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生素质教育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京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早在1999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开始启动。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同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从知识传授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转变。在这一价值导向下,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小学生素质课堂活动扩展阅读: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统一组织编写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和发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
倡导开展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教学……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引导中小学教育从单纯重视知识的学习走向价值观教育,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育人、活动育人,从孤立的德育走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各地方和学校改革探索的热情也竞相迸发,不少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探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如中关村三小提倡的项目制学习、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还有越来越多学校推行的STEAM课程等,都是中小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可贵探索。
2017年,“发展素质教育”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素质教育不但要实施,要坚持,而且要发展。”
㈡ 小学生喜欢在课堂上体验哪些活动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当学生调整学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年级小朋友在学生求“被减数”的“解决问题”时,应该说此类问题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属于逆向思维的问题,学生总是定势地习惯地运用顺向思维来思考和解决,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较简单,学生总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来,然后把答案带入算式中进行列式计算。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体育室有一些篮球,被小朋友借走8个,还剩7个,学校体育室原来有多少个?一些后进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总是用列式为15-8=7(个)。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此类问题的结构以及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为帮助这部分学生扭转思维上定势,我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的画面来帮助思考“原来”、“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一个体育室(没有标明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情景,教师此时问:“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你们知道吗?”“不知道。”此时课件动态演示借走8个,此时教师又问:“是从哪儿借走的?”“从原来里面借走的。”当借走8个演示完后,课件演示出体育室还剩下7个,此时教师追问:“这时你们知道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吗?”学生异口同声:“15个。”“你们怎么知道的?”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把借走的8个篮球再还给它就知道了。”这时课件演示借走的8个又回到原来的体育室里,教师问到:“那你们说说要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怎样算呢?”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过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在这样的解决数学问题中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四、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课后,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㈢ 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存在着课堂教学模式化、单一化的弊端,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刻板僵化、教学模式仍然是凯洛夫的“五步法”,教学目标仍然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仍然是满堂灌,活动角色仍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等现象。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难以完成。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由此,教师不得不靠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强制”下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1)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能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就得到发展,不适应的就不能得到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思想受到束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3)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4)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和体验。总之,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个“教师一学生”的单向模式,它的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
4.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教学密度和特殊教学密度。特殊教学密度指学习新教材所用时间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下降。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于低层次学习任务的时间又过多,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的时间又过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班额大、差异大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跟不上,出现个体密度量小的情况,如果把过多时间用于低层目标,优生又会吃不饱,出现教学密度质差的情况。这是当前困扰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5.课堂教学缺乏情感。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功能,其实质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缺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的目标,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多年来,我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存在“题海战术”、“满堂灌”等现象,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其具体表现:一是拖堂, 由于教师讲得多、讲得细,以至到了下课时间还讲不完,不得不延长上课时间;二是补课,由于课堂效益低,有许多问题本应在课堂上解决,但又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就利用寒暑假、星期六甚至星期天补课;三是大量重复机械盼练习,每种题型都要模仿着反复练几遍甚至几十遍,所以,课外练习量特别大,为了满足学生的练习,学校不得不购置了两台一体化印刷机来印练习题,既费时费钱又增加了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四是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准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目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差,教学中存在着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五是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呆板枯燥,学生老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愚公移山”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起到了一点提高升学率的作用,但其负作用更大。学生的近视率不断增加,不少学生都存在着心理疾病。而且,现在形成了一种越挤占学生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差,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差教师就越挤占学生时间的恶性循环。怎样才能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要根治这种危害,关键在于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就要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补课,这就挤占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为此,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要更新观念,在新教学观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小学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决定)精神,开创基础教育工作新局面》的讲话中更明确指示:“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可见,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2.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前,教师为了提高平均分、升学率,大多靠的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术”,靠的是大量挤占学生的时间。现在的高中生一天要上七节课,还有早辅导,晚自习,甚至还有家庭作业,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由于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背离教育规律,尽管师生双方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学生因伏案作业用眼时间太长造成的近视率高达80%,而心理烦燥不安、紧张、焦虑等心理疾病则更为普遍,有的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浙江省徐力弑母案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说,教学效益低是造成危害学生身心健
