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强调要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终身学生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课堂开放
课堂开放要做到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课中开放,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后开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苏教版第一册《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物体;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活动;课后开放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体是什么图形。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大课堂思想,又将课堂完全开放,为学生自主、高效地参与探究、研讨提供了广阔空间。
2、教学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的最高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等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充分的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别人。
二 、常态课要求真实,体现教师本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现实中数学教学却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许多为解决问题的复杂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与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常态课要求老师做到真实,不作秀,体现教师本色,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生“演”的教学模式,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思考。
三、 常态课要求新,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未达到课标规定目标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引导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总结多,学生反思少;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们的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够,或落实不够。现在的常态课要我们的老师更新观念:
1、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激励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之,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常态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在上课前下足备课功夫,在课堂上扎扎实实训练,课后潜心反思。从常态状态去思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真正追求和实践数学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真正实现:简简单单教数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数学教学本色。
❷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动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1、龙溪小学的现实背景我校为余庆县镇级完小,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多人,专任50余人。近年来,我校的义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市,我县率先进入新课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倡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们在实施素质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探索:走进今天的课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这样一幅司空见惯的图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他”,眉头紧锁头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正生活的愉悦体验,学生越来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
第二,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
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要;
第四,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值,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2、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期待其中,“概念重建”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1)重建“学习”和“学力”的概念;(2)重建“课程”与“教学”的概念;(3)重建“教师”与“学校”的概念。
同时,教师要明确课程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
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1)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落实;
(2)课程内容的精选与组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4)评价指标的拓宽与分层。
我校决定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实践研究”,旨在全面、科学地强化教师的基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保证我校义务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展。
❸ 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施方案
搞好关系,上课多开开玩笑,该严的时候严该松的时候松,你教的是几年级的呀?如果专很皮的那种学生的话,就属当做幼儿园,多问问“好不好”“可以吗”那种,教学上可以借鉴这个例子:“大家都很散不在座位上,老师说看看谁先坐好,谁就最乖,很快大家就坐得好好的。”有些人该哄着教,比如多说说他的优点,在说优点的同时说下不足,这样心里也好过点,有些人就应该很严厉的那种,叫到办公室盯着做作业什么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在班级里面说谁谁的不好,这样心里会有阴影!总之是看人的,还有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是否严厉,一般家里有钱的,都不怎么严,具体你还是去家访看看吧。上课看他们如果要睡觉或者没兴趣的时候,说点好玩的,比如学生关心的球赛,电视等等,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我以前的数学老师还会说“一脚把你踢下去”这样,挺不错的。
❹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全面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的启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家斯皮罗在1991年提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高级学习要求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创设情境,从不同角度多次认识同样的材料,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研究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维果茨基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斯基提出,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已的对话,个人与别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4、关于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长能力、获得发展是高一级的学习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础上的高要求,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2)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5、关于有效学习条件
(1)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有效学习,必须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动机和情境。即非认知方面的有效学习条件。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核动力,情境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保证。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在真实(或拟真)、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3)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别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
3、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如下子课题开展研究: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策略研究
(2)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指导研究
(4)小学数学不同学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的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实验班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六、课题的实施保证
1、本课题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通过市教科院领导,研究中心指导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组,承担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务。
2、开题会后,各子课题组进一步明确选题,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在课题组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完成课题组分配的各项任务。
❺ 如何提升数学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执教者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利用等,都很好地显示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成绩,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又感到这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问题多多,主要是教师在准备这些课时,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而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去备,这就要求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上好日常的常态课,在有限教学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新课改的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融入平时的教学中,我想这才是新课改最实在最基本的目标。当前,如何提高新课改下数学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常态课要求充实,有效率。
一节课非常充实,才能算好课。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实效,就必须制定明确、具体、全面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目标,多创设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生动直观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的再创造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就要求老师提高备“常态课”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已确立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的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运算律》教学目标:①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②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③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其次,面向全体,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强调要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终身学生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课堂开放
课堂开放要做到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课中开放,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后开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苏教版第一册《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物体;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活动;课后开放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体是什么图形。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大课堂思想,又将课堂完全开放,为学生自主、高效地参与探究、研讨提供了广阔空间。
2、教学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的最高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等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充分的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别人。
二 、常态课要求真实,体现教师本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现实中数学教学却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许多为解决问题的复杂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与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常态课要求老师做到真实,不作秀,体现教师本色,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生“演”的教学模式,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思考。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真实呢?
1、情境创设要真实。现行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多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但教师创设情境也不能一味“生活化”,而应落在如何寻找恰当的生活素材以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好地效果。
2、合作讨论讲究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怎样让合作讨论有实效呢?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讨论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养成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和捕捉合作讨论的契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拿来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在学生解题出错时,开展合作讨论,以实现教学目标。
3、体验学习真切一点。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提供有价值的体验活动,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活动中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情境、实践、应用中体验。《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4、课堂练习厚实一点。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因此练习设计要有自身的特点,倡导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重应用性、基础性、针对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
三、 常态课要求新,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未达到课标规定目标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引导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总结多,学生反思少;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们的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够,或落实不够。现在的常态课要我们的老师更新观念:
1、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激励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圆和正方形的图案告诉学生:小灰兔沿着园跑一周,小白兔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猜猜谁先跑完?
学生开始争论
生1:小灰兔快,因为圆周长比正方形长。
生2:小白兔快,因为正方形周长更长。
教师趁势激励:这个圆与正方形的周长究竟谁长?怎么办?赶快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尽快解决问题吧!
学生积极思考起来: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求,可是圆的周长该怎么求呢?(学生感到困惑)
教师:那你们觉得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大胆猜想……
当学生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教师又激励: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竟然与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发现不谋而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分析]教师采用适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探究,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后,思维就更加活跃。
实践证实了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评价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品尝成功的愉悦。多一次享受成功的体验,让成功伴随着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新知,最大限度发挥数学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功能。评价要着重体现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
总之,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常态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在上课前下足备课功夫,在课堂上扎扎实实训练,课后潜心反思。从常态状态去思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真正追求和实践数学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真正实现:简简单单教数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数学教学本色。
❻ 小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分哪些步骤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