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游戏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操作

游戏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操作

发布时间:2021-02-05 22:41:10

1.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其中就有许多的科学探究实验,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要求学生从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那么,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方面。首先,要让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什么,这时的学生问题会各不相同,但就一节课的实验而言,只能研究一到两个问题,不可能统统解决。作为教师这时就该引导,概括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来猜测,假设,并进行研究,验证。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首先要对本册教材心里有数,知道那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那些需要教师指导,也就是有目的地安排实验,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有时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其实有许多实验活动是他们认为好玩才去做的。这样做的实验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思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
其次,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假设。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 ,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最后,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让学生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记录下所出现的问题。操作步骤以及验证的结果,形成操作实验的完整过程,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其他结果,也可以让小组学生互相讨论,找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这样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的培养,让他们从心里重视科学探究,也就没有玩的心态,课堂记律也会好转,积极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从而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2. 小学科学课有哪些使用实验器材的操作需要注意

溶解实验: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高锰酸钾、沙、盐、水
搅拌顺时针,不碰杯壁杯底;漏斗长边贴在烧杯壁
(这个小学科学课实验很多,先写一个参考)

3. 小学科学课有哪些使用实验器材的操作需要注意

溶解实验: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高锰酸钾、沙、盐、水
搅拌顺时针,不碰杯壁杯底;漏斗长边贴在烧杯壁
(这个小学科学课实验很多,先写一个参考)

4.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加入实验操作考察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变通教学中引导环节,如讲故事、变魔术、做游戏、猜谜语等,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
1、有效性的引导
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探究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是有效科学探究的保证。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指导,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收获知识。学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2、围绕教学做实验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掌握规律。
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3、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总之,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实验探究有效开展。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3]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改进教材,有效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教材的不断更新,有些时候教材的设计以及编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们还是照本宣科,一尘不变地进行实验教学,那效果可能会大扣。反之,假如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再进行实验可能效果会好得多。如:
1、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观察那一端铁丝先掉下来。该实验存在的缺陷:一是火柴不容易固定住,学生用花费较长时间在固定火柴上。二是在实验操作中,给铁丝一端加热时,会出现多根火柴同时落下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改进方法:可以教师自制蜡环用来代替火柴,教师只要学生在铁丝上每隔一端距离放一个蜡环就行,实验中学生会很直观的发现蜡环会依次融化掉下。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热的传递方向了。 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
2、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 改进方法:用大号漏斗和小块塑料泡沫(涂上红色)代替纸团和杯子做实验。实验时,先用手按住漏斗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显而易见。 实验证明:实验教材只是一个工具,必须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
五、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向课后延伸。
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下课铃一响,便意味着本节课课堂探究活动必须终止,但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教学效果的。如四年级下册《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2、将生活变课堂。
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有些教学内容还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5. 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激发教学机智

