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进行小学美术的课堂导入
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程序是;组织教学、导入课题、板书设计、讲述演示新课内容(含随堂欣赏)、布置作业要求、组织学生练习、进行辅导、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
㈡ 美术课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1、衔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也可以说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顺理成章地学习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连贯。这样的导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气氛中理解了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开了思路。
2、观察导入法
视觉能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丰富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智力活动的门户是观察。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听觉得到的,没有良好的观察,智力是不会提高的,美术课更需要学生观察。
如小学美术课本《精彩的足球赛》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来设计:先让学生看一段世界杯足球赛的录像或有关的资料图片。并认真观察运动员的表情和动作,重新体验一下赛场上的气氛。这种导入,把同学们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录像中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回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象形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时一定要找他们感兴趣的、变化快的、形象鲜明的物体。学生对这些感兴趣,观察的积极性就高。比如让低年级的学生画人的脸型,就比较难。如果先让学生画各种形状的水果,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谁的脸像什么水果,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
(2)小学美术课堂导入原则扩展阅读: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导入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
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就是好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勤于思考,多加钻研美术课堂导入方法,多学习和借鉴其它学科的好的导入法,一定会发现更多更精彩的导入方法。
总之,美术课的导入方法是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找准了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运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再辅以教师的艺术美感,有了良好的开端一定会取得美术课堂教学的成功。
㈢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美术色彩知识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大胆的尝试各种画法,应该没有什么固定的,简单注意一下透视之类的,
㈣ 技术设置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情境的方法还有哪些
情境创设的原则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的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趣味性原则。
3.现实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5.时代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比如,《秒的认识》一课,我们以往常常会看到教师以新年倒计时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捕捉到了新的信息,于是就出现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计时的情境导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追随了时代的脚步。
㈤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1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导向
美术没有语数外非常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也没有他们紧密的上课密度,我们美术老师很容易把握不好知识点在整个小学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上课中把握不好“度”,于是,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相匹配,结果事倍功半。因此课前我认真钻研了这课的教材,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掌握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②了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③培养耐心、细心的良好工作习惯。同时也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掌握编织一提一压的基本技法上,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到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外形进行创新设计和改变经、纬条的形状及变换提压方法,从而制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前提
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遗憾,无不与我们的准备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科学务实的教学设计,松张有度的教学节奏,是教学有效的主要因素。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备的范畴和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比较科学的教学环节:①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②学习基本的制作方法;③作品欣赏;④学生作品创作;⑤作品展评;⑥拓展总结。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需要的材料较多:色卡纸每组(两人为一组)三张、剪刀、直尺、铅笔、固体胶,除色卡纸外,其他材料要求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教师还要准备一些外型各异、编织方法不一样的作品,另外根据教学环节的设计,准备好教学课件。有了准确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的教学环节,充分的课前准备,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3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是关键
3.1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我首先出示范作,欣赏激趣。在看过精致的作品时,孩子们的兴趣高涨了起来。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他们说:“不知道!”我告诉他们是用纸条编织出来的,不仅让他们初步感受了制作的材料,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欲望:啊,原来用纸条还能编出这么美丽的作品,这样就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渴望进入后面的学习之中。
3.2美术课堂离不开教师必要的示范讲解。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用纸条编东西,加之本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所以老师的演示讲解必不可少。在学习基本制作方法这个环节中,我最初的设计是通过课件展示基本制件方法的四个步骤:①对折剪经条;②剪纬条;③按一提一压的基本方法编织;④整理完成。这四个基本步骤并不难,可等到学生真正来创作作品时,却是千篇一律,跟课件中演示的作品没有什么两样,不管是在外形上还是在穿编方法上都没有进行改变,这样的作品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于是第二节课我对这个环节进行了改变:由教师亲自示范,并在每一步的示范中,强调我们一般剪的经条形状是直线状,也可以改变经条的形状,把它变成折线状、斜线状、弧形状,这时再不失时机地展示比较典型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改变了经条的形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让学生领悟到最基本的纺织方法是一提一压,也可以改变成一提两压、一提三压……这样都可以制作出不同的作品来。
㈥ 如何体现美术课导入方式的最优化
摘 要:在现今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进一步优化课堂导入方式,灵活运用一些美术课导入方法,切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充当那个有效的引导者,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点一滴地被吸引。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恰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汇聚到一点,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课 导入 方法 优化 在各种组织形式的美术集体备课中,老师们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某一课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重点内容如何烘托,难点内容如何突破;还有的老师关注采取哪种教学方式,什么教学手段,多少教学技巧,如何设计教学语言、板书等细节。然而其中,一节美术课开始阶段的课题引入尤其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开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美术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研究。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必须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并善于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个好的导入要尽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渐进。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而且具有艺术性。当然,不同的教师上课,课堂导入的方法会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位教师上课,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所以说,课堂导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绝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教学实践中, 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式效果较佳。 一、图片导入法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图片及范作的展示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易行,并且适合于各种学科。巧用图片范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图代文,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由此顺利引出课题。例如人教版美术第九册《古朴精美的华表》,教师 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中适合采用图片展示法。