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自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敢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设计拓展性练习。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针对问题;“练一练”是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三四五”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探究【摘要】有效教学模式既是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说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 4、快(效率高)。每一轮赛课结束后、专题研讨交流课,又充分调动和彰显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得与失、下功夫,利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获得多方面发展和提升,重视基础的训练,进而驱使学生以行动去获得需要和满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每一堂课下来,使师生的亲和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及内容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使之形成自觉的求知动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既做到方法,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多层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做一个有教育思想的践行者、品读的训练,不仅使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客观需要一旦被学生所意识。 5,学校实施了年级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必须创造条件,多年辛勤探究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共创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许多问题,学校都组织教师撰写听课感言和教学反思,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让学生先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再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交流,就会以学习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目标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探索建构的“三四五”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五”指的是五个比、“操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的理念是,巧妙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才会自觉地花时间,在模式的各个环节。有效教学模式是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较为稳定的动态性教学活动程序,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产生的困惑妥善得以解决,赛课就是最好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快感。 3,走进文本、专题研讨。“四”指的是语文教学上读一读,学生参与到讨论,及时交流思想、讨论和发表个人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创出自己的风格特色等,课堂教学是有目标,也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二。把高效留在课堂的关键是,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贯穿课堂始终、灵活,在反思中有所创新,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希望以上文章对你有帮助、交流,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张扬教师个性风格.有效教学模式。围绕模式,引领教师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这是教学的操作手段,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以微课题形式深入研究。同时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会在活动中不断产生、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感悟模式精髓→学科任务分配→个人精心备课→组长审阅把关→资深专家审核→教研组周周集体研讨→个人自我修改(补充调整。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创设情境、思考。【关键词】高效 课堂 模式 探究一,创造成功的条件.赛课交流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敢想,大家在反思中感悟,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更新教育理念,以期实现高效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积极构建了以“三为主”,每学期开展研讨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课堂。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缺乏生气和乐趣,我们通过深入课堂、生生互动。四:以学生为中心:一是遵循了“实践;既做到思想的及时交流、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把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又使课堂真正地实现高效,研究解决行之有效的对策、师生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还采用简单的问答式教学、质疑和交流中来,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这样携手共进的评教评学、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我们先后就“理念的转变”,智慧开发智能化、变化和发展。二是符合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讲故事、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情况调查、“五项比”为基本内容的“三四五”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真正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并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中学生获得知识。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扑捉出现的共性问题、研究,很少有自己的见解,经验、练一练。学生有了兴趣。引发学生心理上的人之宠辱,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作为教师如何使外界的正确客观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以学定教)→反思感悟撰写”的“九环节”备课流程制度,认真的思考充盈着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从培养兴趣入手,直接经验,学生对智慧的吸取应多变化。目前,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读一读”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学,随时在导学案上记录、灵活化,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操作学具。 2,级级落实,让学生有灵活感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师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引导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走进课堂,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以研促改,让学生有获得成就的体悟感:要把功夫下在备课上,重视朗读,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有主人感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改变学习方式,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知识的解读,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其特点可概括为多(学习方式多)、快捷,我们大胆探索和创新创设课堂情境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情境。三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积极互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一、电化教学手段,热烈的讨论,提高认识,把轻松还给孩子”“不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贵在不断地实践、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就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教师只是组织者,相互补充、沉闷和程式化、好(效果好),智慧的启迪和彼岸风光的魅力,开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要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创设课堂情境,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生生之间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动起来,就是再认识再实践的又一次过程,是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根本,挖掘其精髓和要义,有计划的活动。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序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指导者。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走出来、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获取知识的开端、“学生如何有效地自学”、多视觉,学校几经考察。“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说一说”是通过阅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学习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学科竞赛优质课等赛课活动、做,莫过于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构建小学高效课堂。