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书评
首先,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点的品质。观察只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学生、教师头脑里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到的东西,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作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因此,我们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一系列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例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其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想观察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上课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领域或某一方面素养来决定观察点,作为自己改进的参照。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来确定观察点。同时,课堂观察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合作体的需要。课堂观察合作体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或是研究一个主题,或是形成合作体的教学风格,或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等。就学科教研组而言,在观察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考本学科教研组近3年的课堂教学追求是什么。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与研究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观察——反思——改进”,形成教研活动的跟进链条。
⑵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书中涵版盖了几十位骨干教师在新权课改条件下的授课过程,以及名师就课堂设计的理念和课堂策略做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我在自己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18年,多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然而如何在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提升自己,却遇到瓶颈。这样一本书,就是一场及时雨。
⑶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
内容简介《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主要收录了数十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范本,为你讲述了他们是如何教学的。教师的意义在于课堂,如果离开了孩子,那么,一切所谓的“诗”与“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了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性存在,就需要有教师课前的智慧积淀与倾情投入。语文教师面对文本的姿态、解读文本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固然受其文化涵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制约,但同时也是其课堂观的物化。可以说,课堂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着教者的备课风格。 编辑推荐《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大夏书系·课堂观察 媒体推荐对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来说,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 ——支玉恒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王崧舟 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孙双金 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薛法根 目录追寻童年的语文课堂追寻童年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我的好课观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一堂好课的质量标准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让课堂充满活力我心目中好课的标准什么是好课好课美在简约好课的境界我的好课观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思考语文课堂:莫在课文外围漫游想起40年前听的一堂语文课课堂,允许学生沉默莫被无“度”的“自主”晃了眼透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学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怎样看别人的课怎样看别人的课观课评教, “路在何方”制定语文课堂标准的思考及目的如何听高段习作课听于永正老师上课随想录儿童语文课程视野下的听课低年级阅读课:寻找一把童年之“尺”着眼关键视点,评价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探寻语文之“道”探寻语文之“道”欲把西湖比西子以两极融通之和 求雅俗共赏之美阅读课堂教学“五说”怎样让语文课弥漫语文味让语文课归家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律动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文摘追寻童年的语文课堂追寻童年的语文课堂周益民教师的意义在于课堂,如果离开了孩子,那么,一切所谓的“诗”与“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了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性存在,就需要有教师课前的智慧积淀与倾情投入。语文教师面对文本的姿态、解读文本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固然受其文化涵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制约,但同时也是其课堂观的物化。可以说,课堂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着教者的备课风格。那么,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呢?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就是基于儿童同时为了儿童的课堂。我们都在追寻理想的语文课堂,理解角度不一,外化表现多元,但在很多情形下都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儿童。瑞典“智慧女神”爱伦·凯曾经乐观地预言:20世纪将“儿童的世纪”。然而,即便仅就语文学习而言,迄今为止我们都很难宣称已经让儿童享受到了真正的童年课堂生活。