3.有利于推行新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高中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中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场,也是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标准。课程改革必将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找到一种适应新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就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依据
1.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做到:(1)以系统加综合的观点作为处理教学工作的方法。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全面地研究其各类要素、结构、功能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从而创立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体系。(2)教学过程的优选。教师在具体条件下所遵循的,有科学依据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案的方法。(3)时间是衡量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最优化教学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在他们已有的发展区之内,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如果学习的内容超过了他们现有的发展区,那么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或者学生需要一定时间自我摸索。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调节,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一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概况目前,
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有山东滕州市教科所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崇明中学的《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素质化效能的研究》、广西柳州市教科所的《高中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研究》、我省隆昌县的《优化教学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叙永县的《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课题,这些课题分别从教师素质、教材、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所涉及,但都另有侧重,缺乏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本课题研究可以填充这方面的空白,补充和完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概念界定: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的说,课堂教学有效性包含以下意义:
1.有效果:指对课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的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考察来衡量;
2.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即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好的效果;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
五、研究目标
1.探索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形成高中课堂教学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3.找到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培养参研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怎样根据教学大纲精神,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2.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怎样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法原理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成为学生愉快学习的场所。
3.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怎样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教学速度、教学密度、教学难度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调控。
4.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观,找到一个判断“怎样的课才是好课”的评价标准,制定出能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因为本课题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所以,行动研究是最好的方法。本课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从个别案例中寻找一般规律。本课题还需要一边研究一边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所以,同时辅之以个案分析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的对象
威远中学高中二00三级、二00四级、二00五级的学生。
九、研究的周期
本课题的实验周期为两年半,即从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
十、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2月)
1.准备参考资料。由主研人员分头收集近八年来的《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教育科学论坛》、《上海教育科研》、《课程·教材·教法》和课题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的讲话、专家学者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论著,以及与本课题研究相近的研究成果等。建立课题档案。
2.成立课题研究组织。确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确定课题研究小组的主研和协研人员,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实际能力进行分工,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任务具体。聘请专家为顾问,指导课题研究。
3.制定研究方案。由课题主研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并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
4.培训参研人员。在开题后即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内容以教育科研方法为主,突出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和资料的收集两个问题,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分工情况,进行针对性培训。
5.进行前测。一是对实研究前学生的作业量、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学习时间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二是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表”,并利用该表对实验前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4年12月)
1.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具体做法是: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介绍教育改革形势,讲解课堂教学理论;组织参研教师出外参观、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的教改成果;要求参研教师每期认真学习10——20篇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的论文,写出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以上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2)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个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本学科和至少两门其它学科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学大纲,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文化考试。
(3)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是:由特级、高级教师上示范课,由师培教师上汇报课。组织教师对这两种课进行剖析、对比,从中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培训教师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作用,掌握备课的原则,做到备课时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每期举行一次分组的备课专题研究会,每年举行一次备课比赛。
⑵提高上课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启发思维,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提出“师生互动”,突出思想方法。
⑶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设计提问应做到目的明确,启迪思维,简单明了;提问时做到创设情景把握时机,灵活运用提问方法,重视差异面向全体,运用语态增强效果。
⑷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重视基本概念,培养解题习惯,强调灵活运用,突出举一反三。在布置作业时,坚持做到不机械训练,不重复练习,不大量作业,不偏深偏难。要求教师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使学生每做一题都有所收获。
3.优化教学方法
⑴合理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是:在备课、上课、练习、辅导等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吃得好”和“吃得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层次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⑵创设问题情景。具体做法是:教师不拘泥于大纲,不囿于课本,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问题或源于实际的新颖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快乐场所。
