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个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条件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四、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对教学很有帮助。1.导入更吸引人。万事开头难,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2.兴趣更易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若满意,请点击右侧【采纳答案】,如若还有问题,请点击【追问】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O(∩_∩)O~
2.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如何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新的课改及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精心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地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要认真备课,备好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把握好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去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应对课堂上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哪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1.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效的教学应从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开始。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新教材在内容编排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常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做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将书本上所给情境加以变通,使之贴近所教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高效的探究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
作为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强化目标意识。实施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探究活动的目标、结果及活动的执行形式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运用科学灵活的探究方法,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来引发学生需求,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从而保证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筛选探究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体验、实践、创新,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目的的达成是以有价值、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的探究为基础的。从课堂教学的特点来看,我认为课堂探究的内容不宜过多,应该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选择最有意义、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探究。
(3)提供探究空间,做好适时指导,确保探究效果。以学生为中心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教师应定位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的宗旨是给学生提供适时有效而必要的引导与本帮助。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获得的“数学猜想”没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寻求验证证据、修正猜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让所有的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4)注重学法指导。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知识要靠自己去进一步去学习。古谚所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师应把科学有效的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读、写、说、听等各种习惯养成,要求教师在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只要会听讲、会学习了,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思维,因而思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中,特别是大班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嫌麻烦,而只是照本宣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代表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老师再加以引导、解释,往往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3. 谈一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哪些(字数在500字以上)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现在许多学校都搞起了“自主”“高 效”课堂,许多老师谈“讲”色变。教室四面墙壁都成了黑板。课桌也围成了圆形会议桌。我们听课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在一起,你说我说乱说,不知说啥。都说,这是新理念的“高效”课堂。但,我心里仍然怀疑:这样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东西,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老师不教,学生就是不会。所谓的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也平等吗?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一样的老师还能称其为老师吗?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一、追求高效课堂要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
2、 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 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3、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习辅导和个别学习辅导,搞好提优补差工作。
二、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 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 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 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 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 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 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 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 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就个体学习的内在的质而言的,关键是看自我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中的角色地位与表现。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他主学习”或“机械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 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 可 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 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 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 并 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还存在着串讲串问,牵着学生鼻子走,不给学生留有积 极思考的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好问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而随着岁月的延续,往往有许多的儿童的这一方面的天性都被我们教育者扼杀了,那就是把许多有问题的小嘴教成了没有问题的哑巴才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 题提出来。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发问时,学生往往不能说到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发问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关键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言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能 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例如:《十的加减法》课中,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七》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5个苹果里卖出7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各种计算“15-7”的方法。再如《统计》课中,学生把附页的花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后,师生的评价按红花5朵、黄花4朵、兰花3朵、紫花2朵顺序分类整理的学生作品时,学生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楼梯”的“非数学”的回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精彩的“意外事故”。课后,让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实践;运用多媒体课件可 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对学生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教 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 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我在教学“射线和角的认识”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直线、线段、射线的形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较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三种线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的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较多,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剪拼,把圆等分成8份、16份……多次投映,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妥善解决,得到了圆面积公式,并有机的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这样,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教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之后,针对“1840,1949,1999”等年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适时出示当时的片断。我们正是想通过这种努力,呼唤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然而,一味地强调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并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一定是好的教学。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了屏幕,用投影机来代替黑板,那就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避免一堂课只是教师不断表演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除了钦佩,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感觉是在电影院一样。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身体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
五、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上进心也 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4.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目标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作了科学的回答.“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它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检测自学效果,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当中没有学懂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个人解决有困难,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此时的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教师讲评)和合作的对象(同学、老师),最后还是自主学习.
