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五年级小学生阅读第一等学问答案

五年级小学生阅读第一等学问答案

发布时间:2021-01-16 22:35:3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练习五第六第七题和练习六第一第三第五题的题目是什么忘带数学书了,在线等,急!

练习五第六: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内彩灯(地面的容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m,宽55m,高20m,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7: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m,宽40cm,高80cm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1:(1)计算下面各长方体中朝我们的面(前面)的面积
一长:高2cm长4cm宽3cm 2长:高3cm长3cm宽2cm 3长:高2.5cm长2cm宽2cm
(2)计算各长方体的右侧面的面积
(3)计算各长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
3:光华街口装了一个新的铁皮邮箱,长50cm宽40cm高78cm。做这个邮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5: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望采纳!!!!!!!!!!

㈡ 2018年郭楼第一小学五年级获奖人数

三等奖百分比:1-12%-28%=60%
一等奖:50×12%=6(人)
二等奖:50×28%=14(人)
三等奖:50×60%=30(人)

㈢ 五年级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上周到图书馆借书情况如条形统计图.(1)第______天借书大于或等于70本

(1)第二、三、五天借书大于或等于70本;

(2)这一周平均每天借书的本数:
(65+70+77+50+90)÷5,
=352÷5,
≈70(本);
答:这一周平均每天借书70本.
故答案为:二、三、五.

㈣ 有关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的资料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kbjiaocai/xy5x/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kbjiaocai/xy5x/

㈤ 五年级第一学期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巧算(60道)

175-75÷25 68+35×13 725-(125+237)

(114+166)÷35 432÷(9×8) 189-60+40

三、简便计算。
216+305 25×32 47+236+64

6×(15×9) 402+359 43+78+122+257

25×(26×4) 25×44 354+(229+46)

(1)9.26-4.38-2.62

(2)9.26-(4.38+2.26)

(3)9.26-(4.38-2.74
(1)4.75-9.64+8.25-1.36

(2)14.529+(2.471-3)

(3)38.68-(4.7-2.32)
415-176-24 8.29+3.7+0.71+6.3

㈥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50道。要简单的,最好一看就能看出来

1.某股票周一的收盘价是20元,周二涨了 ,周三跌了110 。问:周三的收盘价是多少元?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2千米,小芳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比汽车每小时行的 少4千米。小芳骑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六年级去年有135人参加科技小组活动,今年参加的人数比去年增加 ,今年有多少人参加?

4.修一条8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5千米,再修多少千米就只剩全长的 ?

5. 装饰工人要在一座长方体的大厦的外墙顶部的四周和四个墙角装上彩灯线(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这大厦的外墙的长90m,宽55m,高20m,装饰工人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6“六一”儿童节前,全市的小学生代表用棱长3cm的正方体积木在广场中央搭起了一面长6m,高2.7m,厚6cm的奥运心愿墙,算一算这面墙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7学校要粉刷新教室。已知教室的长是8m,宽是6m,高是3m,扣除门窗的面积是11.4m2。如果每平方米要花4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多少元?

8. 一个金鱼缸的底面棱长都是8cm,装有6cm深的水,放入一块珊瑚石后水面上升到7cm,这块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9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高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10 一块长方形铁皮(如右图),从四个角
各切掉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然后做
成盒子。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
它的容积有多少?

11.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dm、宽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dm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

12小红和爸爸现在的年龄的和是34岁,3年后爸爸比小明大24岁。今年小红和爸爸和多少岁?

13. 某服装厂2月份生产运动服4500套,比1月份少10%,1月份生产运动服多少套?

14今年教师节,江海市教育局表彰的优秀教师比去年增加了50名,比去年增加了 。去年教育局表彰了多少名优秀教师?

15永红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生物组的有35人,参加微机组的人数是生物组的 ,又是美术组的 。美术组有多少人?

16 南山镇今年计划造林200公顷,结果上半年造林124公顷,下半年造林100公顷,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比计划超额百分之几?
23.一台电脑原价8000元,现价6000元,降价了百分之几?

