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典诵读课怎样上才会有意思啊
我看过老师指导学生读经典:
1.家长和孩子共同读、共同学习;
2.男生和女生轮流各读一段;
3.点名个别诵读;
4.点名上台循环背诵。
不知能否帮到您,希望对您有用!
Ⅱ 如何结合具体内容开展小学经典诵读
一、我们的思考:正确定位目标
我校是XXX实验小学,是全国知名的国际象棋示范学校,多年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深入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这所百年老校更具魅力?我们想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吟诵品析经典诗文,可以逐步丰厚校园中的人文底蕴色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2006年11月,在x老师的关心下,我校正式成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从此,学校的“经典诵读工程”有机地融入了新课改实践,走上了正常有序的轨道,学校兴起了经典诵读的热潮。
怎样大力推进经典诵读工程,我们首先考虑了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位问题,如何使活动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我们思考的层面有两点:
1、“有所知”,即属于了解的层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而经典诗文就是我们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典,了解古文化的丰厚博大,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汲取智慧,快乐健康地成长。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获。
通过经典诵读工程,我们想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教学的效益。
(1)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综合能力。经典诵读是结合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开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
(2)拓宽知识面,促进知识的积累。语文学习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大量的古诗文经典诵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3)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学生人格的成长,是在一种陶冶、熏陶、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经典诗文往往都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让学生琅琅上口,濡染于心,是一种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二、我们的实践:扎实开展研究
(一)前提:切实有效的措施
作为经典文化诵读工程,要想深入的开展,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加以保障,那么这项工程是难以长期实施下去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学校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
由校长室、教导处和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领导机构。校长室主要负责活动的总策划,教导处具体负责诵读内容的安排,指导活动的开展,骨干教师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参与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检测活动。
2、保证诵读时间
为了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我们每周从综合实践活动中抽出一节,作为诗文品读赏析课,尽量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
3、确立品读内容
品读内容以经典唐诗为主,包括《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华诗文学习》、《小学对课》、歌谣、成语、谚语、名言、经典名著等。上个学期教导处确立了每个年级必备古诗词的目录,作为每周一诗诵读的依据,并且下发了每个年级经典名著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
4、加强教师培训
在进行诗文诵读这项工程时,我们始终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我们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整个学校的工作计划以及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对工作进行强化。只要有经典诗文诵读的活动,我们总是尽可能地安排更多的老师去参加,要求培训的老师回校后对学校老师进行“二轮培训”。去年暑假,我们学校的王筱雁老师参加了在上海建平实验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11月我们学校的xx等4位青年老师又参加了在浙江义乌举行的全国第二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研讨会,其中xxx老师上的《西江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今年暑假又有xxx等两位青年老师参加了经典诵读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她们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观摩了各地的经验,回来后,xxx、xx、xxx老师分别为全体老师做了《让经典诗文润泽孩子的生命》讲座和《青松》《两小儿辩日》等示范课,大家受益匪浅。每学期,我们都安排观摩活动,组织理论学习,我们还在我们学校的网站上开辟出一个专栏,供教师讨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文章。
5、添置设施设备
如何使经典诵读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我们在教学设备上也进行了考虑。一是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我们每个学生都配发了教材,尽量做到循序渐进,依次提升,螺旋形的发展。二是音像设施,我们配备了录音磁带、古诗文的VCD等,引导教师利用。
(二)深入:丰富多彩的活动
“经典诵读”是一项新教育实验,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我校十分重视开展这项活动,校长亲任组长,确立课题《诵读赏析经典唐诗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成立课题组,以“经典诵读工程”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将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结合起来进行广泛研究。具体开展的活动有:
(1)古诗音乐欣赏活动。学校选择不同的古诗文音乐精心制作了上下课铃声,每天中午也安排播放15分钟左右的古诗新唱音乐,每月更换一次,让学生始终浸润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新蕾电视台,让学生主持、播音,内容为经典诗文朗诵、赏析及诗人创作的趣闻等。
(2)开辟“诗文角”活动。为了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我们班班开辟了“诗文角”,开展每周一诗活动。诗文都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并由学生轮流提供。每天早读课、放学前,都由班中的小骨干领着大家读一读、背一背,每天花的是几分钟的时间,但日常月久的积累,却可以让学生在品读欣赏经典诗文中获得益处。
(3)校本课程活动。由于学校确立了经典诵读的课题,现在,许多班级都把这一内容作为班级的校本课程内容,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欣赏、分析优秀经典诗文,促进学生理解经典诗文的主题、意境、思想感情、语言艺术、写作方法等,以达到训练学生语言,积淀学生情感的目的。
(4)亲子共读活动。借助家长的力量,我们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朗诵经典诗文给予支持,让他们督促自己的孩子朗读、背诵经典唐诗,在家里营造浓厚的经典诗文的学习氛围。
