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教学 理论依据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提问十分重要,它是促进师生良性沟通的重要纽带,是启发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的重要方式。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懂得课堂提问的技巧,通过智慧的引导、巧妙的提问,来“唤醒”学生的知识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以下是笔者从事高中政治工作多年总结的经验,以供参考。
一、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式的提问,也是开门见山、直接地发问。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直观,不需要太多程序,直奔主题。这种提问方式适合在新课导入、知识小结以及复习测验时使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离不开单刀直入式的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生活与消费》时,这一课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没有过多深奥或学术性强的概念。那么导入新课时,就可以单刀直入地提问:什么是货币?什么叫外汇?经济活动中常用的结算信用工具有哪些?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消费有几种类型?不加修饰、不必委婉,直截了当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精心设计,选好方式
精心设计提问,意思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挖掘教材的广度、深度,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真正体现激疑的艺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既要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
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内容时,我使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问题为例,把问题设置为:
1.上述事实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3.请为解决“白色污染”、“资源浪费”出谋划策。
这样的设置既有层次性,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同时又囊括了本课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把握时机,讲求艺术
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讲求课堂艺术,并不是说什么时候提问、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提高智力。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例如,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我先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的?”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明确“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 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要求。但提问不能就此停止,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又如,在学习“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时,我向学生展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新闻报导,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政治课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 一些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提问要经常与这些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使课堂充满时代性,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疑惑启发,复杂简单化
疑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元的问题个体化,用最简单的小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解决复杂多元的大问题。高中政治中的“经济知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难的部分,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采取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用疑惑诱导学生探索,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
例如《财政与税收》这一课,内容比较多而且复杂,还比较有难度,让不少学生深感头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首先教师问学生: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军队建设需要经费对吧,那么这些经费从哪儿来?是如何管理与支配的呢?这样,用通俗的语言就将枯燥的理论引出来了,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启发学生去思考。接着,再通过提问理清知识脉络,如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和支出?国家财政有什么作用?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什么?再接着理解税收的概念、种类、作用等知识时就变得容易了。
五、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式提问,顾名思义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浅至深地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掌握政治生活现象及其政治理论的本质。如果说启发诱导式提问是化繁为简,那么层层深入式提问则是由简到繁,同样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
以学习高中政治哲学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这一课为例,就可以采取层层深入式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哲学实质。首先以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入手提问:为何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什么是“蝴蝶效应”?这正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此外,联系还具有多样性,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有现象上的联系也有本质上的联系,要依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以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以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六、情境体验,活跃课堂
政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基本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学科。但理论离不开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情境体验式提问,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四川地震后,志愿官兵英勇救援、各地志愿者纷纷赶赴前线支援、各学校、单位、社区纷纷发起捐款支援灾区的感人画面。教师再抓住时机,顺势提问:志愿官兵、志愿者及捐款者们他们的行动是否有价值呢?他们的价值是什么?评价他们价值大小的标准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和提问,不难得出结论:原来人的真正价值是在无私奉献、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的。由于情境体验的提问方式渲染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让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学生们不仅很快掌握本堂课的要点,还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剖析问题。
七、热情鼓励,及时评价
当代中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不少学生害怕没有很好地回答问题会被同学笑话,会“丢面子”,所以逃避回答问题。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提问后适当运用“谁来晒晒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要总是把成功让给别人”等带有鼓动性的话语,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问答的意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笔者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热情鼓励,充分保护,哪怕学生只答出了一点,也要充分肯定。
第二,评价准确恰当,针对学生的回答,准确地找出“症结”,强化学生的正确认识,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不滥用夸大其辞的评价语言。
