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创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方式,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一、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在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使课堂教学成为形式化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知识的分析和思考。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能深刻的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认真思考学习内容,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逐步深入,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二、开展问题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把他们放到课堂学习的主体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重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是问题提出来之后,能让学生快速的集中精力,积极的探究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获得自己独特的理解。在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效的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学生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在游戏环节,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使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玩过独木桥的小游戏,让学生从独木桥的两端走上桥,在桥的中间相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如何过桥。一些学生选择让路,一些学生互不相让,都想先过桥,因此发生争执。针对过独木桥的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分析什么情况下能顺利过桥,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冲突。通过对游戏环节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了在生活中要互相谦让,和平共处,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通过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认识和体会,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的体会
随着创新教学的进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他们的体会,使他们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重点内容给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在讨论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方法,拓宽了思维面,有利于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有无数个小圆点组成的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说一说这副画的内容。通过对画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说这幅画是一个花瓶,有的学生说这是天上的云,还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本书。这时教师针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然后给出学生一个问题:上美术课时,自己忘记带画笔了,想借好朋友的画笔用一用,但是她不情愿。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好朋友还不借给我画笔,以后我再也不把她当好朋友了;还有的学生说:好朋友不借给我画笔,是为了让我在下次课时记住带上画笔。通过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问题,使他们获得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学会遇到问题时换一个角度考虑,避免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学会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使学生之间产生浓厚的友谊,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保持高度一致,促进他们道德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例如,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交通规则,可以设计结合生活中的交通事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让他们深刻的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使学习更生动直观,能让学生快速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真正践行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高效进行。在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道德素质,并在生活中使道德认识与行为保持一致,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
㈡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五年级的××同学受手工商业意识的影响,认为成绩只要及格,不用那么刻苦,课外找点工作多赚点钱,这样也会使父母感到满意。了解到这一情况,在教育中我讲事实﹑摆道理,使她懂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只求考个及格是不上进的表现,只有专心致志读好书,才是正确的,至于寒暑假做手工积钱解决学费,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导下,终于摆正该生思想中读书与赚钱的位置,也解决了这类学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进行解决﹑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彻底化解矛盾。体育课上,××和××两位同学因玩羽毛球产生争吵,相互贬辱,甚至动起手脚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村上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对方道歉的决心。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团结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团结。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 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 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坚持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这一特点,相反地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教师道德修养中有“为人师表”的要求,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讲文明”等德育要求时,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便会削弱力量。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另外,课外要设计练习,留置作业。练习题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习一个品德形象,接受一个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样的。如:《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一课,我让学生进行有关调查,了解校园里勤奋学习﹑在各次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我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学生学赖宁”的好人好事。实践证明,在调查了解的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会默默地受到周围的先进人物事迹所感染﹑受到启迪,其教师效果往往比说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课上完以后,我都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行为得到训练,认识得到印证,并注意定时总结汇报,表扬鼓励。《孝敬父母》一课,我要求学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满意的事。结果,有的学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医问药,照料父亲;有的学生母亲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饭。他们在校能够做个好学生,在家能够做个好孩子。
㈢ 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礼仪教育,如日本开设了“道德实践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白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由此可见,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中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礼仪教育的内容
1.1 语言修养。让小学生养成文明讲话的习惯,具体地让他们学会“10个字”,即“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这10个字虽然简单,却集中了礼貌用语所表达的全部含义——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和谦让。在教育孩子这些习惯用语时,首先身体方行,以身作则,自己养成习惯,对孩子也不要吝啬这些礼貌语言。如果孩子一开始不愿意说,我们不能强迫,应温和地督促他们。
1.2 举止修养。举手投足也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古人云,“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不仅是健康的表现,也是文明形象的要求。举止的修养不是要求孩子“笑不露齿”,谨小慎微,而是希望他们有昂扬的朝气、健康活泼的风度,较好地表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具体的教育中,既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做法,又要及时指出他们不太雅观之处,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
2 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渗透
2.1 坚持三个结合,开展礼仪活动。为了使礼仪教育扎实有效,我们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开设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课”。具体做法是:(1)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人人办“文明礼仪手抄报”,撰写“文明礼仪小征文”活动。(2)举办礼仪主题班会和自编自演礼仪文艺节目。(3)积极参加社会礼仪实践活动。我们以“爱国爱民、尊敬师长、扶危济困、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保护环境”为主题,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在教师指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开展“小小服务员”、“小小交警”、“小小环保员”、“小小采访员”等活动,让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礼仪实践中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学会处世。我校的环保服务宣传队,经常穿特制的绿色马夹服装,活跃在广场、街头,一方面宣传环保知识、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规范,一方面随时捡起人们乱丢的垃圾、杂物。(4)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把礼仪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2.2 细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严肃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工作在开学就进行妥善安排,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轮流担任主讲,并且及早安排好主题。(2)利用晨间活动,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每周确定学习重点,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以及生活常识教育,注意从小处着眼,规范学生的走、坐、行、吃、穿、说、骑车等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开展五项竞赛,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学校建立了班级、学生及班主任考核制度。班级开展五项竞赛活动(卫生、纪律、两操、文明、停车)。学校领导、教师轮流值日,每天两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分,将扣分单发至班级,在宣传栏公布得分。每天一汇总,每周一评选,并在升旗仪式上颁发奖牌。
