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

发布时间:2021-01-12 01:39:13

⑴ 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数学味”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情境创设具有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创设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情境创设的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但如果一味追求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会适得其反,丢失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例如,在四下“平行与相交”一课中,一位教师创设了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情境。有3个画面:

画面1:两辆汽车在交叉的两条路上行驶,快到路口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学生认为会相撞)

画面2:两辆汽车在即将相交的两条路上行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会相撞)

画面3:两辆汽车在平行的两条车道行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不会相撞)

这样的情境设计,虽然找到了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素材,但并不严谨。汽车在交叉道上行驶就会相撞吗?在两条平行的车道上行驶就不会相撞吗?学生不仅不能建立起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数学模型,而且这些可能让学生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数学味。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另外,创设情境应让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结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其实可以这样教学“认识平行”,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图,提问:“请你根据这三幅图画出三组直线,看看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交流、比较、分类,引出相交与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情境的数学味更浓了,有利于从最有利于揭示学习内容本质属性的角度创设情境。

二、教学过程充满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这句话的理解偏差使我们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组织了大量的没有思维的“活动”,“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等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样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所以,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逐步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节数学课,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课该有的数学味,将数学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使生活化的题材为数学活动之用,将生活问题及时地数学化。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无处不数学,无处不围绕主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每次师生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每次活动中都能找到数学思考的成份,巧妙地融数学思考于活动之中,从而凸现数学味。例如笔者在教学五下《可能性》一课的课始,以摸球比赛作为活动,而透过活动这一载体,意在激趣和启思,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中通过抽奖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大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体验了可能性的大小,感悟了“小概率现象”。课末的评价,也能融数学思考为一体,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同时,使学生也充分体会了用数学的妙处。

三、结构化活动设计凸显数学味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无论是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历程,原本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是为了教学实施,不得不分割成一个一个学期、一个一个单元和一个一个课时来组织和进行。这样的分割,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封闭”和认知结构的“脱节”,表现在具体教学中,就是“只见眼前,不见长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事实上,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集整体和系统于一体的教学,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系统、不断完善学习认知结构的教学,应该是将多维的课程目标细化、串联、落实在具体、可感教学情境中的教学。但是,这样的数学课堂又不应该是教学板块的机械拼合,而应如行云流水,看得清来龙去脉,环环相扣又密不可分。因此,从深层来观察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结构化的课堂运行模式值得我们关注。例如笔者在教学四下《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课时,设计如下三个活动,既体现了结构化的活动设计,有凸显了数学味。

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路径来提升课堂数学味

提升数学味可以采取如下策略路径:一是从生活意义到数学本源,凸显数学的版抽象性。要有意权识地把与日常生活无异的表示数学概念的词语回归数学科学的本体,考究这些关键词语的数学意义。二是从直白到深刻,凸显数学的和谐性。要让教学在简单中蕴含着经典,在直白中可以生长出深刻。三是从模仿到自创,凸显数学的探索性。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和要学的新技能联系起来,教学也就不再充斥着模仿和单调,而充满了探索情趣。四是从知道到理解,凸显数学的理性本色。

⑶ 浅谈如何构建充满生活味的小学数学课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选择了“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改革理念与教学策略,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不可否认,教育其实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教育的生活是以人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个时代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实践必须结合生活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本人将针对目前学校实施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生活味的小学数学课堂,即让数学课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更具生活体验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例如在教《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二、密切联系生活,让数学课堂服务于生活实际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学《加减混合》后,我创设了让三个学生模拟爸爸、妈妈、儿子的角色,爸爸买了5个梨,儿子吃了4个,妈妈又买回7个梨,现在有多少个梨?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把《加减混合》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更加轻松。又如在学习完长方形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制做粉刷教室费用的预算。要想做好预算,学生就要去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去掉门窗后需要粉刷的面积,去了解涂料或油漆的价格以及雇用工人粉刷的工费等。这样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真正做到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把数学恰当地运用于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三、坚持生活导向,让数学课堂回归于生活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小学数学课堂,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而是在教学中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资源、经验、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中凸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教学的生动性、开放性和主体之间的交互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再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生活又是数学的大课堂,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回归生活世界的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体会到数学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⑷ 如何把课堂上的"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为一体+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生活化已来经成为一源种教学的时尚,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悟数学存在的价值,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素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景。”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⑸ 数学课堂中为什么见不到"数学味

