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1、兴趣引入,启智相剂。师生互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找答案。如在教《唐朝盛世》这一节时,教师板书,1、何谓“盛世”?哪些方面说明了唐朝盛世?2、任人唯贤,取人长处有什么好处?3、理解“坊”、“市”。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书,圈点,之后盼着教师抽问,以便抢着回答问题,展示自己。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新意见,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完善、总结。师生互动,相得益彰。同时,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开展。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有启有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2、从实际出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如在教学《领略建筑风采》一节时,教师提出“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与我国建筑的风格相同与不同之处”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询问家长,有的在书中找答案。然后带学生到现场观看学校的教学楼和办公楼的建筑风格与学校相邻的且有点欧式建筑风格的私人住宅,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异同点。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又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师生互补,这种课效率高,结果明显。 (2)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3)从学生自身中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教学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之目的。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出自己的烦心事,怎样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学生之间互谈心事,互吐心声,谈感受、出主意、减痛苦、树信心。一个平时不善言谈,表情木讷,成绩不好的男孩子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终于吐露心声;原来他父母离异,继母待他非常严厉,他认为继母是故意苛刻他,老是与父母顶撞,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日深。老师和同学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交谈,并与其家长沟通,知道继母并非刁难他,而是视他为亲生,要培养他成才,只是方法欠妥,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从这以后,他和父母关系逐渐融洽,心结一解开,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参加《知荣辱、树新风》征文大赛,还获得了区级一等奖。 3、以教材为主体,从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门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又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首先是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线,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三是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期达到教学之目的。如在教学《我给我家写家史》一节时,一是要求学生读课文,了解书写格式,但要注意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值得记载和纪念的事情;二是询问长辈,了解事件,去走访亲访友,到实践中去搜集写《家史》所需的照片、文字、年表等信息材料,越多越好。三是实践操作,对获取的信息、材料进行取舍,用文字,按时间顺序、人物辈份、大事年表进行叙述,并征求长者的意见、建议。《家史》成型后,让长辈们阅读,再次提出修改建议。通过这样实践,再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王玉婷、何志宏、高寰忠三位同学写的《家史》受到了学校的表彰奖励。像《学做家务事》、《寻根问祖》、《我们生息的国土》、《罪恶的战争》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教学。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崭新的课程,我通过几年的教学,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谈,只想把点滴体会以吐为快,其目的是寻求更多的知音参与讨论,以期寻得更多教育火花的进发。使《品德与社会》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㈡ 如何创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较深刻的记忆,使课堂达到高效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1、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解邻里一家亲时,教师在上课开始请一位同学讲自己家和邻居发生的小故事,同学娓娓到来,很快就把其它同学的思维拉到自己家与邻居家发生的事情中,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使课堂很快的活起来,动起来。
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授 《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吉林雾凇、西湖全景、九寨沟风景、黄山四绝等我国各地比较出名风景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3、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例如家乡的节庆一课,同学们从小到大已经经历过很多节日了,在上课伊始,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知道的哪些节日,怎样过的,然后再让同学们找出各个节日的特征及由来,学生们根据自己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很快乐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4、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
在本课教学中,范老师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如在电脑中看到新闻全运会召开,电视里了解了我县第三次公路汇战,报纸里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身边的老师告诉第三中学开学典礼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了解了各种信息,为本节课辨别真假信息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还有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利用视频资料创设情境 ,利用猜迷,游戏创设情境等等 ,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二、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教学
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教师把传授知识的满堂灌形式转化为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活动形式,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课堂上的教师应该变得“悠闲”,学生变得“忙碌”;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习的乐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随之转化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欣喜的发现、有对抗激烈的争辩,有对课本的质疑……这种学习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范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身边的媒介了解各种信息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上自己感知了本课内容,然后依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相互探讨,研究,了解了生活事哪些是虚假信息。如得话费,中奖先打钱,相信街边吆喝卖药的小贩等等,还有的同学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演起了小品,虽然演技不太好,但那就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活生生的事。学生们通过自说,自讲,自演,反映了个别人对待信息不加分辨,盲目相信的现象,在教师的进一步点拨下,学生明白了在获取信息时,要注意分辨,增强了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在了解了知识点滴和孩子们进一步交流活动下,学生知道了网络是一个虚似的世界,存在着危险,注意网上病毒的危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利用传媒安全有效的获取信息。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验中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被广大教师认同和采用。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品德与社会课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分组的原则是4-6人一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交流资料时,老师提示学生:先对收集的资料分类,如有重复的保留一份,资料如果较多,选择主要的汇报。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探讨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孩子们真真正正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第二步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教师要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受
四、迁移拓展,思想与行为高度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重视的是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把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锻炼,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本节课,范老师设计了去著名景区旅游,事先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身边的媒介,去电脑上查找,去书中查找,问老师,问身边的人,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教师把本节课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扩展,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了知行统一。
五、总结要活,以活跃拓宽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这些都是从理论引阐述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达到自主高效,那么我们
具体到课堂步骤: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自主学习 动情明理 3 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4 回归生活(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5评价引导,情感升华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产生惊讶,疑惑或问题,进而为寻求解答而产生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愿望 。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教育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趣的方法有:视频资料,做游戏,谈话,讲故事,猜谜语等等。
二、自主学习,动情明理
这一环节的内容,低年级学生看书,先了解书中的内容,中高年级需要事先搜集资料,资料收集整理有很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看电视,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应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探讨,交流,(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第二步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教师要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受。
三、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应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这样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现在掌握的资料内容,要设计探究题,比如辨析,说说你的想法,你认为他们做的对吗等,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或者收集的资料进行研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激情小结。
四、回归生活,有效拓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实现知行统一。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活动