⑶培养研究能力。具体做法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研究性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学会怎样查资料、怎样制定研究计划、怎样实验、怎样分析数据、怎样提炼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⑷暴露思维过程。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暴露成功的思维过程,也要暴露失败的思维过程,更要暴露如何转败为胜的柳暗花明的思维过程,或者要“重现”科学家发现真理的思维过程,不仅讲知识是什么,更要讲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不仅讲怎样解题,更要讲为什么要这样解,不仅讲结果更要讲过程,不仅解“什么”,更要讲“为什么”,不仅讲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更要讲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⑸教会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选择和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优化课堂管理。
⑴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理解与微笑带进课堂,通过理解、信任、关心、爱护学生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学生热爱你教的学科。
⑵营造课堂氛围。通过贴科学家画像、贴名言警句、写奋斗目标等措施来布置教室,以烘托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幽默、风趣、机智的教学语言艺术来制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
⑶控制教学节奏。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做到有紧有松,一张一驰,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5.优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运用动态和音画效果来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创设情景;要运用网络来帮助学生加强信息交流。
6.优化教学评价
探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规律,探索科学评价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准则,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尺。
㈣ 如何有效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人才培养的好坏与国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而作为一个基础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同样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同等重要。新加坡教育部颁给校长的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某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而同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作用,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的担负起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德育为本,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更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曾倡导儿童“六大解放”。它是培育创新素质的要旨,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如果说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是我们教育教学的航标灯,那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具体又应从那几方面入手呢?一、
从教师自身入手,更新教育观念。
反思我国近三十年的教育历程,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应试教育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此,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已迫在眉睫。
那教师观念的更新从何做起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落脚点:从长远目标来看,必须转变教育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是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从教学的根本目的来看,必须转变一味地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的目的观,树立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问题的目的观;从教育的空间来看,必须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树立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的空间概念:从评价标准来看,必须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从教育对象和手段来看,必须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认识是行动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几点,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科学的运用。
二、
从课堂入手,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学生更多更好更精更获得知识,以此来减轻学生课后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教材教法,针对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上好课。
曾经有所示范小学提出过“四有”、“五尽量”,我认为对我们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四有”是教师上课前就必须做到的。即:脑中有“纲”,就是既要熟悉所教年级,所教科目的具体要求,又要了解相邻两个年级大纲的要求;胸中有“本”就是指对教材要烂熟于心;目中有“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能驾奴课堂,随机应变;心中有“数”,就是要因课制作设计需要的教学思路。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再做到五尽量。即:学生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写的,尽量让学生写;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读的,尽量让学生读;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想。这样的课堂坚决改变了单向灌输,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
从课外活动入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减负”之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这段时间学生干什么?学生的自觉性,原则性较差,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以为放任自流的话,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很不利。因此,教师应和学校、家长一道管好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即:教师和家长不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报名参加自己喜爱的课外活动。如:乒乓球、棋类、写作、奥数、手工制作、计算机、书法、绘画、朗诵、演讲、故事会等。在课后适当开展这样的活动,既不影响学生正常休息,也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多了一块自由发展的芳草地,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四、
从影视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好”“德”为首;有才无德是毒品,有才有德才是正品。可见,良好的思想品德对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有多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有效的利用每周的“两课”(即: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然,如果教师只是空洞的、教条式的要求学生怎样怎样,学生势必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会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育,那所示范小学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每两周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优秀影片。看完后,采用学唱影片经典歌曲、演讲影片故事、评书影片人物、对照影片优秀人物自查、写影评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代替空洞的说教。我们可以将这样丰富多采的活动充实到我们的“两课”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洗礼。
㈤ 请问初中小学生素质拓展有哪些好的活动
素质拓展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素质拓展应运而生。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素质拓展起源及发展
风靡全球50余年的素质拓展,1995年走进中国。短短几年不断发展,倍受推崇,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为什么“素质拓展”能有如此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亲身步入“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
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一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便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撞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拓展训练课程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崇尚自然与环保。利用崇山峻岭、湖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和组织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的目的。战争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外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素质拓展暨外展训练在经历了40年代的创始、50年代的扩大规模、60年代的长足发展、70年代的稳固和80年代的国际化之后,到今天,已在全世界五大洲建立了近40所学校,设在英国的总部是世界各地外展训练活动的中心,外展训练强调安全第一,提倡环境保护,其宣言是:激发自尊,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放眼世界。
素质拓展的优点
1.创新:
善于用刺激方法的培训者通常发现素质拓展能引起参与者和管理者的注意和兴趣。
2.印象持久:
素质拓展给参加者带来终生难忘的深刻记忆,证实了通过接受素质拓展训练的挑战者能获得非同一般的自我洞察力。
3.娱乐:
