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模式有哪些
第一;课前让学生先把全文预习(包括有生字组词,全文读熟,文中的生字找出)
第二;课上先问同学们有那个字不会,一一告诉了之后.开始讲课文(就按正常顺序,分段,段意,情感.)文中的重点短做练习(就是把课堂作业的一部分较难的先和同学们一起学了)最后再讲生字,让他们说组词课文要讲的有详有略
第三;再发本做练习(由于提前讲过做起来就省事多了),做完后收上来,在检查作业,干一些杂事.
一、指导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本学期一年级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学生基本情况简要分析 一年级(3)班全班26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5人.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初步接触过汉语拼音,但不系统、不规范、发音不够准确.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个别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大部分学生能认少量汉字;个别学生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能正确书写.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个别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部分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对于5、6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掌握抽象的汉语拼音,显然是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力求做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汉语拼音. 2、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低年级学生容易记住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有颜色的材料,所以在识字的教学中,将加强形象化、直观性,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加上丰富的意象,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汉字.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把阅读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把课外阅读所得运用于课内,二者紧密结合,协调发展阅读能力. 4、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勤于质疑发问,在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并有一定的悬念,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去说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新课程进入我校已有一个学年了,它犹如一股春风,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段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情绪激昂、忘情投入的时候,难免会有“吵闹”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我都尽量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于是学生都能自始自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我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有机会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的基础上的答案.同时在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扰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B. 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C.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标准(全面的)十点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各年段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阐述小学高年级阶段应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字:学习习惯 培养 语文 高年级
习惯,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2]显而易见,习惯的养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长期形成的;二是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要求,更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 “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也许你的人生从此就会改变。”[4]难怪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看着现在班级各同学的习惯状况,又看看他们的各项表现,我惊奇地发现: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劣居然和他们的成绩几乎成正比。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破天荒的发现。因此我更加感受到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了。小而言之,习惯的好坏会影响到学习、生活;大而言之,则会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将决定于他们今生的命运。既然习惯对一个人来说如此重要,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迫在眉睫,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要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教育著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善于口语交际的习惯
《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通过“听”、“说”与别人交流。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站起来说话吭吭吧吧。指导学生坚持说话规范化、条例化,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爱说、喜听的机会。班级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班会、朗读比赛、××问题辩论赛等。在活动当中参与的过程当中,把要点多次进行强化,天长日久,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尊重意识就会提高。
二、 养成独立识字、书写规范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特别指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5] 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6]它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高年段的具体目标要点为:养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书写行款要整齐,有一定速度。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能力的增强,在借助汉语拼音以及工具书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养成这个这个能力对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洁整齐认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但是目前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据统计,作为新升五年级的我们班,50位学生当中,有五、六位同学的字写的横不平、竖不直,甚至写成一撮,让人几近无法辨认;至于写字成型入体的同学,大致有四分之一;能够每次认真书写的同学大致有三分之二。通过调查其他班级的书写情况,结果大致相同,看来部分学生书写不够规范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希望在学生书写“关键期”的一、二年级就把习惯给培养起来,针对这样的部分同学还需教师多多费心才行啊!
