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课堂应怎样激励学生
所谓激励性评价,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课堂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多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下探究和学习知识,效果会事半功倍。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认为,年龄在6~12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而这时的儿童恰恰正值小学在校学习阶段,他们正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个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要激发每一位学生产生这样的优秀品质,一味地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下面笔者就听过的一节公开课――苏教版小学二下《认识分米和毫米》,谈一谈上课的宋老师是如何在她的课堂上运用激励性语言,使激励性评价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末的。
一、微笑激励,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在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对新授的知识是相对陌生的,另一方面,学生与老师之间总存在着一层隔阂,特别是在出去上公开课时,上课的老师上的不是自己班的课,学生对老师完全是陌生的。因此,在新授前,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一场朋友式的交流,就很有必要。上课伊始,宋老师笑着问道:“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老师有多高?”全班起初还有点拘束,只有不多的几只小手举了起来。第一个学生说:“1米。”宋老师依旧笑着说:“你能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在学生比划之后,接着笑答道:“你比划得很准确,1米就是这么长!但是,老师有这么矮吗?你再想想,谁再来猜一猜?”通过几次这样的点名回答,学生发现老师也不是那么凶,渐渐地举起的小手就多了起来。宋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不仅复习了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更重要的是使用含笑的激励性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启了那扇学生对老师封闭的大门。虽然新授还未开始,却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本堂课的学习活动中,可以预见到课堂教学效率肯定是极高的。
二、互动激励,共同探索教学内容
如果只有上课前几分钟的激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再浓的兴趣也会逐渐转淡,这就要求教师在新授环节同样能给学生以激励。而在本堂课上,宋老师就是这样,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之间运用激励性语言,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了激励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本堂课进行了近十分钟,学生开始复述1分米在直尺上的长度时,先是集体复述,然后宋老师问:“谁能来像这样说一说?”当第一位同学说完后,宋老师立即说道:“你能这么快就能说出来,真棒!大家给他掌声、鼓励一下!”然后提问第二个同学:“谁能也像这样流利地说一说?”通过对答对问题的同学进行语言及动作的激励,激发全班其他同学强烈希望被提问的愿望,一下子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上课10分钟后,又一次活跃了课堂氛围。
当有同学支支吾吾地复述不上来时,宋老师及时地问:“有同学来帮帮她么?”可能有些老师此时就会让该同学坐下,但宋老师没有这么做。在帮助的同学回答完后,宋老师看着该同学说道:“你会了么,来,试着再说一说!”“你看,很容易吧!”同时对帮助的同学说道:“你帮到他了!”“我们一起给他们一些掌声,好吗?”通过对后进生的激励,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以及通过全班表扬的方式,帮助后进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其认真听课、积极发言,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才会提高很快。
三、多样激励,练习巩固新学知识
每堂课的练习环节,往往被很多老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学生只是置身在学生练习和教师讲解这样枯燥的循环中。而如果此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而是处于兴致高昂的学习状态中。宋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时候,分别设计了在纸上画、量实物、在纸上量等多样的练习题型。以在纸上量为例,在学生独立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之后,宋老师接连说道:“谁能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业,当下小老师,讲讲你是怎样量的?”、“说得真棒,也很详细!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你又是怎样量的?”、“两位小老师讲得都很好!下面还有一些练习,你们也想来当一当小老师么?”……这样,宋老师让学生以做小老师的方式,对练习题向全班做讲解,并予以激励性评价。这种方式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难度并不大。我们常常也这样让好学生回答问题,只是仅仅让其回答出答案,讲解还是由教师来说,但是学生既然能说明,为何教师不大胆放手呢?这样,一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校对了答案,另一方面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说,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记忆更深刻。其实,大部分学生是想说,也是能说出来的。在一年级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全班都会把手举起来;到了二年级,举手的还有一大半;再到三年级时,举手的只有一半了;等到了高年级,能有几只小手举着就很好了。如果都能像宋老师这样,在二年级时,还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保持如此高涨的热情,这样一直保持下去,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手段,学生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和正确率都会明显得到提高。
在一节课中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激励性语言,使激励性评价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末,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师生的双边活动,也能积极提高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增强。当然,使用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低年级阶段可以采用奖励贴纸之类的,中高年级的可以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或者一些糖果、小文具之类的手段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2.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激励性评价
在数学课堂上,恰当的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3. 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举几个具体的我在教学中的事例。
实例一:我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搜集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西周的商高在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例二:我在讲解概率这一部分内容时,就经常自己篇题目给学生!我曾编过这样的一道题目,以世界跳水比赛为背景,众所周知,中国跳水队是我们的梦之队!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列出了很多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在以往进行过的比赛中的胜负情况,最后让学生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到冠军的概率!这样的一种做法,使原本枯燥的概率计算成为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好!
