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教师所倡导,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光教师要提问,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一、首先从课堂提问现状反思一下: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使得学生不能尽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二课时,针对猜一猜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这些事例能够巧妙地体现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事例,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三、如何解决在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引入新课,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根据儿童的认知结构,调整了教材的认知结构。首先,认识直角。问:自己动手对折再对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再在投影仪上出示直角。接着,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画比直角小的角,学生能折出画比直角小的角那么自然就能折出或画出比直角大的角。这样做的好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种角的概念。因此,教师抓住分类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问题,就能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2、提问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属情况:
(1)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
(2)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
(3)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4)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3、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4、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4、课堂提问还要精问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1)提问的量要求少而精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 避免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提问的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注意的是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6、课堂提问要力求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首先,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其次,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次,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
四、教学有效提问也是艺术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其实,真正有效的提问还在于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关键的策略是,要让你的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教师在倾听。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
1、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
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需要学会容忍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至少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有效倾听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总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师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贰』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四年级学生敢于质疑和回顾反思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内曾说过:“知识不能仅依靠教师向学生进行传授,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叁』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些什么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些什么问题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教师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统一天下的局面,真正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当中体验数学。虽然在新课改影响下,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从主客观方面考虑,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重设计,轻实际。新课改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情境设计也很重视,但是往往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如《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段:
师:国庆节到了,老师去商场买新衣服,第一种4套共460元;第二种每套120元。哪种款式的衣服便宜?便宜多少元?
学生口答算式:120-140÷4
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算顺序;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学生是否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 的感觉呢?课后有的学生就说:“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的。看把衣服换成是“买铅笔”、“买乒乓球”等。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二是重灌输,轻启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和影响,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还不适应,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平时不善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他们认为只要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学习理论又浪费时间等。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单一”的授课模式。比如:“厘米的认识”一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讲到底的方法。首先讲述厘米的感念;接着讲述让学生机械地感受1厘米的长度,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量物体的长度;(从0刻度开始)。应该说,这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是不错的,全面的。但问题是教师满足于让知识由本身的嘴巴“流淌”出来,而不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参与、主动思索。学生纯属充当知识容器,消极地接受知识,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取消。
三是重教材,轻创新。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处理。多数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作为新课改之弄潮儿的当代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所以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生活中学数学。在教学中,要根据同年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不同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是创设故事情景。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对童话故事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创设学生周边的故事和童话故事,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一课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书本图画情境导入,让每个孩子在观察图中的各种动物和观察教室的各种摆设,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教者让学生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要求学生把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是创设游戏情景。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还没有明确,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则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创设生活情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情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学习数学。如在教《统计》一课,教材上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出示小干部选举数来进行统计。这一改变学生不仅觉得数学离自己生活更进了,而且也能切身体会,这样更能提高课堂的气氛。
二、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中的社会交往是学习交往,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整体要求。新课改的教学就是要求达到自主、合作、创新的目的。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这说明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要由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从始讲到终,要改变长期来单向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先引导学生举出几个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它们都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学生存疑或惑,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这样就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又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首先准备了几组形状一的三角形纸片,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协助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的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通过延伸对拼,移的图形的进行测量,计算验证。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仅学会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最终掌握新知识的特点与规律。既能使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又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积极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注重适时介入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 “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点自己的疑问?”、“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等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等习惯和能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摒弃传统理念,对教材内容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敢于处理、敢于创新,大胆的采用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一是营造和谐氛围,启迪创新意识。我国古代孔子提倡的“和乐”教育,就是营造和谐、愉快地学习环境。只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才能舒畅,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先出示两道商是3的口算题,再请学生编几道商是3的除法题。很快并准确的编出,接着让学生讨论:大家编的又快又准确,你有什么诀窍吗?这些算式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通过学生们发现了商不变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快乐,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造。
二是设置悬念,激发创造意识。好奇新是小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活动的心理基础,是激发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创造感。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时,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顺利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宜被发现,而且很容易产负迁移。所以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要求学生试除黑板上大小不等的数,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当学生试除感到困难时,就对学生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真的吗?” 学生的好奇心马上来了。一个争着起来说“48”“能”。“78”“能”。“1934”“不能”。“2313”“能”……。学生说的速度越来越快,数也越来越大,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或在练习本上演,结果验证老师的答案完全正确。老师怎么这么快作出判断呢?这就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满足学生流入出来的探索欲望。借助学生的探索热情,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揭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于是整节课使学生在自学、观察、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