1、情境模拟,多媒体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生动,直面,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
2、角色扮演;活动是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内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年龄特征,比如: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德育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形成和发展。
3、现象分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对话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已有知道,与他人与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学生在对话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从而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焕发生命活力。
五、评价引导,情感升化 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㈢ 如何有效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现如今,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思想品德和社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还把思想品德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水平呢?本人根据自己近些年在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找准目标,重视思品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而,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并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联系生活,调动学生情趣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课程的三个特点。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少说空话,将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组织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㈣ 如何进行小学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是指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心理需
求,
兴趣爱好,
认知能力等个体特征,
对思品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系统地
设计,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效发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效果如期实现。
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能帮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
针对性更强,
灵活
性更大,
加快教师的教学成长。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兰达所说——教学设计
“是使
天才能够做到的事一般人也能做到”。
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而最显
性的成效也正是思品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㈤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
在小学各教育课程中,品德与社会科目必不可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将这些问题重视起来,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创新自身的授课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真正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国家培养思想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较为落后
近年来,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方面严重忽视,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根本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对学生自身发展及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所以,学校与社会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只应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没有意识到教材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并且,一些教师无法将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引入课堂中,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比较局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不能显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有不利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极为重要,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发展不良。
(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之前,没有对课程进行有效分析,只是根据教案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厌烦心理,无法对品德与社会知识产生兴趣,课程的有效性无法体现,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会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学习欲望。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1]。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势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较低,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教师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然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如果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则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教师将课堂有效性提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创新自身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同时,教师应经常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真谛,净化自身的心灵,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㈥ 怎样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课上可以先让同学们花几分钟的时间看一遍课本预习一下
然后可以开始授课,版讲述一下权该实践活动的内容,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再联系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给同学们展开讲讲,再来让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做一下联系,实践一下。
最后可以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㈦ 怎样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
、
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
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
活动规律,
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
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
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二
、
为什么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
“
主
动发展
”
,这里的
“
发展
”
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第二部
分是学情分析,
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
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
四个环
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
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结合展茅小学王志贤老师就六
(
上
)
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
教学设计作具体说明。
1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
求,
即编写者的意图;
三,
教材前后联系,
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
即教材的体系。
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
“
教材分析
”
这样表述: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
惯》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
1
课。
教科书先以
3
幅图片引出
3
种不良生活习惯,
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
有一个整体、
感性的初步认识,
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最终一步一步沦为
阶下囚的事例,敲响了“警世钟”
,教育学生引以为戒。而后,以“审判”的形
式,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较为形象直观。对于“世界无烟日”和“禁止吸烟的
标志”
,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所以课文中没有直接出示,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查
询。少量饮酒可以增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则是百害
而无一益。因此,在“警示栏”中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为学
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
教科书的最后设置了小调查,
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更深刻
地认识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
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
本教材主要让学
生认识抽烟、
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
与本教材相关的:
五上第四单元
《安全伴我行》
:第
1
课
“
我是小小安全员
”
(确保居家安全的生活习惯)
第
2
课
“
小心
„
电老虎
‟”
(确保用电安全的生活习惯)
2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
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
“
三维
”
角度分析,
尽量做到详尽。
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抽烟、
酗酒、
沉溺网络世界、
毒品和邪教宣传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
一些成年人的消
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
少数
未成年人精神空虚,
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因此,
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
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热爱生命、热
爱生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显得尤为必要。
3
、教学目标的制定
㈧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设是育人成材的基础。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要让孩子们能够从寓言中领悟哲理,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准备充分。
无论是一个好的交易,还是一个先锋模范人物,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课,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让其在好奇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得到启发。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无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㈨ 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教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版目的(或称教学要权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