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绽放活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进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简单数学问题。因而,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数学,让教学活动绽放活力。
一、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都可以随处可见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说数学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并学习数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加真实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存在及作用,这样就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数一数”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室或者校园中寻找素材,并用数字形式表达出来,如教室有几面墙,墙上有几幅画,校园内有几棵树等,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引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拓展思维。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就在人们身边,只有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其更加可亲,更加富有无穷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架起“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突破书本的束缚,学习科学合理地优化处理教材,赋予教学内容以生活气息与时代色彩,让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更加丰富和立体,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生活性。例如在讲解“认识多位数”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寻找一下生活中的各种多位数,并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数字记下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在书本中、网络上、家庭里去寻找,比如课本页码、生日日期、商品价格等等,从而发现题材内容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产生出更大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三、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生活经验其实非常有限,因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生活经验,这样创设出来的生活情境才是有效的,才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让学生能够看得见、听得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认识人民币”时,由于小学生们独自购物经验较少,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商店购物情境,通过售货员及顾客的角色扮演,这样的数学活动就更加有趣、生动,真正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获得的教学效果要远比枯燥说教要好的多。
四、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在当今素质教育理念下,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服务与生活,指导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生活即教育,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渗透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自己生活进行服务,从而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分析解决课外生活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实现自主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数学教学资源,辅导孩子的学习活动,大胆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摆筷子、分水果等家庭活动进行初步理解,这样在正式课堂教学中么徐胜们就会更加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学习百分率知识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厂去了解生产率、产品合格率等。通过上述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素材的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使学生们深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巨大作用,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为学生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知识,自主去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相应的数学模型,找出解决方法,获得最终答案,对于复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他们更多的注意力,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某几个商店的文具销售价格,这时学生就可以分组进行完成,在实际动手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各种现象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最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②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活力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发现机械化培养人才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充满人性化的、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教育界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朝阳,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可以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洗礼,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中体会来自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一、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善于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就是动手操作性强,这正好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较为适合的素材对象。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多创造机会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堂学生自主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堂毫无用处的数学课程就相当于没有生命气息的物体,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自然就会表现出回答问题意志消沉,声音小没有精神,对教师提问回答似是而非,含糊其辞,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心思不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神听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入生活情境教学法。例如低年级加减法学习中,分给每个人十个小糖果,收上来5个,还剩下几个呢?学生看着手中的5个小糖果,大声喊出“五”,又分别分下去3个,那么学生手中总共有几个呢?学生在这分分收收之间体会到数字加减法运算的奇妙。
另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还可以创设竞赛抢答情境,看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亦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形式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就会积极地投入班级学习活动中去了。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还能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热爱,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一堂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便应运而生。
三、运用形象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难以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形式多样的符号代码、形象的图形设计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字等表现形式将数学中抽象的数字语言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形象语言。增加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四、分组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建设活力课堂
合作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配给学生规定的讨论时间,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其中时间掌握可以根据课堂中学生的表现随堂设定更改,也可以在多节观摩实验教学中总结经验,设计出最合理的讨论时间以吹哨声或者多媒体音乐声响起时结束讨论,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回答结果。教师在一堂课中充当领导者的地位,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只有将学习探究的过程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在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学到知识。