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华表”,在被其雄伟壮丽的外观吸引下跟着教师的介绍逐渐认识到华表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游戏引入法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与学生做些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乐在其中,从而学得轻松。曾经听一位老师上过这么一堂美术课《趣味文字》,在上课前,教师先把数张范做作反贴在教室黑板上给课堂营造了神秘的氛围。铃声响起,教师提议让学生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学生均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接着从游戏中产生一位幸运儿将黑板上的范作打开。这样的导入方式彻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美术课堂中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三、故事导入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围绕课题自主探究,因此教学中采用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故事导入的魅力在于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又能自然导入新课,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精致的小故事可以只讲个开头,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完善这个故事,用画代替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光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增加了他们的对美术的兴趣。原来美术还可以这样用,这不仅仅是门课程,还是自己对外界的感知的生动表达。 四、多媒体导入法 高科技手段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演示力和感染力,它能把平淡的文字表述演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把抽象的知识演化为动态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国内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片,把我们传统的美术、国画成功地引入了动画,把美术课本上死的东西、枯燥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其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五、旧知导入,温故知新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恰当情境,恰当引导,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推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旧的认知结构上去发现新知识,从而建立新知识,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寻找那些对的、错的东西,恰当的引申出来,与新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新知识是如何从老知识上发展起来的,而那些错的为什么又是错的,这样循序渐进,学生也容易接受,而且还把以前学的和现在教的有机的结合起来,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看问题。 六、 联系生活,导入新知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事和物的一种表达。所以任何美术的元素都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它的蛛丝马迹的。结合生活来进行美术教学也是一种直观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课间活动用摄像机录下来,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观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场景。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七、 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可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作品背景为切入口;而对于一些普通题材的作品,则可采用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为切入点,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例如一只茶杯放在桌子上,由于光线的明暗或着光线射入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一些明暗变化;一条幽长的小巷,随着巷子的延长,两边的房屋越来越窄,而在平面的白纸上又是如何表达这些立体的变化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深入地思考,这样比教师直接灌输新知来得更佳。 八、 设悬念导入 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思想波澜,引诱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可直入主题,又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实以上有的方法中已经用到这个方法了。小学生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只要抓住这一点适当地在导入过程中适当巧妙地卖个关子,将学生的胃口吊足,就可以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九、 时事导入 现行教材贴近生活和现实,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现实的结合点。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个个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还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这些传统事物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如果有条件的话,让学生制做一些简单的艺术品,如剪纸等民间艺术品,赠送给他们的父母或长辈,一旦受到他们的鼓励,就能更大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了。同时也使家长配合到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来,何乐而不为? 以上九种就是我们常用的“导入”方法,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可以视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配合着用,效果会更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幼儿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幼儿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光有方法就足够了吗?教师主要是通过说和写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还要注意细节或是技巧的把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一些注意点: 首先我们要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和我平等、愉快的交流,师生积极互动。老师和学生要淡化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引导和领悟的关系,我们更像是无话不谈的贴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 其次要制造一些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学生的父母是那么的爱你们,那你们可不可以在一些重大节日做些贴心的小礼物送给父母呢?如果可以,那为什么不做一个好一点的、漂亮一点的呢?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好美术,到时做个漂亮的礼物送给父母,父母高兴了会表扬孩子,孩子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了。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且把学校和家长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最后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以上方法中的动画啊、故事啊、图片啊、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只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运用到的一些工具而已,包装再美丽始终只是包装罢了,不能主次不分,要始终明确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让学生开心地学,积极地学,发自内心地学。 总之,老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师生共同来体验学习中的快乐。在教学中,学生由“有趣——乐趣——志趣”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在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的推行中,使我获得了一个任何时候也无法相比,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对每个学生应充分了解,成为很好的朋友。在美术课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多学习素质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改革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㈦ 如何在儿童绘画中引入表现性美术教学
准的实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育中, 性美术教学,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尝试,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承认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爱护儿童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原创表现。 二、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 三、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创作空间,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性观察与表现。 五、优化评价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性”美术教学已逐渐流行。 表现性美术教学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它把表现主义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引入了美术教学,为美术教学注入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全新的美术教育思想。表现性美术教学的特征是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它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以内化的动力促进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充分尊重人的心智发展过程,使更多的学生能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综合艺术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有着巨大潜能的教学方式。它的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艺术感觉,引导启发学生把在课堂内的体验,扩展延至课堂外,鼓励学生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表现。