(5)各种竞赛展示活动。
A召开“中华古诗文诵读”主题队会。每周班队会时,总会有几个班级不忘中华古诗文诵读,开展赛诗会、诗文擂台赛、古诗接龙等活动。
B举行“展示会”。上个学期,我们改变一成不变的家长会模式,向家长展示了经典诗文活动开展情况。这既是向家长汇报学习,也是展示才艺的机会。展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们用各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经典诵读情况。
C学生竞赛。每个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不同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方面的竞赛。比如我们开展了庆六一经典诗文黑板报比赛、暑期经典诗文小报大赛、诗配画设计比赛等等,每个学期全辅导区学生参加的亲近母语比赛也是多年的惯例。
三、我们的成效与困惑
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
——学生的背诗篇数得到了增加。
——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恰到好处运用诗句、诗文,妙笔之处不胜枚举。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学生不仅普通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也得到增强。
——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优化。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反应机敏、口齿伶俐的小节目主持人,一些原来性格忸怩的同学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如我们学校的孟琳同学,获得了无锡市小学生小主持人大赛金奖。
当然,除了这些有形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了丰厚。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尽管有的学生对所背的诗文不甚理解,但是这些名篇佳作牢牢刻在记忆深处,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品位。
当然,我们现在面临的困惑也有好多,迫切希望解决的是:
1、古诗文指导的形式如何切实有效?课堂教学怎样指导,跟各个学科如何有效结合与渗透?这些目前还是研究的薄弱地带。
2、经典诵读活动怎样和目前繁重的课业负担巧妙结合,如何使课程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
的确,当古老的中国大踏步进入信息时代,孩子们在网络世界里纵横驰骋的时候,他们是否还需要诵读经典?当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艰难喘息的时候,他们是否还能够诵读经典?当然,答案是肯定的。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他们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老师需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就是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的经典诵读有机地融入新课改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为孩子们的一生发展打下厚实的文化基础.
Ⅲ 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读经热”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诗词诵读的互版相结合,虽然在一定权程度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存在着教学效率低、国学经典诗词诵读内容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脱节等情况。众所周知,发挥国学经典诗词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国学经典诗词诵读才不会流于形式。
Ⅳ 如何解决经典诵读进课堂所产生的问题
较之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的十四条精辟论述,我更认同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的观点:“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在饱受战火之乱而导致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大门上悬挂着一条字幅: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位智者之口,然而,我知道它是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曾经读到过韩少功的一段话:“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功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惟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
为什么那篇捍卫母语的《最后一课》能令所有读过它的人潸然泪下?为什么余光中的《哀中文之式微》会令炎黄的后代子孙伤痛?
因为文化和历史是以语言的形象活在我们心里的。
“在疑惑不安的岁月里,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的祖国命运的日子里,能给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这是踟躇巴黎街头孤独无助的屠格涅夫滴下的泪,而只有自己祖国的语言能慰藉他那颗漂泊的心。
相比于屠格涅夫对自己祖国语言的虔诚,我们真的应该感到惭愧呀!曾经一度竟有那么多中国人自己呐喊着要“去汉字化”,甚至包括我所崇敬的鲁迅、陈独秀等等文化巨擘们都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罪魁祸首。鲁迅在《致许寿裳》中说:“汉字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必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中国古书,页页害人。” 每次读到那一代文化人的此类文字,我就惊恐不安,同时又多么庆幸汉字终没有被“拉丁化”。据文字学家之言,四大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字,只有我们的汉字还幸存于世,成为当今唯一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只有我们的汉字所负载的古老的文明信息能为当今的世人读懂。
所以,当西方的那些有识之士发现中国人丢弃了自己的国粹时,不约而同地疾呼要守护中国传统文化。欧文•白壁德在《白壁德中西人文教育说》一文中疾笔:“中国人之文艺复兴运动,绝对不可以忽略道德,不可盲目从今日欧西流行之说。”他认为中国“同时必须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明之精魂也。”尼采在潜心研读了《道德经》之后,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可是,时至今日,汉字的主要功能似乎也仅仅只是被当作一种寻常的书写符号而已,她那属于我们本民族所特有的灵魂内容似乎已经被遗忘了。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仅不读《论语》《老子》《庄子》,连唐诗宋词也没有读过几首。我们的孩子从会说话就开始接受外语熏陶,母语只是作为日常对话的口语交际而已,似乎只要识得几个汉字字形会说日常的中国话就完成了母语习得的课业了。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英语科也成了必考科目,中高年级的英语跟母语的课时是一样多。到了中学,外语就更加成了强势学科而高居霸主之位。有些学校每天的早读都是以背诵英语单词为主,凡读书的时间都让位给了英语。再加上科目日渐增多,天质稍好的孩子还被各种课后的奥数班、奥英班,母语习得空间越来越小。小学毕业生没有背诵多少名家名篇没关系,而没有记下一两千个英文单词却不行。
因此,从保护我们的文化使命而言,经典诵读应该进入我们的课堂。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国粹外,还有什么是我们能引以为豪的传统?当我们发现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正被或已经被丢失得所剩无几时,作为以传承和发展文明为使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该尽什么职能?