第三,教师清晰、简明地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后,不论学生回答得怎样,一定要及时进行积极的评价,绝对不能用简单的一句“坐下”了事。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得不到鼓励,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如追问其中某一要点或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所以,教师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地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让我们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和谐互动课堂,问出课堂精彩。
2.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 “课复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课制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从而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都绞尽脑汁,想在进入新学段、新单元乃至平时的上课之始争取能创设出一个标新立异,激发兴趣的好的导入情境。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出一个满意的课堂导入呢?过去,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们只能借助语言、图片等来完成。
3. 初中语文课堂上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一、制订教学计划1、认真钻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体系、特点,明确教材总体及各分册的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2、学科计划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本学期实施教材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设想和措施;教学进度安排(包括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和补充),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和意见(包括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落实)。3、开学一周内制订好计划并上交学校教导处(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一份上交)。二、备课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授课前一定要写好教案。教案应按单元分课时撰写,应反映一课的总体内容:①教学目标;②重点、难点分析;③课时安排;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⑤教学容量、密度和深广度(包括师生互动内容、时间)安排;⑥主要教法、学法设计;⑦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⑧板书、课件设计;⑨作业布置(包括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作业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3、要注意预设和生成的平衡,教案设计时要留有让学生质疑和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教师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补充教案。作文教案应分指导与讲评两类型教案。①指导课教案:写作目标、题目或写作范围;指导重点;具体要求。②讲评课教案:分类统计;优等作文及其特点;差文章及其原因分析;改进和提高措施。4、要准备好教具,重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5、教师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研究”(研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研究双基和能力,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4. 课堂教学发展性水平的理论依据是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1.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结构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力、音乐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七种智力,只是每种智力发挥的程度不同或各种智力之间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观和多元化的、情境化的评价观。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近年从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还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应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②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③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④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 写构建教学软环境的理论依据有哪些呢
恩格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了人。”环境,生态学上通常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教学环境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主题以外的客观现实。而学校环境作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它能绕开学生意识的阻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具有潜在的教育力量。但是学校环境的构成是较为复杂的,按其作用和控制的特点,可以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形态,教学硬环境是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如学校的学科设置、教学设备、周边的教学环境等,而教学的软环境则指学校教学环节中客观存在,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班级学风、学生的考风、教师的教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人格倾向、教师的言传身教等等。“教学软环境”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内隐性的特点,有强烈的导向功能,持久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由于学校管理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软环境”的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把教学软环境作为一个话题,可以说既老又新,说老,过去大家都一直重视软环境的建设;说新,是指当前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软环境”。因此,探索如何通过教学“软环境”的建设来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命题。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当前学校管理中,对加强教学“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一、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由于现行的教学管理还处于以“学科中心”,“知识为中心”的实践,追求的是“效率”的理念,因此,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为教师创造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保障条件。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规范和解放的统一,但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新的规则和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而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步建立新规则和新规范的过程。由于教师对新课程认识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学管理的重建对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是十分有效。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更是新课程健康推进的客观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能使学校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
1、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进一步强化校本培训。学校在新课程中要抓紧抓实,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重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和跟踪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实验教师和非实验教师培训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对学校教师进行全方位有系统的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反思、研究和总结。