搞新课程改革,用的教材有国家课程,也有地方课程.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经过增、减使它变成校本课程.怎样才能变成校本课程呢?运用这种模式时,让学生先学,教师通过检测弄清课本上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哪些是不会的,会了的,就删去不教;不会的,就留下来教.这样,国家课程(课本)就变成了校本课程(即疑难的问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课堂上把国家课程变成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这种模式也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先学”时,优秀生、后进生同样看书、练习,结果优秀生学会了、做对了,后进生没有学会、做错了;“后教”时,“兵教兵”,即做对了的优秀生帮助做错了的后进生更正,并且讲清“为什么”,这样后进生的问题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就当堂基本得到解决,补了差.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对当堂所学知识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培优”.
这种模式还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先学”时,学生运用旧知识看书,获得新知识是“创新”;看书后完成检测练习,是开始运用新知识,也是“创新”;自己纠错、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当堂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都是创新.全过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自主创新,就是在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同其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也是很便于教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高效地学习,暴露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讲评,加以解决,当堂背记,完成作业,达到教学目标,这就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八个字,使之变为方便教师操作的基本方法,这个变化意义重大,所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于2009年4月9日在沁阳永威学校召开的“蔡林森教学管理思想研讨会”上这样评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八个字比成千本教学论的书籍还要有用得多,实在得多.它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首位;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是先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场革命,它变教师教书为教学生学,它颠倒了“教”与“学”的顺序,即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明确课堂教学是从学生读书或看书开始,下课前必须完成作业,当堂达标.不像有些模式,每节课都需要学生先用至少一节课时间作预习,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这种模式不强调课前预习,所有教学任务都可以在课内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靠加班加点使学生学习成绩达到优秀的教师只能算是二流教师,不加班加点能使学生学习成绩达到优秀的教师才是一流的教师.2006年以来,沁阳永威学校坚持从校情、学情出发,积极改革创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迅速得到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教学质量均达到全市一流(中考、高考成绩突出).实践证明,老师们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就能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就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就能有效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实施好素质教育.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特点和操作要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每堂课的基本结构十分清晰,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辅助环节”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桥,教师通过这个引桥,把学生送入自学的快车道.接下来的三个主要环节环环紧扣,前一个环节学不好,就会影响到后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紧紧跟着全班的步调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松.正因如此,学生每堂课的学习也就变得紧张、愉快、高效.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①板书课题;②揭示目标;③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包括导入和板题两部分内容.
导入 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具有启发性或激励性的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步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显示).例如语文教师上课时一般不再复习旧知,不解题,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也不范读.教师为什么可以不复习旧知而开门见山入题呢?因为这种模式的课,“堂堂清”的要求和“日日清”的管理已经保证了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也就不必再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去复习旧知了.课文标题的含义,等学生读完教材上的相关材料以后自然能理解,教师不必先讲;至于作者和时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释上有的,学生在自学时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师也不讲;有的时代背景教材注释上虽然没有,但是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整合历史知识,一般能够理解,所以教师也不讲.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教师要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本节新授知识的学习上.
板题 教师板书或出示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板书时字体要工整,笔画、笔顺正确,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不能潦草;板书的位置也要事先设计好,有序、醒目.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看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揭示目标,简称“示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评价这节课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传统教学只有单一的知识目标,教师重在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所以,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指的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本节课上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点.
