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众所周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审视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老师们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是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是一种低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下面我将根据搜集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体会,与各位交流、共勉。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反之,如果我们自己对课文内容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得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谈何高效?所以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除了要吃透教材,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他早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并没有问学生“饱经风霜”这个词在词典典里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的。他只是说:“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喜欢才怪。
刚才我们说老师在上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那是不是说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就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老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老师们都知道,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后上课。当然,我们平时都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认识生字,读不通句子……遇上这种情况我就很生气,往往把学生批评一通,横加指责,说他们态度不端正,预习不到位。但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要求到位吗?明确吗?是啊,我们并没有对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做出明确的要求,也并没对学生的预习做充分的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做才算预习到位了。所以老师们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要基本做到:1、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2、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3、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作个记号等。学生们若能按要求做好课前的预习,那么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目标也定会事半功倍。
三、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老师们都知道,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先说说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再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说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是全班性汇报,或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解难,使学生积极地多动脑筋多动口。这样,一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二则通过教学信息互通交流与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老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四、精练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越是简洁的教学语言,越有利于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效率也相应较高。
(1)精心预设提问语。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他会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例如我们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如果我们提问:“鸟的天堂好在哪里?”这样一提问,由于领域太宽,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但假如我们再换一种问法:“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的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加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压缩锤炼讲授语。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不要传统的教师讲授,讲授法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问题是作为老师该如何让讲授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讲,少讲,挤出时间让学生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力争使教学语言简洁、不罗嗦。这一点感触在我这次去西安听课后犹为强烈。11月17日至18日,我有幸观摩了陕西省首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评优大赛活动的12节参赛课。12节课下来,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些老师的基本功是如此的扎实,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富有启发性,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其中咸阳市三原县中山街中心小学梁娟老师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课堂结构环环相扣,学生学得轻松自在,知识的掌握扎实有效,老师引导到位,且沉着和蔼,这些都归功于梁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措词的准确性,语言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外,似乎从老师的语言中也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包括词语的运用及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乐于学习,乐意听讲。我想这肯定是他平时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平时也应该苦练基本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3)点拨巧用评价语。一、两句简洁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例如孙全胜老师在上《落花生》这一课时,他在听了学生的朗读之后,就有这样一段巧妙的评价语,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听了同学们的读书,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不理解的做个记号,打个问号。看谁提的问题大,看谁提的问题响,看谁提的问题多?”。就这样一、两句简洁的话却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不言而喻。同样是在西安听课的过程中,商洛市镇安县城关小学的余紫燕老师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一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技巧和能力堪称完美。记得当时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师生合作表演杂草抢夺小稻秧的营养,这位老师演小稻秧,六七个孩子演杂草。抢营养时,“杂草们”在老师的身上乱抓,本是十分尴尬的事,但余老师没乱方寸,而是立刻提醒孩子们“营养应该在哪儿?”,孩子们马上弯腰在“小稻秧”周围的地上“抢”了起来,将情景表演推向高潮。之后,余老师提问说:“谁还有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没——问——题”,此时,余老师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过渡语,她说:“没问题是超常的,有问题也很正常。”余老师这么诙谐的一说。简单的一语,巧妙过渡,引出后面的预设问题,其课堂应变能力可见一斑!
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激情飞扬,提出的问题也是精妙绝伦,然而学生的反映却如一潭死水。因此,有些语文教师常常发出“语文课真的没法上”的感叹;而前几年社会上一些批评家却发出了“语文老师误人子弟”的论调,他们认为语文老师霸占了语文课堂,自导自演独角戏,并把学生本来读得懂的文章讲得高深莫测。语文老师如此吃力不讨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慢为自己喊冤,因为喊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不妨冷静下来,作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也许我们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妨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一个分析:就其性质而言,语文是情感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就其内容而言,语文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设计语文课时应给学生留足情感体味的空间,应给学生留足听说读写的时间。很多语文教师对此点的认识是颇为不足的,他们总以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花很多时间将自己以为是标准答案的理解叽哩哇啦地向学生说个不停,并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做好笔记。这样,语文教师就成了播音机,学生了成了写字机。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觉得枯燥无味呢?这样的老师怎么会不被人认为是“误人子弟”呢?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充分的感悟和训练来获得的啊!