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孩子的母语导师,在个体最为美好的阶段,我们该播下怎样的种子?“童年”作为一种意义的负载者,其意义不仅在于生物学意义上,更指向文化层面。我们需要尊重童年的权利,张扬童年的价值,逐渐消除遮蔽童年的课堂。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一双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颗孩子的童心,应该是一名“长大的儿童”。我常常怀揣着这样的理想,漫步在通往课堂的准备之路上。走近文本,这是教学准备的首要环节。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潜在的作者)之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作品不是作者的丰碑,而是乐谱,需要读者演奏。由一代代读者的参与,作品的意义才被不断地揭示、创造,并不断积累,因此解读永无止境。永无止境并非浅尝辄止的借口,虽不能穷其尽,却须求逼近。面对文本,我常常喜欢以不同的视角尝试着去了解、去接纳、去审视,力争做到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我喜欢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身份走近文本:——我是作者“我是作者”是求其“真”的过程。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最初本义为何?这一过程其实便是追寻文本基本涵义的过程。“识真”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进一步求解的前提。“我是作者”要力争准确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作者与读者问固然由于诸多因素,无法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文字毕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阅读者完全可以凭借对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最大度地逼近作者的本义所在。要识得其“真”,就须真切地走进,实在地揣摩,从而还原抑或再建。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是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阅读者就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用洗练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寒江雪钓图,似是写景。但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了解诗人生平遭遇,就会顿晓诗中“渔翁”实是诗人自喻。柳宗元被贬永州,精神受到很大打击,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压抑。而将四句首字连读,更读出诗人“千万孤独”的落寞、孤寂。——我是孩子“我是孩子”是对母语学习规律的认识。教材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孩子,阅读学习教材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上,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我是孩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而非故意做出的“下蹲”姿势;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上的儿童,而非耐着性子模仿孩子的“伪儿童”。“我是孩子”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李吉林老师说:“儿童的眼睛是奇异的。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孩子看山,好像山洼里会走出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坐下来跟他讲故事;孩子看云,云儿在飘,好像大白马在草原上奔跑,咦,马儿跪下来,还等着他骑呢。……我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啊,真的,那山那水也瞧着我,那花那树点头微笑,诱惑着我和孩子们投入她的怀抱。”教育学者李庆明指出:这里的“看”是一种基于师生心灵对话与沟通的参与性、移情性、体验性的“本质直观”,它摆脱了观察者的自我中心,克服了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二元分离,从而避免了那种纯自然科学式的简化“解释”,获得了对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儿童”的丰满理解。用“孩子的眼睛”看教材我们就会想,《江雪》诗中,那蓑笠翁为何怪怪地钓起了雪来(“独钓寒江雪”)?小猴儿好可爱,它们舍不得那么美丽的月亮掉进水中(《捞月亮》)。——我是教师“我是教师”是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孩子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然不够。我们还要斟酌作者所寓之意是否适于向孩子揭示?应该领着孩子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去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意义?这就是教师的视角。“我是教师”,所以我要考虑,《江雪》诗中所寓之意应该向孩子们揭示到几分?蓑笠翁的“钓雪”误会又该如何消除?“我是教师”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同一般读者的文本阅读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意义的阅读主要旨在理解文章内容、接收相关信息、获取精神享受等等,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与自由度。教师阅读则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辅助儿童,考虑的是如何以文本为凭借促进学生的言语发展。我喜欢以不同的姿态面对文本:——先做“信教徒”做“信教徒”,是我们对待文本的一种应有礼遇。每个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这种劳动的成果理应得到读者的认同、尊重。受某些思潮影响,有些人总想着如何解构、颠覆甚或“大话”文本,我以为这是很不严肃的表现。即便“解构”、“颠覆”,也应以洞察文本、占有文本为前提,首先也应该真诚地领会与感受。其实,很多的误会都出于误解。做“信教徒”是对文本认同的过程,是获得经验、汲取智慧、赢得力量的过程,也是起飞必不可少的助跑。——再做“反思者”自然,教师不该成为教材的奴隶。如果说“信教徒”是“入”,那么“反思者”就是“出”。作为一种精确化、典型化的材料,教材曾经是教师、学生心中膜拜的对象,是少数学科专家、权威人士的意志的物化,几乎成了“真理”的代称,教师、学生不会也不敢对其产生疑问。正是长期认同于这种观念,我们的课堂鲜有争执与怀疑,教师习惯了教教材,孩子则习惯了以教材为标准的演绎与推理,与生俱来的好奇、怀疑渐行萎缩。其实,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应将教师、学生置于跟教材“等高”的平台,甚至,教师、学生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参与“自我教材”的构建,由此可带来全新的学习方式,进而有力地提升课程质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反思者”的角色要求。记得在《可爱的草塘》的教学准备中,通过先期的阅读体悟,我感受到北大荒变成“米粮仓”后的可喜新貌,感受到其景美、物丰、人勤的内涵。但是再往深里思索,在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理念下,这种开荒垦荒还值得宣扬吗?其时恰巧阅读到《喜闻北大荒又荒》一文:“过度开荒也造成了原始生态系统的破坏,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为此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恢复生态,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由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转变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北大荒的变迁使人聆听到了人与自然的协奏曲,看到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多彩画卷。”这正解决了我的疑虑。像这样的反思常常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有力抓手,成为利用教材、改造教材的有效资源。
