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让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引入多媒体,学习更有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这节课是枯燥无味,还是生机盎然,无论对于哪个学龄段的孩子都是如此。如果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师这一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又懂了多少,能运用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你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色彩缤纷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动画这些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原本枯燥或者难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吸引人,变得简单易懂,那么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教得轻松了。比如:我在执教《人类的老师》这一课时,文中涉及许多仿生学方面的知识,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是老师讲一讲,课文读一读就能弄明白的,所以我课前上网搜索了许多相关资料和图片视频,再进行编辑后完成了一个简短的仿生学的纪录片,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后再进行课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中列举的仿生学事例通过多媒体制成一个简单直观的对比图,将难懂的原理通过直观的图片来表达让学生学得轻松了,懂得也多了,而非浅尝辄止。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更有效
小学生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但注意力也最容易分散,不持久,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教到识字部分学生就提不起精神,上课效率非常低,有时候一节课只能教学两个生字,让识字教学变得难上加难。静心思考,请教前辈,突然意识到原本识字教学就是枯燥无味,如果你的教学过程再是那样的一成不变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那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识字,从而打好识字基础呢?我思考,能否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玩”中识字呢?于是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识字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运用媒体,有针对性地把游戏和生字联系起来,既有趣又让学生有选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接受,乐在其中。比如设计这样的课件:(1)捞金鱼,画面上一个渔翁在捞金鱼,小池中有许多的金鱼,每条身上都有我们即将是学习的生字,渔翁每捞上来一条,我就指名学生读生字。读对了,小金鱼就被捞上来,放入小水桶,反之就会滑入小池,溜走了。(2)连泡泡,课件一角不间断的会有一个个的泡泡冒出,每个泡泡上都有一个字,可与其他泡泡组成词,让学生找相应的泡泡合成词语,就自动消除,如果不及时泡泡积满屏幕就失败了。(3)找朋友,课件的左边在带有文字的各种实物图片,小动物,家禽……右边是它们的食物。要求学生分别读各种动物及食物的名称,然后找出小动物们喜欢的食物,对应连起来。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连一连等活动方式来学习生字,运用生字,且了解了更多知识。比你让孩子将生字词语抄写千遍万遍来的效果都强!这样的识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三、引入多媒体,体会更深刻
如果要比朗读水平,孩子可能比不上大人,但我却觉得孩子虽然理解能力有限,可他们的感情却很丰富,很真实。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嫌麻烦或者觉得朗读的好坏无所谓也就忽略了孩子对课文朗读体会,正所谓:读中悟,悟中读,如果读不到位又如何谈悟呢?难道就靠老师机械的讲解学生就能悟出真谛吗?就算悟出了也是一些没有个性的想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文字中的情感,如何让孩子的身心真正地走进文中与作者共鸣呢?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它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甚至把文中的情景再现,化生硬的文字为有色的声音画面,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表现情感的语言文字。如《九寨沟》一课,制作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现九寨沟那诗情画意的美景,让学生感受雪峰的雄伟,五彩池的美轮美奂,原始森林的神秘,珍稀动物的悠然自得。此时,配上音乐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会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有韵味,比老师一遍遍地指导范读效果好。又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在带领学生对文中描写蝴蝶谷的景象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说说感受,低年级的学生感知肤浅,缺乏生动的描绘。当利用多媒体把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蝴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所出现的情形就大不相同,学生瞪大眼睛,不断发出“哇、哇……”的赞叹声,感动神奇而有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说话效果就较好。总之,多媒体教学如今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生气和活力。但多媒体是把双刃剑,也不是越多越好,用在哪里,如何用得适宜,用得有效还有待我们大家共同去探讨。我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恰当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精彩。
㈡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结合这几年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注重语文学科特点,讲求课件的实用性
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件可以调用多种媒体,使其声情并茂、形象可感,但同时也将其直观化、固定化。这必将遏制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如果也被“多媒体”垄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很难。因此,老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过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按需制作课件,生成教学。 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将别人的课件挪为己用,应该注重课件的实用价值,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2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点设计、使用多媒体
在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时使用。在教学重点句段时,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舍身炸堡”一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文中所描写的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由于这个特定的环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为拉近语言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距离,就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舍身炸堡”的电影剪辑,让他们的听觉、视觉同时接受形象、生动的刺激。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悟这篇文章用词造句的准确。
在课文语言表达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教学效率不高时使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用口语讲解既费口舌,又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用这样一个课件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在“人”字形的火车轨道上,设计一列两头可以拖动的火车,让学生按课文的描述用鼠标拖一遍,学生就能真正感受“人”字形线路的妙处了。
3 多媒体的使用要因文体而异
不是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适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一般说来,知识类、说明类的文体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比如《恐龙》、《秦兵马俑》、《莫高窟》、《海底世界》等文章。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散文,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西沙群岛更是一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授,学生定难以感受西沙群岛的奇美。采用计算机教学,对特殊环境作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以激发学生情感,其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银幕上的海底世界动起来了,再配上协调、悦耳的欢快音乐,祖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便立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深深地赞叹祖国的河山之美。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得知识,陶冶意趣。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就应慎用多媒体。现实的文学作品教学常常是不加思考地乱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以至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美其名曰: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殊不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恰恰堵塞了学生自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为阅读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对话。
