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曾经有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在我国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研究和认识: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不敢提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是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学生问得好还好,问得不好,便是“讽刺挖苦”“一顿臭骂”。这样,学生还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从内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有时候他们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谬,也不要随意批评或是流露出失望谴责的动作表情,而要表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鼓励他们下次问得更好。而事实上,孩子们许多看似幼稚的问题并非没有价值,相反是值得科学研究的,说不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为什么”中就隐藏着明天的爱迪生和牛顿呢!因此,我们要杜绝在语言、神态、行动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议一议,大胆去猜、去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想:长方体的每个面是否都是长方形呢?正方体的12条棱是否都相等呢?…… 学生会大胆质疑,于是教师又马上组织了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很快就否定和肯定了刚才的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引导、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长方形纸张。折出它的1/2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大小。当学生比出大小后,教师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纸张的1/2,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呢?”师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形纸张再进行比较,得出:每人拿的长方形纸张大小不一,单位“1”就不相等,所以1/2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有的学生对一些知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该怎么问,所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一般有:
(一)发挥教材作用,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或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蕴含着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
(二)从课题切入,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收集到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对于百分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
(三)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例题 1)
该教师没有急于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检验哪种正确。学生想到了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得出结果,于是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验证,结果得出了第一种方法正确。由于大家是一起验证的,所以对这个结论都赞同,可教师发现有的学生脸上还有一些困惑,于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问:“为什么最后一项是25,在括号里却成了1?”这位学生问到了本题的关键。经过讨论,终于使这部分学生明白了25可以看成25×1,表示1个25,所以括号里必须是1,不是25。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仅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改变评价方式,是提高问题质量的有效引领。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更能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改变评价方式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当学生敢于提问题后,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评价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好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公历每年总是12个月,而农历有的年份是13个月。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总天数不变为什么月数不一样。这个问题提的真棒,很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对问题提的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抓住疑点,让大家进行辨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求知欲望高,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深刻,而且逐步学会提问。
教师还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如当学生提出的一个好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同学提的问题为什么好,好在哪儿。还可在班中评选“数学提问小能手”等,树立榜样,并让善于提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使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使自己的问题能提在关键处,提在点子上。从而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五、带问题走出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过去教学,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课堂,去作开放式的探究。如特级教师钟麒生上的一节课《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就体现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开放的学习活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后,再引导学生说几个分数并比较大小:当学生说出几个假分数时老师疑惑了,“有这样的分数吗?它表示什么呢?”当大部分学生都疑惑或认为没有这样的分数时,老师又说:“有这样的分数,那么它表示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虽然假分数在不久后就要学到,但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主动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我们教师长期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⑵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1.调动兴趣,乐于倾听
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诱发学生主动倾听的兴趣。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事实上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上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乐意倾听。
其次是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想法使相对枯燥的教学问题变得生动而有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猜谜语、听儿歌、听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课堂,将一道题目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具,课前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更有利于创设逼真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倾听。
2.细化训练,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需要我们细化训练,使其学会倾听。小学生通常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而且有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认真倾听。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细化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要学会倾听,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静,这是倾听的前提条件,还要强化听的意识。新接到一个班级,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会告诉学生: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班级中,我对学生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在听课过程中,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随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问到底,勇敢表述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⑶ 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如何对话
随着我国来教育改革的源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小学数学课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对话中与学生达成共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因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进行分析,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价值。