一、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安排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我在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了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让学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圆形纸片,让学生折角、摸角;然后让学生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过图钉转换成“点”,两个硬纸条转换成用直尺画成的连接点的两条线,角的要素跃然纸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歌谣,“一个角有个尖,一个顶点两条边,认真想仔细看,角的特征记心间”,学生边舞边唱,主动投入,兴趣盎然。
二、形式新颖的练习方式
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在“9加几”练习课教学中,我将枯燥的题组练习设计成孔雀开屏,让孩子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并展示出优胜小组的作品等等一系列的设计。从而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三、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收到良好效果。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可能性》这一课时,新课引入环节就运用学生喜爱的摸球和摸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袋子里只装了红球这一巧妙的“忽悠”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发了其强烈的求知欲及学习热情,并使他们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确切感受并强化对简单随机现象事件特征的感知,并由此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认识。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
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还经常搞“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如“指得数比赛”,我在黑板上写出所需要的数,请两人上来比赛,老师说题,得几,学生就指黑板上写得几,看谁指得对指得快。为了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我在指定两人到前面参加比赛的同时,把下面的同学也分为两队,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先指对的次数,最后老师看左右两部分同学打的手势,就知道几比几了。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排球赛,大家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而要当好裁判员,也必须算得快,这样就把两人的活动变为全班同学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⑹ 什么是数学课的数学味

什么是数学课的抄数学味
是学生还是袭老师啊,问这么文艺的问题?答案一:数学课的数学味就是一门艺术,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前我们老师解释“管理是一门艺术”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答案二:数学的乐趣在于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以及寻求答案的这个过程,数学味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答案而不是干巴巴的讲解答案,并且找寻答案的过程要是活泼有趣的~

⑺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

众所周知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什么是“数学味”?也就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要求人们在想问题和做事时追求数量精确性、过程严谨性、条理简约性,数学问题的有效又合乎逻辑,思考与表达的高度概括性,数学概念高度的抽象性,这些都是数学味。说到底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有时候数学课堂上出现缺失“数学味”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出现偏差,或者是教师本身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的。毫无疑问,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要发挥育人的功能。但由于认识的肤浅,教师往往不是从数学教学的内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简单的方式从外部添加,结果导致“数学味”淡化。郑毓信指出:“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可以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具有数学上的直觉和想像力等等”。这些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只有或主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的。显然,这些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也是构成“数学味”的重要元素,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认真挖掘和努力体现的。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领会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善于提炼具有数学本质的材料
翻开现在小学课本,图片丰富,形象生动,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生动的教材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图文并茂的设计对还处在形象发展时期的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然而有数学味的数学语言和思考在书上却不多。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数学魅力,“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要比一堂热热闹闹的数学生活化的课有意义得多”。例如:数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想象能力,在学习之初可借助实物,但是渐渐地要学会脱离实物来进行思考,如果始终需要借助实物来思考问题的话,就忽略了数学的简约、抽象的特点,教学中的“数学味”被浓重的“生活味”掩盖住了,学生也无法体会数学的简单、抽象的美了。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设计切割物体的情景,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西瓜、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月饼和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月饼、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而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三、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排除课上“非数学”的干扰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数学味,学生怎么想、怎么说,与教师设计的问题很有关系。例如:在看一副小鸡图的时候,我不是笼统地提出:“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因为这样学生难以想到要说数学方面的内容,于是我会问:“请用一个算式表示图中小鸡的数量”,学生就会往算式上想,也就是要学习的内容。也许现在,有些数学教师会认为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就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开放性应该是数学问题的开放性,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现,强调的是数学思维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课堂所设计的操作活动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现在,数学课堂内大量运用活动形式开展数学内容的学习,这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是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活动的内容不是数学所关注的,那么对学习数学没有半点帮助。如果一堂数学课这样的活动多了,那就不是数学课了,数学课也就是失去了数学味。一堂数学课不能承载太多的额外任务。有些与数学无关的内容不是不要,而是要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数学课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大前提下,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在数学材料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与领悟,准确把握数学术语的含义。否则,数学课就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强调观察、实验、猜测等探索性活动,部分教师由于不能把握数学上观察、猜测的意义,将猜谜语式的活动也认为是数学上的猜测或猜想,误导了学生,以致学生在课堂上尽是毫无目的地说出许多与数学毫不相干的东西。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体现数学上下功夫,才会有精彩的课堂。任何热闹、哗众取宠的数学课是达不到数学教育应有的目标的。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才能上出有数学味的数学课。
四、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逐渐规范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的应用,也体现了学习数学的程度和对数学的理解程度。例如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垂直,正三角形,正多边形,循环小数,分数中的平均分,除法的意义中的包含除、平均除等等。这些在小学数学中的数学专用词汇,不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得精准、恰当,而且还要让学生也学会运用这些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首先,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系统、完整的掌握。符号是数学语言的基本词汇,定律、法则、公式和特定的表达程式构成了数学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好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帮助学生将他的表达向更简洁、更科学、更符号化的方向发展,即向符号语言与图式语言靠拢,而不是停留在繁琐的描述或浅层的心理感受上。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数学语言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数学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上课要用规范严谨的数学语言,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
五、学生会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笛卡尔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数学思想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斯苗儿指出:“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上,应该努力向抽象概括思维迈进。
关注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肯定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一部分学生有更高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传承优良的数学传统,避免数学学习处于“浏览”层面,我们必须让数学课堂回归科学与本质。

