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质疑能力 论文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保护小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表现出感兴趣,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也不要表露出轻视的态度,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积极性。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这一句话中的\"嘹亮\"是什么意思?有一些学生一边露出瞧不起的神情,一边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解答。教师没有细想,随口说了一句:\"谁来帮助他。\"随即点了一位举手的同学进行解答,那位同学解答得也比较出色,老师让同学们掌声表扬。对这个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从保护提问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首先,在刚才那种情况下,对解答的同学掌声肯定间接表现了对提问题学生的否定,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伤害,将会影响到他下一次质疑的积极性甚至终身提问的勇气。其次,这种做法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间接使学生权衡\"答好\"与\"没问好\"这两者之间的取舍关系,鼓励学生舍\"问\"取\"答\"。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谨慎处理,不可先鼓励一百遍而后毁于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二是对学生的问题不可置之不理,即使是课堂内解决不了,课外也给学生一个答复。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要领,提高问的质量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的例子,让他们看谱弹琴。范问的例子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问题,来自老师设计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登山》一课,我针对第18自然段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写与列宁战胜害怕、锻炼意志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认真读书与思考讨论,有的说:列宁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写日出的美丽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说:这是作者写作的技巧,写列宁他们登到山顶就该往回走,山顶景色描写有总结过渡的作用。有的说:列宁冒着生命危险过峭壁,应该要看到日出的美丽才合算。无限风光在险峰哪。有的说:这一段是对列宁战胜害怕、锻炼意志的赞颂。学生的解答从段的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写作特点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个比较全面中肯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这一自然段的存在价值。我紧接着启发学生:\"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有点冷场,接着就从刚才的回答开始思考,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课文中段与文章的关系,指导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老师小结:这一段就段来理解没什么难度,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可以显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价值。以后我们阅读也需要想一想,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为什么?从分析\"问题\"着手,逐步指导学生提问要有清楚地指向,语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与思考度。通常是从阅读文章的普遍规律上去找问题:第一、理解的重点处;第二、理解的困难处;第三、产生疑问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视打破规律的提问,往往这些问题的含金量更高。
三、把提问的优先权交给学生
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要立学生质疑的风气必然要破教师主宰课堂提问的模式。
四、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五、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削枝强干,突出思考的重、难点。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学习\"小金花\"一段后,围绕词、句、人物表现提出了七个问题。老师并不忙于解答,而是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哪一个问题能够说明小金花对志愿军有很深的感情。学生从中肯定了一个表示矛盾的问题,既然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为什么和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问题显然是脱离了教师的备课思考,这时教师就要具备敏锐的辨别水平与发现能力,处理得当,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处理不得当,可能丢掉金子,失却良机。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质量是很高的。例如有位同学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问到一个词语:\"火舌\"是什么意思?我思考了一会,没有就词解词,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后文的\"火网\",通过比较辨别它们不同的含义。学生联系句子环境\"喷出六条火舌\",\"交织成一道火网\",通过画图、做手势、讨论等活动,体会到董存瑞炸暗堡前进道路的艰难,感受到作者用字的准确。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教师对原授课计划进行了调整,却起到了揭示人物品质的良好效果。
总之,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待于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夏家发、杨再隋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B. 学科网搜吧针对一些农村学校,如何在生物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呢请你提出
1、选择好角度,活跃探究气氛
提问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随意性、形式性的提问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择好提问角度,把握契机,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应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兴趣、维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由高潮转入低潮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放松性和幽默性问题,这样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非学习行为的出现。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疑:①于无疑处设疑。可挖掘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问无疑点,必然兴趣索然,激不起探究气氛;②于重点、难点处设疑。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此处提问,提要钩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攻关,把难点攻破、重点深化。问无重点,如履平地,难以培养能力;③于枯燥无味处设疑。此处设疑,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握好难易度,激发思维启动
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提问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引不起兴趣,失去提问价值,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提问过难,不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高不可攀,“赶鸭子上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启动。难易度的把握,应当是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因此,提问设计时必须要注意三点:①有针对性。要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②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③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如讲“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你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②新鲜的鱼用食盐腌后不变质,为什么?③家庭养花,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引起花卉萎焉?这样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对准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调动起来。
3、设置好梯度,引导思维深刻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问题,尽量让提问有层次性、错落性、梯度性的特点,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渐进向突进发展,时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错落性提问的设计是教学高潮的关键,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力求提问过程错落有致,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对知识的了解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迷惑不解到顿然醒悟,从而达到认识的升华。
4、注重挖掘辐射式角度,培养思维发散性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提问,以启发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5、控制好速度,奏响思维共鸣曲
课堂提问,必须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确定好速度。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直接回答,应给学生有充足的质疑和构思时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拔、诱导,逐步完善知识涉及的内涵,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取反馈信息,特别是涉及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的问题时,可稍作停顿或变换声调,辅助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诱导学生思考,奏响思维共鸣曲,取得提问的最佳效果。