一、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激发教学机智
一节科学课上,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不期而至。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对我的讲解已充耳不闻,无奈之下我只好指挥几位同学拿课本来驱赶它。可这位不速之客没那么好说话,依然在教室里旁若无人,翩翩飞舞。怎么办?看到同学们看着蝴蝶那好奇、惊喜的样子,我灵机一动,问:“你们想观察蝴蝶吗?”“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老师说:“好!给你们10分钟时间观察,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对蝴蝶的了解互相说一说。”“行!”回答声整齐又响亮。于是,我让学生将教室门窗关上了,课堂上立刻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议论。十几分钟过去了,门窗打开了,蝴蝶也飞走了,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获得了有关蝴蝶的好多知识。
一只花蝴蝶将课堂扰乱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没完成,可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助长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课堂上涌动着好奇,涌动着探究,涌动着快乐,这不正是科学的真谛吗?
二、关注实验过程,激发教学机智
有一次我上“溶解”一课,在一只烧杯中加入了盐和适量的冷水,问学生怎样让盐溶解得快一些。预设的答案是加热或是搅拌,谁知,这个问题刚抛出来,竟有一学生没举手就兴奋地说:“往里面倒些开水,我喝糖水经常这样,糖化起来特别快。”还有几个同学附和着:“就是,就是。”此时我不怒不恼、不慌不忙,真让这名学生倒热水,让其他同学观察。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倒热水就是加热,和在烧杯下面放酒精灯加热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正是基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实验的结果,在这一经验之上理解加热可以加速溶解就容易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关注教材举例的普适性,激发教学机智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动植物是针对全国学生的普遍情况而选取的,而对全国各地学生来讲,地域风貌的差异、气候的差异、学生经历的不同等,都将直接影响对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感知和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饲养蚕宝宝是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但我们这里没有人养蚕,对于蚕大家都感到很陌生,所以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较难开展的。但总不能不开展啊,我思考着能否寻找到一种当地常见的能替换蚕的小昆虫,同样能达到饲养蚕宝宝的教学目的呢?无意中我发现一片树叶上爬着一条大青虫,这时我想起了平时到菜地摘菜时,爬在菜叶上的一条条胖乎乎的菜青虫,它和蚕的外形很相似,同属节肢动物,而且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很容易养活,用饲养菜青虫的活动替代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应该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和同学们就一起饲养起菜青虫来了,我们养的菜青虫可壮了,同学们可喜欢它们了。
四、关注学生情感、学习状态,激发教学机智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施教不能一味将信息单向传输给学生,也要关注施教中学生的情绪、学习的状态、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等,从学生反馈给自己的问题信息中获得信号、抓住时机,用教育智慧来化解疑难、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一次听了一位老师的科学课《纸的观察》,课到了后半段,要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纸的主要材料是纤维,学生出现了一些消极情感。教师灵机一动说:“我们来玩个游戏,跟着老师做!”教师撕白纸,学生跟着撕,观察纸的边缘;老师又让学生把白纸揉成团,学生跟着揉,观察纸的表面。学生发现表面不光滑、有皱纹、有毛毛的东西,教师相机引出:这毛毛的东西就是纤维。
这节课中观察纸的纤维的活动,教师就以自己的教学智慧调节课堂,把本来操作型的撕纸、揉纸在老师带动下变成了“游戏”,玩中学。
教学机智在当今新课改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教学需要设计,精心设计才能使教学精彩,但设计尽管浸透了教师的心血,也只是一种教学预案,实际教学中何时学生的智力因素受阻、何时非智力因素受到干扰是很难预料的,即便教师精心地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于教案之中,也很难保证教学过程不受阻。所以,教师在关注教学生成这一环节上多投入些精力,认真面对意外发生的却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激发教学机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必将在这一教学实践中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6. 谁可以提供一些小学科学课堂的室内小游戏

变科学魔术

7. 小学科学课应该做哪些游戏

希望有更多人来帮忙!