《中庸》的开篇之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告诉我们遵循人的本性发展原则而进行教化就是“道”。子思在《中庸》里还引述了孔子的一个重要观点:“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就是说,践道者要以人为本。现在许多重要的教育难题没有被解决,实乃走着一条“远人”之道。
就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之道乃至一个民族的发展之道来看,小学阶段如果得不到本民族语言的源泉浸润,汲取的是他民族潺潺溪流中的几朵浪花,似乎绚烂,可终难开出今后人生的活水之渠。任何文化的特性都以语言为展示形式。我们要认识一种文化的途径只能从语言开始,而保护语言其实就是在保护文化,可见,语言是文化不可替代的基因。属于我们民族语言的基因无一例外都浓缩在历代的典籍里。诸子百家的哲思,史实典律的精明,诗词歌赋的飘逸,政论的严谨,人情的练达,世风的讽喻,那些祖辈留下的华章哪一个文字不值得我们潜心研习呢??比如《老子》才五千字左右,可是文辞优美,思接千古,理尽终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充满汉语音律美饱含哲理美的语言,后世的文字有多少能及得上呢?再比如《庄子》,不说这本书思想之渊博,单就书中的200多个寓言故事,单是作者绮丽的文风,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俊俏幽默而精彩纷呈的语言,已足为后世惊叹。我们后来所读到的有关人心世道的说理文章,已难以见到这样集文辞优美,丰富的想像力和瑰丽的意象于一体的范本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成语、典故和精辟的哲理格言,大多数出自先秦文学和唐宋诗词中。而这些内容,当我们的人生过了青少年时代再来读,就只能欣赏,过眼即忘,很难把其中的字字珠玑变为自己的文字,化解的力道也就弱了。近代之前的语文教育,正是因为洞悉语言习得所必遵之道,故而把这些最有价值的文字让学子们在幼小时期就开始记忆。试看,那些杰出的文化之士,哪一个不是脱得了经典的熏习呢?试想,认为“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写在“坟”的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的鲁迅先生如果不是仰仗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少年时代打下的文言童子功,鲁迅能以文字立言而彪榜史册吗?
再说,单从语文教学的规律而言,其一,人人皆知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不是靠一个老师把课文讲透就能提高的,唯一的一条途径就是阅读;其二,语言的习得并不都是以当下的实用为目的,更多的是为未来的“调用”作储备粮,整个小学阶段的语言训练应该以积累为重,以输入为主;写作、输出应该押后到高年级以及中学段。目的是节约大量时间实现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和积累目标,让孩子的内存饱满,以消弥将来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蹇促状。因此,经典诵读训练应该是人生12岁之前的重要课业;其三,并不是所有书中的文字都能成为我们精神的内核组织。在出版业突飞猛进、各种文字漫天雪舞的今天,我们有限的人生自当要区分哪些是娱乐消遣的读物,哪些是要咀嚼消化的经典;其四,我们现在过于倚重语文课本,总认为把几篇课文穷通后就能提高读写能力。其实,就算把十二册语文书背诵得滚瓜烂熟,对每篇课文的解读再精准,没有经典的熏陶,没有大量自主的阅读,语文素养的提升依然是微乎其微的。就自主阅读的动力而言,只有在孩子突破一定的识字量,记忆中装下了一定的文化因子,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诱因。
我们现在把人生记忆最珍贵的黄金期耗在了几个外文单词上,把自己母语的精华弃之若敝履,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栅栏边鹦鹉学舌。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语言学习是不合乎学习之道的。最令人扼腕的是,由于错过了诵读的蒙学期,一代代的中国人读不动自己的经典文籍了。儿童期的濡染是人生最关键的教育过程。这个时期接受的如果只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单词”训练,而错过了对典范篇章的记忆训练,是个极大的损失。不由得令人想起诗人余光中的反问:当你的情人已经改名为玛利亚时,你如何叫她读懂你的《菩萨蛮》?