⑷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
通过阅读此书,我在教学方面受益匪,特别是对“有效教学”的涵义有了深刻的领会,增加了对教学的信心。 教了8年的语文,逐渐悟出语文教学的真谛,感觉到自己在慢慢成长。此书的作者,把几十位教师的经典课堂讲述出来,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有效教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目的就是有效教学,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把知识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有效教学,一直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师是传道、授业者,是学生尊重、崇拜的对象,犹如知识的宝库,学生手上的字典。在教导学生时,自身的知识面要广,一直是追求先进知识的代表者,前沿者。必须要懂得教学,明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传授的知识要熟悉。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第一备目标。明确教学对象。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一的主角,而且还包括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把课堂内容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因为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他们需要关心,更需要尊重,所以培养学生的价值与情感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解读教材。入选的教材文质兼美,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读懂教材,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材,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第三备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去设计教案,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会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失去实效。因此了解学生成为我们备课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学课堂上的“三字”——“趣”、“实”、“活”。教学,教师不但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懂得如何施教,最重要的还是有效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在传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意向,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要做到“三字”。“趣”,教师上课不能照教材宣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发有趣的教学,上课要上得有趣,才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如果他们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趣”、“实”、“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课堂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后,又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上课能做到“趣”。
⑸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主要内容有哪些
小学语文考题复类型主要包制括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作文.
一.基础知识:1.看拼音写汉字;2.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3.填空:课文填空,查字典等;4.按要求写成语;5.写名言警句,歇后语,对联等;6.默写表达不同感情的古诗;7.标点符号的运用;8.破折号的运用;9.按要求写句子;10.修改病句;11.关联词的运用;12.句子大比拼13.口语交际等等.
二.阅读:课内和课外各一片.
三.作文:1.命题作文;2.半命题作文;3.材料作文.
⑹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每每听到周围县市有名师课堂展示的消息,
许多像我这样正处在课堂教学摸爬滚打阶段
的老师们总是非常渴望能一睹名师的风采,
到现场感受名师的课堂。
我一直在思考,
名师课
堂何以精彩,
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名师?是课前灵动的预设,
是名师诗意的语言,
是师生默契
的交流,
还是借助美轮美奂的课外资源开发的教学课件?在日常教学生活中,
我鲜有机会能
深入到名师的课堂当中去,
感受名师别样的风采。
于是我只能借助与书本,
在广泛深入的阅
读中感受名师的教学魅力。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
,
读后感慨很深。
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
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
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在
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
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教学探索的一种专
业引领。
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
深入浅出的剖析、
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
在读这本书时,
我总是感叹于名师挥洒自如的课堂风范和教学艺术,
自问名师的课堂何以如
此精彩,
是课前灵动的预设?还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师生彭湃的语言?还是名师诗意的语
言?是学习材料的引进?还是精美的课件?
