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㈡ 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科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和《杠杆》),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
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
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1.科学学习评价单。结合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科学学习评价单,让学生尽量详细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做一边写下每个阶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分析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评价单,从中评价其学习情况。
㈢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核心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1.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多媒体时代,他们可能会通过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自然现象和人类的一些科学产品,当然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认识了解,而这些印象必然会被他们带入课堂。这些印象就是他们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的“日常概念”,也可以称之为前概念。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书面测试、访谈分析、个别交流、画图等。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视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随意用的,要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
比如,画图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这个方法比前几种方法简单易行,一张白纸,一支笔,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暗示,而且这个方法已被大多数老师运用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因为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很难只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利用画图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因为有时学生所说的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所想,并不能完全表达他们所要表示的全部意思。利用画图可以更多地暴露他们隐藏于大脑中的隐性思维。
2.找准概念生长点,引导感知科学核心概念
基于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脑袋中存在着一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的可能是错误的,但它包含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假设,这些原有的经验和假设正是核心概念的生长点。科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深入地探究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各种构建活动,建立起新的概念体系,达到核心概念建构目标。这些活动可以是通过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来消除错误的前概念,也可以是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消除错误的前概念,还可以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客观事实的事物,发展学生不完整的前概念。但是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还要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来实现。
3.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
帮助学生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以及他们个体科学概念发展的水平。近年来,为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状,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广泛提倡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当然探究活动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设计好的探究活动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4.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
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把科学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转变成他的一种素养,通过实践发现有这样两种深化方法。
概念图构建法,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脑中的概念思想,把隐藏于人脑中的东西变得现行化、可视化,便于交流与表达。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他所掌握的科学概念,加深记忆。并且可以区分出大概念和小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㈣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大量指导是分不开的,它的开展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把一堂课的重点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环节上,教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㈤ 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 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 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 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乐于探究, 热爱科学, 形成尊重事实、 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 40 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 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 呢?
1 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约, 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学三下册《磁铁》 这一单元时, 从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磁铁” 的教学中发现, 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兴趣课里已经接触过了磁铁, 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因此, 在接下来的的“磁铁的两极” 、 “磁极的相互作用” 等教学中, 我及时修正了各课的教学目标,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实验、 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等逻辑思维能力和体验认真实验、 收集证据, 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的效果看, 正是由于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三维目标的达成。
2 通过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 难点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 有结构材料的组合, 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还应从趣味性、 基础性、 实践性原则出发, 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 形成合理的假设, 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 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例如教学 《比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较水的多少, 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 包括天平、 秒表和漏斗。但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 上课时, 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表、 漏斗来比较少了多少了, 不但费时费力, 还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 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备了几个果冻壳、一个圆柱形杯子和一支签字笔。这组材料的出现, 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 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 “量筒的认识” 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迁移的作用, 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通过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哪些现象的观察, 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 更能提高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科学课的学习过程, 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再进行实验取证, 经过分析、 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 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的过程。其中分析、 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等方法, 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此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六上科学《增强抗弯曲能力》 一课的教学, 在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通过:“同学们,通过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状?估计哪些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呢? 怎样进行测试? ” 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 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 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 又通过 “观察测试的数据, 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的研讨与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 深层次的思考, 从收集、 整理、 分析数据的过程中, 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 从现象到本质, 从感性到理性, 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 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 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㈥ 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 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 掌握科学知识,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精神, 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采取一些措施对策, 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x0d〔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性\x0d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 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 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 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乐于探究, 热爱科学, 形成尊重事实、 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 40 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 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 呢?