因此,从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而言,经典诵读进入语文课堂十分必要,并且是宜早不宜迟。
经典,是先贤者赠与我们的隐形翅膀。而只有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接受经典的熏习,才有将来的羽羽丰满。因为等我们恍然醒悟时,我们的翅膀已经经脉僵硬,不复生长的活力,吸纳之力微弱,再生之功尽失。“书到今生读已迟”是古人的追悔,何尝不是对后人的警示呢?
所幸,越来越多的有心人认识到经典的不可替代,把经典诵读当作学生的必修课业来抓。城乡的不少社区里都开设了读经典的班级,许多学校也开设了诵读课。事实证明,在如今的学生作业中,诵读是学生最轻松的作业。不要求像古人那样非得鸿篇巨幅地死背,以集体为单位,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没有限量,没有特别硬性的考核,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每天几句,集腋成裘。背下几万字的经典文字,为学生今后自能翻阅更多的经典提供资力。
就目前的教育实情分析,推广经典诵读的重责只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首先,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极难开展经典诵读课的,部分家长以自身错过经典训练的教训而逼着孩子捧读经典,但能持久者鲜矣。究其因,一是正襟危坐的诵读模式已经被证明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了,二是家长平时本人也极少阅读经典,孩子缺少榜样的激励。其次,其他的课任老师跟孩子的语言习得关系不如语文老师密切,学以致用的效果不明显。
所以,语文课要为经典诵读敞开大门。每天引导孩子诵读,也宜于孩子接受。另外,经典诵读,并不需要过多的微格技术,强调的是“读”,直至熟读成诵。正如朱自清在《论诵读》说的:“诵读只是诵读,看着书自己读,看着书听人家读。”古人认为“书不可不成诵”,还提倡“讽诵”,就是朗读和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确乎如此。所有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基于理解还是为了记忆,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实现其目标。
Ⅳ 经典诵读课圆满成功作文怎么写
圆满成功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九号”。我和家人怀着万版分激动地心情坐在电权电视机前观看卫星发射。
发射卫星前,宇航员先举行了一个“出征仪式”景海鹏,刘旺,刘洋对着五星红旗立下誓言,说完后他们随乘车上了飞船,火箭迎着炽烈的火焰飞上了宇宙,几时后卫星脱离火箭随着一定的轨道发射飞行,这次的交会对接任务交给了三名航天员。更让我自豪的是她是这次交会对接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河南人。我为祖国骄傲呀!后来一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我宣布神舟九号圆满成功!”
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
看着他们我想到了自己,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来当一名出色的航天员。现在祖国的科技这么发达,我下定决心当探索宇宙的出色的宇航员,我要为祖国添光彩,为祖国而骄傲!
Ⅵ 小课题《如何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一、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素质培养。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班级,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校纪班规这一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成长处在新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生存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 2、发扬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学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3、耐心,检查反复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有关云朵课堂的问题,可以使用以下服务:向TA提问
Ⅶ 如何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课题阶段性小结
本学期,经典诵读的馨香时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浓浓的书香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现将经典诵读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深入开展
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校园内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从8点起,各班进行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
2、每周一节课。纳入课程计划,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周一节讲读经典课,由各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内容的温故与知新,难点解惑,活动延伸。
3、每周一播。与校广播室配合,利用广播时间开辟一个 “国学经典欣赏”栏目。
二、“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活动锦上添花
1. 创新诵读形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本学期各班继续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时间灵活组织学生开展 “看谁背得好”,“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诵读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在家10分钟,亲子诵读”。继续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在家和家长一起诵读10-15分钟,作为一项课外阅读任务布置。
3、初步拟定在六月份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要求全员参与。
三、存在的不足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诵读水平有待提高。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讲究巧记,避免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 虽然每天都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在家和家长一起诵读诵读10-15分钟,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
4、由于教材是用满一年的,一小部分学生的教材已弄丢,导致给上课、背诵带来不便。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学生诵读活动的有效指导,加大对学生诵读活动的检查力度,保证诵读活动顺利、长期、有效开展。
2.增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鼓励家长积极和孩子共同参与经典诵读活动。
3.精致管理,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相关诵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要更加努力,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活动,向着“传播国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奋进。
Ⅷ 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然而我们优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们的学生很少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光是知识辅导,更是成长的营养。一本书,只要对我们的成长有助益,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在阅读中与它融合、与它交流,使我们获得成长,获得对生命和对生活的最深切的认知与感悟。反之,如果缺乏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缺乏健康思想的导引,人生势必在混沌与精神贫乏中度过。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阅读。从诵读中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精心构思,谋篇布局,恰当的表达,优美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
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以语文阅读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的指导为出发点,开发学生阅读潜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美文,欣赏有价值的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提出“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的实践探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究”是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切实把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起来的实践方法及其效果。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始,以经典诵读为结合点,将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最终实现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诵读式语文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一年的指导,让大部分学生对经典阅读产生兴趣,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经典作品甚至古文的能力。为今后更高层次阅读打下基础。
1、把经典诵读引进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使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构建读书型班级、学校。
2、从经典诵读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探索一套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并尝试推广。形成经验。