普遍的观点是素质拓展令人愉快。就算是最害怕体能挑战的久坐桌旁忙于案牍的人,也能过的非常开心。
4.考察结构:
素质拓展可以考察结构和关系,允许所有团队成员发展其独特的力量和能力,这是其他学习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5.全脑:
素质拓展是我们对最佳学习途径的理解相一致的过程。也就是说,本方法在学习中用了“全脑”,进行体能、情感和精神上的锻炼。某些素质拓展也能影响潜意识,人们可能会学到许多关于自身的在意识层次上未加注意的东西。
6.发展自然的学习能力:
对于我们的整个素质拓展培训概念而言,有两个声明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每个人都是富有能力的学习者,但他们不一定将这种能力应用到“正式”学习中。
第二,作为培训者,要想适应改变,我们应进行终生的学习。
素质拓展项目的三种常见形式
当你计划进行素质拓展项目时,要考虑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考虑的是素质拓展活动应与所需要的学习成果相连接。如果拓展训练与学习目标无关,那么它产生的持久印象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其次,素质拓展过程中、讲解的质量是连接工作的关键因素。
素质拓展有多种形式,其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
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
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
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台跳水、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
不论哪种形式,通常与素质拓展有关的学习成果可分为三大类:
团队挑战形式
这些项目使一个小组作为整体面对各种挑战。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小组需要提高信任、支持、人际关系来克服某种困难时,这种活动极有成效。 进行的活动是一系列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件,在进行过程中有许多障碍。经历的每一个事件都要进行讲解,使小组逐渐接近最终目标。
个人挑战形式
个人挑战活动的目标一般包括自我激励、适应能力、忍耐的信心和积极思考能力。当然也包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等能力。当每个人接手个人任务时,他必须面对全方位的个人挑战。
有趣的是,有些“莽撞人”直接闯进未知的领域,尝试着闯出了路子,而有些人尽管看着别人做到了,而自己却感到体能与心理上有困难,难以尝试。老练的教练通常带领人们从较为容易的活动向较为困难的活动过渡,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在活动过程中,小组内其他成员鼓励心怀犹豫的组员充满信心地面对挑战。
领导关系挑战形式
这一项与团队挑战和个人挑战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项目的目标。这些项目不是对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分析,而是试图对领导行为及其对团队和团队面对挑战的方式的影响进行探索。另外一个不同点是,领导关系挑战可以在彼此不了解的人们中进行。
另一种将素质拓展模式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方法是对活动加以精心设计(如情景设计),使项目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习潜力。
户外拓展的核心价值
* 探索
我们致力营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并尊重个人意愿的原则之下,透过对未知的探索,激发身体与心灵的潜能,同时追求主体任务与冒险探索的平衡。
*学习
我们将学习视为团队的源头活水,希望所有成员都能够在信息交流零阻力的环境当中,充分交换意见和想法,共同体验成长的滋味。
*品质
我们以所从事的本业为荣。在不停追问和探求的过程当中,寻求善意的批评;包容彼此的差异,不断精益求精。
*超越
我们将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努力和协作,实现团队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超越。
*整合
按逻辑的程序,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
*双赢
我们在发展事业与提升人员素质的过程当中,了解两者缺一不可的关键,并努力达成双方面平衡成长的目标。
㈥ 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素质”原本是指一种特征,这种特征包括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等,它是人们提升技能和学习知识的基础,性格、意志等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如今,素质变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概念,指人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并结合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自身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完整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结构、文化素质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在完整的素质结构中,基础是生理素质结构,中介是心理素质结构,而核心内容则是文化素质结构。三种素质结构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存于统一的整体素质结构。因此,整体素质结构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着力点。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宗旨是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等。换句话说,合理处置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理念。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小学素质教育有何重要意义
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关乎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国人才资源的发展水平。如果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基础教育的受者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少数高级学校的学生。以此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创造每个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合适的儿童进行教育。人的基础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素质。通过教育,使学生的基础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是教育者的职责,也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什么是影响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制约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对素质教育概念不清,导致认识狭隘
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认识导致一些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太过狭隘,其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片面性。部分老师把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混淆,一提到素质教育,就想到第二课堂,主要内容即是兴趣小组。在这种影响下,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结果人们发现素质教育依然没能胜过课堂教育,于是人们又把主要心思放在抓学科教学的改革,自然又忽视了第二课堂。学科教学,主要内容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带有显著成效的学科。由此可见,对素质教育理解上的狭隘导致各种教学内容缺乏内容上的衔接和贯通,明显与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原理相违背。结果导致素质教育并没有深入发展。
2.应试教育依然影响深远
在我国漫长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试成绩成为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志。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升学状况挂钩。这种盲目重视考试分数的现象短期内并不能消除。社会上部分人还表示素质教育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升学率具有负面影响。可见,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不良因素。
3.教育内容改革落后于教育形式改革
如今,我国的小学教材在内容上做了很大的修改,但升学考试仍是教材内容的目的。虽然条件良好的部分学校选购的有选修教材,但在这些教材中存在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就是升学考试中会考到的学科。非重点学科自然要给重点学科让路。当然,各地学校情况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开设选修课或活动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应试教育的怪圈依然难以跳出。
4.素质教育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在教学改革中缺乏规范性。实施目标、实施方案均不明确,实施计划不完善,大多是修补性的临时方案。功利、攀比是急于求成的根源。在改革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变化教学课题,没有持之以恒。缺乏资料积累、资料分析和资料总结的实施过程,结果适得其反。因此,素质教育不可急于求成,一步步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才是我们要坚定的路线。
四、加强小学素质教育有何举措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思想创新
通过认真学习总结,创新思想,教师可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习,劳动,教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彻底的改变,采用创新的“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想,放弃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潜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2.继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即是课堂。通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转机的关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继续加大课堂改革力度,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环境。教师应寻找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学习,改变学生课上、损失课下弥补的习惯。