17一条公路,第一个月修了全长的 ,第二个月修了6千米,还剩37.5%没有修。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18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已经行了72千米,还剩下全程的62.5%,这辆汽车行到乙城还需要多少千米?

19庆丰商店运来桔子和梨1620千克,运来的梨是桔子的80%,运来桔子和梨各多少千克?

20. 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17 ,第二天修了第一天的32 倍,第三天修的是第二天的43 倍,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21运输队运一批面粉,第一次运走全部的 ,第二次运走全部的 ,二次共运了45吨。这批面粉共有多少吨?

22 ①《安徒生童话》原价24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4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几分之几?
②《安徒生童话》原价24元,现价比原来降低了 ,现在的售价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
③《安徒生童话》现价比原来降低了 ,原来的售价比现在高4元,原来的售价是多少元?

23 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个月修了全长的 ,第二个月修了全长的 ,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修12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2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2. 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合做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完成任务时,乙给甲87个零件,两人零件的个数相等。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25 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7小时相遇后,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6千米,两车的速度比是5:6,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6.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12天可以完成。如果要甲队先做6天,乙队接着做8天,只能完成全部工作的 。这项工程由乙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27. 一根圆柱形水管,外直径是32厘米,管壁厚1厘米,水在管内的流速是每秒4.5米。这根水管每秒钟能流出多少千克水?(1立方厘米水重1克)

28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29 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30甲、乙两个圆柱体容器,底面积比为5:3,甲容器水深20厘米,乙容器水深10厘米。再往两个容器中注入同样多的水,使得两个容器中的水深相等。这时水深多少厘米

31. A、B两地相距207千米,甲、乙两车8:00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速度分别为60千米/小时,54千米/小时,丙车8:30从B地出发到A地,速度为48千米/小时。丙车与甲、乙两车距离相等时是几点几分?

33.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30厘米,如果它的宽增加1/5,长减少1/8,就得到一个相同周长的新长方形。求原长方形的面积。
34、 某小学五年级有三个班,一班和二班人数相等,三班的人数占全年级

35、有一篮子鸡蛋拿出了总数的 还多10个,这时篮子里剩下的比拿走的还多10个。问:原来篮里有多少个鸡蛋?

36、一艘客轮从甲港开出途中到乙港有 的乘客离船又有45人上船,这时穿上的乘客人数相当于从甲港开出时的 。问:这时有多少乘客?

37、一批铅笔分别给甲乙丙三人,分给甲 分给乙 ,分给丙的数量是分给甲、乙二人数量差的2倍,这时还剩下11支铅笔。问:甲分到几支铅笔?

38、袋里若干个球,其中红球占 ,后来又往袋里放了6个红球

39、四只小猴子吃桃,第一支小猴吃的是另外三只吃的总数的 第二 少个桃?

40、某工厂有三个车间第一车间的人数是第二、三车间人数和的 第二车间的人数是第一、三车间人数和的 ,第三车间有105人,求该厂工人总数。

41、 学校举行一次数学讲座,听众中每两个人中有一个六年级学生,每四人中有一个五年级学生,每六个人中有一个四年级学生,还有五位是老师。问:共有多少听众?

42、操场上有108名同学在锻炼身体,其中女生占 ,后来又来了几名

43、五年级二班参加合唱团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后来又有1人参 :五年级二班有多少学生?

44、某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 后来又调来30名女工这时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2倍。问:现在厂里共有多少工人?

45、某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有324人,五年级中男生占 六年级
一条路已修800米,剩下比已修少 ,剩下多少米?

46、一个养兔厂养白兔100只,黑兔是白兔的 ,灰兔又占黑兔的 ,灰兔多少只?

47、某工地有640吨水泥,第一次用去总数的 ,第二次用去余下的 ,两次共用去水泥多少吨?

48、有两根绳子,第一根占第二根的 ,若第二根剪去2米,两根就一样长。原来两根各长多少米?

49、商店运来苹果 吨,比运来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50、某车间有52名工人,后来又调进4名女工,这时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原有女工多少人?

㈦ 五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白鹭》未删减的原文。急!在线等!