4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抑制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学生便没有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学生很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得到肯定。长此下去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㈢ 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使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内课堂.它集图像、文容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教学.结合这几年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巧妙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起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㈤ 小学语文课堂上怎样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Multimedia)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专
在计算机系统中,属多媒体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
多媒体是超媒体(Hypermedia)系统中的一个子集,而超媒体系统是使用超链接(Hyperlink)构成的全球信息系统,全球信息系统是因特网上使用TCP/IP 协议和UDP/IP 协议的应用系统。二维的多媒体网页使用HTML、XML等语言编写,三维的多媒体网页使用VRML等语言编写。许多多媒体作品使用光盘发行,以后将更多地使用网络发行。
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间
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作者从多媒体能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巧妙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及难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语文教学环境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多媒体的作用。同时强调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配合课堂教学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必须根据课堂需要正确、合理的应用它,做到适度、适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五项原则。
一、有度讲究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趣味性强是它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从而增添无穷的趣味,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寓教于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写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万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师仅利用幻灯或挂图,单靠课文的描述来让学生体会当时借箭的场面,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有一些难度,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如恰当地运用了CAI课件,集图、文、声一体,此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理解,从视觉与听觉上突破了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的难点。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因此,CAI课件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优秀的学习效果。必须明确,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讲趣味务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师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虽然热闹“有趣”,却因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教学目的并不理想,这也许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机运用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将课文内容用字幕显示在录像下面,再配上哀乐,先让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范读,使他们沉浸在对周恩来总理的沉痛缅怀追忆中。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心灵受到难以言状的震颤,从而被悲痛欲绝的送别场面所深深吸引与感动。然后我再让学生们在用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围中,一边看录像、一边自己读课文。由于之前的铺垫,气氛的渲染,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无需老师多加讲解,竟能把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与敬佩之情读得淋漓尽致。当读到“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等句子时,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这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语言的发展,思维的训练,还是热爱、怀念周总理的情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然而,多媒体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课程的万能“钥匙”,粉笔与黑板也不能完全抛弃。有时大量展示性的课件实际上会剥夺学生宝贵的自主阅读时间。阅读教学就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为主,不能以视觉形象代替文本的阅读与感悟。教学中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情况,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别千篇一律,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启发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应该给学生以道德、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启迪,使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应该体现这一原则。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特定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放胆提问、答疑,形成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互动的双向配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而不感到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负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诗篇,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由于古诗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诗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这就需要教师匠心独具,启发引导学生去作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底蕴,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很轻易地把学生引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如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峰顶喷泻而下,水流湍急,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最后让学生在这壮美的奇景前吟诵诗文,体会诗的音韵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古诗意境之美。学生在情绪饱满、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但发挥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时,教师创设特定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放胆提问、答疑,形成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互动的双向配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而不感到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负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但教师进行多媒体语文教学,有力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那种简单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教学步骤,费尽心机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滋生并养成惰性,教学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状况。
四、有意张扬拓展性原则
。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比传统的语文课节省时间,它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课堂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鼠标代替了板书,轻轻一点鼠标即可完成,问题无需重复,已经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因此,有的课程用多媒体方式上效果特别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必须大力张扬。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体会情感后,教者没有结束课堂教学,而是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乐录像,学生听着悲凉的音乐,看着感人的画面,个个眼含泪水,情感得到了升华。随后抓住这一课堂契机,顺势而导:“同学们,相信你们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又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拿起笔记下你一时的感动吧!请把你对小女孩的浓浓的爱继续下去吧!”。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语言在同学们的笔尖流淌……让学生扎实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又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延伸到文本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让教材“活”起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引领学生融入大语文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自主探索学习的智慧之花,从而在语文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相信在多媒体之花开得更烂漫之际,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之时。