2.3 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礼仪教育。依据德育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原则,从小学生礼仪知识、礼仪意识、礼仪能力、礼仪行为四个方面构建礼仪教育目标内容体系、途径方法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丰富和充实了小学德育内容,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联系小学生学习实际开发的“小学生礼仪”教材、“小学生礼仪教育系列电视短剧”、“礼仪活动课方案”,内容符合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注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时代精神;教育针对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品德学习的主体作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 抓住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通过班队活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争创文明单位、构建和谐校园动员大会。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学校在开学初举行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动员大会。在会上,校领导高惠民向全体师生员工提出:一要充分认识文明创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形成“创建工作靠大家,搞好创建为大家”的共识;二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时时处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文明学生,当文明教师;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勤奋学习,教书育人,以实际行动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呐喊助威;四要自觉履行文明公约,努力践行文明礼仪,关心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搞好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共同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作出更大的贡献,以此为契机,在校园开展各类活动,努力构建学生的美好人生。(2)师生文明标语征集活动。谦逊礼让的文明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水平,让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都传递丰富的文明信息,让人的心灵更纯洁。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实效性的操作原则,做到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动组织与实效考查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㈣ 论文:谈谈怎样教好小学思想品德课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一认识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课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1、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创设教学情景。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树立榜样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四、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㈤ 如何让小学思品教学中《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关键词:课堂品德教学现实生活生活即教育课程理念课;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二、组
浅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邵阳市大祥区面铺乡中心完全小学 陈洁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 键 词:课堂 品德教学 现实生活 生活即教育 课程理念 课程基础 陶行知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这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动化教学是品德教育课之必需。《品德与生活》课是“活”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体会: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
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
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
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五、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
㈥ 如何进行小学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是指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心理需
求,
兴趣爱好,
认知能力等个体特征,
对思品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系统地
设计,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效发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效果如期实现。
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能帮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
针对性更强,
灵活
性更大,
加快教师的教学成长。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兰达所说——教学设计
“是使
天才能够做到的事一般人也能做到”。
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而最显
性的成效也正是思品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抄,我国教育产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对于小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根据近年来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结合实践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㈧ 如何提高小学思品课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课改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学中课堂面貌和教学形式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源于教师本身的理念和行为的问题,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下面着重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立足教材,落实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的定义。我们通过对教材的研究,结合新课标精神,发现这个学科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如何积极利用好教材,引导儿童开展品德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活动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要重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的心态,教师要抓住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有效结合,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学习的模型,促进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品德与生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各类和儿童生活相关的活动为载体,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会有亲切的感受,容易和教材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单一的利用教材,而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实际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设计成活动教学的内容,通过搭建平台,将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从而突出教材的生活性,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得以发展。
二、活用对话教学策略,创设有效情境
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造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因此,对话是师生通过平等沟通,主动而富有个性精神地认识生活以及教材的活动。在对话中,学生被充分地视为具有独立生活见解的个体,教学则成为真正构建道德认知的过程。这样,学生对生活的讨论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他们因此而由衷地、现实地认识生活,并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能力。
1、搭建平台,实施对话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搭建开放互动的对话平台,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发散,胸襟列加宽广,创意更加涌动,参与意识也更加强烈。可以组织辩论,也可以进行模拟演练等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
2、抓住生成,组织对话
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是师生其同完成的创造性活动,课前预设必须有很强的情景性和开放性,教师需要根据掌握的学情,加上自己的经验进行构思。课中的“生成”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然生成,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灵活实施预案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互动,从而构建新的认识,新的经验,新的情感的过程。
3、解读文本,关注对话
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某种意义说,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充分建构。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诚面对,相互渗透。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渗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因此,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要走出“教材至上”,而视教材为“新的活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与课文直接对话。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与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性的色彩的思想与言语。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生活化”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因此,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所有牵涉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老师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理论灌输,做到立足教学的内容开设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经过实践验证,参与到这种开放的、创新的课程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3.多媒体教学法
在授课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来进行教学,立足于社会实践,把快乐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事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的板书转变成信息化时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让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勃勃生机。
总之,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扣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创造符合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培养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准,做适合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