⑻ 怎样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

目前,人们看一节课是否成功,更多的是看学生表现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可以说在不同的课上,学生的发展应有所侧重,数学课则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即数学思维是否得到充分发展,离开这个前提,数学课也就失去其独特的价值了。

在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兴奋、活跃的状态,随之思维也积极地运作起来。这只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数学课还应更多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数学化”。数学思维是“动”的数学,而数学知识本身是“静”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应该看成是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维结果这二者的结合。

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开始走向活跃,我们同时还应该时刻意识到这种活跃,实质上应是数学思维的激活,而不是一般情感上的宽松和学生毫无意义的回答。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内容的安排不作处理而是直截了当第呈现在学生面前,则会掩盖学习数学知识中的思维过程。只有当数学思维过程充分展开之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数学化”上,使数学课真正上出数学课的味儿来!现在就如何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来我就谈谈几点看法

一 、制造认知冲突,诱发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如:12÷6+3.6÷6 1÷6+2÷6,学生能够很快的利用旧知算出得数,但第二小题却难住了学生,这时我问:第二题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吗?为什么?那怎么办?通过问题情境制造了认知的冲突,使学生深深被课堂吸引,快速投入到学习中来。又如当学生说出1/6 +2/6 =3/6 时,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小部分学生说:我认为1/6 +2/6 = 1/ 2,教师紧接着提出: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善于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重视操作实践,主动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让不同的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小棒、数位表等结构性强的材料开展探究性的学习,真心实意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在小组交流找出被3整除的特征,同时提供思维含量较高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1.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

2.小棒的根数与所摆的 数有什么联系?

3.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

4.写几个数验证你的结论。

3、加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他们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交流的实效性,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实现了表现自我的欲望,课堂顿时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4、 关注情感态度,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采取不同的表扬激励手段,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不是马上告知答案,而是一起研究探索寻求答案,从而最终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那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掌握的过程,则是发展学生主体性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逻辑美,进而形成一种求真、求实、求美的科学态度。

⑼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是指什么

正歌德说:"理论是灰抄色的袭,生活之树常青。"随着课堂改革的春风,数学生活化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的时尚,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悟数学存在的价值,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素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景。"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