实例三:在讲解校级公开课《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而眼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第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要以个人的偏见,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教育
刘汪然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运用多种激励性评价方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见,实施激励性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对学生的数学作业实施激励性评价,可以消除学生的失败感,树立成功感,对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有明显的收效。
一、以欣赏的目光看孩子们的数学作业
让一些中差学生能及时交上数学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不少教师还是用老眼光居高临下地看孩子的数学作业,把分数压得低低的,好像少给分数就是“要求严、水平高”。有的老师用“优、良、中、差”下评定,获“优”的学生寥寥无几,激励评价成为极少数学生的专利品,大多数孩子在“书写太差,太粗心”之类的否定性评价中失去信心。心理学家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业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业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做作业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儿童的习题。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热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细读孩子的作业,尊重他们的劳动,照顾他们的情感,善于发现数学作业中的“亮点”,无论书写,还是准确率,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二、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
写评语是作文评价的重要环节,对数学教学同样适用。可是,有的老师要么不写,要么把评语当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把书写差、错题多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用“书写太,重写!”“你这么马虎,能做对题吗?”这类“批评性”的评语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作业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其实,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评价,激励的语言都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和发奋进取的动力。评价时,教师要从鼓励学生进取为出发,以原有基础上进步为准则,针对学生的实际,用多把尺子衡量,用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写评语。基础好的学生可用“欣赏激励式”评语,如:“书写如此工整,好样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数学作业,我们可用“肯定提示式”评语,如:书写工整,解题思路清楚,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简化一下过程就更棒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用“鼓励提高式”评语,如:“你的书写大有进步,出错的题也减少了,要继续努力呀。”评语改革后,孩子们爱读数学作业中的评语,爱学习数学了。一个同学说:“每次作业发下来,我就兴奋地一次又一次地读老师的评语,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学好数学的勇气,是我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激励性评语对小学生学好数学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
三、用“肯定评价”给数学作业下评语
以往给学生数学作业的评定基本是单一的评分制,孩子看了分数就算,教师的劳动近乎白费,大多数孩子只能在传统的评价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久而久之,学习的畏惧感就会产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调整思路,以激励成功为评价目标,强调不管多差的数学作业,只要态度认真,总能找出“亮点”,哪怕是初步的成功。因此,可以用“_____成功”作侧面评定,如:参与成功、书写成功、画图成功、改错成功等。把“分数、等级评价”改为“星级评价”,达到基本要求或进步要求的都是“星级作业”或“超级作业”;对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数学作业当面辅导,进行“二次评价”。这样,学生们学习时兴趣盎然,不断争取“多星级”,作业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达到了以“小成功”激励“大成功”的目的。
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机制指变过去唯一的教师评价为多主体评价的做法。我们在课堂上拟定评价标准,强化自评、互评训练,老师再加以指导,也可把作业带回家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孩子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激励和更多的建议,大大增强了他们完成作业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们更多地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激励评价机制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着眼发展、注重过程的理念,使评价成为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和激励成功的手段。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优化作用。
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发布者:陈庆祥 发布日期:2012-11-21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过去,我们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对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的研究,而对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较少,特别是忽视对激励性语言的研究和使用。其实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能鞭策学生并使其终生不忘。一句伤害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消极沮丧,停滞不前。由此可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中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这样才能激发起课堂活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课堂激励性评价的语言要得当,避免盲目、无原则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鼓励的学生学习劲头高,主动性强,自信心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也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成功。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各极性。但是,一味、盲目、无原则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记得有一次到乡下去听课,授课老师十分有激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热闹。从课一开始到结束,表扬声不绝于耳。学生读了几个生字词、回答声音响亮些、还是回答对了一个问题等,教师都会毫不吝啬地为其竖起大拇指,并伴随着一连串的赞美语言:“棒!棒!你真棒!”“你太厉害了!”“你真了不起!”有时甚至还兴师动众地发动全班学生一次次鼓掌。我想这种盲目地表扬,虽然激了课堂气氛,但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物极必反”,凡事都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未必是好的了。许多人认为激励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要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事实上,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带入学习的误区,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成长。由此可见,不当的激励性评价,其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这门语言艺术,避免盲目、无原则地鼓励。
二、课堂激励性评价要有层次,要因人而异
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千万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鼓励学生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要鼓励得准确,鼓励得有层次,夸到点子上,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比如:在对待那些回答得精彩,准确无误的学生,我会充分地给予肯定:“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分析得这么透彻,真了不起!”“你懂得可真多啊!老师都想为你喝彩。”对于那些声音小声的学生,我会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大声点相信会更棒的!”这样的评价肯定会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请了三位同学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位同学只说了事情的起因,就结巴了,站在那儿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和蔼地说:“没关系,你能动脑筋说出事情的起因已经很不错了,谁能说得更完整一些呢?”第二位同学说得十分具体,但有些罗嗦。我又启发说道:“你说得十分完整,真是好样的。如果能更简洁些就更好了?”第三位同学概括得既完整又简洁,我立即给予肯定:“你概括得既完整又简洁。真不错!”这些评价点出了问题的焦点,语气委婉,却能一语道出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对如何改进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样做既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又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达到乐学的目的。
三、课堂的激励性语言面向性要广
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总有一些学生没有机会或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到回答问题或板演等课堂活动中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让自己的鼓励性教学语言照顾到大多数同学。这些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活动中,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鼓励。因此作为教师,平时要细心观察,从学生的多方面表现进行关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关注。如:有的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细心观察,我们可以说“真是会听讲的小精灵!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有的同学爱整洁,本子保存的很好,我们可以说“你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不容易!”有的同学笔记做的很好,我们可以说“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像这样,从多方面立体地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被赏识的喜悦滋味,从而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同性质的教学评价,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全面。