五、有心突出创新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静态的教学材料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所以语文课件的制作不宜与数学、艺术等课相比,讲究动画、插图的数量与美观,而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灵气等。采用多媒体,就要让它丰富的表现力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秋天到了》时,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训练重点,我在处理教材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学生想说、乐说、能说、会说呢?首先就要使他们有内容可说,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才能激发想象力,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下自主、积极地学习。
教学时,教者快速帮助学生弄懂了短文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秋天里还会有哪些景象吗?”孩子们似乎有些茫然,这时候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软件:“高高的蓝天上飘浮着几朵淡淡的云朵,一群大雁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向南方飞去,几只色彩艳丽的风筝在秋风中欢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洋槐树摆动着枝条,一片片黄叶从高处盘旋着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还残留着几片凋零的荷叶,岸边毛茸茸的小草们也纷纷换上了嫩黄的衣裳……”优美的画面再配以悦耳的音乐,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诗情画意的情境里,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谈秋风、谈秋雨、丰收的果实、收获的喜悦,思维被激活了,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还能对比其它季节来讲述秋天的特色。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美妙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上可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确有它独具的优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将愈来愈广泛地被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前景,也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积累,并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世纪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感悟: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的运用农远工程教学,会使你的课堂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了尝试这一观点,我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和一些优质课的案例来分析和归纳了农远工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应用的原则。希望农远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体化”逐步深入,现代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结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绚丽的前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创设故事情境,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辅助多媒体,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ba的四声时,笔者将多媒体穿插于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弹琴,那小明喜欢什么呢?”(课件出示喇叭画面,接着出现音节ba.)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边,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男孩拔萝卜的画面)以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继续走啊走,走到射击馆,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画面)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课件出示爸爸的画面)一个由课件辅助的故事讲完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在复习汉语拼音时,课件出示配乐故事画面:星期天,老师带着小朋友到野生动物园里参观.来到动物园里,他们看见了大象、河马、犀牛在河里洗澡,老虎、狮子正在睡懒觉,梅花鹿、山羊、斑马正在练习长跑,猴子在爬树,长颈鹿、野鸡、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们都想和你们交朋友,正准备作自本人介绍呢.(小动物身上都有相应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观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枯燥的复习课上集中注意力.小动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为读准音节作好了铺垫.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自己,发挥创造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二、创设画面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的课文大多故事性较强.在朗读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书中的语言拔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的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并以讲故事的语气将课文范读一遍,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的同时,也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 例如:在指导朗读课文《回声》的第一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回声这个童话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象.这时教师相机指导: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像个大月亮,多美呀!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吗?大家读的时候要放慢些,美一些,边读头脑里边浮现出屏慕上美丽的画面.又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出示两个句子:(1)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2)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区别出这两个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说的,哪句是小青蛙听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原声”和“回声”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倾听,用心去感受两句话读法的区别.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内化后,把上面两句话朗读起来,通过同桌对读的方法达到会读,读好的目的. 又如课文《王冕学画》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教师可先通过动画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过后湖里荷花的鲜活、美丽.把学生带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再单独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叶的画面,让学生独个欣赏、理解、朗读、背诵. 二、创设游戏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表现在识字量大,字形复杂,容易混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寓于识字教学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曾指出:“学生生来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的刻意指导.”在识字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识记生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通过他自己的细心观察所获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这些小“发现”要比发现沙漠里的“绿洲”还要可贵.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这些小“发现”,及时肯定学生的这种“发现”,充分维护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的生字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圆、回、可、空”让学生先观察,然后举手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这时,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说:“老师,我记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点水,就成了‘可’.”课件显示:河——可,并且伴有动听的音乐和赞美的声音:“你真聪明!”又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记住‘可’,就是‘丁’和‘口’组成‘可’.”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制作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复习题课件,寓教于乐. 如巩固要求会认的字,可以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完成.即学生读正确了,苹果就掉下来.教师就奖一个“小苹果”给这位学生.而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可采取“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区别“园、原、圆”时,分别写有“草圆、花原、园桌”的是毒蘑菇,而写有“花园、草原、圆桌、果园”的为香蘑菇.然后把这些蘑菇混在一起,请学生帮小兔采蘑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生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语言的表达是与其心理素质及环境紧密联系的.事实上,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小,语音含混不清,表达困难,在课外则声音大,乐于表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重要交际的自由天地,这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而在传统的课堂上,气氛比较紧张,少数人会表现出羞涩,发言时大脑一片空白,难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要求本人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淡化课堂气氛,强化生活气息,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自由表达的氛围.利用CAI课件就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本人会拼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创设情境:教师:“小朋友们喜欢拼图吗?有位小朋友叫小明,可喜欢拼图了.