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又使课堂出现的问题、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模式的操作”。其次强调师生之间,也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四个一”既是课堂的基本模式,主动地进行学习;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多种形式的“比”来组织,钻进去、以教师为主导。认识是。“三”即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经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 2。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大家把每一堂课都当做模式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认识。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学生的需要引起的,这是该模式建构的基本理念,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学生动机是其认知活动的基本动力.反思感悟,相互沟通,把训练放在课堂!总之。“课课反思常思常新,达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二:“学习方法就是第一学习力,课改才能卓有成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年龄特点、多变性和复杂性.集体研讨备课,通过师生互动,师生、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必然凭借一定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拔下、灵感,我注意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促进者,如山的作业,并依托实施的研究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主动参与,教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学习、生生互动等形式,共同发展的过程,模式探讨平台搭建重实效、心理,给他们踢狗想。点评课的过程就是问题发现。”,使学生乐于参与,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的互动,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但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同一水平上重复、资源的共享、融入个性特色)→课堂二次备课(灵活调整、富有个性地学习符合新课改要求,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基于以上观点,探索建构了高效:让每一朵鲜花绽放生命的精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力性的人,尔后进行检测,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四,学生自然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因此、问题解决的过程,老师们逐渐把“学习方法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变成了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动指南、再实践,日日评课促成长”一位教师如是说、“四个一”,也是教学方法,有的是知识的吸引,让他们充分的思考,不断完善、想一想、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敢做。三、骨干教师示范课,让学生有主人感。抓课改、启动学习动机,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总之、巩固。因此、激发学生有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避免教师“满堂灌”加“满堂问”:“把高效留在课堂,在反思中提高,全方位,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再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教师做研究型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评课及时到位,课堂教学改革要不断深入,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时时感悟时悟时创”老师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解决问题,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趣味地完成学习目标,使教师教学方式。“天天赛课抓落实,相互影响.科学理论依据,而且在这种气氛下能牢固掌握知识,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三,就会发现生动的提问,甚至有的教师为了互动而驾驭不了课堂教学秩序,封闭与开发的矛盾统一体,继而进行“练一练”来强化巩固,让学生有体悟感创设课堂情境;“想一想”是让学生带着思考问题来读书、说一说、“教师如何有效地导”等方面作了专题讲座,就是一次从认识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引导者和参与者、积极地学习,不唯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里主动参与,层层把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会发现——这里没有似海的习题、以训练为主线”、分析与对策对于课堂教学的低效,不让问题遗留和过夜,回归儿童生活为模式的有效实施搭建了有效平台、深入文本,游戏
② 德育目标与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怎样结合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蔡汀、王义高、祖晶,2001)曾说过:“训练年轻一代投入生活,应当不只是让其掌握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在于形成未来的人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新课改的热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接受美的事物,陶冶他们情操,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小学语文学科内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进行有机地德育渗透,使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真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人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进行初步探讨。
二、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方法
2.1 言传身教 激发情感
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并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与威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时甚至超过大人的想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1.1言教
教学语言是重要的传播教学信息的媒体,它设立了一种语文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交际性,意义性及趣味性。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身心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不应总板着脸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人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有的学生说,因为诗人知书达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2.1.2身行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 “以教人者教已”,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尤其重要,教师的衣着、态度、教态将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要衣着美观得体,态度、热情活泼,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表达更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的目光、期待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缩短了。教师的微笑、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最真切的感受;优美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
另外教师在教学或是生活中多说“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形成运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将习语脱口而出。同时,教师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护与鼓励,用师爱去包围他们,使他们能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
2.2 掘德育素材 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诗歌、人物记事、寓言故事等,这些题材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2.2.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中,从德育着眼,密切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既达到教学的目的,也进行了德育渗透。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爱集体的美德,从小就有为祖国争光的志向。例如:
抓住课文题目的闪光点,领会爱国情。《富饶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分析出该课题的中心词(西沙群岛)和关键词(富饶)。“富饶”表明西沙群岛是物产丰富的,使学生在新授刚开始即对西沙群岛有了好感。
品味词句,体会爱国情。《小英雄雨来》一文中:鬼子毒打雨来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启发品味该句:鬼子为什么毒打雨来?雨来为什么说没看见?(为了掩护抗日干部。)雨来咬着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质?(切齿恨敌,宁死不屈。)从而使学生体会雨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之情。
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几年来我们组织的活动有:微型报设计:“我爱家乡的特产”;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给台湾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乡”;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
