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资源,折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其他学科在这此方面是无法继承。语文教材中的篇篇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佳作,有描写大自然山河之壮美,有体现人间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语文教师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以及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学会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如何解决生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长的甘露,滋养他们茁壮成长。
生命即成长过程,自然会遇到诸多艰辛险阻、挫折困惑。这和幸福喜悦一样,都是伴随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语文课文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教者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教材中《种子的力量》一课,课文描写了种子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能够顽强地生长的事例,表现了小草不屈不挠、勇于磨练、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同时从小草的身上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学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让心灵有所感悟,在语文课上,除了有感情朗读课文外,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及教师将课文排成话剧,通过同学们表演来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如在指导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故事》后,做好延伸,组织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做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以《珍爱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做好的手抄报和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通过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等让?他们散发出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
3 通过习作教学,渗透生命宝贵的教育
作文就是镜子,它不但能反映一个人的灵魂,而且通过写作展现个人的风采。在作文教学中注入生命的题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着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从中感悟生命的伟大、生可贵、可敬。在常规教学、班集体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本质、规律、内秀。对人类自身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视生命意识,已达到“生命诚可贵”的效果。
习作教学时,教师应从身边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写作,体现文中的生命意义。譬如我班同学在学校举行冬季5项比赛失利3项后,灰心丧气,此时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比赛过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参与,锻炼身体。其中2项胜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诉学生这点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历练,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还会遇到的,告诉学生勇于面对,自我总结。此时教者顺情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来写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4 利用课外阅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纪念馆,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体现生命的意义,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如救人而舍去自己的生命的韩余娟、张森等(宿迁人)、罗盛教等,教者国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巴金、张海迪……国外的铁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体会作品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比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让学生去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描写,体现文中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而言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引导作用。教师在生活中言谈举止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诚可贵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拥有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其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生命的意义而去珍爱生命,从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❷ 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我很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堂堂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我以为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开放、活泼、创新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戏的氛围怎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是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的场所,创设怎样的教学课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感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记得,教育学者顾泠沅曾在报告中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学的开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从而引领孩子们度过那“激情燃烧的”课堂,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首先以腾格尔的一首《我的天堂》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腾格尔所指的天堂在哪里?为什么称之为天堂?学生在音乐中想像了草原的风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然后,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风景图。学生对这些图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都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虽然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去实地参观蒙古草原,但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茫茫草原之中了。当学生陶醉于美景之中时,他们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钻研课文。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进行真正的对话。
二、创设“对话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1、让学生“多说”。
在课堂上,教师应少“说”,做到精讲,能不讲就不讲,把说的时间多留给学生。在设计问题时,易“大”不易“小”。问题“大”,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多,辗转的余地大,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还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此问看似简单,实则内容丰富。学生可以谈读懂的词句段落,也可以谈读懂的思想内容,便能训练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了疑问,却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时,教师应恰当地让学生互相议一议;当学生的意见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的时候,教师应恰当地组织学生辩一辩,这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答案掌握在学生手里,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多做”。
有一位低年级老师在教学“攀着”一词时,不是让学生说它的意思,而是直接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去表演一下这个动作,形象直观。当我们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传世名句时,学生的头脑中早已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彩笔画出这幅画来,再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岂不胜过那枯燥无味的串讲诗意?学完《负荆请罪》后,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让学生“多做”,在实践中,在运动中,在活动中边干边学,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合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啊!
3、让学生“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要避免繁琐的分析。我们知道,前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造诣,与今人相比,真可谓天上地下啊!是因为前人重视积累感悟的缘故。写文章好比用砖垒墙,心中无千万砖石,怎能垒成万丈高墙?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便只要求学生只熟读成诵,而不必释其义,已能很好体现这种精神。
三、创设“言语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问学生:“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有的说:“我认为喝不到。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本来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创设“开放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们的一切!让他们尽情地去体验、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孩子们往往期望老师让自己展示收集的资料,这样,无论课内或课外,他们都有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教师应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是课室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为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学习语文。如“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
五、创设“感悟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学习。
教学中,引导孩子把作者的情感变为自己的情感,把书中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1、与课题对话,阅读预测;2、与文本对话,突出教学重点;3、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它的险;4、与人物对话,对比游人与扫路人;5、与扫路人对话,突破教学难点;6、读写结合,真情告白。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踏上与作者心灵对话的“通幽曲径”,让学生潜入语言营造的精神氛围、积极主动地进行体验和感悟。
虽然改革很艰难,但它仍然可以成为一种享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就能找到快乐的理由,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语文课堂,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❸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好生命教育漫谈
一、抓住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题材,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1、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任何一个生命从他在母体内开始孕育,经历了十月怀胎而后呱呱落地都历经了重重的磨难,可以说每一个降生到人世间的生命都是不平凡的。