读完这本书后,
我仿佛与这二十五位名师进行了一次对话,
感觉是他们把知识教给了我、
是他们给了我课堂教学的建议„„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
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
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
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
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
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
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
更是剖析深刻。
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
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
名师引路的作用。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
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
“方
法阐释”的形式,
闪烁着名师智慧的火花,宛若沙滩上的贝壳串起了每一节课堂上的教学
2
亮点,值得我们去咀嚼、品味。不论是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一针见血的教学评价,还是对教
材深入简出的剖析都让人十分佩服。
特别是书中展示的精彩课例,
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
环节上的准确把握,
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
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其实,一堂课往往是一位教师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
我们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尤其是名师的课堂,其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
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
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细细地琢磨、
耐心地品味,从而领会到
其中的教学奥秘。
”
书中展示的名师课例无一不显示出课堂教学的
‘趣”
和
“活”
,
但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安排,
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名师课堂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实”
。课堂教学始终都能紧扣教学
目标,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如:张奇华《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好课,应该是数学教师全部数学素养在某个特定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正如我所
坚持的,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
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
他所讲到的“全部数学素养”也就是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养,讲得更广泛一些,也可理
解为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
所以给我的启示是:
要提高数学教学的境界,
应从全面提高教师
自身的素质做起,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
黄爱华《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喜欢、充满思
维活力、促进心灵成长的理想课堂环境,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
、
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事为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
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3
2
、
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
把问题情境用“够”
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
、应变——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时,教师要有耐
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4
、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
坐下。
5
、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进入真正创造性
思维的境界。
6
、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
的展示。
在“观课品课”版块中,我再一次阅读了张兴华老师的《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
文章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学生心理规律、心理特征之间的一些关联,
以及如何根据心理学知识设计和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
这就是我们日常
“观课品课”
中应该
着眼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
方太多太多,做为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这次阅读,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
教会
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
如何在课堂上调控,
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
的成长空间。
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现在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也包括我自己,往往也不乏“趣”和“活”
,但是常常是有些
“东施效颦”的味道。很多老师试图将其“原样”复制,让这份精湛和美感同样绽放于自己
的课堂中。
然而,无数类似的努力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
从表面上看一堂课下来,
说唱逗演
⑺ 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教师有谁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9.4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名师讲坛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王崧舟 2008.10 25.00
名师讲坛 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 余文森 主编 2009.6 25.00
名师讲坛 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支玉恒 著 2009.6 28.00
课堂观察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 余文森 林高明许玉兰主编 2009.10 25.00
名师评课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王崧舟 著 2010.5 29.80
名师课堂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李镇西 2005.1 29.80
名师课堂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窦桂梅 2006.1 29.80
⑻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
寒假前从图书室成堆的新书中我一眼看中了这本书,品读中我发现书中有需要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为有幸能读到《名师怎样观察课堂》一书,而使整个寒假感觉充实而有意义.我将把这先进的、现代的及优秀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心快乐的学习知识,热爱学习并从中逐渐体会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乐趣.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书中介绍的33位名师的教学艺术及教学片段对我帮助很大.书中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个人观点及解读等等,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比如我们总认为"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读了刘可钦老师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我才明白,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是否幸福,而是一味的将成人化的东西塞给学生.例如:我们在讲“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时,(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朵多3朵,红花有几朵?)几乎所有的老师做类似的算理分析:红花多,黄花少,红花的朵数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与黄花同样多,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用红花加上比黄花多的,就是红花的朵数.作为数学的严密论证,这段分析无可厚非,可我们却把这一大段严密、枯燥、抽象的语言作为学生是否理解题目,是否会分析题意的唯一标准,结果老师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思维是直观形象的:黄花有5朵,再接着数三朵,就是8朵;红花比5朵还多3朵,所以就是5+3=8(朵),这些语言恰恰是学生对问题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理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努力建立一个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的再发现的数学课堂,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才能转变"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的观念.
书中还介绍了一位有魅力的数学老师——钱守旺老师,他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也就是要将数学课上得有新意、有趣味、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讲究实效,并且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做到这些,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够达到的,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在数学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许多深刻而缜密的方法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的,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因此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新的课程理念,灵活应对学生的种种问题,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准确完整的表达,这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获得新的活力和乐趣.就像张齐华老师说的那样“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是教师本身精湛的学科涵养,以及将其自然转化为教学影响力的智慧”.
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做为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对他们课堂的学习,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于是在读书中,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领悟了教育的真谛,一天天感受着教育的神圣.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⑼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学习心得
个人认为来,潜心研究课堂,是自我们提升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必经途径。于是,特意选择《名师怎样观察课堂》一书阅读。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沈大安、支玉恒、贾志敏等二十多位名家对一堂好课的标准、语文之道作了各自精髓地阐释。打开书,不断被他们对语文课堂、语文老师等各方面细致而精准地阐释和把握所折服,并贪婪地汲取他们教给的有效策略、方法。我在书中很多处圈圈画画,我觉得本书中值得学习和汲取的精华俯仰皆是。
⑽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阅读心得
读书的心得体会 “习惯铸造人格”,若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铸造品德高尚的内人格。我喜容欢读书,现读书已成为我养成的良好习惯,我愿意将我的读书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喜欢读书获得的快乐。因为读好书就像与名人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