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动态生成精心预设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这是对传统封闭式教学的彻底变革。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落实新理念,用动态生成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教学,让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推动学生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成更多的生成,造就精彩呢?
一、精心预设,预约生成
现代教学提出要摆脱机械执行教案的教学模式,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性。但是这与课堂预设并不矛盾。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没有充分的预设,便可能造就精彩的生成。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提前预想,是具体教学的一个参照。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整个教学就会如同一盘散沙。我们提倡生成,是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灵活处理,避免机械地执行预设。当然在预设时要避免那种静态、封闭的设计,而是要体现出预设的开放性、灵活性与动态性。那么要如何预设呢?
(1)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文本是承载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新课改提倡教学资源的多重优化与整合,但教材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对各知识点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才能做好课堂预设,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灵活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的思路与思维以文本为中心进行有深度与广度的学习活动。
(2)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要做好预设,预约生成就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要通过课下谈话、课中调查、与学生与科任教师交谈、考试测评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认知规律、学习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预设学生的反应,才能使预设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激起学生不断参与的激情与动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自主性。
(3)为学生的主动参与预留空间。叶澜教授提出:新课程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这段话既强调了预设的必要性,同时又对预设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预留空间。尽管我们对教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钻研与了解,预想到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是教学过程极具变化性,有许多不可预期的因素,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在设计时不能将教学挤得满满的,而是要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向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释放个性与潜能的机会,让课堂拥有更多的动态资源。
二、灵活处理,造就生成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造就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有教学机智。学生是鲜明的个性,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会出现许多的“节外生枝”。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不是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要处理这些“节外生枝”,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引导与化解,将这些突发情况成为学生思维的新起点,以此来延伸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2)高超的教学技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运用。运用得当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不当就会事倍功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巧,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反映情况来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要造就课堂生成的精彩就要深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完全忽视学生的参与,无视学生的个性,只是将学生作为被加工的对象。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根本就不可能有课堂生成。因此我们必须要转换教师色彩,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闪现创新的火花,绽放个性之花,出现更多的生成资源。
三、有意捕捉,促进生成
学生的某些异常的举动可能是无心的,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勤于捕捉,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1)捕错误促生成。有些教师怕出错,认为纠正学生的错误会浪费时间与精力,这些错误往往容易被排除在动态资源之外。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写错一个字,读错一个字等这些错误较为常用,有时学生出错是因为对这些内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时我们要学会引导,使之对教学产生正面引导作用。
(2)抓分歧促生成。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具体的学习中,对于字词句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相对的观点与看法,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辩论,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会积极地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在学生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从而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一致见解。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
(3)捉意外促生成。在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关的学生行为,这些意外同样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成为教学的新起点。如一次作文课上我正在讲解作文,让学生来描写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此时外面下起了大雨,天色顿时暗了下来,学生纷纷将视线投向窗外。面对这一意外,我并没有继续原定的写作内容,而是让学生走到窗前,认真观察,展开想象,以雨为主题来进行写作。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灵感得以激发,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文章。
总之,我们要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定基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抓住教学的动态资源,运用教学机智、教学技巧与教学风格来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不断演绎课堂生成的精彩。
2.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作为教学主阵地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已摆脱了我们曾经难已割舍的情愫,正轻装上阵,走向光辉灿烂之路。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在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所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正如学生追求的“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凭我们翱翔;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我们跳跃。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是“助推器”。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赞赏。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在这里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课堂上教师即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读中,教师就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位!”“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你读得最响亮!站起来时就要这样大大方方。”“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谢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雨,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大量“实践”,就得有大量的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意识中,应该理性地考虑到,“活动”是新课堂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我们要设计、要创造、要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只有这样,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完成的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
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同样,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探究,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可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将不断地带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以拓展延伸为平台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师要具有课内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本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因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要尽可能地去挖掘丰富的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学生群体是一个最好开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学习资源,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着学习资源,另外,社区的文化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也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拓展延伸这个平台,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好务。