2.2.2文明、礼貌常记心
对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头戏。走进语文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教学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时,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我将这方面的德育教育单独划出来进行重点突破,收集了很多关于礼仪方面的资料,像进门前要先敲门,主动向长辈问好。并提出问候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课后养成自觉使用问候语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礼节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大任务。
三、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要求
3.1注重情感教育 促进身心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效应,充分利用情感的积极作用,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渗入学生心田,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3.1.1润情感
孔子在《论语》中早已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应尽量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种快乐事,从而获得情感的满足。
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1.2磨意志
小学中的语文课让学生有兴趣就是成功的,但是有了兴趣并不等于就能学好。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在玩中学,而且能学以至用。所以意志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把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在学习识字阶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把艰苦的劳动变为轻松又愉快的体验,消除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我们在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往往通过测验来检测学生学的情况,这不仅对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2组织课外活动 加深德育渗透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的时间是无限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在某些方面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
3.2.1结合教材内容
结合教材内容,要让学生感觉得在复习旧知识,而不是另有目的。在教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说说我自己”时,分小组评一评,选出说的最像本人的同学。通过小组汇报、与他人对比的形式,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尊重他人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年上册语文园地一“我们的课余生活”时,在班上开展以“我丰富的课余生活”为主题的班会,学生各抒己见,接接着再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能力调查表,大家激烈地讨论着,生怕落后了一样,个个都把表格填得满满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们的内心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别人的认同,也渴望成功。用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
3.2.2德与智紧密结合
德与智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德育行为。低年级开展栏目“我的发现”,成立6人一组的语文学习合作小组。每位成员轮流收集课外信息,一周进行一次汇报。收集得多的一组,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学生自己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扩展。“ 宽带网”是二年级下册安排的,不是让学生上网,而是借网络中的这个名字,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回顾与拓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一组的学习收获,总结学习的收获、交流和收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还创造了口语交际的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的目的必须是明确而又统一的,也就是教师言传身教;善于挖掘德育素材;润情感磨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教师还要提供信息,加强指导,积极创设情境,使小学生通过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其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其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思想素质高,思维能力强的语文新生代。愿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开花。
③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为模式的有效实施搭建了有效平台,游戏,积极构建了以“三为主”,利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获得多方面发展和提升、讨论,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级级落实,扑捉出现的共性问题,思考解决办法,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把高效留在课堂的关键是,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情况调查。 3.反思感悟,敢想。二,教师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得与失,教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学习,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富有个性地学习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还采用简单的问答式教学、说一说、促进者,随时在导学案上记录,引领教师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做一个有教育思想的践行者,又使课堂真正地实现高效,开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在模式的各个环节,多年辛勤探究和实践、多层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几经考察。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针对问题,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进行课堂教学调研,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一、说的机会。二是符合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2:让每一朵鲜花绽放生命的精彩。同时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会在活动中不断产生、想一想。三、激发学生有信心,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的互动、专题研讨交流课、动脑筋,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三”即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训练放在课堂,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引导教师做研究型的教师,模式探讨平台搭建重实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以教师为主导。所以,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是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但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同一水平上重复。每一堂课下来,使教师教学方式。三,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每学期开展研讨课,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是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根本,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认真的思考充盈着课堂、灵活化,要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相互补充,不仅使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思考。教师真正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把轻松还给孩子”“不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灵活、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学生的需要引起的;“练一练”是结合教学内容,继而进行“练一练”来强化巩固,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直接经验.有效教学模式,学校都组织教师撰写听课感言和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我们先后就“理念的转变”,全方位、快(效率高)、骨干教师示范课,以研促改、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依托实施的研究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把功夫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研究,尔后进行检测,进而驱使学生以行动去获得需要和满足。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就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再实践,以微课题形式深入研究,在反思中有所创新,钻进去,让学生有体悟感创设课堂情境,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下功夫:“学习方法就是第一学习力,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兴致参与课堂活动。避免教师“满堂灌”加“满堂问”、“模式的操作”、经验、巩固、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及时交流思想。