只有等到有四川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阅读四年级上册》这本书的人看到你这个问题后才能回答。

㈧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五年级

一.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
(1)诗歌
(2)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
(4)剧本
(5)说明文
(6)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4内容是什么: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5.文章怎么样: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6.作者怎么样: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7.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记叙文开头作用:
(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中间段落: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8.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它本身的作用;
(二)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10.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2.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文表达方式
(1).叙述:就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2).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3).议论:就是讲述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已的感情。
(5).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记叙文
1.6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好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三人称叙述事情。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结构层次
记叙文的顺序、线索、题材特点
4.顺序
顺序、倒叙、插叙
5.景色特点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
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展现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现人物性格
为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

一、 整体阅读,把握中心
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

(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

(一)理解型试题
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
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

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

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

2.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
一是结构复杂;
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句、总括句、过渡句等。
三是使用修辞手法;
四是信息量比较大;
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
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从近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其主要考查的要点为:
第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题的实质是以信息加工为主要任务。
其主要解题方法有三类:

1.蚌中取珠。即答案是原文中的原句,你只要细心搜寻,将这个"原生态"的句子从文章中摘出来即可。

2.沙里淘金。 有的答案散落在文章里,需要我们在锁定阅读区间之后,从中筛选择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紧缩、摘引、加工组合

3.百花酿蜜。 在文章中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进行加工时,或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内容比较晦涩的语句,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后,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答时应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故而答题以前应先分清类型,区分主次,权衡轻重,或筛选引用,或摘引紧缩,或添加补充,或转化整理,要因题而异,根据字数要求及文本信息量而定。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
所谓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
"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
"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
"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三、 抓住重点,限字表述
得到答案后不可以急于动笔,要再次注意题干要求(尤其是字数方面的要求),拟好草稿,做到文通字顺,对没有字数要求的要适当多写一些相关信息,且将重要的内容前置。另外,誊写时还要力求做到字迹美观,书写工整。

(一)、词语理解
1、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
2.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3.从代词的上句开窍
4.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5.从释句处开窍
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句子理解
4、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5、从相邻句开窍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构部分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总在文章中起着一定作用。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唏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飞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起点染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三、根据具体内容
6、从核心词句开窍
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基本能力要求,那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这是基本的常用题型。解答这类题目办法多种多样,如果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关键词句,或称核心词句,也就是体现文段(或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准确省力。
7、从设问法开窍
寻找核心词句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有效办法,但是有些文章,有些语段,没有现成的中心句,找不到核心词,怎么办?那就采用设问法,给自己提问,然后结合原文来回答,一般说来如果语段是说明文,则问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如果有多个对象,则问相同点是什么、相异点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问记叙对象是谁,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如果是议论文,则问主张或反对什么,证明一个什么道理。设问法也是一种准确概括的方法,而概括的基本原则就: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8、从本句的修饰语开窍
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就是要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句是重要的语言单位;由句组成段,进而组成文章,所谓句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作用较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意在言外的句子等等。确切地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因此我们应通过深入领会体察,抓其结构,解其主旨,品其意味,知其作用,真正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窍门之一就是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1.确定文章体裁
2.了解记叙文六要素
3.找到主题句
4.了解文章内容
5.材料组织特点
6.划分文章层次
7.线索及作用
8.文章所运用的手法
9.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
10.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事件引出开篇,然后过渡到中间具体事件
11.内容:点名文章中心 揭示主旨 引发思考 结构
:总领全文 升华文章

抄自己的应该不算抄吧,望lz多给点分 ,偶实在没分了

㈨ 小学五年级奥数a版第二周等差数列举一反三1怎么解

你提的问题也要上题目大家才可以帮你啊,谁身边带着一堆工具书备查?知道什么什么地区考试题目、什么什么书第几页、某某人奥数题目第几页、什么什么地区名校课题软件等等,出题前想想别人怎么帮,除了出脑子帮你想题目,难道还要花钱买书来帮你答题?上个照片或图片不会?或者问题出清楚点不行?

阅读全文

与五年级小学生阅读第一等学问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