打造小学数学活力课堂,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学习活动,教师要设法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③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情境化……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情趣的学习乐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认识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导致课堂形、实不一致,教学内容不明确,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教学中存在普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常教学结构落后僵化。课堂结构设计不清晰,课堂教学缺乏让学生有效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表面化,多数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了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结构,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为传统教学方法设计的固定的课堂活动结构,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解,轻探讨;重训练(熟能生巧—熟能生厌---熟能生笨),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效率低下。鉴于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研究,努力构建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回顾我们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组教师的一节节充满智慧神采飞扬的研究课,一次次问题讨论时面红耳赤的交锋,一本本字迹清晰倾注心血的实验记录簿,历历在目如同眼前。课题组的成员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彷徨,但的是难以舍弃的对课题研究的挚爱和追求。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探究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同时,课题的实施也让我们欣喜的发现:课堂变了,老师变了,学生也变了。一、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活动结构一般模式,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传统课堂结构把人看作是机器。当我们的“学生观”从“机器”转为“变化发展的人”时,这种课堂自然就要突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以人的能力因素构建现代课堂结构的出发点应是知识与能力并重,能力与知识相互促进,并在能力培养中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1、“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模式:“课前准备→复习引入→学生操作探究、验证→教师演示总结→巩固与应用”。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对材料的实验性操作为起点,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分析比较,以获得新的结论为特征的。这时,尝试实验的方式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探索体验和发现则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结构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知识,将教学过程彻底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教师有意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问:“你们能将他们进行统计吗?”学生经过小组分工,都饶有兴趣的参与了动手操作。他们把水果图片先进行分类,然后每人统计一种或两种水果,并摆放整齐,形象的制成了统计图。所要学习的内容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活动做中通过体验得出的,可以是在“活动中体验”,也可以是在“体验中活动”。但“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决不仅仅是学生的表演,也包括学生的“说”、“讲”等。该课堂活动结构的设计,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在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在2010年4月7日课题汇报会上,六年级的陶慧静老师执教的《比例尺》,就成功地应用此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高涨,使教学高效,获得课题组教师的一致好评。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究、验证→解决问题→巩固延伸”。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为特征的。这时,良好的问题情境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事先不强求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可利用用课堂上的实验演示呈现一些自然现象,一面改变条件一面观察现象的变化,进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求解,包括猜想、试误、综合和分析,让学生们不断否定错误。不断得出新的设想,最后上升到新知识新结论或规律。全体学生被这样生动的过程吸引住了,结果教科书上用几页文字叙述的内容,被学生们用几十分钟自己“发现”了。他们从中不但获得了新知,还亲身经历了一种“创造”体验。3、“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自主学习→尝试解疑→抽象概括→数学建模→当堂检测”。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面对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这时,正确的抽象概括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发现并构建数学模型则成了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教师让教材、学习提纲和教学目标与学生直接见面,让学生自学,学习提纲由教师拟定,可以写成一些问题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区别对待学生事实上的不同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取所需。允许优生超前于教学计划或超出课程标准;差生可落后于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方式个别指导或学生互助,在师与生、生与生、书与生之间有一种“弹性”,这样做虽然差生的学习可能慢些,但是比听不懂而陪别人坐几十分钟要强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有的时间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部分,这种结构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给予集体解答。学生在煞费苦心百思而不得其解后,听教师的解答,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其收获与注入式课堂教学相比肯定大不一样。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治学方法上获得优化。2010年11月26日下午,安庆市宿松县河塌中心小学黄立鳌校长带领的外地36名数学教师参观考察团来校调研学校教科研工作,课题组方雪娇老师为考察团开设的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课题成果展示课,以自学尝试为主线,学生主体自学、教师积极引导学习为活动结构特色,向考察团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良好的学风、清晰、优化的课堂活动结构,轻松扎实有效的课堂,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4、“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呈现信息激发兴趣→提取信息寻找方法→组合信息获得认知→改变信息巩固新知”。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面对教师呈现的信息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观察和辨析,以获得知识重组为特征的。这时,有效的信息重组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迅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则构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首先,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的处理教材,提供符合本课内容的信息资源。准备的信息,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信息资源、媒体与网络信息资源,也可以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信息资源,或者是新旧知识的连接信息资源。如徐慧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教室、校园,让学生从一组组照片中欣赏自己的学校,再分别思考它们各从哪个角度拍的。其次,引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及时为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学习材料。如在教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时,先安排学生预习,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再将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课外找一找香皂、洗衣粉等物品的重量,作为课堂探究的内容。再次,教会学生去伪存真,学会恰当地选择、灵活地组织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除法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在教室中找信息,学生当时找到的信息有:教室里有27人,有男生12人,女生15人,教室里有3组,每一组有9人;有15张课桌,排成3排;教室里有8盏灯,分成了两排;有6扇窗户,左边2扇,右边4扇……这里学生找到的信息比较杂乱,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选择。要求学生找一找哪两个信息联系比较密切,对所有信息进行分类组合,从而抛去与学习要求无关的信息。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哪两条信息可以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又一次的进行讨论,并合作组合了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提出了符合题目要求的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最后,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信息,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2010年4月6日课题汇报会上,二年级的徐慧老师执教的《克和千克》,就成功地应用此模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到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高涨,使教学高效,获得课题组教师的一致好评。5、“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模式:“问题情境→合作讨论→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于拓展”。这种活动结构模式是以学生对问题情境的表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以获得新的认知为特征的。这时,小组交互的方式、过程以及质量等,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提出计划、团队合作的问题解决以及合理的表述则构成了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主要特征是讨论,是“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这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形成教学整体:“采用讨论的方式,大家提出问题,彼此解答、辩论、纠正、补充”。