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激励得当、避免盲目,还要激励得有层次,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统一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评价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为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实践。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打破以往那种陈旧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他们感到自己确实是与众不同。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在解答问题时,让学生互相参与,谁来回答他(她)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并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另外,在提问学困生时,我还为他们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常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即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而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挖掘出来,因此许多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欲望和享受创造后的无比喜悦之情,因此本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很重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我在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已有所了解,所以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程序,不是先安排学生按课本上的数据去计算,而是让学生找出教室内长方形的物体,并且让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测量长方形物体的长与宽及收集数据,然后经小组讨论后,再计算出结果。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形成了独特体验,真正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一直以来,学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无味,大部分老师也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太好。那原因在哪呢?本人认为:主要是数学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缺乏,俗话说:生活是智慧与知识之源泉,数学课堂教学如果完全脱离了生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显然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而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太建全,而在校园中玩玻璃球比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了,所以我教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就把玻璃球当做教具,告诉学生游戏的规则:在口袋中装有红、黄两种相等的玻璃球,要求学生每次摸1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袋中,一共摸40次,还要把每次摸到的颜色球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摸球记录表》里,然后分别统计摸到红、黄球的次数,并填入《摸球结果统计表》中。这样,不管尖子生或学困生,他们都兴趣十足并带着一种轻松自如,颇有兴趣的心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他们两人一组自己去操作,去思考,这样也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玩中)感知数学,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具能取得意料不到教学效果。
教学法专家不是说过: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而要时时想着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效果如何。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体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评价也离不开我以上所述的三个观点。
5.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查庆霞(淮安市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200)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评价作了如下阐述:“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评价要具有激励性 激励型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自信的学生更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变的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主动、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使教学评价具有激励性呢?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情的抚摸、一个惊喜的表情,一个肯定的微笑……这些无不充满激励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有位同学上课听讲认真,爱动脑筋,时常会想出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有一次,当她用不同方法解答出一道难题时,我满脸兴奋之情,激动的对她说:“你真了不起,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科学家也是这样的!”听了我的表扬,她兴奋地同时听课更认真,发言更积极了;还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不太爱发言。一天,当他回答上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后,我竖起大拇指,兴奋的对他说:“这个问题你回答的太好了,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精彩的发言。”听了我的夸奖,他兴奋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此,发言越来越积极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下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教师应通过及时的导向性评价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犹如大海行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将会迷失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利用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恰当的评价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帮他们弄清题意,改正错误。 教师还可以采用合理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带来的影响,要指引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教师课堂上的评价要具有导向性。例如,当学生回答上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这样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当学生的作业书写工整时,可以说:“你的作业写的漂亮极了”,这种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课堂评价不能用一些没有导向性的含糊不清的评价语言,如“你真棒”、“很好”、“好极了”,棒在哪里?好在何处?这样的课堂评价空洞而抽象,没有指向性,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 三、评价要具有客观性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客观性。客观性的评价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使学生体验到自身的变化、成长和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认真的了解和分析,不能用同一的评价尺度来衡量他们,这样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都有所发展。例如,班里有位学生作业一向马虎,一次他的作业书写有了进步,于是我表扬他说:“你的作业进步很大,如果每天都能认真书写,相信作业一定会越写越漂亮。”听了我的表扬,他满脸兴奋之情。这里我没有因为他的作业写得不算漂亮而忽视了他的进步,而是纵向比较,对他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形式,要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用我们的评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尊和自信,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6. 小学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研究存在哪些不足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实践性多一点比较好
7.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致抄力于对学生的理解而不是对学生的控制,评价应该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充满理解与欣赏的过程。通过评价,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成功与失败,兴奋与焦虑,共同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努力。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意识只停留在考试分数,发言的积极主动,作业书写的工整上,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嘴里也一直唠叨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要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教育评价理念,如何真正改革评价方式,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主管部门深思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评价模式,让课堂评价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长的脚步迈得更加轻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