2、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进一步明确教研组长的职责。新课程中作为学校学科组的教学专家和组织者,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带头研究,带头实验,更好的为新课程服务。教研组长要能引领本组的教师积极教学观念,边研边教,以研促教,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师方式,同时要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中优秀的案例和教学经验及时推广。
3、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开阔学校教研工作新思路。新课程中如何提高学校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尝试。一是集中教研,形式多样。如采取互动式教研,专题式教研,分组式教研等等。二是分级教研,注重实效。引导教师做好本学科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组三级教研活动。如把教学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强调解决自己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对问题的追踪,想方设法的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积极建立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的理念,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善。
二、重视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教学“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一支“研究型教师群体”很有必要。“研究型教师群体”是指一批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反思,去总结并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发表论文和学术交流、师德修养和自身形象、学历成次和业务进修等方面。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一般通过课题研究为载体,使其在“学中研,研中学”,交流中提高;“教中研,研中教”,实践中提高。学校应当引导教师自主分层次的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积极的给教师一个独立选择的空间,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有效推动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凸现。同时,学校为教师创设各种机会,促进教师的校内交流,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有效激励,有效扶持,并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为补助。
三、浓烈学校教科研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浓烈学校的科研氛围,有利于学校科研环境的培育。因此,建立健全教科研机构,科研制度,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可以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纳入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另外,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注重科研成果的及时评价和奖励,不断的将学校阶段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通过科研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与提高,强化教师的科研素养,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因此,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应当鼓励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双向互动,共同成长”,通过合作和交流,实现科研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1、突出研究的方向性和前瞻性,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整体规划。教科研工作具有先导性、创新性的特征,突出和加强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与引导,并努力开发和发掘学校自身的内部的科研潜能与资源,系统、整体地规划和管理学校课题,对提升学校的整体的办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强化管理的层次性和科学性,提高课题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课题的管理必须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指导,讲究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理论性,提高课题管理的层次性,分清各级课题的管理“能级”,充分发挥年级组与学科教研组的职能,可以有效避免课题组织管理行为层次不清,组织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课题管理体制,从而减少课题研究活动的无关消耗。
3、端正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努力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研究型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然而长期的教学传统和习惯经验使教师自觉和不自觉的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得自身的教学工作变成了工匠式操作。而教育本身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努力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才能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4、强化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开展教科研知识的校本培训。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与业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形势与教师的职业要求,为提高教师未来的适应性,在当前,开展多样化的教科研知识的校本培训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这既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利于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四、重构课堂教学文化,让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软环境”具有的文化功能。重构课堂教学文化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是以省生命学说为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始终从生命的角度来关注,并且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通过师生的互动不断提炼有助于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课堂文化的建设,创造一种心灵融通的交流氛围,努力唤醒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素质发展,注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互动为原则组织教学,以自主为目标组织教师,这样才能架起通向广阔生活的桥梁,切实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自由生长。
五、整体优化课堂心理气氛,创造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
课堂的心理气氛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中重要一环。是指师生群体中占优势的人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呈现。它反映了群体的精神面貌,使每个群体都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的风格和作风。课堂心理氛围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和发展起来的,是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中介环节,一般的认为,课堂心理氛围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考风以及教室中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背景,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教师必须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要对学生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师还要树立威信,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6.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计划理论观念和事实依据
体现出良好的课堂教学价值。 总之,“三维目标”的设计既有统一的内要求,又有个性的需求和容个性的优化,教师在三维目标的设计上要把握好原则与非原则的因素,既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7.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求相关资料写理论依据。要求是英文的。
五个财富值打那么多字😳
8. 如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搞好课堂教学研究理论依据
第一:讲课中给学生多描述周围的地理现象。
第二:在讲课当中,我们讲另版外一个地方的地理权特征时,我们就让学生描述周围的同样的地理特征,或者相反的地理特征。