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
在教新内容之前,我都让学生预习新知识,通过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圆的侧面的面积后,老师问:我们做学问,必须诚实,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⑸ 小学数学中有效对话,什么是高效课堂,有效对话与高效课堂的关系等等
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为: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小学语文课堂可以采用尝试自学(在教师的激励与指导下,主动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自主阅读,扫除阅读障碍。)、展示梳理(交流阅读心得,掌握学情;提出难点、疑点,引领学生再次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精心预设活动,师生、生生、生本的有效对话,完成对难点、疑点、兴趣点体验、感悟与理解,披文入情。)、拓展运用(师生合作,梳理学法;适度拓展,综合运用。)四个环节;情境导航,尝试自读、个性体验,合作分享;重点引领,互动悟法阅读深化;巩固反馈,拓展提升
⑹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用来表达其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只有会听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教学中注意剖析学生语言表达上的缺陷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语言表达上的缺陷或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辨明陈述中的错误,找出原因,从中吸取教训,这对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正面的指导诚然十分重要,但反面的教训有时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语言陈述中的缺陷或错误,若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或代替学生做正确的陈述,而不注意对其错误进行认真地剖析,引导他们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源,这种做法简单省事,但学生得益甚微。
二、培养学生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第一,我告诉学生“听”是有样子的。如同学发言时,你应身体微侧,注视发言人,不乱看,不乱动,更重要的是听要有反应的,要善于在倾听中发现对方的闪光点。第二,及时表扬,激发学生“听”的兴趣。第三,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听”的意识。有趣的故事总是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所以,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家听故事,听广告,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说说讲讲。第四,把握机会,在数学课堂上安排有效的训练。例如,48÷5=__,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并明确告诉他们待会汇报时,发言代表要说出你们组的各种解法,这样要求后,学生必定会提高听、记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数学课对于学生而言总是很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就没有积极性,不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也不想发言。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说,老师可以抓住数学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2.鼓励学生,让他们“敢”说。在学生有了“想”说的欲望后,并不代表他们敢面向所有人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此,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敢”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老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全班同学都是一个整体,让他们觉得不论是谁说错了,就好像是自己说错了一样,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从而让他们意识到不能嘲笑自己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另外,老师也不要总是要求学生说的答案都必须完全正确,尽量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更加地自信,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
3.领悟数学语言的精妙,让学生“能”说。上面也说到了数学语言的精妙在于准确、严密、简明,因此学生在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时首先应该抓住的就是其准确的特点。虽然说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必须一点都不能错,但是还是应尽量地避免错误,也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就要从计算能力开始培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经历肯想愿说,敢想敢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农村数学课堂扎实有效,对于我们农村数学教师而言还任重而道远。
⑺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针对教学中学生很少提问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不能走出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就势必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有机会提问,或怕引来老师的责难和嘲讽而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相反,如果教师能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零距离地和他们互动交流,学生就会消除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为教师和同学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余1836字)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模式去解决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认识一个矛盾,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我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因而可求总数:20÷=100。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针对教学中学生很少提问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不能走出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就势必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有机会提问,或怕引来老师的责难和嘲讽而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相反,如果教师能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零距离地和他们互动交流,学生就会消除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为教师和同学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余1836字)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模式去解决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认识一个矛盾,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我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因而可求总数:20÷=100。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⑻ 小学数学课堂中怎么训练说
数学课堂中说的训练
数学课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逐渐减弱,有的孩子明明想说话,却很少开口,即使碰到困难更是不张口,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摇头、点头来表达意思,很少直接开口回答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发言环境,不让学生有心理压力,激发他们想说、敢说、有话可说,有机会可说,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
一、 亲近孩子,让他们敢于说话。
敢说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给孩子创造一个说话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就能树立信心。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时,我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说错了我不采取批评、斥责等做法,学生说对了却及时表扬;同时还注意防止有些学生彼此之间的嘲笑现象,因此,在指名发言时,常用鼓励性语言,如“慢慢说,不要急”,“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说的有什么不同,好吗”,回答对了表扬,回答错了也表扬。
2、创设竞争的课堂氛围。在教学时,我抓住儿童好胜的特点,在组织评论时,经常加上鼓动性的语言,如“看谁回答得最好”,“看谁说得更完整”等,使学生为了想得快,说得好,而积极思维,不甘示弱,并且积极举手发言。采取同组对说、指名说、四人小组说等各种方式,比一比谁说得最棒、谁说得最生动、最完整。这样反反复复让学生说,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使他们说理清楚,语言规范。
3、尝试成功,让他们抬起头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组织好语言,以便一次说对。还有较难的问题,让优秀生说,难度低点请中下生说,不想说的则在中间说。这样分层训练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致调动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我发现本来不敢说,不想说的同学也举起高高的双手说:“我来,我来……”同样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提高。
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乐说。