C.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思维越来越开阔,在学习中开始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成分,要使学生有所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问题的分辨能力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门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乃至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跟着问题去思考,随着问题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则关于票方案的问题,许多学生很快可以找出两种方案,要么成人和儿童分开,要么合团体票,而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学生们抓住问题,开动脑筋,想出其他办法,比如一部分儿童与成人合团体票,而剩下的儿童还是儿童票,这样既能使成人的票价有所降低,也能保证其他儿童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后面四年级的学习中同样出现了关于游泳的够票问题等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这与前面的知识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从而在头脑中产生疑问,这样会激发他们从最初的直觉思维,到进一步探究解题思路及规律,使问题意识能贯穿他们思维的始终。2、创设良好氛围,培养质疑的兴趣和勇气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这和他们的求知欲有关,也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的表现。能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良好学习氛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顺应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使学生在积极、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题的兴趣和勇气,从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抛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轻松的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一场篮球赛,然后我选出了两组队员,这时学生就,说不公平,因为他们感觉二组的队员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问他们,一组可是有所有队员中最高的两名队员,比赛也不一定会输,这时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而最终他们发现仅凭感觉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这样学习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融于问题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质疑的勇气和信心。3、设置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基础和环境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的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动作,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并引发他们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设置问题时,教师没有必要刻意的为问题而设计,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也不稳定,教师应该设定一个大的环境,一个让学生可以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去探询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也要关注课堂的生成问题,往往这些问题中就包含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们面对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判断,加以引导!
D.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创设 氛围 教给 方法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一、为学生创设质疑氛围1、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3、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使学生想问。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可见,不是学生不想质疑问难,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质疑问难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质疑问难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质疑学生,有的教师甚至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质疑和释疑,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一节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教给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1、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出示“比例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2、针对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定律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抓住“平均分”引导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吗?……3、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质疑。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学生按照教材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进行操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只用一个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4、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自我质疑:用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5、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质疑。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学生知道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球赛中,记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写成3:0呢?6、在产生认知冲突时进行质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与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这种冲突进行质疑。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同时,我们教师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1、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 2、导疑:所谓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的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趣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教师要抓住典型,树立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E. 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质疑能力小课题中期报告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版况的具体权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F.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自然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提出疑问,从而更加深刻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问,不好意思问,不知道怎么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热爱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足够的安全,可以尽情的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努力拉近师生距离,创设一种民主、自由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广泛交流。让教室成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乐园。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力争合作,自觉形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这个教学环节中,问: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很显然:这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1)7与众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数,而7是奇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2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只有2小于3;
……
上述问题,学生大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集体研讨的力量
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并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绪低落。因此,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轻易下结论。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充分的说,避免学生刚刚出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熄灭。到最后,才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答案,并使学生明白思考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会让学生感到安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表现自我,并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质疑意识。