能力目标指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上对知识掌握必须达到的能力层级.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分层级的,例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高考语文要测试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学科教材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做“是什么”,这层内容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读熟、记准;第二层次叫做“为什么”,即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理论依据,是在探寻规律性的东西,这类内容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分析综合,并能模仿运用;第三层次是“怎样做”,即能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我们常说,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又要能把他们领出教材,让他们学得活,用得好.“学得懂,记得住”,指的就是前两个层次,“学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的分界线.后进生往往读书不认真、不专注,在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上,仅仅能记住第一层次“是什么”中的一少部分;中等生则是第一层次记住了75%以上,第二层次仅能达到要求的60%左右,所以书读得死,第三层次只能掌握30%左右;优秀生则是第一层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层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层次也能掌握85%以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四清”管理解决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要努力达到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记住“是什么”、理解“为什么”的前提下,知道“怎样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当中体现出来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最终目的,这个目的的达到要靠教师的情感渗透去影响.教师上课是劳动,劳动就要用力、用心、用情.教师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用什么去感动学生呢?教师要把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学习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课堂.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没有激情,无精打采,少气无力,学生也会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师上课缺少感情,没有亲和力,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没有微笑,总是板着脸,语言生硬,面无表情,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眼中无学生,心中无学生,课堂信息反馈就等于零.2008年秋学段永威学校组织第二轮赛课时,有一位初中数学教师上完课,蔡林森校长在评课时问他:“你是老师还是军阀?”这位老师和在场的老师们都愣了,不知道蔡校长为什么这样问.蔡林森校长接着说:“你一堂课从头至尾板着面孔,毫无一点感情,把学生当敌人,怎么与学生沟通交流.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体现.”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心灵、智慧和知识的交流.教师要重视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情感表现在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组织上.例如:一上课,教师就要用一两句充满激情的话导入,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充满激情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兴趣才会高,效果也才会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教师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要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而不是只让少数几个学生发言.
教学目标很重要,那么要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
操作要领:
5. 怎样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一味的“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就是整个课堂的主人,但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知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最终造成数学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体会不到通过思考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依 赖老师,被动学习;由于初中阶段数学内容较少,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在课上只是听,课下重复训练。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着老师转,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主动权.课前不预习,课上忙于记笔记或跟着老师盲目听,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抓住数学学习的真正方法 ——理解,听课效率很低。
(2)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数学的实质,很多学生只注重结果,死记数学结论,甚至是例题的解答,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在学习时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甚至老师讲完都不去想为什么这么做,合理的解题步骤应该是什么,结果越学越吃力,越吃力越不想学,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有些学生都放弃了数学学习,厌恶了数学学习。
(3)好高鹜远,眼高手低。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对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呢?
1、备好每一节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 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为了完成任务增大课堂容量,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一节: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数形结合的产物,这是三角函数最本质的地方。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2、预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法宝。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老师认真地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就是布置学生预习:一是针对预习的内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记号,三是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的,也把它记下来。四是仔细思考本节内容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反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上层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差生相反的就变得无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师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课后,教师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差生。教师越逼得紧,学生越不想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承认其基础的差异,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4、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转贴于
5、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的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家庭作业质量及其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也就点拨及时,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另外,在教学环节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6. 浅谈怎样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导入要新,以兴趣引发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表演游戏、编讲故事、制造悬念、创造情景等,具体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具体掌握。比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这样创境入课,象磁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新授要实,以联系促进思维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充分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基于这两个特点的理解,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许多专家的讲座报告中也提到一堂课的评价标准,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有效,关键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思维实质的参与。而我认为要达到以上说的效果,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更多的实践智慧,更高超的组织艺术,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去参与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恰逢植树节,我便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植树活动课:先让一位“小小采购员”到树苗超市去选购两类树苗算出它们的价格(36+28=64),就让全班孩子经历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验证价格的正确性,以便顺利买到树苗。有些用个位、十位分别相加后再合起来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别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给36凑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一个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与36相加后,多算了2再减2的方法,迎来了所有同学不约而同的掌声。然后回顾一下这些方法,让孩子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再次到树苗超市去选购植树所需的两样劳动工具,和同组一起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让孩子从小养成多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的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用发散思维的观点来考虑和分析。并且,这样活动设计,让孩子亲身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导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2、充公预设并注重生成。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记得在上《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当时,我没有马上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3、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练习要精,以训练来发展思维。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1、练习要具有“娱乐性”。 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呢?