第三:学好地理,重视地理的原因给学生讲清楚,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国际关系上的重要性也要给学生讲。
第四:周期性进行地理知识竞猜,竞猜一定要覆盖世界和周边的要素。
我觉得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9. 初中语文课堂上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初中语文教学常规的若干要求(试行)全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教学常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做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教学评价和教学总结、研究等工作,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制订教学计划1、认真钻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体系、特点,明确教材总体及各分册的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2、学科计划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本学期实施教材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设想和措施;教学进度安排(包括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和补充),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和意见(包括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落实)。3、开学一周内制订好计划并上交学校教导处(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一份上交)。二、备课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授课前一定要写好教案。教案应按单元分课时撰写,应反映一课的总体内容:①教学目标;②重点、难点分析;③课时安排;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⑤教学容量、密度和深广度(包括师生互动内容、时间)安排;⑥主要教法、学法设计;⑦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⑧板书、课件设计;⑨作业布置(包括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作业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3、要注意预设和生成的平衡,教案设计时要留有让学生质疑和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教师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补充教案。作文教案应分指导与讲评两类型教案。①指导课教案:写作目标、题目或写作范围;指导重点;具体要求。②讲评课教案:分类统计;优等作文及其特点;差文章及其原因分析;改进和提高措施。4、要准备好教具,重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应注重实效。5、教师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研究”(研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研究双基和能力,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6、做好课后小结和分析,写好教后记,课后分析或案例分析中要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及其原因,寻找对应策略。课后分析或案例分析每学期不少于10次。7、教师的教案和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记录,应定期不定期地在教研组和校内进行检查和交流。8、备课应适当超前(新教师备课要超前一周)。三、上课1、坚持按教学计划开课(可允许作适当调整),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2、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此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预习内容包括:①利用词典(字典)解决字、词问题;②感知整体(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③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的旧知识;④找出疑难问题,并能用简单符号做标记;⑤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调查搜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和资料。3、课堂教学基本要求:①教学目标明确,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注意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②教学内容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讲解无知识性错误,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合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要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恰当;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⑤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要注意学习语言和情感体验的平衡与结合,阅读课上要留有让学生感知、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充足时间,使学生在课堂既能“书声琅琅”,又能“议论纷纷”;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⑦多向交流、多向合作、及时反馈矫正,师生、生生互动性强,要合理安排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注重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既要鼓励、赞赏,又要作出科学评价,适时补充、纠正学生发言中的片面或不当之处。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对于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概念及有关背景教师要作适当的讲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②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方法;③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④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⑤以活动为教学板块;⑥以合作为平台实施教学目标;⑦以链接为手段,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4、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准确、明白、流畅、生动,音量、语气、速度要适当。5、提倡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板书内容精当,布局合理,有利于促思激疑。字形要工整、规范,能对学生的书写起示范作用,要使最后一排学生看得清楚。6、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出发,能随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7、作文教学要重在有效地上好指导课和讲评课(按前文所述作文教案中的要求实施)。8、要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对听课笔记作检查、评价。9、教师要互相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每听一节课,要记好听课笔记,并对该课作出及时、中肯的评价。四、作业布置与批改1、布置作业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作业的难度、数量要适中,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倡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延伸作业相结合,基础题与开放运用题相结合,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做作业。2、严格训练,要求作业规范、整齐。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书要认认真真地读;应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背好,应做的作业一定要做好。3、课文后的练习一般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内完成(时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课外作业主要指:①教材中的选做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题;②《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背诵和课外写作。教师对课外阅读、背诵和练笔,要有布置、有检查。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要求16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力求单一、具体。要求45学生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5、作文要求教师评批的全体学生的大作文四至五篇,其余作文略批或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作文训练要针对训练目标有改有批(眉批或尾批),批语要具体,力戒抽象、模糊,字、词、句的错误可指导学生自己订正、并作好批阅记载。6、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重视作业讲评,讲究批改实效。作业批改改革实验,要有利于学生质量的提高,并经学校的批准,方能实施,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放松批改要求。