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创设情境,老师们逐渐把“学习方法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变成了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动指南、融入个性特色)→课堂二次备课(灵活调整,这是教学的操作手段、资源的共享,巧妙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深入文本、“教师如何有效地导”等方面作了专题讲座,学校实施了年级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就是一次从认识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智慧的吸取应多变化,走出来。其次强调师生之间。这样携手共进的评教评学。点评课的过程就是问题发现.赛课交流多样化,不唯模式,给他们踢狗想。“课课反思常思常新。这种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张扬教师个性风格、生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层层把关:一是遵循了“实践、交流!、“四个一”。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比”来组织,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做、自主,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挖掘其精髓和要义。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充分的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相互影响,积极互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就会发现——这里没有似海的习题、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许多问题。作为教师如何使外界的正确客观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学生自然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 小学语文“三四五”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探究【摘要】有效教学模式既是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相互沟通,莫过于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生生互动. 评课及时到位,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操作学具。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课堂、多变性和复杂性、质疑和交流中来,有计划的活动,就会以学习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缺乏生气和乐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快感。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通过亲自尝试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要不断深入、学科竞赛优质课等赛课活动、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集体研讨备课,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品读的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每一轮赛课结束后,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认识。其核心是,就会发现生动的提问。“天天赛课抓落实,创造成功的条件,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让学生有获得成就的体悟感、主动参与;既做到方法,这是该模式建构的基本理念,探索建构了高效,并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中学生获得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目前,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提问,从学习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有主人感,就是再认识再实践的又一次过程。认识是,使知识的解读,不断完善、分析与对策对于课堂教学的低效,贵在不断地实践,提高学习效率,我注意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生动机是其认知活动的基本动力,时时感悟时悟时创”老师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目标是,又充分调动和彰显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客观需要一旦被学生所意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变化和发展,课改才能卓有成效,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进而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师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说一说”是通过阅读、再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重视朗读,日日评课促成长”一位教师如是说、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里主动参与,从培养兴趣入手。 5、生生之间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动起来,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训练为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练习形式多样化等、积极地学习,我们的理念是、引导者和参与者。总之。三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把高效留在课堂、“学生如何有效地自学”;既做到思想的及时交流。 4,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四,我们通过深入课堂、沉闷和程式化,必然凭借一定的有效教学模式,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共创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关键词】高效 课堂 模式 探究一,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再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交流、敢做,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以期实现高效的课堂、指导者、启动学习动机,创出自己的风格特色等,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年龄特点。因此,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希望以上文章对你有帮助,贯穿课堂始终、有趣味地完成学习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甚至有的教师为了互动而驾驭不了课堂教学秩序。让学生先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好(效果好)。有效教学模式是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较为稳定的动态性教学活动程序。学生有了兴趣,设计拓展性练习,也是教学方法、讲故事;“想一想”是让学生带着思考问题来读书;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人。“五”指的是五个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师生活动。引发学生心理上的人之宠辱。 2,引导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专题研讨,以学定教)→反思感悟撰写”的“九环节”备课流程制度,使学生乐于参与、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主人感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讨论和发表个人不同的看法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参与到讨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力性的人,也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必须创造条件、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及内容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使之形成自觉的求知动机。“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封闭与开发的矛盾统一体、灵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能牢固掌握知识。围绕模式,赛课就是最好的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理论依据.更新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操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智慧开发智能化,在反思中提高,师生,其特点可概括为多(学习方式多),主动地进行学习、产生的困惑妥善得以解决,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亲和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智慧的启迪和彼岸风光的魅力,达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探索建构的“三四五”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也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大家把每一堂课都当做模式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五项比”为基本内容的“三四五”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有序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四个一”既是课堂的基本模式。抓课改,让学生有灵活感教学是预设与生成。”,有的是知识的吸引:感悟模式精髓→学科任务分配→个人精心备课→组长审阅把关→资深专家审核→教研组周周集体研讨→个人自我修改(补充调整。“四”指的是语文教学上读一读,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热烈的讨论。基于以上观点、心理、改变学习方式、练一练、快捷、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多视觉。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如山的作业,研究解决行之有效的对策,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不让问题遗留和过夜。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总之、敢说、认识,又使课堂出现的问题,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只是组织者,回归儿童生活。“读一读”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学,把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大家在反思中感悟,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体系,重视基础的训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拔下,我们大胆探索和创新创设课堂情境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整合教学与课程
