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课堂如何进行故事教学设计

小学课堂如何进行故事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24 22:39:27

① 如何应用乐高故事开展小学教学设计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 “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 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②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 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情景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 已有经验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④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首先我们来认识: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什么样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1)实现了预设目标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2)学生愿意学的课是有效的课。(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3)有内容学的课是有效的课(有意义的)。 2、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愿意学的课、有内容的课?课标指出: (1)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兴趣---需要---挑战---探索学习---成功; 感受---模仿---学习---应用 (2)主题内容以他们熟悉的、想象的、怪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的和导引的; (3)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4)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 (5)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产生要学的需要; (6)能让学生产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优势和潜力 明白了什么是有效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的基本理念,现在来看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案例分析:《10*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课前准备:1.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2.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歌声导入,齐唱《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演唱《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在歌声中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在热烈的气氛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过得这么幸福,谁想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幸福呢?(生自由说)可是你们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板书课题,读题。)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1.自由读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读书后交流)三、三个青年人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再次阅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四、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读句子,想情景,议现实,感情读。五、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个人物对话的理解。 1、小组合作,组内表演。 2、班上表演,演后评点。六、拓展交流。除了劳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之外,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幸福?(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1、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2、交流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八、作业: 1、课外阅读有关幸福的文章。 2、课后写写“幸福是—— ”,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一番心灵的表白。板书设计: 十年前 砌井问幸福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 尽义务 做益事) 十年后 各自悟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但上完这一课,发觉与设计时的意图相差较远,经过自己的思考,感觉指导学生不到位原因就在于自身的引导不够明确,设计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老师的导很关键,如果老师本身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有所提高的。下面我从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来说说指导不够好的地方。首先是导入,我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说听了后的感受,其实这个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如果换成先板书“幸福”让学生说有什么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效果会更好一些。接着是默读课文,简单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时应该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我为了降低难度,给了学生一个提示语句,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归纳主要内容,可能会限制学生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里。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在这里没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读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也没有让同桌检查读音,基础知识没有抓牢固。对于自学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这6个生字可以在课外认识,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稍差,所以还是在课堂上提醒一下会加深印象。当找出理解幸福的重点句,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这句话,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选择分角色朗读的占多数,当我检查时就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这句话,纯粹在读书。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表演,本想让台下与台上的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但是我没有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也没有让学生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所以学生的小组表演结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重点句,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仿写幸福“格言”。本来的意图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让学生理解为写格言原来是这么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写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这里可以换为写写对幸福的感受,来体会生活中存在身边的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当学生写好,可以挑几句好的感受在电脑中打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⑤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和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依据专家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
新教育课题实验者提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教学目标分细化为层次井然的三类:
A类: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类: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课件9)
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突出B类核心教学目标,又是为了把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情感类的A、C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类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要凸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足时间,确保完成的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与运用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教学目标呢?教参是一线教师教学时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应该把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并且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很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多数情况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可以细想一下教参确定的目标,大多数除了基础知识目标外,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说教参上的目标大多关注了文本的阅读价值,不能明显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王荣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是:“所教的应该是‘语文’的东西。”这里所说的语文的东西是指要体现语文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这就在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有更为具体的核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
2. 了解学生——明确起点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关键要考虑学生在什么起点上学习,如何学习,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在哪里,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心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很难设计出一节好课来。
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 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草草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我们不少老师在平时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然后还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当然,路线的选择应当优先于工具的选择,否则工具再先进,也可能会南辕北辙。所以,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价值,在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中已经详细阐述了。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老师们大都注重了学生读书的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默读、指导读和自由读来理解课文,训练语感,但语言文字训练相对较少,对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结构形式研读更少,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收获,也就是说对文本教学价值(语言因素)的发掘和运用不够好。因此,教学时我们除了完成课后设计的语言文字练习之外,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
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教学的基本保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能犀利而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理清文章的脉络,挖出文章中常人难以捕捉到的信息。这类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会使人眼前一亮,会使人钦佩其敏锐的视角与思维的深度。而有的教师则人云亦云,做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更有甚者自身的语文功底不过关,对教学内容理解有误,误人子弟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说,课程改革推到一定程度,教师的专业水准就成了“瓶颈”。教材做得再漂亮,环境再宽松,教师建造的“高速公路”不合格,课堂的车子还是跑不起来。所以一线教师要真正做到合理地把握教材和有效地实施教学,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自省的能力,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问题所在,并找到突破口,一点一点地改进,针对每天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有自省能力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坚持读书,读初高中语文教材,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等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书,读教育心理学、教育理论专著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书,扎实自己的文学功底,同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影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读本体性和专业性方面的书);要始终以一种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把不断学习与同伴互助结合起来,并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校本教研,利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专业知识上的缺陷(倾情投入和同伴互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提升,才能真正经营好自己的教师人生。
三、判断是否到达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到底怎么样呢?需要到课堂上去检验,需要用课堂评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成功的课例,都是在反复的试讲中,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得到大家认可的。因为有了“公开”课这面镜子,你才知道怎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的平常课也会因此越上越好。很多公开课上的优秀也成就了日常教学的优秀。所以,建议老师们要有两个意识:一是要有“即便没人听课,也要让自己仿佛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让自己教室的门永远向别人敞开”的意识;二是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教学反思意识,要养成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习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当然,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经常进行这样的二度设计,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后做批注式的标记修改,简单理出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以备下次教学设计借鉴再用。如果我们是兼任平行班的教学,或是要进行公开示范教学,上面的做法,即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⑥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 “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 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⑦ 小学童话故事教学设计导入方式一般怎么好

案例不仅要说明来教学的思路,源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⑧ 如何进行有效的绘本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专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课堂教学属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课堂如何进行故事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