8.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无效的?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科学课堂因此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我们原来的教学思想,探索出一条适合科学课教学的新路子,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有效的前提科学课堂中,特别是观察、实验课,面对众多新鲜的器材、实验材料,学生都有一种好奇与冲动。表现在:有的学生争抢仪器、争做操作,随意摆弄器材,只顾玩,忽视了要研究的问题。有的学生总是争着动手,不愿做记录、观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良好的纪律是教学活动有效的前提,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有“偏离”现象,我们应该及时给以提醒,维持好课堂纪律。在平时教学中逐步与学生建成约定俗成的习惯,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我们也可以从小组人员搭配和评价上去改善。小组人员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在一组。如动手能力强的、观察细致的、好记录的分在一组,让其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同时可以把小组分的小一些,如两人组可以满足学生爱动手的心理。注重实验活动全过程的评价。把从明确步骤到交流所得都纳入成绩的范围。让学生重视每一个环节。这样就可以杜绝争抢仪器,影响活动氛围,冲淡思维集中度,浪费时间的情景发生,提高科学实验的效果。二.让课堂生活化《科学》作为课改中的一门新课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来研究,显得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和知识性,这样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生产生活中科学的意识。从而让他们从生活中学到科学知识,初步懂得一些科学原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自然科学课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科学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我们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并且无处不在,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们懂得学习自然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在教天气这一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资源,学生对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质呢?比如水的颜色、气味等等学生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在生活中水的各种形态(比如冰、雪、雨、云雾……)学生在生活中都亲自感受过,但它们是不是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蒸气能直接变成冰吗?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成为科学课课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内容。再如:声音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教学声音这一单元时,我这样设计教学:利用橡皮筋和木版制作的能发生的木版,通过游戏激发兴趣,然后通过实验找出声音的存在并适时提问: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听到了声音?这时将课堂实验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声音是无处不在的。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学习更好的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目的 三.科学课课堂是开放的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即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去探究、去发现;科学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强调丰富性、多样性;科学课的结论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体一单元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前奏: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课前通过调查“动植物生活的环境?”“动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动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原因?”等等,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再把对大自然的认识带到课堂中来。通过各方面的课前调查和课堂上的汇报、讨论与思考,孩子们对大自然有了比较丰富的、系统的认识。再如:教授溶解一单元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同时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溶解一词进行了各种猜测。孩子们各抒己见,活跃的思维引发探究的兴趣。那么他们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利用课堂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的现象,通过找出不同的溶解现象和各种物体在水中的变化,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究:学生把带来的面粉、盐、糖、味精、沙子放在水里,结果发现有的溶解了,有的没有溶解,还发现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样的,在实验中学生知道了溶解的现象。通过这些实验,孩子们兴奋的交流着彼此的收获。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也充分体会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贵先生的名言: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展。但科学课程的开放也会出现教学时间不够及组织教学比常规教学难掌握的矛盾。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中探索及认识,但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怎样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去认识新鲜事物、了解新鲜事物的矛盾,所以开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更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在课前更加充分地备好课,准备好哪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到生活中去认识现象、去搜集数据,或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去图书馆、博物馆、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扩大视野,这样开放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开放性,也要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教具、实验材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探讨、认识事物。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范围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专业化,避免科普化倾向,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认识新鲜事物的目的。四.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他们亲自去做,去观察、去探究,才能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真正发展他们的能力,才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例如制作指南针一课,孩子们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显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问题,比如“指南针的结构是什么?”“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制作?”我及时引导孩子们想研究问题的好奇心,确定制作的方法、顺序,设计制作的方案,自主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各自的结论,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学习时,首先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景和氛围。应该明确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在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答不上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应冷静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应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动脑“想一想”、多动眼“看一看”、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操作等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结论,事实上结论有时也不是唯一的。比如当学生的答案不统一时,这时老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和否定,应该进行有理有节的引导。因为科学课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过程的学习,而不是结论的学习。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现有的水平、现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较顺利地去完成一个课题。他们怎样去研究,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但是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脑子中会有很多的问题在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收获,所以我们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现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成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学习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对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学课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多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很多课题依靠个人是不能进行操作的,这样就提供了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之间的活动一定要依靠团队合作来进行。在课堂实验中,我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分工明确,通过大家的集体合作,最后一起讨论结果,这样充分利用每个孩子的潜能,使实验的成功取得了保证。在合作探究中,孩子们不仅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多么强大,而且学会了分工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小组中都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有的同学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所以在实验中就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充分利用组内同学的长处来完成研究课题,从小组活动中学会合作,共同获得成功。六.适时激励评价课堂中对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适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遵守纪律、学生操作正确、有好的想法或讲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个操作步骤正确,我们也应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有一个学生平时不怎么爱科学课,还经常搞小动作,这次他听得特别认真,我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他说他有一个想法,把马铃薯放入糖水中一定会浮。我又表扬了他,说他想得好。当堂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想法,同学们给他热烈的掌声,此后每上科学课他都非常认真,还积极发言。以上是我对科学课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一些粗浅做法及认识。 新课改精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好的方向转变,如何让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9.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华家中心校 贾薇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其中就有许多的科学探究实验,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在科学课上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可以参加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很开心,这也成为学生越来越喜欢上科学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学生分组实验被改成了一个个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也有好多的实验由于缺乏器材等问题没有去做,这样做学生是无法想象那些没有看到的试验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些探究性实验学生是做起来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使得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实验课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人人在动手,个个在参与,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但若问到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开展这样的实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这些学生对开展实验的目的性还不明白,对实验的兴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因为做实验很有趣、很好玩、也很好看的层面上,玩得高兴但收获却很少 我觉得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从中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究,鼓励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领。我们是提倡民主、开放、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阅读全文

与游戏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操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