\x0d1 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x0d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约, 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学三下册《磁铁》 这一单元时, 从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磁铁” 的教学中发现, 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兴趣课里已经接触过了磁铁, 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因此, 在接下来的的“磁铁的两极” 、 “磁极的相互作用” 等教学中, 我及时修正了各课的教学目标,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实验、 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等逻辑思维能力和体验认真实验、 收集证据, 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的效果看, 正是由于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三维目标的达成.\x0d2 通过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 难点\x0d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 有结构材料的组合, 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还应从趣味性、 基础性、 实践性原则出发, 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 形成合理的假设, 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 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例如教学 《比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较水的多少, 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 包括天平、 秒表和漏斗.但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 上课时, 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表、 漏斗来比较少了多少了, 不但费时费力, 还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 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备了几个果冻壳、一个圆柱形杯子和一支签字笔.这组材料的出现, 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 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 “量筒的认识” 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迁移的作用, 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通过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哪些现象的观察, 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 更能提高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x0d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科学课的学习过程, 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再进行实验取证, 经过分析、 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 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的过程.其中分析、 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等方法, 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此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六上科学《增强抗弯曲能力》 一课的教学, 在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通过:“同学们,通过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状?估计哪些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呢? 怎样进行测试? ” 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 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 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 又通过 “观察测试的数据, 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的研讨与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 深层次的思考, 从收集、 整理、 分析数据的过程中, 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 从现象到本质, 从感性到理性, 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x0d总而言之, 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 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
㈦ 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小学科学博客
就如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研究亮点,珍爱研究热情。
我们教师是教科研的主体,是实验研究的主要实施者。我们对专题研究的热心程度,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一个有极大工作热情的教师。能够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思想都能转化为课题,这也就是在找准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立课题。我们依据大课题,在实施大课题的同时,能够发现许多小课题研究,小课题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与大课题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确定课题前,我们教师都要回顾反思,注重思考,把找准问题作为确定课题的前提条件,把立好课题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在进行尝试课题的教学实施中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教师研究的课题,把解决问题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既能提高我们教师的问题意识,也能提高教师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1.我们每一位教师,对课题了解的同时,我们在每一节新授课的设计中,都要围绕所研究的“尝试教学法”去思考教学过程,能够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的环节,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这也需要,我们学校教研组多进行一些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的活动,互动中取长补短是重要的提高方式。
2.及时积累和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和档案。如对每一课或每个单元实施尝试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教学心得、学习心得、作业设计等,能够及时的收集、记录、整理出来,这就是我们实验教师要手勤。
㈧ 对小学科学课堂结尾的几点思考
包括:物质抄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拓展资料: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公平的学习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㈨ 小学科学课堂怎样提问更有效
一、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性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方式单一
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中,理论性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大多教师都喜欢用比较封闭性的提问进行交流,例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关键词。面对这种选择性明确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几乎没有什么自己新颖的观点,只能跟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或摸索着教师的语气去应付式回答,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一片融合,但课后或时间一长,学生依旧有一大堆问题没能得到解决。
2.提问角度偏离
在对很多科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更多的教师在设计相关科学类的问题时,几乎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去设置较难的问题。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且让更多小学生觉得问题较难,还没开拓思维,已经吓的没有自信心了。因此,这些问题提出来后往往也是不切合小学生适应的实际环境。
3.问题的思维性不高
一位教师在科学课上向学生介绍“实验滴管”的用途。他的方式是拿出滴管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此物?”大多小学生没接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都统一回答:“没见过。”其实这样的问法实际意义特别小,也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若教师能在一开始询问:“这是什么”?若学生都不知道,教师可鼓励学生讨论发言,根据自己的观察给这个东西取个有意义的名字,一番互动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这个东西叫滴管,在科学中它被运用在……”若能多几个这样有力开放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问,还怕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吗?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1.提问要有新意,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学生主动去钻研科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科学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水与空气,先不要急着给学生分析水、空气的形成和作用。可让学生先思考自己认为的空气、水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你对它的感觉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些回答逐一体现空气和水无所不在及对人们的重要性,再结合实地给学生去分析它们的科学内涵。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相关的科学知识阐述得非常生动。
2.明确提问目标,需必备三副良药
提问表达清晰简洁,是沟通的便捷途径。只有学生充分明了地明白教师的问题,才能快速思考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有效的提问,发挥自己的领导优势,为共同达到优质教学效果而努力。要做好这些,应必备以下三副良药:
(1)教师提问目的要明确。教师尽量去避免提过多重复问题、无效问题、疑难较大问题,自问自答的提问都是不好的提问。教师的提问一定要与学习目标一致,不能和实际现实背离太大,与教学任务有关的一定要真实问透。
(2)教师提问要表达简明清晰。在向学生提问时避免语法过于复杂,语速也不能太快,提问时声调都可以有相应的高低起伏。这样既能让学生听得清楚,也能对问题表现出严谨的态度。提问时教师也需为学生指出思考方向,有引导性去帮助学生思考大致方向。简明清晰的提问表述可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3)提问的方式应多样化。小学生都是好奇心强,他们都喜欢新奇的东西,若教师在提问时配上一些实物、图片、动作、音乐等辅助教学,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把握火候,有效提问
教师在疑问后,常常缺乏一些耐心或有些焦灼,总希望学生能快速回答自己的问题。若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便会很严肃地一直重复这个问题,或立马引申出相关的其他问题,当抽问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时,会立即挑选另一个学生作补充回答,其实这样过于急迫的提问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反而造成课堂气氛更紧张。如果教师能在一个提问后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回答,就有不一样的效果,学生会自愿给出更好的答案。学生不敢回答、不愿回答的情况就会逐渐减少。所以,提问后的耐心等待,也是教师们的必修课。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探讨新理念,在科学课上巧妙设疑,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进行释疑,这样的小学科学课堂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