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讨论的探究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后有什么收获
主要是生活与学习的结合,把教学生活化,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2. 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一、课题的界定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应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渴望与需求”,不应仅限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内在需求”。“情境创设”还是从现实生活通向知识的桥梁,“情境创设”要想办法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不应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种“装饰”应是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关注情境,在观察过后有渴望、有思索,有利于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2、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精当;(2)讲课精炼有效;(3)主体作用发挥;(4)分层教学落实;(5)师生关系和谐;(6)教学目标达成。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也明白了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目前还有些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情境创设的基本功,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不会创设情境或情境创设的不到位;二是不会运用创设的情境,导致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游离与知识之外,或脱离学生实际,或花里胡哨的。出现了不少情境创设“花”,问题引入“偏”整堂课成了情境化的课堂,有些课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所有这些不仅仅没有达到方便、激发、吸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教学进程,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一片“热热闹闹”失去了价值。
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其重要的意义。
1、 从知识及来源上看。
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应,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文本)。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适度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知识的掌握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2、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看。
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桥(桥梁与引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在眼前,听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尽管这种论述未免有些绝对,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调动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从新课程理念上看。
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营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有资源意识等,得靠教师、学生、文本对话。单靠我讲你听,我写你看,我问你答的单一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显然达不到效果。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4、从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处农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识面较窄,而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农村学生生活的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数学课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数学学科情境化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形的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3.直观教学原理。直观教学原理从实践论出发,认为教学必须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缩短认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情知对称原理。情知对称原理就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心理分认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从认知因素来看,情境教学强化了实体感,缩短了学生的认识时间,加速了理解过程。从情感因素来看,它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认知和情感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相互渗透,体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同时是教学双边合作,是教书育人的统一。
5.寓教于乐原理。健康主动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发动和促进的作用,而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的作用。快乐的情感是人们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要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
6.个性和谐发展原理。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促成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力求个性优化,避免畸形成长。在语文情境教学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认真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适合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四:如何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1、衙口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
2、衙口中心小学一至六年各一名语、数老师。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动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纵向对比法、调查法以实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课题研究应成为学生和教师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动。
2、个案发展观察法:
观察课堂教学,研究网络技术和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行为,探究行为的相关性,力求使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运用。
3、调查测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需求,为研究提供依据。
4、理性思辨法:
对课堂教学和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系列论文;
3.“ 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4.“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资源库;
5.“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综合报告。
八、课题研究预期的阶段成果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课题博客 调查报告
选题立项,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计划,搜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做好理论准备,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优秀论文专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录 教学情境
创设的课件、教具、学具 不同教学情境创设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现
组织、落实开展实验研究;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统计分析数据,做好资料的搜集;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取经,接受专家的指导及培训;进行实验反馈,交流研究情况。 反思前段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九、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到阅览室、上网、看教育杂志等形式学习多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了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的活动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每周参加一次集体学习,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课题实验材料。
2、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各课题组成员确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备课有中心发言人,并有专门记录。学校领导不定期参加各组备课活动,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导协调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教学研讨课,课后进行评课研讨。每月开一节课题研究汇报课,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汇报,每半期进行一次汇报总结。
4、与个案剖析、教学反思结合起来。 每位实验教师都要围绕课题收集典型个案、写好教学反思,进行书面交流,从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并注重材料的收集与积累。
5、与论文撰写结合起来。学期末结束后,每位实验教师都要根据本学期初制定的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提炼,写出经验论文,积极向各教研报刊杂志投稿。
6、与成果鉴定结合起来。每学期结束后,负责人要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鉴定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无发生变化,课堂有无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无转变;学生及家长反映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无得到提高;论文有无交流发表等。
7.与网络平台结合起来。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平台及资源的优势。学校应对平台和教学资源给予及时的关注。学校积极调动实验教师、计算机教师的力量,尽可能保质保量完成资源任务。
十、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预计研究的难点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2、假问题的情境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有形而无实。看起来是问题,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4、“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5、“电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课件创设情境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通采纳,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负面的效应,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电灌”。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体演示,而不是从头放到尾。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6、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解决方法: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由“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根据“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教学情境。对教材中有些远离农村学生生活的情境活动,教师依据本地课程资源、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加工处理。