三、 坚持阅读的习惯
十六世纪英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杜甫曾经在诗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作用非常大,非常多。在历史上的先哲们,无不重视读书的重要性,并都读了大量的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课本的知识或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外去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量的多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有它独特的意义。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也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段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课外阅读不少于 100 万字。要达到这个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恰当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去完成任务。因为课外阅读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不成问题,可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可就成了一个“幌子”,往往效果不佳。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现在是这样做的:把读课外书当成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半小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并写出书名与页数,要求家长签字,一个月同学们把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交流一次,并且我不定时抽查。另外,我还严格要求我自己,每个星期读一本课外书,也摘抄部分好词佳句,并且在阅读课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因为我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也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尽量落到了实处。丰富了知识,阅读能力普遍提高。
我也迫切地期望同学们热爱读书,因为它的确是知识的泉源!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语)
四、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不会写或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句子,以及课文作者的生平概况等等,于是开口便询问老师或者家长,老师或家长如果立即告诉他们,容易促使学生养成不爱动手、懒惰的习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对于学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段要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了解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比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前搜集关于宋庆龄和樟树的资料,他对宋庆龄和樟树有一定了解后,在探讨宋庆龄不肯搬家,为什么说是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课樟树前合影时,感悟起来自然比没有提前占有资料的同学领悟得快,领悟的透彻。可见学生掌握了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之后的获益之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如果不联系作者的生平,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很难让学生有深切感悟的,就拿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来说吧,同是咏梅,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一去千里,相去甚远,关键在于两位作者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观念不同所致,如果学生课前对陆游和毛泽东的生平经历了解甚少,他们是很难真正领悟到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的。
五、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切科学发现的前提。语文学习同样离不开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伤心、烦恼、快乐、有趣,春去秋来,鸟类迁徙等等,学生都要观察,它写作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我有时亲自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在春游、秋游时观察。比如我们写作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习作三《秋天的树叶》这篇作文,我就带着同学们仔细观察梧桐树的叶的颜色、大小、形状,并且把它和香獐树的树叶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在比较之后,把每一种树叶的外形、颜色、形状写得淋漓尽致,非常逼真。善于观察为自己写作积累了材料,习作水平就会很快提高,避免了说空话、说假话、脱离生活实际的毛病。
六、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许多同学在语文学习中都感觉作文难写,而且进步较慢,针对这种现象,留心观察、多读书,为写作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动手,眼高手低,所有的工作对于提高写作也只是徒劳,所以勤于动笔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其实,学语言的经验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念语法修辞书,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熟练”。写作亦是如此,经常练笔,熟能生巧,写作也就不难了。对于生活当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冲突的事情,学生写起来往往很流畅,有真情实感,另外结合课文的小练笔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样会避免言之无物,说空话。比方说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作者去寻找隐者,在松树下与童子对话时二人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情写下来,看谁想像最形象、生动、合理。结果学生写的惟妙惟肖。
”七、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有人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的故事,以及王安石的千古传诵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五、六年级“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好多习作也要求学生作文写完后要认真修改,“基础训练”中要求学生认识并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因此,教师要依纲据本,明确要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并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多读多想、反复修改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全面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修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以保证学生的修改质量。
七、 养成独立思考、不断探究的习惯
华罗庚曾经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 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教育所要塑造的人是一种独立人格,各有自己个性的人,而不是工厂生产车间的千篇一律,一个模子。在当今提倡综合性学习的社会里,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虽然这样做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你会发现,你在这方面的努力,将会取得成倍的回报。[7] 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务必要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究的习惯。就拿苏教版教科书上的一篇作文来说吧,习作要求是: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珠子;到秋天苹果就红了;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城里的的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家饭;我最爱的动画片变得胡编乱造了……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请把你的新发现写下来。这篇作文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小学生平时要留意观察,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思考改变的幅度,原因等等。它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必然要渗透着自己思考,思考过后继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周而复始几次,想必应该能够解决问题,即使问题没有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力也提高了。
作为小学高年段的同学,以上的学习习惯是必须要具备的。然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靠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地辛勤引导和培养,再加上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去做,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会培养起来的。
D. 如何把握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意识既是形成质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潜在因素。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又有俗语说:“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讨。因此将质疑引进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热点和难点,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E. 小学语文教学中高年级常用哪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专育要求教师属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F.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技巧有哪些
一、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了解,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繁杂的内容。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组块中求同存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就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
二、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
当我上到《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要求他们谈谈捐款的“启示”。因为学校有位学生家里失火,大家刚刚向他捐过款。学生积极举手,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大家理解了“爱”的含义。活动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如课本剧表演、辩论会、对抗赛等。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折腾”,一定会碰撞出许多“求新”的火花。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求真、求新”,需要每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实践、提高,才能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表演、游戏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一次春游活动中,我和五年级的全班学生在河边玩,无意中看到一条蛇正在吃一只青蛙。学生们都惊叫起来,都跑出几十米开外。当我们都镇定下来后,才稳下心来。当蛇跑后,我向学生讲有关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通过这件事,学生懂得不少的知识。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上课中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后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