第二:充分激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老师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其实是学生对困惑既想提问但又害怕“出错”,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创设一个能让学生积极质疑的情境,让学生热爱质疑,让学生将内心的问题与疑惑说出来,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计算面积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运用“商不变性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学重点是对余数的理解。教学例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学生计算后,发现余数不一样,出现了疑问,余数到底是多少,全班展开讨论,最终利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还原,得出结论余数是100。为什么不是1呢?教师适时点拨,原因是利用商不变性质时,将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相同倍数,同时,余数也被缩小了相同倍数,应该把最后余下来的数乘以缩小的倍数得出余数。通过质疑、释疑,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为学生的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积极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体现。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要担心问错,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瓶盖、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及学生自带的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
第四:丰富质疑方式,自我质疑和集体质疑相结合
(一)集体质疑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质疑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有利于消除这种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质疑的能力。
(二)自我质疑
学习的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不断的完善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以学生自问的形式作为结尾。问:“我今天懂得了什么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和升华了新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质疑
(一)教师示范,使学生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法加以示范和指导。如在学《正比例解应用题》时,怎样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例题中有这样一句“照这样计算”可提问“是怎样计算?什么意思?”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老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后续学习中更好的提出问题。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质疑
学生日常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种不解和困惑,这就是疑问,是学习新知过程中的困难,此时教师要启发引导,让学生直面困难,尝试质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及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鼓励学生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之中。
G.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培养的多条途径。主要是从氛围营造、课题解读、生成资源、关键点、生活实践这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质疑能力 好象有这么一个规律,孩子年龄越是小,越是会提问题。在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却逐渐消失了。有一次是外出听课,教师说到:“骆驼闭上了鼻子和眼睛”。竟没有一个同学提问:“鼻子怎么可以闭呢?骆驼是怎么闭上鼻子的?”课堂按部就班地上了下去,有条不紊,波澜不惊!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其实孩子是最会提问的,而现在学生变麻木了,变成专装知识的容器,主要是教育忽视学生的质疑精神的培养的结果,这是中国式教学的最大弊端。我们需要创新人才,但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究,更谈不上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的头脑里经常有疑问产生,就会促使他去探究,去思考,去聆听,去解决问题,学习就会变得非常主动,这是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素质。质疑是任何创造的最初的起因,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杀在摇篮里,一定要真正地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下面我结合近两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谈谈我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一、营造民主课堂氛围——质疑的土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特别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了。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敢问,敢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但做教师的还是会有一种惯性,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看问题更准确,常会对于课堂中的不“和谐”音打断或批评,这样做容易使师生关系对立起来,影响了课堂氛围。有一次上课中,我让同学们谈谈对莱特兄弟中哥哥的话的理解,有一个同学的观点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说:“这句话说明了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我听了立刻面对着全体同学说:“这句话难道是讲人都是有缺点的吗?你们同意吗?”其它同学顺着我的话意表示不同意。但接下来我再问有谁补充?教室里却一片沉默,没有人再举手了。其实后来想想那个同学的观点也有道理,我不应该如此简单粗暴地当堂否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远了。现在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融洽关系,尊重和聆听课堂上学生产生的各种想法。在放给学生看高耸入云的华山时,有一学生说他看上去华山并不高,我让他说理由,然后和他一起分析了华山到底高不高。当我让学生读“蜜蜂,马,北极熊,燕子”的词串时,一生举手说他想提问:北极那么冷?为什么北极熊不会冻死?我赞同他的问题,并让生生互助解答,学生们都说得非常好。在我的课堂里,人人可以发表看法,不用怕说错;人人可以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哪怕与课堂离得再远;人人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质疑和补充。“老师,我想提问……”“老师,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师,我有补充……”这样的声音比比皆是,我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孩子们爱问的天性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真正爱提问,也会提问了。 二、初读文本提出要求——质疑的起点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学生在刚接触一个陌生的文本时,问题是最多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在这样一个学习的临界点上,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激疑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高年级学生做课文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文旁必须提一到二个问题,然后带到课堂内交流。一开始,学生们不太会提,有的问题提得太浅显,有的问题太不着边。慢慢的,通过交流,评价和引导,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有思考价值了。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的学生就提了如下问题:1.写第二自然段多余吗?2.同学们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3.为什么说那圆木棍功德无量?4.为什么刘老师故意把风筝一撒脱手,而且要亲自去追风筝?5.为什么作者会称风筝为“理想的风筝”?6.刘老师在送风筝上天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课堂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朗读体会,产生的感悟精彩独特,课堂效果非常显著。在我上一年级课文《蚂蚁和蝈蝈》时,我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们发言踊跃,问题提得也非常多。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生成,一生问:“为什么写蚂蚁和蝈蝈,而不写另外两种动物?”另一生马上接下去描述了另外一个也是蚂蚁和蝈蝈的故事,主题和本文是类似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上本课时就更感兴趣了。三、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质疑的关键学起于思,缘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提倡多问,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书,不迷信教师的敢说敢想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疑,敢问,敢驳,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往往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能有效抓住这个资源进行引导,往往会带来教学的精彩。上《我是神舟号》时,我以《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故事一讲完,一生问:“老师,嫦娥身边的玉兔是怎么到天上的?”我说:“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看,下面一起听课文录音。”可录音刚一结束,那个同学又叫起来,“老师,课文中没有说到玉兔。”其它同学也纷纷附和。学生爱提问是好事,为什么不能化上一点时间来对待这个问题呢?何况,课文插图上有玉兔,文中没有,提问也很正常。于是我接下来就让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来说一说玉兔是怎么有的。交流异常热烈,涌现了许多精思巧想。“玉兔是嫦娥在人间养的,嫦娥上天了,就也把它带上去了。”“玉兔喜欢嫦娥,就到她身边了。”“玉兔有一天出来玩,跑着跑着到了月宫,就不回去了。”“玉兔是天上的仙兔,有一天,嫦娥和天蓬元帅到人间游玩,天蓬元帅追赶玉兔,玉兔就逃到了嫦娥身边。”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说得好,课堂精彩迭出。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提问,有的问题看似无聊或无关,仔细一想挺有道理,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奇思异想”,这样他们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问题也越来越多。 四、抓住课文关键设疑——质疑的途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灵魂,或我们称之为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能突破这一点,教学就是成功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进行质疑,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比如,《最佳路径》一课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各个葡萄园主虽然苦心经营,在路边大声吆喝,却很少有人停下车来购买;而老人无力管理,让游客自己采摘,结果却门庭若市,第一个卖完。”