乐说,就是要让学生感到言之有悦,言之有趣。我的具体做法是:
1、在情境中练说。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开始创设了找苹果的一半的情境,然后要求说说谁能找到苹果的一半,应怎样分?学生情绪高涨,欲欲欲试。如果此时引发练说,要求说准确、说规范的话,那效果肯定是极佳的。
2、有重点地练说。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学生说清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我总是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强调书上的说,还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的情绪,产生一种力求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究事物内部规律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不畏艰难,知难而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让学生乐说。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上,我尽量多想办法,多问为什么?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媒体课件演示,直观的演示大大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抓住图形间的转换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说出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让全班交流说一说,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训练,让学生善说
善说是一个技巧问题,也是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由于数学有不同于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独特的语言特征:简洁、抽象、严密、准确。因此要求我们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简洁明了,语言不拖沓,用词讲究准确。
1、语言规范。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2、说有顺序。在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同时,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教师语言要具有准确性、示范性,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
3、说到点上。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语言转变成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或图象。因此,学生的说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引”要有的放矢,“说”才能抓住关键,才能说到点子上。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应引导他们抓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个关键,才得到“商不变”这个结论。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乐说、善想善说的过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⑼ 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师生互动交流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进程。对话教学就是重视师生之间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对话教学的途径,以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要积极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开展对话教学,积极实现师生的课堂教学互动,让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
(一)对话教学的实际含义对话教学就是指教学主体之间借助有意义的话题来进行交流对话,并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探究教学的难点和问题,师生彼此之间互相展现自己和倾听对方的心神,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话教学具有三层含义:(1)对话教学是教师、书本和学生三方之间平等交流的体现。(2)对话只是一种教学途径,并不是为了热闹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共同交流才是本体。(3)师生感情环境的建立,能够让学生更加信赖教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智慧。
(二)开展对话教学的步骤根据场论理论来看,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和书本三方之间是独立和平等的“对话源”,三方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了解,从而在三方之间形成“对话流”。再通过“对话流”之间的交互碰撞,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对话场”。对话教学可以被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的“对话流”可以分为“教师与文本”和“学生与文本”。教师通过分析文本来创设对话问题和情境,学生通过文本则吸收一定经验,为与教师对话做准备。2.教学中的能量转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流”开始互相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对话场。在对话的过程中每个对话源都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学生因为对话会获得新的知识和思维发展方向;文本得到了全新的解释;教师通过对话则体现出自身的主导性。3.课后拓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与更多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对话场”将由课堂文本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当中。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教学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并不是教师向学生“施舍”或“给予”什么东西,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精神的教学过程。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愿意放下身份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使得教师难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这就让教学过度忠诚科学而违背了学生的学习理念,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权利,但是忘却了教学的实际意义。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师生之间是一种情感上的默契,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并不只是教师的“单独演唱”。而教师、学生与书本三方之间的交流对话则是教师生活状态的最好体现。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化发展。在没有教师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将会放得更开,很多大胆的想法都能表达出来。学生会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对问题将会有新的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能让“对话流”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形成更有广度的“对话场”。学生在充分智慧火花的环境中,不仅能够收获对知识的新理解,还能够享受平等公平的交流过程,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心灵交流。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再封闭,而是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思考范围,敢于表达、展现、质疑和探寻。这种学习方式更利于知识的吸收与发挥。
(三)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对话教学模式来说,教师与教学文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教学文本带有编辑者的主要意图和教学思想,教师在认真专业教学文本的同时,也是在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情感和教学内涵,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由于网络快餐文化的膨胀化发展,在网络上随意下载和拼凑教案的情况已非常正常化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不能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化的理解,精彩高效的教学又从哪里谈起呢?因此,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遵循当前的教学进展和状态,让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的进程。
(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材文本是不会自己说话的,但是文本是具有一定思想的,文本当中的知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组合形成的,对学生传授知识、扩展思维和培养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想要正确地被表达出来就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吸收更多的文本知识和了解更多的疑问,文本真正的教学价值才能够被体现出来。学生通过本文知识的启发能够对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也就是说无需在教师的监督下就能够进行学习,其本质就是挖掘出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与深入对话,不仅能够挖掘知识更深层次的理念,还能够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话教学只是一种教学途径,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传递知识和吸收知识的方式。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让小学数学教学符合了现代化教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