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会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中,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冲动,从而创作出新的形象,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承认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爱护儿童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原创表现。 “表现性”的美术教育相信、爱护和扶持孩子们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创造冲动,努力理解并启发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在学龄前时期获得的各种经验及其个性差异,尊重孩子们基本的感觉和表达的愿望。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同样的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个内容,但是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造的作品就会显现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时间一长老师看到画就能想到谁。比如我在辅导写生荷花时,我只是重点讲一下荷花的生长规律结构之后,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抓住荷花在头脑中最初那种强烈的感受和印象,作品画出来后有的孩子注重表现花的色彩,有的孩子夸张了荷叶的阔、大有的则对荷杆发生了兴趣,作品表现形式与手法丰富性,极其令人惊奇,有的作品甚至具有某些名家的风格。这是孩子典型的性格多样性的体现。 前苏联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 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抒情表现。直觉是认识的出发点,它将人的主观感觉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仍是艺术的特殊属性。这其实也符合一个表现性规律,如果先有立意(意欲表现什么)的桎梏,围绕这个什么“主题”来硬加上些东西,这是创作上的大忌。“直觉”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它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象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三、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创作空间。 表现性的学习环境应当是有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明确探索方向,并各自激活认知结构中相关观念的基础上,不过分追求统一,提倡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和发现。而自由宽松的气氛往往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理解,珍惜和爱护他们不受干扰的创造权利。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上绘画《卡通人物》这一课时,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激动,许多孩子边画边学做卡通的动作,或发出卡通人物声音等等,我批评了他们,课堂安静了,可孩子们的创造闸门也随之关闭,画面呆板而平淡。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的行为,就对孩子们做了一个卡通人物“柯南”的动作,并请同学们评价我这个动作,课堂气氛一下又活跃起来,同时对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围绕卡通人物的议论或自言自语不再加以干涉,让他们通过语言展开想象,补充、丰富自己或他人的画面,于是,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出现了:有米老鼠和唐老鸭参加舞蹈大赛的,有柯南开时装发布会的呢。 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必要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座位,走出教室;让学生“自行其事”,或自由组合。有时候,这样的课堂会给人一种乱哄哄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的理智、宽容和耐心。学生的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与学生共享这种情感和体验。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纪律必须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因为学习氛围更重要。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性观察与表现。 什么样的观察将决定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的观察是建立在纯客观的基础上,就把学生引入一个以客观为尺度的现实世界,表现的结果将比较单一。如果要求学生的观察是带有多角度、主观联想性的,我们就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使学生运用变形的手法完成对描绘对象的超额观表现。达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超脱常规的成习,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摘自尹少淳先生语)的效果。使学生的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觉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绘画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内心的情感表现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例如:在“不同姿势的手”这一课上,我改变了过去仅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几个不同的姿态让学生联想其代表的情感含义。攥拳头表示愤怒或力量,兰花指表示放松和优美;挑大姆指表示赞许。还通过做手影游戏,引导学生联想手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根据不同的手形,通过与其它事物的联想,将手表现为和平鸽,老鹰,大树,蛇群等。赋予手以艺术生命。正如杨丽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孔雀、大树,表现水与火。人体的各种姿态,通过观赏者的审美联想转化为其它形象的艺术再现。 观察在瞳孔中看见了什么。进而联想眼睛看风景,看动物等时,瞳孔上会留下什么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作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的眼睛里装着满天的乌云,有的眼睛里装着洁净的冬天,有的眼睛装着美丽的花朵。还有一名学生画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关系。 五、优化评价方法。 小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绘画欲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正确发挥评价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表现性评价创设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情境,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因此,要变评价过程为过程中评价。 过程中评价,即在整个绘画活动中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的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学生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而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看结果,一张作业等级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让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美术课的积极性。表现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整体体现,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他有可能画的不很好,但他积极参与学习,就应得到好的评价。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是一个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发表看法。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不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析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强化,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每次画完画,我就会让全班学生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象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想,然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评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创作的肯定。孩子们经过审视,互相观摩,他们心里都会直观地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想的得新颖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等。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创造性会更强,画画会更有动力。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高分、或写一、二句简单的评语:“真棒!”“你设计的汽车真有个性!”“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表现性美术教学观念,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以美术学科自身内容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它包含了美术学科中基本造型要素,美感训练等诸多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学生上课时,情绪轻松、愉快,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有人说过:“童心是纯洁的,童眼是单纯的,童感是直觉的,童画是朴素的。”他们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作为教师,更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青年在线《儿童的个性差异》中国少儿艺教网
㈧ 美术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
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有:
1、目的性原则
包括教养与训育回统一、面向全体学生答的素质教育、全面 发展、思想教育等方面。
2、激发学生兴趣原则
包括师生双向活动。
3、形象性与直观性原则
包括感性入手。
4、审美性原则
包括含美育、思想教育两方面。
5、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原则
包括理性指导。
6、启发创造性原则
包括启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结合实际应用等方面。
7、面向全体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
8、综合性与整体优化相结合原则
包括知识、技能训练、美感培养、鉴赏、结合实际应用等综合与整体优化,教学诸因素;教法、学法等整体优化等方面。
9、 情意性原则
包括情感教学、开放教学、信意培育等方面。
10、提供足够信息与自主发展的原则
包括现代媒体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㈨ 美术为什么要引入中小学课堂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二、 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 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四、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