以小组讨论为主线的课堂活动结构有以下的好处。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主角,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可以得出与教材不同的公式推算方法。敢干在公众面前发表见解,是一种自信和自尊的表现。可以引起争论,激发思维,在交换意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一些教师平时无法发现的错误。这种改错过程,渗透着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劳动,使他们不易重犯这些错误。口头表述要经过大脑的第二次加工,有利于记深记牢。有利于增强竞争,促进优生更优。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英雄听见略同”者容易建立起相互间的友谊。有利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有利于相互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知识的信息交换不同于商品交换,它不会在交换后被此失去什么,只会增加双方的收获,信息的交换,智慧的碰撞在某些时候就可经走向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刻苦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学生发展优势。是一种学术交往的雏形。课堂活动结构改革之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每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使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二、课堂成了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新的课堂活动结构,打破了僵化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模式,推进了师生的积极互动。新课堂已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教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细心倾听学生,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实际学习状态,适时选择和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调控重组后续的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引导者。新的课堂,学生真正进入到自主的、积极的、生动的学习状态,完成了认知,经历了过程,更投入了情感。教师因势利导,课堂上丢掉了任何框框和面纱,和学生“真对话”。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来自学生和教师的智慧的火花,整个课堂呈现的是一种生命态,一个个40分钟的课堂成了师生人生中一段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了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的研究,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构建了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一般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④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活动内容
⑤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的精神,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
一、从生活中找到真实的数学生命
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为了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需要数学,对教师而言,数学是一门课程,而对学生来说,数学就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要让学生进入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就应该让数学回归生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推理、概念、法则、定律、公式,如果没有考试,如果离开学校,就无用武之地。其实,数学无处不在,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善于开发生活中的数学,不善于把数学知识放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那就阻断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小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要营造和谐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有效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上,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关注现实生活,而对于学生来说,最为现实的莫过于身边的事物。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每个同学身上也有几处有趣的比,你想知道吗?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异口同声地说:“想”,抓住这一契机,我风趣地说:“同学们,你两臂伸开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你的胸围和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2,你脚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绕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等等。你们有兴趣探讨吗?”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真没想到,一个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是不是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有趣的比呢?”趁机,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说:是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有趣的比正等待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
教学时就地取材,就会使学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事物,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按教材中的例题授课,我们要创造性地联系生活实际重新设计例题,使例题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讲第七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把例1、 113+59改为:某商场的营业员有113元,一位顾客买了59元的商品,顾客付给营业员60元,营业员找给顾客1元,营业员现在有多少钱?
讨论:
⑴能列出一个算式计算营业员现在手里有多少钱吗?(113+59)
⑵顾客付给营业员60元,营业员为什么要找给顾客1元?谁能把营业员收钱、找钱的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113+60-1)
⑶能口算出113+60的结果吗?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到简便算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知道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如果一个加数接近于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是整十数来加,最后把多加的再减去。
3、创设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如在讲第四册《平均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经过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送给唐僧6个仙桃,唐僧舍不得自己吃,就把3个仙桃送给孙悟空,把2个仙桃送给沙僧,把1个仙桃送给猪八戒,你说,师傅这样分仙桃合理吗?(不合理)为什么?(因为这样分桃不平均,那么怎样分才算合理呢?(每人2个)这时教师板书:平均分。
再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播放一段整理柜厨的画面,学生进入熟悉的情景,对物品的摆放形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分类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商品分类抽象到图形分类,由按一个标准分类到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从思考中培养创新的数学思维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世纪、新课改的挑战,教育必须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孕育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有一天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者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把学生在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如下冲突:用直尺直接测量一个圆的周长,你能想出好方法吗?(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生2: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圆的周长。)随后教师说:测一个圆形湖的周长你有办法吗?(学生面面相觑,面露难色。)于是,抓住这个时机说:我们能不能探讨求出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诱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强烈愿望。
2、鼓励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完“十几减9”后,我演示11-9=2,12-9=3……18-9=9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这些算式的差和被减数是按从大到小排列的,减数都是9,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比相对应的差少1。你们能快速算出”十几减9“的题目吗?我们比一比好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昂,跃跃欲试,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我在讲“十几减8”后,同样通过观察,学生们总结出十几减8的差应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加2,这时,有同学说:“老师,十几减7”也应该有这样的规律,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加3就等于差,对吗?全班同学用疑问、希望被认可的眼神望着我,我用激动的语气对他说:“太棒了,想的真好,同学们能想办法帮他验证吗?”同学们一齐动手,有的拿出小棒,有的拿出图片,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在动手操作中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
3、提倡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果索因,追根问底,是他们创新的开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道题,请你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来表示这个正方形的1/4?