每次批改有成绩和日期,成绩实行等第制或百分制。设立“作业批改记载本”,学生每次作业的问题,教师要作记录和分析,及时检查、督促学生订正错误,不断改进教学。五、辅导1、充分利用多种反馈形式,掌握学情,及时辅导。2、辅导要分层次。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特长。对中差生要有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寻找知识遗漏、缺陷要恰到好处,措施要得力。3、辅导中差生的形式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要集体辅导,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也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法进行。4、按《课程标准》要求,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①制订可行的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内容、安排等);②规定恰如其分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日课外阅读量为2500字以上;每周课外写作量为800字以上(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③推荐介绍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④创造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条件(号召学生订阅报刊,上网查资料);⑤指导学生课外读写的方法:圈点批注、拾锦摘要、心得体会、精读博览、细读跳读、写稿投稿等;⑥做好课外读写的登记、检查、评价工作;⑦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文学社”,“手抄报”和不定期编选“优秀作文选”。5、作好辅导记录。六、教学评价1、要重视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及时检查教学效果,重视教学反馈。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要注意使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3、学业评价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方法,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评价和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4、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兼顾,难度、题量适中,覆盖面要广。题目要有确定性(考生明白让他答什么,怎么答,答案应以什么形式呈现,不使考生发生误解);思想教育性(作文命题不应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简明性(语言文字简洁明了);开放性(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应有不致引起争论的确定答案,注重题型更新。命题要与新教材对口,应反映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估。5、命题方式:①任课教师每人提供一份试卷,由组长增删试题。②任课教师轮流命题。③组长独立命题。④备课组集体命题,组长把关。⑤采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外单位试卷。6、评卷可由任教者评卷,或备课组“流水作业法”评卷,评卷者要记载必要的数据和各题得分率,进行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讲评,并及时查漏补缺。七、教学总结、研究1、每学期期末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分为专题总结和系统全面总结两类。教师在某一教学问题上有较大收获、体会,并对它有独特见解,可写专题总结。系统总结就是对全学期教学工作的成绩、缺点和今后打算作全面总结和概括。2、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开展课改实验,分析教学情况,研究、改革教学,结合教学实践作好案例分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3、努力学习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参加教学科研活动,从事课题研究,撰写教学科研论文。附:表一: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评价表表二: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表一: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评价表单位_________任课教师姓名________年月日项目内容好合格不合格得分一、教学计划(5分)1、全期目标任务是否明确2-1.71.6-1.31.2以下2、计划内容是否完善2-1.71.6-1.31.2以下3、计划制订是否及时1-0.90.8-0.70.6以下二、备课(20分)4、能否钻研《课程标准》2-1.71.6-1.31.2以下5、能否钻研教材2-1.71.6-1.31.2以下6、能否明确每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2-1.71.6-1.31.2以下7、能否精心设计教案(含作文指导、讲评教案)4-3.33.2-2.52.4以下8、是否选择和设计好练习3-2.52.4-1.91.8以下9、是否恰当安排教学容量、密度3-2.52.4-1.91.8以下10、备课是否提前2-1.71.6-1.31.2以下11、能否参加集体备课2-1.71.6-1.31.2以下三、课堂教学(35分)12、每节课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3-2.52.4-1.91.8以下13、理解、处理教材是否正确、合理3-2.52.4-1.91.8以下14、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3.33.2-2.52.4以下15、是否兼顾“两头”,面向全体3-2.52.4-1.91.8以下16、是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4-3.33.2-2.52.4以下17、是否有效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习方法,开展师生互动活动3-2.52.4-1.91.8以下18、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3-2.52.4-1.91.8以下19、能否说普通话,教学语言是否规范3-2.52.4-1.91.8以下20、板书书写是否清楚,布局是否合理2-1.71.6-1.31.2以下21、是否适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1-0.90.8-0.70.6以下22、是否有教学应变机智和生成能力2-1.71.6-1.31.2以下23、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含是否有效地指导、讲评作文)4-3.33.2-2.52.4以下四、作业布置与批改(12分)24、布置是否适中1-0.90.8-0.70.6以下25、内容是否全面(听、说、读、写)2-1.71.6-1.31.2以下26、作业(含作文)批改是否认真、及时、讲实效3-2.52.4-1.91.8以下27、是否布置、检查课外阅读和练笔2-1.71.6-1.31.2以下28、有无批改记录和分析2-1.71.6-1.31.2以下29、能否指导学生及时修改和订正2-1.71.6-1.31.2以下五、课外辅导(10分)30、是否有课外辅导计划2-1.71.6-1.31.2以下31、是否分类指导、扶差拔尖3-2.52.4-1.91.8以下32、能否组织指导语文课外兴趣活动3-2.52.4-1.91.8以下33、能否作好辅导记录2-1.71.6-1.31.2以下六教学评价(10分)34、是否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多元评价2-1.71.6-1.31.2以下35、是否按命题原则命题3-2.52.4-1.91.8以下36、是否及时阅卷评分2-1.71.6-1.31.2以下37、能否作试卷分析,及时查漏补缺3-2.52.4-1.91.8以下七、教学总结研究(8分)38、是否参加教研活动,总结教学经验4-3.33.2-2.52.4以下39、是否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撰写教学论文、分析教学案例4-3.33.2-2.52.4以下评价人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表二: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权重等级得分ABC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1、参与的深度2502102、参与的广度22103、参与的时机与效率2210交往状态1、多边的信息传递22102、和谐的人际交往2210思维状态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1010-98-65分以下2、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55-43-213、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批判性55-43-214、语文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1010-98-65分以下情感状态1、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好奇心与求知欲33212、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22103、体验成功,建立信心33214、良好的学习习惯2210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目标1、三维教学目标具体清晰4304322、合理处理、驾驭教材22103、针对学生实际状态22104、考虑学生发展潜能2210教学内容1、体现学科教育价值44322、体现与生活世界的沟通33213、体现课堂结构灵活性3321教学过程1、开放设计有度有弹性33212、充分利用课堂即时资源33213、合理运用评价机制22104、全面照顾学生个体差异2210教师基本功1、教态:自然亲切、大方得体5205-43-212、语言:规范风趣、启迪思维55-43-213、板书:简洁端正、条理清晰55-43-214、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55-43-21综合评价总得分等弟评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