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感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甚至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使之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2.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往往满足于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培养。
例1:“圆的半径”概念的教学,一般通过创设情景,再抽象为数学模型,继而严格定义为:由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半径。学生似乎明白了圆的半径概念,但好动脑筋的学生总想知道圆内有着那么多的线段,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的线段作为圆的半径?其它的线段适合做圆的半径吗?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明确指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线段的长度叫做圆的半径”,是合理的、唯一的。学生既然有“其它的线段可以做圆的半径”的想法,老师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呢?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时机,探究活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半径的意义。
2.2在建立定理和推导公式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
例2: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时,书本上是通过让学生任意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分别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再通过计算说明定理是成立的。
当有些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使用列举法证明这个性质的,就算把全班的三角形都算起来,也就是几百个三角形,可以说这个定理在这几百个三角形中成立,但是三角形的数量是无限的,对于其他的三角形也成立吗?这时,教师应趁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你能有办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是对所有三角形有效吗?让学生尝试、探究如何用其它的方法证明这一个定理,既确保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尝试体验的过程,也激发起学生开展探究的欲望。
2.3在错题改正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作一番探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例3:1米6厘米=(1.6)米,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米与厘米的关系没有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对上述错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讨错误的原因,明白以后怎样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学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探究的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4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4: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法。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快捷。这类题目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探究多种解法,以及解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增强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Ⅱ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
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假设
1. 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
(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
(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
3、实验总结法
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
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
2.理论学习反思。
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
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
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
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丙班
(对照班) 甲班
(实验班) 乙班
(实验班)
2010年春
(实验前) 76.5 78.5 75.5
与对照班差距
(实验前) — +2 -1
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Ⅲ 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为创新精神做基石。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善问、创新精神
有了问题才能产生学习,没有问题学生就难以激起求知欲,自然不会深入思考。现在教学方法使学生一味的去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靠的是学习的数学理论公式,提出问题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
一营造敢问、爱问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提问时往往受到心理素质、语言表达、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站起来之前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嫌弃、被同学嘲笑,或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问题,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下,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讲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不要总问还有哪里不会,应该用赞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真诚的表扬,这样在学生中树立出爱问问题的榜样,或是给予奖励的方式,然后再详细解惑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到点子上的问题,潜移默化的教授如何问问题,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更让他们打开思维,理清思绪。
二互动教学,培养问题习惯
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取互动教学,日积月累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从多种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讲解分析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堂就让学生失去了创新的空间,而且一般都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作答,学生被动的作答参与不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有效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且有疑可问,例如将生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在讲解应用求解时可以用时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足球赛事等来做例。有的时候学生认为都懂了问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来问学生,或者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相答疑解惑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亦可专门设置课余时间作为答疑时间来请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每周两到三次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
三教会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善于问才能启发学生会问,在备教案时,多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而教师的提问也要有趣味性,以免过于机械使学生感到乏味。
1.从课题中发现问题
对于不懂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就直接问出自己弄不懂的,将最基本的知识弄通弄懂,在理解了原理之后与生活实际想结合又想出了什么新的发现,这都要通过教师从旁辅助以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走上正轨从而拿到新课题时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课题本身切入,在看到一个新的理论知识时,第一反应出的疑惑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基本处着手通过一个个自问来弄懂知识。而在通过这个知识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这种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怎样的内在联系与问题,在教师没有解惑之前他们自己会有怎样的想法,如何举一反三来学习更多的深层次的内容,这样一步步引导下来更有效果。
2.从反面处发现数学问题
在正面研究了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反面来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敢于质疑。有时候当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局限在了固定模式当中时,教师通过举例来提示学生从反面进行推论,这样跳出以往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进行假设论证的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引出课题。
四注重评价,激励学生问问题
学生提问后,教师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对问题的深刻分析,让同学们理解到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注重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师生互评的学习体系,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一方面,通过提出问题来深刻学习理论知识,让积极质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以更清晰的分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数学学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不可过于公式化,对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体现出个人特色,也不能不切合实际,过度表扬以避免学生骄傲自满,也不必太过权威,造成学生心理压力,适当带有真情实感使学生更有动力。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当今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提不出问题的数学课是没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改善教学
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 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
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 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预期成效
1.教师确立了数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数学课程实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中教师坚持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收益,体现出教师科学的课程观念和先进的课堂学习方法;(2)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带来了问题意识培养和教学方案设计水平以及授课水平的提高;(3)因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随之提升了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工作的水平。
2.学生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加丰富,适应社会能力更加增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的价值取向,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苦与乐,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教师增强了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意识,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正确教学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内化应用理论,不仅增强了实践反思意识,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这些收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提高了学校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数学教师团队优势日益明显,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经验共享,虚心接受专家指导,发挥了团队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优势,使学校数学课程呈现活力,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生机勃勃,促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照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基本达成了目标,但仍存在一些困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视角还不宽,限于课堂、学校和学生生活,囿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触及不多。
2.研究的对象还不广,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认识,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体还不全,教师的自身因素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提高教师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Ⅵ 小学数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有哪些
所谓“课题”,就是研究和讨论的话题。再者,所谓“课题”,就是研究性思维的中心概念。我更欣赏的一种解读是:课题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指向,积聚众人智慧,产生思维火花的研究平台。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5、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6、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练习课的设计策略,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7、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8、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9、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Ⅶ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中的学生研究
我们提出对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研究。问题是思想方内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容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对学生进行有机地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熏陶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可以充分开发儿童创造思维的潜能,全面提升儿童的数学素养,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