这时教师就问: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学生一听,都试着找其它的方法,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站起来说:“只要固定正方形对角线上的交点,旋转两条对角线就能把这个正方形平分,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说不可能。教师因势利导,让大家试一试。通过这样的教学,保护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的课堂更是关注学生的真切的受,情绪的体验,知识的交融和数学学习的幸福感。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展示的舞台,让生命的果实结出崭新的未来。
⑥ 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1、备好每一节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 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为了完成任务增大课堂容量,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一节: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数形结合的产物,这是三角函数最本质的地方。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2、预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法宝。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老师认真地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就是布置学生预习:一是针对预习的内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记号,三是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的,也把它记下来。四是仔细思考本节内容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反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上层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差生相反的就变得无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师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课后,教师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差生。教师越逼得紧,学生越不想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承认其基础的差异,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4、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转贴于
5、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的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家庭作业质量及其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也就点拨及时,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另外,在教学环节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⑦ 如何创建有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既应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专力的培养,又应属加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
⑧ 如何构建富有活力的小学数学动感课堂
在教学方式手段抄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袭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⑨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活力课堂
小学生数学课堂抄是不好管的!但想袭上好课!老师就很费心!费力才能上好小学生课!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把小学生熟悉爱玩的游戏!球类!跑步!等喜爱的体肓活动项目容入数学!讲给小学生听!三是,提前备好课!到课堂有丰富,生动的体材与教学进程结合!这样解答你能采纳吗?
⑩ 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活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追求真知的神圣殿堂,同时也是教师施展才华,价值体现的广阔平台。特别是数学教学,教师总是极尽所能,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生活的哲理,审美的情趣,以及做人的道理。因此,课堂就成了教师施展人格魅力、体现教学能力的舞台。但终其结果,是要让更多的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创造性地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正是新课标的要求。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师施展“魔法”(即使学生愿学、善学、乐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核心。那么怎样增强数学课的课堂活力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心中有“生”
心中有“生”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根除“课堂是我的,一切我说了算”的旧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师应当心中装着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乐学。(2)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有快、有慢,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知顺理成章,再稍加点拨,就学会了知识的迁移。而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中出现了一些空白,学习新知就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只有事先掌握学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才能为课堂活力的增强作好铺垫。
第二、脑中有“法”
老师能灵活、熟练地驾御课堂,使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充满活力,必须有一定的功底,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做到脑中有“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是精心备课,它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将所授知识的重点、难点了然于胸,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其次是要找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通过类比、引导、动手实践,还是通过观察找寻规律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新知。还有对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上课之前,教师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另外,引例、例题、练习题的选取,也要注意难易度调配,是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否具有新颖性,是否与中考链接,是否能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欲望,课前教师必须作出精心挑选,要让学生感到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开动脑筋展开思考,是有能力解决的。
总之,精心的准备,已经为一节好课的开始打下伏笔。
二、课内讲解
课堂是教师尽情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教师不是主角。一节生动、充满活力的数学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到这样几点。
(1)语言的幽默、诙谐,举例的形象、生动。如果教师驾御语言的能力较强,通过诙谐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知识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组织、衔接起来,可以使课题的引如、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学生很快接受知识并掌握于心。
(2)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课堂上,知识的发生、发展、延伸,基本上是在老师的不断提问中展开。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学习的氛围也就逐渐浓厚起来,课堂活力也就逐渐增强。但怎样保持学生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其次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第三,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当然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方向性、启发性,且难度要适中。
(3)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学生是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教师一个关注眼神、鼓励的目光,一句“你很聪明,你答得很好,你很棒”都会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也为自己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因此,课堂上,教师切忌吝啬一句对学生鼓励的语言,简单的一句表扬,往往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给教师教学带来挑战,但也带来更多机遇。把握机遇,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课堂教学永远生机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