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每学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书面作文或是口语训练的要求,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就充分发挥了作文教学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好发展的作用。习作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无论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其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无形中对学生的感悟颇深。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感受伴随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他们记录下来。
三、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借助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人类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小草凭借那稚嫩的身体,也要顽强的钻破土层的束缚来迎接春风,阳光和雨露的洗礼。学生们从自然界中的生命的力量,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世间的万物。
四、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1、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应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培养他们去欣赏生命。在不断挖掘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挖掘自身资源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和乐观的心理。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2、拓展延伸,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历史上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只有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才能使无数孩子的灵魂被唤醒,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语文教学可以用三句话简单概括:1.教会学生思考;2.教会学生写;3.教会学生说.其实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考验人,如果你每堂课都从这三点出发来设计,长久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❺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我很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堂堂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我以为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开放、活泼、创新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戏的氛围怎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是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的场所,创设怎样的教学课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感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记得,教育学者顾泠沅曾在报告中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学的开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从而引领孩子们度过那“激情燃烧的”课堂,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首先以腾格尔的一首《我的天堂》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腾格尔所指的天堂在哪里?为什么称之为天堂?学生在音乐中想像了草原的风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然后,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风景图。学生对这些图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都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虽然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去实地参观蒙古草原,但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茫茫草原之中了。当学生陶醉于美景之中时,他们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钻研课文。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进行真正的对话。
二、创设“对话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1、让学生“多说”。
在课堂上,教师应少“说”,做到精讲,能不讲就不讲,把说的时间多留给学生。在设计问题时,易“大”不易“小”。问题“大”,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多,辗转的余地大,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还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此问看似简单,实则内容丰富。学生可以谈读懂的词句段落,也可以谈读懂的思想内容,便能训练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了疑问,却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时,教师应恰当地让学生互相议一议;当学生的意见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的时候,教师应恰当地组织学生辩一辩,这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答案掌握在学生手里,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多做”。
有一位低年级老师在教学“攀着”一词时,不是让学生说它的意思,而是直接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去表演一下这个动作,形象直观。当我们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传世名句时,学生的头脑中早已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彩笔画出这幅画来,再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岂不胜过那枯燥无味的串讲诗意?学完《负荆请罪》后,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让学生“多做”,在实践中,在运动中,在活动中边干边学,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合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啊!
3、让学生“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要避免繁琐的分析。我们知道,前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造诣,与今人相比,真可谓天上地下啊!是因为前人重视积累感悟的缘故。写文章好比用砖垒墙,心中无千万砖石,怎能垒成万丈高墙?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便只要求学生只熟读成诵,而不必释其义,已能很好体现这种精神。
三、创设“言语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问学生:“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有的说:“我认为喝不到。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本来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创设“开放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们的一切!让他们尽情地去体验、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孩子们往往期望老师让自己展示收集的资料,这样,无论课内或课外,他们都有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教师应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是课室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为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学习语文。如“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
五、创设“感悟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学习。
教学中,引导孩子把作者的情感变为自己的情感,把书中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1、与课题对话,阅读预测;2、与文本对话,突出教学重点;3、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它的险;4、与人物对话,对比游人与扫路人;5、与扫路人对话,突破教学难点;6、读写结合,真情告白。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踏上与作者心灵对话的“通幽曲径”,让学生潜入语言营造的精神氛围、积极主动地进行体验和感悟。
虽然改革很艰难,但它仍然可以成为一种享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就能找到快乐的理由,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语文课堂,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❻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1、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2、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猫》这一课时,课后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老舍先生说的话,学生写来写去无非“老舍先生,你真喜欢猫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毫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想像满月的小猫来到卧室,来到厨房……它们会闯些什么祸呢?一方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小猫活泼可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猫。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❼ 小学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有什么意义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
❽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小学语文教师要上活语文课,首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不断走向成功,让孩子们找到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并时刻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在课文中探究答案,以小组的形式,营造学生发言的氛围,让每组推荐优秀学生代表在讲台上发言。在讲台上,经过充分的准备, 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 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
二、巧妙设计语文活动,引入游戏,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
如:和高年级相比较,低年级同学更适合开展“击鼓传花”以及运用电脑开展连词成句、词语接龙等语文游戏活动;和低年级同学相比较,高年级更适合于开展“成语游戏”、“片段欣赏”等活动。比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老师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巧用实物投影仪映出四条成语,每条成语空出一个字,让学生填空,填对一个得10分,所填的四个字就是“成、语、游、戏”。再如教《草原》一文,上课伊始,我告诉学生:草原上碧草连天,那里有一群群肥壮的牛、羊、马,有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耳边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向往的神情,他们的心已经随之飞到了辽阔迷人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去了。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相对而言,高年级应多开展一些“社教”、“科教”、“文学”等方面的活动,低年级更适合开展“文艺”、“体卫”、“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活动。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开展小组活动,如背诵等;有些内容更适于开展班级活动,如语文游艺宫等;还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全年级、全校活动,如“利用电视台示范朗读”、“读书节”等活动。在作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猜粉笔头的游戏,找四名学生,站成一排,让坐在下面的同学猜粉笔头在那位同学的手里,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掌声阵阵,喝彩不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作文效益,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三、编写课本剧,激情表演,让学生在投入表演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动作鲜明,很适合表演。如《狼和小羊》、《三袋麦子》、《花瓣飘香》、《小稻秧脱险记》等,组织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表演课本剧,让抽象的文字活生生地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同学们被他们栩栩如生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表演之后,让场下的小观众们给予评价,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还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既增强了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又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开放语文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得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使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迈进。