这两种现象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两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由此更深入地带动学生去学习体会,最终明白“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可贵性。 我在《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时,上到中途,一学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觉得这只老天鹅太傻了,它干嘛这么做,这么做有可能要死掉的呀!”这个问题出乎了我的意料,细想却很真实,因为这是一个很“大众”的想法,这对于理解老天鹅的行为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我没有草率地否决,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普通人确实会不会这么做,但占少数的“英雄”往往在特殊的场景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他们的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的勇气往往会感染周围的一大批人,投入到当时的战斗中去。老天鹅,就是在当时的困境中的这样一位英雄。这样的解读,使学生对“老天鹅”这一“英雄形象”的认识更真实更到位了。这个问题是学生生成的,但之后我想,在这种关键的地方,就应该创设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质疑和深思,并通过矛盾的解决最终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五、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质疑的源泉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践,语文的学习永远为生活服务。生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会催生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更多的问题和探究。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在课堂中,我常常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探讨,提出疑问,发表看法,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鲜活的生活实践得来的事例更是及时地进行创造性利用。一次课前,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闹哄哄的。孩子们一见我,就哇哇地向我报告谁谁吃蚂蚁了,谁吃了几只蚂蚁……一个个小眼睛发亮,小脸发光。于是我就势利导,以轻松的口吻和他们聊起了蚂蚁,先请那几个敢于吃蚂蚁的学生站起来说说吃后的感受,再问他们怎么会想到吃蚂蚁的,接着让他们说说对蚂蚁还有哪些了解?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同学们思维极其活跃,交流得很好。提了许多问题:蚂蚁到底能不能吃?蚂蚁吃到肚子里会不会动?蚂蚁是用什么和朋友说话的?最后让学生把刚才交流的内容,或自己还没来得及说的写下来。无疑,这次写话是成功的。写话内容中,呈现了更多的问题:“蚂蚁是怎么吃东西的呢?蚂蚁怎么这么小呢?所有的蚂蚁难道都这么小吗?”“为什么蚂蚁能吃呢?蚂蚁喜欢吃什么呢?蚂蚁的家在哪里呢?”“下雨的时候,蚂蚁会到洞里去。如果找不到家的话,它就会躲到一个角落里。你知道它为什么会躲到角落里吗?”从中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开放,多么灵动,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这样更保持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以后不断地探索世界提供了动力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找到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因此,我们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把保持学生对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放在首要的位置,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水平。
H.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内曾说过:“知识不能仅依靠教师向学生进行传授,传授给学专生知识并不属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老子也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实践也证明了,离开了批判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批判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关注学生对最终答案的理解和记忆,很少注重对学生批评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是对教师和书本思维的一种复制,很少敢于对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质疑和批判,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对小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这种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质疑思维基础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
I.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科学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思维越来越开阔,在学习中开始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成分,要使学生有所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问题的分辨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门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乃至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跟着问题去思考,随着问题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则关于买票方案的问题,许多学生很快可以找出两种方案,要么成人和儿童分开买,要么合买团体票,而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学生们抓住问题,开动脑筋,想出其他办法,比如一部分儿童与成人合买团体票,而剩下的儿童还是买儿童票,这样既能使成人的票价有所降低,也能保证其他儿童买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后面四年级的学习中同样出现了关于游泳的够票问题等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这与前面的知识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从而在头脑中产生疑问,这样会激发他们从最初的直觉思维,到进一步探究解题思路及规律,使问题意识能贯穿他们思维的始终。
2、创设良好氛围,培养质疑的兴趣和勇气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这和他们的求知欲有关,也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的表现。能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良好学习氛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顺应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使学生在积极、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独立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题的兴趣和勇气,从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抛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轻松的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举行一场篮球赛,然后我选出了两组队员,这时学生就抗议,说不公平,因为他们感觉二组的队员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问他们,一组可是有所有队员中最高的两名队员,比赛也不一定会输,这时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而最终他们发现仅凭感觉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这样学习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融于问题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3、设置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基础和环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的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动作,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并引发他们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设置问题时,教师没有必要刻意的为问题而设计,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也不稳定,教师应该设定一个大的环境,一个让学生可以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去探询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也要关注课堂的生成问题,往往这些问题中就包含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们面对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判断,加以引导!
J.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唱“独角戏”或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的传统弊端,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当他们和教师感情融洽时,觉得你什么都好,也爱上你的课。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愿意听。因此,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语表扬,甚至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注视、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教师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决不讲:“XX同学今天也学会提问题了。”“想不到XX同学今天有进步了”等这类明褒暗贬的话语,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建立教学过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就会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质疑。
3、举行竞赛活动。经常性地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一比,谁的问题好又多”,来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教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种心理负担,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