新课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对新课程、新教材多个层面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激发学生的灵性,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4. 如何有效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的图书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积极情感的氛围的创造需版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权质,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通过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与教学有关的文学修养和造诣。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品格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品质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师一个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识、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伙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保证教学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5. 怎样捕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变革”,有很多就是在一种新的程式化下起步的,其流程不外乎是“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拓展延伸”。但这些具体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被安排和呈现,往往又是“不着边际”的。
6.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精心设计教学教程,设计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引导是否成功的关键,活动是否有趣,是否紧扣目标,活动时间是否允许,活动之间如何联系过渡,活动能达到什么效果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7. 如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此时我们要学会引导。要做好预设。因此我们必须要转换教师色彩。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要造就课堂生成的精彩就要深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展开想象,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会积极地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预留空间,对各知识点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这些意外同样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钻研与了解。 (1)捕错误促生成。 (2)抓分歧促生成,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反映情况来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考试测评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造就精彩呢。这段话既强调了预设的必要性,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那么要如何预设呢,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辩论、精心预设,运用不当就会事倍功半,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有意捕捉,勤于捕捉,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习水平以及兴趣,善于观察。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根本就不可能有课堂生成,促进生成 学生的某些异常的举动可能是无心的。文本是承载知识的主要载体,造就生成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贵在得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与学生与科任教师交谈,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造就者,有时学生出错是因为对这些内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要体现出预设的开放性,但是教学过程极具变化性。教无定法,达成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我们提倡生成。 三,以雨为主题来进行写作,绽放个性之花,运用教学机智。 (3)为学生的主动参与预留空间、分析,预约生成就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可以成为教学的新起点,会出现许多的“节外生枝”,向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这样在学生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而是要处理这些“节外生枝”,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课的动态生成: (1)教师要有教学机智,而不存在好与差之分,我并没有继续原定的写作内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有时写错一个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完全忽视学生的参与。 二,为生成奠定基础,此时外面下起了大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这与课堂预设并不矛盾,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课中调查,有许多不可预期的因素、封闭的设计,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运用,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文章,才能使预设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巧,落实新理念、探究性学习等。如一次作文课上我正在讲解作文,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让课堂拥有更多的动态资源,便可能造就精彩的生成,而是要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在具体的学习中,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用动态生成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将这些突发情况成为学生思维的新起点,不预则废,是具体教学的一个参照,但教材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提高学生收集,不是机械地执行教案。要通过课下谈话,使学生的思路与思维以文本为中心进行有深度与广度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相对的观点与看法。学生是鲜明的个性。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教学法,才能做好课堂预设。”预设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提前预想。在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关的学生行为,无视学生的个性。新课改提倡教学资源的多重优化与整合,没有充分的预设、释放个性与潜能的机会,闪现创新的火花,预想到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又对预设提出了要求,灵感得以激发,让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我们要精心预设。正所谓“凡事预则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技巧与教学风格来因势利导,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要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引导与化解,成为推动学生探究,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激起学生不断参与的激情与动力。这是对传统封闭式教学的彻底变革、整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抓住教学的动态资源。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灵活性与动态性。运用得当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面对这一意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灵活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避免机械地执行预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以此来延伸学生的认知活动? 一、认知规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因此在设计时不能将教学挤得满满的。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合作学习,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方式,读错一个字等这些错误较为常用。尽管我们对教材,不断演绎课堂生成的精彩。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让学生来描写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学生纷纷将视线投向窗外,只是将学生作为被加工的对象,从而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一致见解、主动性与自主性,预约生成 现代教学提出要摆脱机械执行教案的教学模式,这些错误往往容易被排除在动态资源之外、多媒体教学,认真观察、爱好等,使之对教学产生正面引导作用,那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当然在预设时要避免那种静态,整个教学就会如同一盘散沙。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是让学生走到窗前,天色顿时暗了下来,对于字词句段的理解,出现更多的生成资源? (1)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以学定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认为纠正学生的错误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 (3)捉意外促生成。 总之,这样才能预设学生的反应。有些教师怕出错、调控者,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灵活处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成更多的生成小学语文动态生成精心预设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灵活处理。 (2)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也不尽相同
8.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创建自己的魅力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注重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定作用。学习语文能提高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统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改进了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引领着学生们收获知识、锻炼能力、走向智慧。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学生学习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这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以下介绍我校及我个人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及经验、体会。