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就有必要设计一些“娱乐性”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 ,巩固性也强。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设计了“采摘智慧果””这一种游戏。把每一道练习题安排每个智慧果里,学生每做对一道题,智慧果就会落下来,送给大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像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2、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四、总结要活,以活跃来拓宽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例如:在我教学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时,我这样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学会算帐,第二天来汇报给我们的同学。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其次,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奥妙、历代数学家的伟大。如:在教学完时分秒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阅读任务“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钟表时,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示时间的?”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 总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判断中思维,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7. 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回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答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上好课是每位教师都追求的工作目标。如何把知识更好在传播给学生,我们除了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炽热之心以外,还需讲究方法和技巧,掌握教学的艺术,让知识成为学生心头汩汩流动的泉水。
8.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如何做到
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从备课预设、组织学生预习、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加强课堂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默契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完成学习目标层面,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教学内容的尽可能丰富,也不是教学难度的最大限度挖掘,而是在适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新型的“我要学”,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自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精心备课,将课堂预设设计得全面周到。很多年轻教师对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抱有一种不情愿的心态:我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学习经历,积累了那么多数学专业知识,却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知识点简单,学生学习能力差,简直是大材小用。教师的这种心态直接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轻视,认为无需备课也能将知识点很有条理地讲授给学生。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教师迈向高效课堂的最大阻力。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如何根据学情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哪些教学策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却是值得每位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教师要精心备课,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学情为指导,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整合知识点。对典型的例题不但要能熟练解决,还要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思考以学生的水平和思考习惯会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能不能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方法。教师的课堂预设还全面而灵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而定,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与自己预设不同、甚至相悖的情况,预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止课堂突发情况出现,教师无法应对,导致课堂教学程序无法进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而,全面而精细的课前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充分预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且学习内容逐渐变得复杂。预习,不但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迎接心理,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最近发展区,而且在学习前大致确定了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当然,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致浏览课本,而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预习题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思考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测量》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解决一系列的预习题目:(1)请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你家的客厅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观察使用尺子上的长度单位,你认为该用哪个单位呢?)(2)测量你家茶几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思考:使用的长度单位与客厅长宽的长度单位一样吗?自己拿不准,可以向家长询问。别忘了多问几个为什么。)(3)测量你使用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怎么选择长度单位很重要哦。我想你已经懂得怎么寻求帮助了吧,)(4)测量你使用的橡皮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这么小的东西,该用什么单位呢?老师也不知道了,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即使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能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后,课堂学习中参与热情会更高涨,思维深度也会合理增加,合作探究才能更加充分,目标突破才能更加顺利,课堂教学效率相应得到提高。适时调整,保证课堂教学流程顺畅得当: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合作、参与。相反,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巧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照自己的课堂预设,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于简单,仍然停留在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就要通过追加问题迅速将学习活动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高,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则要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尤其是生生合作环节。小学生年龄小,即使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其真正意义,也不懂得围绕目标学习和思考,因而,很容易造成
9. 怎样实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那么首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策划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被新的形势淘汰.(1)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摈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启发意识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会学的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民主意识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切忌“画地为牢”、“以我为准”、“惟我独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努力提升专业素质.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教师更应该做科研型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头戏.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我为此做了精心的研究,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作为课改的首要任务,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我们采用下列方法:(1)反复诵读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多读才能让学生通过正确的句读熟悉文章的内容、把握感情、理解内涵等.诵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照样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主要采用了自读法、断句法、填空法、范读法、分角色朗读等诵读方式.多样化的诵读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检查验证学生的诵读是否有效果,必须通过检查来验证.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多媒体检查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分组质疑并答疑;分组交流自己翻译的句子和片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案检查法.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完成了学习目标,一举多得.(3)触类旁通重点实词不仅要掌握文本中的,而且要注意知识的触类旁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积累许多实词,为后面文言文的学习和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拓展探究比如,上《苏武传》这一课,由苏武对待生死的态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伟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等,由此引发学生对“生死”的思考,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写成文章进行交流,很好地体现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4.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一节课上完之后,要及时思考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又没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眼神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埋下头去,只给你一个头顶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多问自己多思考教学过程,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