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课程中与生命意识联系紧密的非常之少,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是很不相符合,中小学生还处于懵懂阶段,多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只能凭着自己的感官意识进行,对生命的感悟很浅薄,并不能够充分的考虑到生命的意义。语文教学赋予教书育人,教人处世的神圣职能,语文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教会学生能够更多的关注人文科学、具有生命本真的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出发点,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希望能够将研究的议题能够与当前新课程紧密结合,为以后的小学生语文教育提供依据。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可行性
在中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中能够把生命意识强调进去,并加以解释说明,在漫长的教学中使得中小学生的生命感悟和意识达到一定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首先,语文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关于人文情怀、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小学语文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生命意识是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让中小学生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中小学生处在一个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不成熟的阶段,养成好的世界认识观对于他们今后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当人生导师的角色,让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识有扎根的认识。
其次,中小学语文课程对生命意识具有很强的润色性。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内容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等课文,这样的内容对生命的赞歌,对生命的尊重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让人们非常的感动。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能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及生存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加好的身临其境的感触到生命的可贵,从此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是有效地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是能够体现生命意识的阅读性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感官认识,对于这样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剖析,让中小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利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树立起珍惜生命和珍爱生活的理念,对生命意识又一种初步的认识。阅读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身情境;处罚学生对“斑羚飞渡”的凄美画面的思考,体验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很多苦难,但都是暂时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战胜困难。
二是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
从人类发展史看出,一直面临着大大小小不同的自然灾害或是人为的灾难,就要求人们能够勇敢的面对和克服苦难,完成生命的使命,珍爱生命,对生命的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需要跟学生强调生命的价值,积极努力的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深入认识提供一个很好地平台,也是积极的生命表现。
三是贯穿在各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积极地组织类似的演讲或是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进行辩论等,让学生和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理论和行动对生命的意识再一次的理解,能够真正做到真爱生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是体现前人在生命的危难时刻,体现最后对顽强生命的尊重。
四是在课外读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
在语文课程中有很著名的文章,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对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是记忆深刻,并且深入人心。保尔的一生都在和病魔做抗争,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一生,12岁就被迫辍学去做工,生活在最底层。少年时救地下党被折磨毒打却不向敌人透露任何消息。冒着两腿瘫痪的风险和用于,去园自己曾经的文学梦想,让自己在文学方面更加有造诣,于是他阅读了很多文学名著,他的眼睛失明了并且只有右手是正常的,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对生活充满自信,对生命充满期待,就算是眼镜看不见,他能够借助无限广播进行学习。写字时用硬纸板框中间卡出的缝限制铅笔进行写作。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努力的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获得空前的成功,作品问世后大受欢迎,保尔的心沸腾了,他又拿起了新的武器,走向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样的经历难道还怕学生没有读后没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吗?
当前素质教育对关注生命和对生命的意识具有高度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审美和情趣乃至人生态度都应该进行培养,能够很好的培养他们的个性和人格,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育等方面都很好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让他们从小树立起生命意识,对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生命都能够足够的尊重和珍惜。
❿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资源,折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其他学科在这此方面是无法继承。语文教材中的篇篇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佳作,有描写大自然山河之壮美,有体现人间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语文教师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以及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学会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如何解决生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长的甘露,滋养他们茁壮成长。
生命即成长过程,自然会遇到诸多艰辛险阻、挫折困惑。这和幸福喜悦一样,都是伴随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语文课文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教者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教材中《种子的力量》一课,课文描写了种子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能够顽强地生长的事例,表现了小草不屈不挠、勇于磨练、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同时从小草的身上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学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让心灵有所感悟,在语文课上,除了有感情朗读课文外,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及教师将课文排成话剧,通过同学们表演来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如在指导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故事》后,做好延伸,组织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做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以《珍爱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做好的手抄报和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通过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等让?他们散发出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
3 通过习作教学,渗透生命宝贵的教育
作文就是镜子,它不但能反映一个人的灵魂,而且通过写作展现个人的风采。在作文教学中注入生命的题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着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从中感悟生命的伟大、生可贵、可敬。在常规教学、班集体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本质、规律、内秀。对人类自身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命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视生命意识,已达到“生命诚可贵”的效果。
习作教学时,教师应从身边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写作,体现文中的生命意义。譬如我班同学在学校举行冬季5项比赛失利3项后,灰心丧气,此时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比赛过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参与,锻炼身体。其中2项胜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诉学生这点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历练,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还会遇到的,告诉学生勇于面对,自我总结。此时教者顺情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来写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4 利用课外阅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纪念馆,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体现生命的意义,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如救人而舍去自己的生命的韩余娟、张森等(宿迁人)、罗盛教等,教者国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巴金、张海迪……国外的铁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体会作品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比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让学生去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描写,体现文中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而言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引导作用。教师在生活中言谈举止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诚可贵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拥有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其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生命的意义而去珍爱生命,从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