3、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教学情境创设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境的创设,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落脚点要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期内,要收集单元、期中、期末的质量监测资料,做好分析工作,并整改措施。
(三)创新点:
我们的课题研究力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扎实而有效。
3. 小学课堂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序号 论文题目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
4.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教育测量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这套系统包括:明确的观察对象、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它的长处是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观察资料,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系统地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它的短处是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1.调查工具标准化;2.调查过程标准化;3.调查结果标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是:1.以文字记录的资料,报纸、期刊、教材等内容往往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2.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的录音,与某个年段的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3.以影像记录的资料,包括:教学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图片。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基本特点。1.明显的内容;2.客观的事实;3.系统的记录;4.量化的结果。 (二)质性方法 作为与实证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假设,为定性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有着它的定义。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1.调查过程灵活深入。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访谈调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较低。2.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访谈调查不能体现匿名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这往往会影响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定性观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3.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4.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来研究者征得研究对象的配合相当耗时。2.不易了解到局内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研究目的。4.叙事研究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5.叙事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方法论及系统思维的特点:1.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具有清晰性和开放性。2.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分析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3.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系统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原则、模式、路线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范例。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1.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2.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1.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2.强调参与、合做与交流。3.强调实践反思。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5. 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评系统从哪进去
*目录教师试用期自我鉴定教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新教师试用期自我鉴定 时光过的很快,转眼间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在这半年内,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逐渐的从一名懵懵懂懂的毕业生转变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在这过程当中既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在在今后的地理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水平。
身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参加工作的这一年来,本人坚定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定期学习党的各种文献,将自身修养与党性提高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及政策水平。本人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认真有效地完成学校及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表现出极好的组织纪律性,于20xx年4月接任学区少先队总辅导员一职至今,并在20xx年6月被评为学区“优秀辅导员”。在与同事的交往中,我以谦虚好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帮助和认可;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注意方法方式,耐心细心地进行家校联系工作,深受家长欢迎。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所以工作以来,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参加新教师培训,我还继续本科深造,一有空闲时间,我便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语文一年级的语文和思品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即使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我还积极参与区市级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专家的指导,总结出自己的想法。新教师考核中,我所执教的《要下雨了》一课,受到了区进修学校老师的赞许,这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
未来路漫漫,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定能改善不足,发扬优点,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全面而不失风格!
6.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急用 各位大神速度指点下
课题开题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题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世界上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于1985年在一份国家长期战略计划中提出关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90年代中期,加拿大开始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日本在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学段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中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也突出的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近两年来,我国香港、台湾也积极进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工作。原教育部部长陈至力在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我国近几年还开展了诸如“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是数学教育的一大进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思维。是改进数学教学的强大平台。
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实践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种进行自主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于实施将对构建创新新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于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与可持续化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发展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教与学的工具。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技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
2、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和实践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4、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5、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分析、批判的能力,善于应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
7、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四、研究内容
1、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3、开展校本培训和教学实践,培养创新型教师。
4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个体差异,达到因材实教,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大营小学1—6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资料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论和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理论及成功的课例,从中借鉴经验。
(2)观摩法。现场观摩或组织观看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示范课,从中汲取经验。
(3)对比法。以对比研究的形式,组织同年级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信息技术研究课、示范课,通过对比研究,增加教师的感性积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3月 课题启动申报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应用“文献法”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第二阶段:2008年4月~2008年8月 调查研究与初步实施
应用“调查法”,对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活动,明确研究方向,验证该项研究在其他地区和学校取得的一些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课题全面实施
应用“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思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活动,撰写研究论文,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活动;应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应用“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典型案例、课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利用“控制变量法”对课题成果进行定量和变量的验证。
7. 桂林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测评管理系统怎么进
这是桂林市来教育局下辖的教育自科学研究所管理、主办的一个本市,含12个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测评管理系统,每个学校有一个用户名和自己学校的密码。你要登录这个系统,要去你的学校相关老师那里得到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我们学校的密码还经常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