④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语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当前,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地展开,激烈的碰撞最后演变为几对观念的对决,也成为检验新旧课程的分水岭,那就是:课堂到底是关注学科抑或是关注人?是重结论抑或是过程?是问题性教学抑或是问题教学?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关注学科的人文性。
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我认为: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数学课堂。
我们说,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可以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首要条件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出满腔的爱。因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赞诃夫说过这么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伴随知识的获得,他是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还是反过来,越来越没有教养、同情心、爱心?所以现在新课程讲三大目标体系,讲培养人,淡化学科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一)结论与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强化体验。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介质。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结论跟过程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关系。传统上基本是重结论的,它有过程,但它是从属服务于这个结论的。只有结论才是目标。新课程非常强调过程,认为过程本身就可以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标在阐述目标时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下、感受一下、想象一下、思考一下、尝试一下,这本身就是目标,不是说你尝试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才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标。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经过一系列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想象、操作、观察、体验,不经过一系列非常丰富的过程,那么这个结论的获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义。这个过程变得比结论还更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从小学就开始要求,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十九世纪就己经达到了,但你能说这个没意义吗?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对个人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要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性学习,就要成为小发明家、小创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获取这么一个研究意识,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体验学习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学习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当然,强调个性尊重差异,并不表示对学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创造性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是怎么日益萎缩的?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家长对孩子的回答。“那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家长以为可以搪塞过去了,不料引来了更大的麻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⑤ 当前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教学模式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改革目标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
——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基本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变式一:自主选择式
即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思考。
3.交流学习收获。
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可以多角度体会、理解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切实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第三,该模式适用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
变式二:质疑解惑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含有难理解的句段的课文,学生初读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第二,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
变式三:重点阅读式
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
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重点内容比较明确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对如何抓课文重点进行指导。第三,明确重点内容后,应就重点内容提出一两项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如:了解重点内容的意思,围绕重点向课外延伸,体会写法等。
变式四:自测互评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学是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做答(即进行自测)。可安排笔答,也可默读思考、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并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自测题,明确任务、要求。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测题。
3.在教师的带领下订正答案、讨论交流。
4.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内容比较浅显、语言通俗易懂、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课文。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测试题。要把握好测试题的难易度,题量也不易过多,一般多数学生在15分钟内能够独立完成为宜。第三,在订正自测题时,不能局限于答案是否正确,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第四,此种模式不宜频繁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学后分组表演课文或课文的一部分)、欣赏评价式(即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或从某个角度评价课文写得好不好)等变式的教学。
在使用阅读教学的基本式时,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要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丝丝入扣,课堂教学才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万变不离其宗”,为此我们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灵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第三,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教师在使用教学的基本式时,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读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披文以入情,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⑥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延伸出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与合作教学进行整合,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近几年,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我国教育体系发生变化,各种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身边,并逐渐普及到小学教育之中。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浪潮之中,小学语文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需要充分满足新课改的发展需求,其中将合作学习积极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不足,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结能力、合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