一、专业成长是语文教师提升自我、树立师者形象、魅力育人的有力支撑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必须通过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等活动,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拥有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乘上课程改革之舟,在现代教育的舞台上尽情起舞。
(一)以学习提升教师内涵发展
哈佛大学的校长曾说:“在哈佛大学学习了4年的毕业生,从他们毕业的那一刻,他们4年所学的知识就有50%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要把学习当做用一辈子来做的事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主动丰厚自我学识。我校在学校层面构建学习平台,帮老师建立床头书柜,每年至少增添6本新书。学校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还定期地举行教育教学论坛。论坛形式自由,讨论的话题也更加广泛,有话大家说,老师们常常在发言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他们不断学习、发展。这样教师能学到新思想、新理念,把握课改脉搏,在教学中应用、创新。
(二)加强校本培训,拓宽渠道,提升师资专业素养
我校教师用名言警句立德,以榜样立德。学校加大力度抓好“让教育更加精彩,让生命更加绚丽”教师教育名言展示,号召师生用名言警句指导行动。老师们纷纷主动在学校名言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言警句来展示,以此来监督自己的教育教学。
同时,学校抓好教师人文素养建设,做好“让教育更加灵动”教师教育名言诠释,利用每周二教师集会的时间开展“星期二3分钟展示”活动,对全体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训。培训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主要以丰富教师人文知识为主,有文字方面的解读,也有好书介绍,推荐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第二大块要求全体教师每月在指定的位置写一句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或自己感悟深刻的教育名言,并在大会上轮流解读自己的教育名言,以此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化。通过这样苦练基本功,加深教师文化内涵,教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课堂观察我提升”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并充分发挥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有效、生命、绿色课堂。同时,学校在教师群体中重点开展“课堂观察我提升”活动,每位教师本着学习者的态度,带着自己的困惑,自行设计好观察量表,进入课堂寻找有利于自身提高的课堂教学元素,认真观察分析,记录有价值的片段。教研组在此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课堂观察我提升”学习、评课反思展示,教师通过PPT课件形式展示交流。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向同伴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听课、评课、议课的能力,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最终提高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力,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建构课堂文化,探索有效的绿色魅力课堂
(一)建设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形态,是课堂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总和。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学校打造“唤醒、激励、升华”的教育团队精神,紧紧围绕“育人为先,读书分享,魅力飞扬”的宗旨,探索有效的“绿色魅力课堂”,建设平等尊重的课堂文化、激发兴趣的文化、营造探究的文化,建设获得思想的文化,建设育人的文化。
(二)培育“绿色魅力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
“绿色魅力课堂”针对“以本为本、以考为本、以师为本”而言。它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学生引导者”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互动。它是学生成长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发展的“讲堂”。学校以典型引路,年级组带动,坚持用综合实践的理念创设吸引人的课堂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
9.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热闹起来
一、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思维,它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导入的类型有很多,有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如,我在教学《窃读记》这一课时,一曲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忐忑》,让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继而是眉飞色舞参与进来,在交流歌曲感受和联系实际说体会之后,话题一转,“林海音小时候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窃读记》,一起来感受林海音在窃读时丰富的内心感受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去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二、发挥引导灵智,顺应学生发展
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随情引导
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自我感受”。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学生对疼爱、慈爱感受得到,而对严厉的、负责任的爱却仅表现出来理解不赞成的一面。其间正好有一个叫张学佳的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父亲打了,(这是我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的)于是,我问他:“你怎样看待你爸打你这件事?”“他就是不喜欢我!看我哪儿也不是顺眼!”于是,顺情我顺情引导,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再现自己内心。其中,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有些过激,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如果张学佳能好好学习,即使成绩不是很好,父亲也不会这样待他。让孩子们知道有时候或许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它会警醒自己误入歧途。以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学生有话可说,理解深入。
随性引导
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创造力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纵容”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拒绝盲从、秉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者。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问道:“他们就不怕死吗?”在一阵“不怕”声中,王海洋的一声“怕——”显得格外刺耳,同学们哗就笑了。我一愣,迟疑半晌,然后请他说说你的看法。“他有他的孩子和妻子,有他的父母,要能活下来他们就会和自己的亲人团聚的。他们很想活下来,可是现在却不行了,要想活下来就当了叛徒,还不如让他们去死。”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五位壮士在叛徒和死亡之间选择了死亡,这正是英雄的五壮士最感人的一面,这样的发言为英雄的壮举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随误引导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甚至是错误。随误引导就是教师依据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将错误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如我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时,一个同学读成了huá山,同学们纷纷纠正,“这两座山有什么区别吗?”“华山在陕西,是五岳之一,那里山势险峻,是一个旅游圣地。”“花山是河北的一小村子,是毛主席为了躲避敌人的围缴的,他可没有心思旅游。”同学会哗笑了。教师及时强调:“以后读这个词的时候可千万别读错了。”
三、巧用教学“留白”,放飞学生想像
动情处留白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但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如讲《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让学生体会毛主席作为普通父亲和伟人抉择的的情感体验。当“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人 ”学生就一下子就进入了氛围中,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深深融入到毛主席的思子情感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疑点处留白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文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怎样理解?可以换作哪个词?你觉得哪个词运用最好?为什么?这样提问就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逐步体会“绿”字的传神。
四、结尾拓展引导,留下无穷回味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论创作》)一节课的结尾,学生精力比较疲惫,注意力比较分散,思维比较迟钝。因此,在“曲”终之时,教师可以留下一串“省略号”,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推理延伸。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结尾时,一曲阎维文的《母亲》可能会勾起学生自己和母亲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镜头,引发许多感想。这样课虽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要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必须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习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快乐。
10. 如何构建开放的生成的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在实践中深知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创建一个高效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创建高效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上的足迹》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40分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快”向课堂要效益,融快速听、说、读、写、思于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们相信,当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之后,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提高,从而达到学习主体对学习载体的有效控制。
2、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和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的阵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创设高效课堂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