古人云“师傅不过引路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无论古今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指引学习方向,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因此,我们可以给语文课堂这样一个设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他们邀请来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嘉宾;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维持他们学习秩序的主持人。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找到语文教师自我解放的途径,那就是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学生一片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空,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这片广阔而充满魅力的园地中茁壮成长起来,而语文教师也才能从自导自演独角戏的泥潭中走出来,并甩掉“误人子弟”的“罪名”。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不断寻觅,上下求索,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实效。
㈡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随笔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不断生成,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体验成功和自我发展的主渠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身心获得愉快,和谐的发展,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我在《谁的本领大》这课的教学实践中就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成功体验的关键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敢于舍弃自己的"权威",努力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是扮演嘴巴还是扮演手,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学习方法来完成识字学习,满足学生认知活动的个性需要 要充分肯定,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体验,促使其不断超越自我,增强创造能力.当学生们根据课文1-4节内容演完课本剧后,我就及时地加以肯定:"很好."同时又注意激励学生:"再请一组来试一试好吗 有没有演得更好超过他们的 "学习动机在宽松,和谐又富有竞争和挑战的氛围中自然生成.让学生真正得到从动机到实现的成功体验 二,注重教学的情境性 真正的体验取决于教学过程是否有生活情境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其途径是多样的,有角色朗读,扮演,解决实际问题,制造,渲染气氛等 创设情境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从学生了解或熟悉的人,事,物等方面去引导学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这节课中,我就设置了情景,让同学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角色朗读表演.这个学习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学习,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涵.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对这个童话故事以及所包含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有待于广大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动机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源头不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成为有效学习
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朗读是小内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容学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㈣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教师苦练内功——重视读
课堂上能把每个同学读课文的情况评价得清楚、准确、到位,孙老师真是游刃有余。他能做到这样也不仅是在课堂上即兴表现突出,还要看出他在课前也用了不少功夫,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这么恰当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可想而知他对课文的解读有多少地到位。孙老师上课一开始就强调“读题的开始就要规范地读好!”,说明他非常重视读课文的质量。可是,他对待学生读的不太好的情况,不是去生硬批评,而是耐心引导,让学生再试一试。这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试读课文,直到他觉得“够味”为止。这种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对朗读教学的一丝不苟,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内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语文老师要细读文本,重视朗读,练就过硬的朗读基本功,才能有的放矢的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感悟,才能感受文本的内蕴之美。所以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朗读技能技法的训练,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障。
【案例二】《落花生》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生读完后)
师: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
(师示范)
师:你们点评点评!
生1: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2:孙老师读出来是意味深长的。
生3:孙老师把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特点读出来了,重读了这样形成鲜明对比。
师:哪些词重读了?
(师再示范)
生4:“高高地”重读了。
生5: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会引起别人注意。
(师又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策略二】遭遇难读语段——示范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在遇到需要激情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及时采用范读指导,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学有榜样,练有所依,真正掌握朗读技巧。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朗读的暗示,悟出了表达情感的方法与技巧。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学生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而老师则是旁观者,蜻蜓点水式的给学生点拨一下也就完事,至于学生读的程度那就看学生的悟性了。这看来已成为常理,但真正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教师付出和学生一样多的精力去读,去感悟。因为只有教师的语言赋有美感,才会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因为教师动情的范读会深深感染学生,感动学生,震撼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感悟的,用情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其语言蕴含的理解是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无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说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是激励者,但孙老师的行为更说明教师首先要做个优秀的示范者。
【案例三】《二泉映月》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每行三个词,共五行)认识吗,谁来读读?
生: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师:你叫什么名字?读得很好,很认真。他是横着读的,你可以怎么读?
生:我准备竖着读。
师:你为什么竖着读?
生:第一行都是讲月亮的。
师:月亮、月光的。
生:第二行是讲阿炳的感情的。
师:是讲阿炳的生世的。
生: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美的。
师:是啊,讲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事的,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把掌声献给他!
生:(鼓掌)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谁再来读第一组?
生:(柔美舒缓地读,掌声再次响起。)
师: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情把如此美丽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身世读出来。
(生充满感情地读)
【策略三】编排词语组合——思着读
这一案例中,孙老师另辟蹊径,将字词与课文重点词语整合起来,以行列组合的方式出示,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则,锻炼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并且以“集群发布”的形式,便于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储备。其实,读词语组合看似简单,实则要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比读课文难度还要大。孙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整体意境的把握,不仅让学生读准词语,更让词语变成一首连贯优美的小诗,学生在读中感受“美” ,认识“人”,欣赏“曲”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读出了词语所蕴涵的韵味。更巧妙的是三组词语,以“月”、“人”、“曲”并列的形式,内在地揭示课文叙述的脉络,学生在比照朗读之中,悄悄地走进课文情境,为学生读好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策略的应用我们在《天鹅的故事》、《黄河的主人》、《秦兵马俑》等课文教学中都可以去实践尝试。