三是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所以,我们在已有的笔试、日常观察等形式的基础上,要增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加深对数学的情感。如学生学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后,教材上安排了实践活动内容《超市购物》,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如班有一位从农村的来男生突然病了。为了关爱外地学生,号召全班学生伸出了温暖之手,开展了献爱心活动。假设全班学生共献爱心费54元。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用54元买什么好吃的去医院看望这位同学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1:买一些水果。如苹果、香蕉、鲜桂圆等。
生2:买一些酸奶等饮料。
生3:买饼干、蛋黄派等。
……
然后师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自己去调查一下有关苹果、香蕉、鲜桂圆、饼干等物品的单价,回校后向老师汇报一下有关物品的单价,并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最多可以买几样物品?最少可以买几样物品?分别花费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通过超市购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下逛超市,在超市购物的感受等等。这样的考查既考评了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又考评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评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如何把握好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尺寸,这是当今面临且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学习思考:
新课改以来,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教师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统一天下的局面,真正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当中体验数学。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出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正如柳州教科所的陈静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要有从新拿起《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的勇气。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不断地去学习,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不断地反思中努力提高。
『肆』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内曾说过:“知识不能仅依靠教师向学生进行传授,传授给学专生知识并不属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老子也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实践也证明了,离开了批判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批判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关注学生对最终答案的理解和记忆,很少注重对学生批评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是对教师和书本思维的一种复制,很少敢于对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质疑和批判,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对小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这种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质疑思维基础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
『伍』 小学数学课堂怎么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
『陆』 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 .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笔者从事低段教学多年,那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学生们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以一个共同学习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心理自由,从而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倾吐出来。同时,教师应该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能提出问题是多么勇敢的行为,让孩子质疑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和兴趣得到增强,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或提出一些新颖的设疑题,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产生疑团、形成悬念,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产生疑问。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条数轴:
0 1 2 3 4 ()() 6 7 8 ()10
先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巩固数的顺序,在学生顺利填出所空数字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2的前边是几?”学生们马上作出了回答。我紧接着把质疑的权力转交给了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你能结合这条数轴,试着提一个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的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4的前面是几?”“9的后面是几?”……他们一个个的照着样子说了起来。这时有个学生换了一个问法:“5的前面都有谁?”这一问不要紧,那些刚刚放下的小手又举了起来。“7的后面都有谁?”“6的前面有几个数字,后面又有几个数字?”……看着孩子们那带劲的样子,我耐心聆听,并积极调动全体学生对伙伴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提问,慢慢的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 “比1小的数是几?”“比9大的数是几?”“比4大比7小的数是几?”“数轴上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他们之间相差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是几?”“从左边数第二个数字比从右边数第二个数字少几?”……就这样,学生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孩子们在同学的相互启发下,积极提取着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提出问题可谓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入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四、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有多少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成功,使之共事同乐。
另外,质疑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三)、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柒』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一、在情境设计上,要淡化“新、奇、趣”,力求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情境创设成为许多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用尽心思地创设各式新颖的情境,情境创设的“形式化”严重,削弱了情境本该侧重的“数学化”,其效果反而不利于新知的教学。
案例(一):《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在应用巩固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开小火车”。这位老师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自己当“火车头”,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 ,并且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卡片上的口算题,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接着这样做。“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
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似乎参与率很高。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新颖有趣,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因而,尽管学生很认真地参与了,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
案例(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本案例中,教师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简洁而有趣,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这一情境的创设融趣味化和数学化于一体,实际价值很高。
所以,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既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能够紧扣教学内容,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过于追求“形式化”而忽略“数学化”的教学情境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必须摒弃。在创设情境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淡化情境的新、奇、趣,力求创设数学化的情境。
二、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思考感悟。
在数学教学中,必要的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是,现实中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圆柱的底面,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
生:两个。
请各小组的组长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长方形或正方形。
……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剪”的方式被固定了(沿高剪开),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学生心里不禁会问:假如沿着侧面任意一条线剪开,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缺少了。这个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进行了一回操作,按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并没有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这样的活动缺乏好奇心的驱使、缺少学生思维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质疑,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所以类似这样的活动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捌』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差,“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能质疑问难的学生几乎是凤毛麟角。大量的教师也缺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的这样一种意识,我想,这种缺乏学生主体积极活动的教学,长此以往,很难培养出一批既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下面试图就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质疑习惯,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贵知疑。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可以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运用了猜想与联想、比较与分类、判断和推理、分析与综合等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学会学习。养成质疑的习惯,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主动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领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有利于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数学教学中教师随时面临学生质疑带来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方能应付自如。同时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不断提高,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师在给予学生的同时获取得更多,从而造就一代勇于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师,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当他们具有质疑意识时,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1)把握导向。教师应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确信“学会质疑就是学会学习”,“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帮助学生克服“有疑问是由于自己脑子笨或没有认真听课”,“提问怕同学嘲笑”等思想顾虑,从而使学生解放思想,积极投入到人人争当质疑小能手的学习活动中。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源于他看到“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而产生疑问“为什么不从树上掉到天上去呢?”