3.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制定全面的课程教材体系,及时补充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成就的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修养品德,强化教师技能培训,激发教师奉献精神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改变小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提高教师的教学品味,以促进教师由学者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4.家庭配合学校,注重人文教育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父母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如春游、军训等。除此之外,父母也应注重孩子的人文教育,比如教孩子一些生活常识、人生道理,学习最基本的人生品德,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基础。
㈦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是以培养和造就人才为目的。进入21世 纪,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所要求的新型人才是当前 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着 多方面的激烈竞争,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竞争、飞速 发展的经济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归跟到底是 人对丫肉竞争。站在21世纪的制高点,谁有高素质的 人才,谁就能抢尽先机,谁就能稳操胜卷。因此,21世 纪的中学化学教学,已不仅仅是关心提高学生的知 识水平问题,而应特别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各方面 素质的培养
一、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两过程的有机统一。现代学 习,心理学认为“以学论教”是化学教学的一条新的教 学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几 乎是所肩“教师的口头禅,但由于受旧的教学思想的 束缚,在实际教学中放不开手脚,总是怀疑学生的基 础知识和能力,怀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以 至于目前仍有相 当一部分教师重教轻学,而忽视对 他们学法的指导。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思字道出了 方法上指出教法的真谛。教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导”上,“导”是开导、引导、疏导,而不是以教师为主 体来行使权力,强迫学生来接受知识,或者是主宰课 堂45分 钟,搞满堂灌填鸭人。教的主导作用只有通 过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因 而在教学中,引导他们自觉地动脑、动口 、动手大胆化的 探索。勇于发现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的 主体是学生,教学质量的好坏应由他们来体现。教师 的教是外因,通过学生的学内因才起作用,自觉性、 主动性就是内问起变化的反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 了解学习意义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学习责任感和学 习兴趣的综合体现。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能产生 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才 能深刻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才能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
二、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现代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交给 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 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终生受益。特别是在知识 爆炸的今天,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汲取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处理好发展智力因素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既有 直接与认识过程的感觉、知觉、想像、记忆和思维等 智力活动构成的操作系统。又有动机、兴趣、意志和 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品质构成的动力系统。两者在学 习生活中.共同起着促进和协调作用,学牛成绩的好 坏,智力因素固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非智力因素也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甲:。 如今,在化学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 素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 化的一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 力因素并重的观念。
四、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化学教学是化学思维活动 的教学,应着眼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突出, 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五、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内教师要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 项教学内容,但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渠道。学生的课” 外空间很大,要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 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兴趣小 组,收听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阅读科普读物,上网 学习以及参加社区服务、旅游、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 的课外活动。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些研究 的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索。
六、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性特长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学必须坚持全体性和全面性,即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发 展,同时还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 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逐步养 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为他们创设成功的 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和发展 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才能达到在化学教学中全面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㈧ 如何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小学教师探索的主课题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促进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应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明确为什么而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
3、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断发展的素质。人们一旦拥有了这种素质,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续学习和发展。而这种素质的养成、发展与完善又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因此,从这两层含义上讲,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二、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1) 研究学生,准确放矢
研究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关键,因为小学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更着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特点,了解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找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变式”导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恰当地破题导入,不但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变式”导课,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为体会中心渲染气氛。我常采用启发谈话,实物图片演示,实际操作,讲故事,学格言,设疑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善于组织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2、加强学洁指导
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又导致懒惰”。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从“读书”中自我获取知识;学会以“因”导“果”的思维方法,养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动脑习惯;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学会归纳总结。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学会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1)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制度,保证评价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学校制定评估办法,成立了领导组织,专人负责学生评价工作的检查与指导。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认真填写评估手册,及时与家长联系,指导学生。
(2)建立了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评估工作力度,督促学校做好学生质量的评价工作。督导检查评估围绕评价内容,采取随机、随时、不预先通知的抽测办法,把抽测结果作为该项全年成绩纳入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奖惩。
(3)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自评制度。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讲开展学生质量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采取有力措施,倡导学生投身到评价中来,认真、自觉地开展评价。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常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使所有学生能够在评价中既展开竞争,又互相鼓励,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