【案例四】《二泉映月》
师:阿炳挣几个零花钱又怎么度日呢?请你们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展开合理想像写一片段。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所有人都沉浸其间,默默想像,有学生间或喃喃自语。)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他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
【策略四】创设语言情境——入境读
叶圣陶先生所言“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一提到创设情境,老师们就会自然想到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把静止生硬的文字符号变成鲜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读书人变为一个当事人,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当然是好,学生很快进入那种符合文本的意境。但这不是创设语言情境的唯一手段。其实名师在上课时他们大都挖掘语文的东西,让学生和文本深入地对话,如孙老师在这片断中紧紧抓住“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让学生想像,让学生去说话,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变成了一个个“阿炳”,他们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还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阅读补充材料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如孙老师在这一课快结束时补充:“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时,应该跪下来听……”学生再一次感受《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荡气回肠,朗读起来入情入境。
【案例五】《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演一演这两个人物,谁来演林冲?林冲是精汉子,(指一身材魁梧、脸庞黝黑的男生)威武的,英俊的林冲,黑林冲。(众笑)谁来演洪教头?你们选,你们班谁上来演洪教头比较合适?(学生纷纷指一男生)大家选中你了,这是你的光荣(众笑)。想一想,洪教头歪戴着头巾,挺着胸脯,是怎么走进来的。就演第七段,谁来读旁白?(学生纷纷举手要读,教师指名一女生读旁白。)要不要孙老师指导一下,你们两个要随着她的朗读,做出相关的动作,怎么把火烧天,怎么拨草寻蛇。其他同学都是什么?(生齐答:观众。)洪教头倒地以后,你们应该怎样?(生齐答:哈哈大笑)
生:两男生表演第七段内容。(表演与旁白不合拍,但仍逗得学生大笑。)
师:看来表演和旁白合不到一起。这样吧,这次不要旁白,你们两个自己说,自己演,好吗?开始。
生:两男生再次表演第七段内容。
【策略五】再现文本形象——表演读
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以上片断中孙老师让学生表演文中的林冲和洪教头,学生兴趣盎然,分组合作,一次一次地边读边演,乐此不疲,学生使那个场景还原出来,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这样学生读出了人物的感情,读出了人物的性格,读出了人物的形象。孙老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中也运用表演读,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表演求贤若渴的刘备、无礼粗鲁的张飞,这样表演朗读起来,就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了,真可谓有声有色。当然表演读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具体的语段来,有的语段适合表演读,有的语段不适合表演读,老师要因文而选。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那就失去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初衷了。
【案例六】《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哪一段写游人爬天游峰的?你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找得准,但听你的朗读爬天游峰悠哉悠哉的,谁能让我听了你的朗读能听出爬得累?(一生读)
师:你听他读,好在哪儿?顶天立地——高,900多级,900多级,1800多级——台阶真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也读得好,给你打99.999分,这0.001分扣在哪儿?
生:要稍慢点。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气喘得厉害,要慢些。
(生读此句)
师:容易吗?不容易。谁来挑战?读得比他还好。
(请班内冠军来读)
师:打多少分?
生:100分。
师:听他这么读,我心里也痒痒的,也想读一读。给我打多少分?(生笑)我读了你们也要读。(师读,掌声)给我打分。
生:99.99的循环。
师:为什么扣我一点点?
生:不知道。
师:讲不出理由,我不接受。
生:省略号要停两拍,显示老人很累。
师:听我读得对不对(师读)
生:你改的。“顶天立地”该响一点。
师:该怎么读,你教教我。(生读)你还没超过我。
生:应该不止一处重读:“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倒抽了一口气”要很轻。
师:听你们一起读,都读得好,我接受。(齐读)超过我没有?
生:超过!
师:拜你们为师,你们都是我的小老师。你们比我还强。还要我教吗?
【策略六】利用读后评价——比着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充分利用读后评价的环节。像这样的案例还有他执教的《拉萨的天空》、《只拣儿童多处行》,他多次引导学生关注读的效果,“能打多少分?”“要达到100分该怎么读?”“为什么扣他0.5分?”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了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同时,他还要求学生给他的朗读评分,让学生做了一次小老师。这种换位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去朗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评价,尽管注意了积极性导向,但相对于学生来讲仍然只是一种单调刺激。例如:“好”“读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积极性评价语,这些评语是“狂轰滥炸”“屡见不鲜”,学生难以具体了解“好在哪里”“差在哪”,评价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向孙老师那样巧用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采用打分式的评价。 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的评价机会。 通过准确得体、幽默风趣等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去调节课堂气氛,激活课堂,为学生的朗读营造出和谐愉快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孙双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所采用的策略当然也不止以上六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综合性地选用一些朗读教学指导策略,扎实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孙双金老师在《教学三境界》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句格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相信你,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做了吧!
㈤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㈥ 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你我都拥有这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少仍是殛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据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如:我在教《太阳》这一课时,当我一板书出课题后,学生就兴致勃勃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太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太阳有什么特点?我想知道课文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知识? 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同学们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讨论与分析,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最后,我适时地点拨到:总之,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于此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太阳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我在教《太阳》时,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设计了课件:我“根据”课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运用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如我在教《太阳》这一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4-7小节,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的? 请用课文中关键词语来回答。我刚一说完,同学们,有的在高声朗读,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互相讨论,有的在边默读边思考,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当在我交流反馈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出从太阳和动植物的关系、和我们人类生活的关系;和气象的关系;和预防疾病的关系。 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四、鼓励学生 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
㈦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
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的研究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
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
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