(2)保持兴趣。面对学生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保持兴趣和耐心。不管学生提出的疑问有无多大的意义,距离教师备课本有多远。教师都要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不全盘否定,不随意打断学生的质疑,更不能简单了事地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你的提问没有多大意义”,让学生没有因质疑的不好而“坐不下去”。(这在培养质疑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
(3)及时评价。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而感到由衷高兴,应该默认个别学生“懂装不懂,无问找问”的质疑行为,要及时赞扬敢于质疑的学生,大力赞赏高质量的质疑,要及时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去探讨、欣赏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敷衍草率做答或躲闪回避,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认识:把“今天我向老师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衡量学习水平或努力程度的重要标准。
2、掌握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叫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问题可提。这说明学生即使有强烈的探索动机,如果不了解质疑的一般方法,还是不可能找出疑问,更不可能凭空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从常见的几种思维方法中得到启发,质疑的一般方法有:
(1)因果质疑。对于常见的计算法则、公式、性质要及时追根溯源,要习惯于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为什么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比较质疑。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中产生疑问。例如,课本面是长方形,篮球场也是长方形,课本面的四个角比篮球场的四个角小得多,怎么都是直角?
(3)类推质疑。从一些特殊、个别的规律或结论类推到一般情况中还能成立吗?以小能不能见大?以此可不可以类推到彼?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法则同样适应于多位数吗?比可以化简,为什么赛球时6:2不能说成3:1?
(4)逆推质疑。小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容易产生一种可逆心理。如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但是在数学学习中许多是不可逆的。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吗?30加上它的一半后,再减去一半还等于原来的数吗?
3、提供质疑时机,让学生便于质疑
首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矛盾发展中,找出新、旧知识的区别点,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思考,在学生思想上产生疑问。其次疑问应联系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疑问展开讨论、争辩,得出结论,就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又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可以说效果是理想的。因此教师要有意地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特别是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衔接转换处、联系过渡处、总结归纳处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质疑。平时要求学生随时有疑随时用文字或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以待合适的时机质疑。
4、形成质疑习惯,让学生乐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学生从一次次的质疑中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他们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愉快,从而树立质疑的信心,产生乐于质疑的情绪体验。这样长期积累,学生就形成了质疑习惯。当然,教师既要重视优生的质疑(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要特别鼓励差生的质疑,因为差生有自卑感,不懂一般也不敢发问,所以教师一定要防止在课堂上只把师生质疑谈话集中在少数优生身上而把大多数学生当作陪客的现象。这种以少数人的质疑、释疑替代多数人的迷惑不解的做法,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
『玖』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的错误资源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如何让孩子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让孩子准备改错本,将做错的题目集中在一起,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适当培养他们对错误进行科学分类。对待改错本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让改错本流于形式。错题是慢慢积累起来的,经常复习很有必要。2、找错、改错、知错的过程是孩子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是促进孩子学习能力快速提高的有效方法。让孩子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能促进孩子充分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在找错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分析,让他们明白为何出错,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化错误为正确。在孩子找到错误原因以后,要及时改错。先改正原题的错误,再辅以同类题目、变式题目的巩固与提高。3、为了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发挥“错误”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让能力比较强或者孩子之间就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错误产生的原因,制作成其他题型的题目,进行对比练习、强化训练,让孩子在辨析中既改正了错误,也提高了能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错误产生,除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故设的错误和不小心随机生成的错误之外,主要是来自学生随机生成的错误。在学生眼里,“差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而在一些教师眼中,也往往会认为学生的差错,是自己教学的不成功。在许多课堂里,我们老师往往满足于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而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因而也常常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教与学的错误”。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一、转变观念,让错误体现价值首先让学生明白,错误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自己的思维结果充分暴露,不要害怕,更不要以为呈现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耻辱,让学生知道呈现自己的错误供大家思考、解剖,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其次,作为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甚至是激励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与嘲笑学生,让其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乐趣。1、营造氛围,让错误不再可怕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时,努力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师要充分赏识学生个性,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体验、感悟、思考、质疑、探讨、表达。 课堂上,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等。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样,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2、赏识学生,让“差错”露出可贵 作为教师,要赏识学生,要善于倾听。只有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才能认真思考,并作出判断;只有赏识学生,接近学生,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善于发现差错,善于引导学生由差错发现真理,让差错不再可怕,而成为一种可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正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脉络,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 教师不仅要善于赏识、倾听,而且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赏识,学会倾听。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对于同学的差错能够正确的对待;让学生学会赏识,懂得差错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探究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掌握正确的方法,能边听边想,即时抓住错误,并在错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二、巧思妙用,让错误展示魅力教学的生成不是被动的,一次激烈地辩解、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资源。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资源开发意识,有意识地引导与挖掘,并且不断优化、活化这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有效再生资源。 当教学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错就错,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采用变异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拾』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提问
一、提出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提问随意,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封闭,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与完善性;提问脱离,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设计问题经验;提问单向,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没有充分考虑提问的整合及弹性。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怎样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二、有效提问的基石——精心预设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1、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巧妙地设立了三个问题:“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2、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3、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李老师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李老师先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然后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做到有序呢?”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促成了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并培养了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问的关键——遵守提问的原则
1、遵守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进入这种境界,就必须用好、用足启发性原则。使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生活中积累是厚实的,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让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充斥课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在刚才这节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李老师选择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时评价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如在李老师刚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