(出示CAI课件:明明拼图)你们看,他用圆纸片拼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出示CAI课件:圆纸片拼成的大熊猫、小白兔、小猪).小朋友们,你们会用圆纸片拼成大熊猫、小白兔、小猪吗?这节课,老师就让你们先用圆纸片来拼图,然后告诉其他小朋友,你用圆纸片拼成了什么,你是怎么拼成的.”接着利用CAI课件示范小白兔,并讲述拼的过程.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动手拼图. 又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可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到郊外去亲身感受春天的美景.课堂上,先用课件播放: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各种各样的野花以及燕子、小鸟,老师和同学们在放风筝组成的春天美景.配上动听舒缓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小组讨论、集中汇报、教师总结等形式说说春天的特点.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之,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形象、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体化”逐步深入,现代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结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绚丽的前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创设故事情境,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辅助多媒体,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ba的四声时,笔者将多媒体穿插于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弹琴,那小明喜欢什么呢?”(课件出示喇叭画面,接着出现音节ba.)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边,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男孩拔萝卜的画面)以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继续走啊走,走到射击馆,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画面)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课件出示爸爸的画面)一个由课件辅助的故事讲完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在复习汉语拼音时,课件出示配乐故事画面:星期天,老师带着小朋友到野生动物园里参观。来到动物园里,他们看见了大象、河马、犀牛在河里洗澡,老虎、狮子正在睡懒觉,梅花鹿、山羊、斑马正在练习长跑,猴子在爬树,长颈鹿、野鸡、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们都想和你们交朋友,正准备作自本人介绍呢。(小动物身上都有相应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观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枯燥的复习课上集中注意力。小动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为读准音节作好了铺垫。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自己,发挥创造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二、创设画面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的课文大多故事性较强。在朗读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书中的语言拔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的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并以讲故事的语气将课文范读一遍,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的同时,也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 例如:在指导朗读课文《回声》的第一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回声这个童话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象。这时教师相机指导: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像个大月亮,多美呀!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吗?大家读的时候要放慢些,美一些,边读头脑里边浮现出屏慕上美丽的画面。又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出示两个句子:(1)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2)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区别出这两个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说的,哪句是小青蛙听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原声”和“回声”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倾听,用心去感受两句话读法的区别。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内化后,把上面两句话朗读起来,通过同桌对读的方法达到会读,读好的目的。 又如课文《王冕学画》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教师可先通过动画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过后湖里荷花的鲜活、美丽。把学生带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再单独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叶的画面,让学生独个欣赏、理解、朗读、背诵。 二、创设游戏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表现在识字量大,字形复杂,容易混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寓于识字教学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曾指出:“学生生来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的刻意指导。”在识字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识记生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通过他自己的细心观察所获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这些小“发现”要比发现沙漠里的“绿洲”还要可贵。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这些小“发现”,及时肯定学生的这种“发现”,充分维护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的生字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圆、回、可、空”让学生先观察,然后举手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这时,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说:“老师,我记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点水,就成了‘可’。”课件显示:河——可,并且伴有动听的音乐和赞美的声音:“你真聪明!”又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记住‘可’,就是‘丁’和‘口’组成‘可’。”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制作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复习题课件,寓教于乐。 如巩固要求会认的字,可以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完成。即学生读正确了,苹果就掉下来。教师就奖一个“小苹果”给这位学生。而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可采取“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区别“园、原、圆”时,分别写有“草圆、花原、园桌”的是毒蘑菇,而写有“花园、草原、圆桌、果园”的为香蘑菇。然后把这些蘑菇混在一起,请学生帮小兔采蘑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生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语言的表达是与其心理素质及环境紧密联系的。事实上,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小,语音含混不清,表达困难,在课外则声音大,乐于表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重要交际的自由天地,这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而在传统的课堂上,气氛比较紧张,少数人会表现出羞涩,发言时大脑一片空白,难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要求本人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淡化课堂气氛,强化生活气息,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自由表达的氛围。利用CAI课件就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五项原则。
一、有度讲究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趣味性强是它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从而增添无穷的趣味,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寓教于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写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万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师仅利用幻灯或挂图,单靠课文的描述来让学生体会当时借箭的场面,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有一些难度,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如恰当地运用了CAI课件,集图、文、声一体,此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理解,从视觉与听觉上突破了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的难点。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因此,CAI课件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优秀的学习效果。必须明确,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讲趣味务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师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虽然热闹“有趣”,却因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教学目的并不理想,这也许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机运用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