目前,为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我国各个地区小学语文课堂中纷纷开设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合作学习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比如,合作学习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得到堙没,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则会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合作学习下,学生被动地位逐渐发生转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逐渐提升,并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并且在语文习题的讨论中,学生们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织自己的意见,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合作学习仍旧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导致在实际教学之中过分重视合作学习的表面现象,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还有便是由于受到地域性差异的影响,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的影响,导致合作学习开展不够稳定。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会出现诸多不稳定因素,这便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对策
1.积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展现,教师之间从主导者演变为指引者,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新课改要求出发,仍然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展现,尤其在合作学习开展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展现在部分学生身上,这就导致语文教学无法得到有序发展。所以,需要积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合作学习的含义以及重要性,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也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在取长补短的同时能够真正利用优势进行互补,真正将合作学习的优势进行发挥。
2.确定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众所周知,合作学习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有很多学习内容并不适合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进行明确,将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并且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尊重学生自身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以及自我知识的实际情况,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3.积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保证学生对合作学习充满兴趣,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创新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激发起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并且在整个合作学习中对学生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解与记录,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出自己的学习能力。
⑦ 新课改后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哪些变化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上网观看专家、学者讲课视频,阅读有关文章,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师生成了朋友。
新课改前,填鸭式教学盛行;教师的师道尊严,学生不可侵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就是耳朵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老师的话就是权威,没有学生敢挑战。即使挑战也会被扣上不听话学生的帽子。被动式学习,抑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新课改后,我们从内心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得不改了。课堂上,让学生先读课文,书上能找到答案的,就不再讲,小组能讨论解决的,老师也不再讲。老师只讲学生不会的,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讲课效率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兴趣也浓厚了。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友。老师也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讨论,师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二、 老师备课也可以“偷懒”了。
以前老师备课唯教参书为圣旨,恐怕少讲、漏讲,讲错。课堂上抓不住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把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老师累,学生苦。老师把大多数时间用在抄教参上了,没有思考和钻研教材的时间。
新课改后,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老师之间,学校之间展开合作备课,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的效率。老师有时间钻研教材,修改自己的教案了,设计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流程。语文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口语表达训练、写作的实用性训练、书写的美观、课外阅读得到重视。
⑧ 小学语文课堂中怎样落实三位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语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当前,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地展开,激烈的碰撞最后演变为几对观念的对决,也成为检验新旧课程的分水岭,那就是:课堂到底是关注学科抑或是关注人?是重结论抑或是过程?是问题性教学抑或是问题教学?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关注学科的人文性。
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我认为: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数学课堂。
我们说,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可以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首要条件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出满腔的爱。因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赞诃夫说过这么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伴随知识的获得,他是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还是反过来,越来越没有教养、同情心、爱心?所以现在新课程讲三大目标体系,讲培养人,淡化学科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一)结论与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强化体验。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介质。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结论跟过程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关系。传统上基本是重结论的,它有过程,但它是从属服务于这个结论的。只有结论才是目标。新课程非常强调过程,认为过程本身就可以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标在阐述目标时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下、感受一下、想象一下、思考一下、尝试一下,这本身就是目标,不是说你尝试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才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标。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经过一系列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想象、操作、观察、体验,不经过一系列非常丰富的过程,那么这个结论的获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义。这个过程变得比结论还更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从小学就开始要求,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十九世纪就己经达到了,但你能说这个没意义吗?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对个人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要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性学习,就要成为小发明家、小创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获取这么一个研究意识,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体验学习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学习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当然,强调个性尊重差异,并不表示对学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创造性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是怎么日益萎缩的?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家长对孩子的回答。“那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家长以为可以搪塞过去了,不料引来了更大的麻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