五、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着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2、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以经典文章、优秀诗文、格言警句、成语等为教材,研究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方法,创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4、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学生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辅以访谈调查法、观察法。
1、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2、利用校园里的宣传窗建立“诵读专栏”,设固定栏目版块,每月一期,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楼墙面上分别悬挂历代名人画像、警句,举办特色活动图片展,师生作品展等,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3、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学生必须熟背《唐诗宋词》及优秀书籍。
Ⅸ 如何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提高课程有效性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纵观现阶段语文课堂,欣喜地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书生琅琅”也成了阅读教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静观细想,占了阅读教学“熬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走马观花,装腔作势读,作秀表演读大大降低了“读”的实效。此外,像“谁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很好,谁能也像他这样读一读?”“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这样的朗读指导大家也许并不陌生,采用在个别读的基础上再集体读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方法,也是许多青年教师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然而,在这样的读里,“预期目的”为何?读的“效果”又如何?读了之后又有何“发展”?虽然这样的“读”做到了由点及面的扩面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读”的质却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呢?一、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二、寻求形式,愿读乐读。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对于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朗读时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形式,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王松舟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时,便是抓住“游”字进行练读,就有智慧在里面了。我们来看王老师指导读题的片断实录。师:我把第一次读题的机会让给他。但是,得增加一点含金量,怎么读呢?注意听,不着急。我问你读,会吗?生:会。师:会。我们来听一听,他究竟会不会读。好,现在我问:请问,鱼是怎样到纸上的?生:鱼游到了纸上。师:我再问一遍,注意听呀。鱼是怎么到纸上的?生:鱼/游到了/纸上。师:对了,读得好,好就好在“游”字读到位了。那个生气,那个节奏,分明在告诉我们鱼是游到纸上的。谁再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鱼/游到了/纸上)师:好,同学们,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第一次读到这个“游”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生: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它怎么能游到纸上?
Ⅹ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 zhangyanling123的博客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
一、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2、内容: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设计。3、价值:本项目创新程度、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项目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不超过3000字)。
1、选题: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
研究现状述评:语文教学头绪繁多,众说纷纭,每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但有一点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努力落实的,那就是朗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实际教学中对课文的朗读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际梳理如下:教师重视对文本的解析轻视对课文朗读;以默读、速读代替朗读;读的缺少感情,缺乏朗读指导和自身的范读;读的范围狭小,局限于班上个别朗读优秀的学生,等等。语文教学没有读书就没有一切,读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趣激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拿起课本走入书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灵,实现心灵的碰撞,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读不出这种味道,一切劳动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基于此,提出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式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选题意义: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经典教材都是文言,经典诵读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2、内容: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设计。
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着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2)、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研究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方法,创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4)、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与一、二年级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6)、尝试在半学期内将课本内容学完,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古文。
框架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辅以问访谈调查法、观察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采用多样宣传,营造书香校园。
①利用校园里的宣传阵地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②每周五,开设“校园经典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读、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
③通过开辟“古诗角”、“经典壁”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底,润物细无声”中记住景点。
④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册,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共同创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2. 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①每天早晨,让学生诵读;另外每周利用一两个中午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专题教学课”,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经典,每月举行一次“经典诵读”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活动课。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读经的愉悦。我们设想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读经典、传文化”等系列活动,如开展“诵读比赛”、“书画比赛”、“我与经典”的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另外,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读经典”、“我读古诗文”的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以“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习惯。
①让学生每天坚持读背一句一段或一篇。三年级学生起都要准备一本经典诵读摘记本,随时记录,随时记诵。
②每周要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③在学生熟读及能背诵的基础上,能理解大意或所描绘的形象。交流诵读的感受,体会和心得。
④教师要整合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把语文教学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情节,用丰富的内容充实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教得带劲,学生学得乐意。
3、价值:本项目创新程度、应用价值。
创新程度、应用价值: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通过研究,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4、研究基础:课题研究成员为教学一线教师,责任心强,敢于创新,每周保证上两节研究课,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学校有图书室,图书资料齐备,能利用宽带网和远程教育网进行学习、研究,课题组有能力做好本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