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状态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状态

发布时间:2021-01-04 23:33:36

A.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认真回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
说一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至少提出三个。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把握分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强调关注学生不同的
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只注
重让学生自主发挥,而教



没有给予评价,也不及时批评指正,其
目的可能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
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这
样的尊重是否让学生迷失方向,
失去自我。
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
也呈不平衡状态,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
教,同时教师要及时的指导、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
发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
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
思维并未得到
锻炼,能力尚未得到开发,这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

只顾
课堂中表面形式的热闹,
整堂课下来,
学生忙这忙那,
“自主”
至极。
但学生真正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呢?

就小学语文而言,
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合理引导,
全体学生的思维
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
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
深入,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有些文章,
语言优美,
内涵深刻,
富有哲理。这时不必将问题加给学生,而是让其静静地反复品读、美
读,做“无问题之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学生会逐步领悟其中的
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三、止“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的倾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
“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
的倾向。
教师片面的追求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或考试的成绩,
而不深
入了解过程,
我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
一是看老师教的
过程,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是

如何获取知识的。
就拿语文朗读指导来说,
朗读一般也讲求两个方面,
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遍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
程,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
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
要能让学生在多次的反复不断



训练中,
逐步地去体味语言,
体会
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



感悟的程度。过程的反馈可
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
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
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
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
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
而很少能够感受到学
生的思维和想法,而这才正是学情反馈的目的所在。

以上只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薄见,
愿各位同仁共
勉。
社会在期待,
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教育创新的紧迫
感与主动性,领悟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B. 怎样评价小学语文课堂的不足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否正确,我指名让学生读词语,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听讲效果。因此,充满期待,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行为会变得更加积极,孩子就会一头雾水,精神会变得更加兴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此时,并将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贯穿于整个课堂,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指引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课堂。因此,心里充满自信,要大大方方地表扬孩子,如果教师视而不见,请你再来读一读,因此、不予以评价,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回答完问题时,要发自肺腑地表扬孩子,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评价。”相反有的学生读错了,改善课程设计。 比如在学习字词时,并没有挫败他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读对了,当他们得到表扬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我也会明确地告诉他,但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我会高兴地告诉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你读得非常正确。”此时,就像是完成一次抢答后,得到了改正的机会,等待评委的评判一样,回馈性的评价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回馈性的评价语犹如一盏明灯,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表扬性的评价语就像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一样,更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你xx词读得不准确,读对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读错的学生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完善教学过程

C. 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意外

记忆中,许多名师的教学风格如行云流水,教学设计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适时巧妙的点拨常常把错误生成美丽,不经意间耳边响起的铃声竟然让人有点遗憾……不可避免的,我也见证过许多课堂意外的发生。
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而且这些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进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式式的情况和事件。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教学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教学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一、教师对“教学意外”的处理方式例析
在有部分教师眼里,教学意外就意味着教学设计不到位,学生配合不成功,教学效果不好。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面对课堂中的教学意外,教师处理不当的现象很多。
1.漠然处之,置之不理
课例描述:一日,听一位年轻的教师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老师抛出了一问题“课文中的这三个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喜欢勤劳的小白兔,老师喜笑颜开,不吝表扬。也有一部分学生发表意见“喜欢老山羊”,理由也很充足。这时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标新立异,嘴里嘀咕着:“我喜欢小灰兔!”声音不大,但是老师分明听清楚了,老师不易察觉地轻皱了一下眉头,没有说话。于是,下一教学环节在继续着。
评析: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班级总有几个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在教师和学生研讨好某个问题后,达成共识了,他偏偏要独辟蹊径跟老师唱起了对台戏;或者在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时,就迫不及待地插话、抢答,这类学生常常被视为调皮生,老师担心此类学生影响纪律或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因而对此异类回答或插话的意外事件采取的对策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漠然处之。
2.委婉称赞,避而不谈
课例描述:有一次,我去某校参加调研听课,一位老师上《燕子专列》,在学习“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后,老师质疑:“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一生正好投教师所好,提出教师预设中的问题“燕子是候鸟,为什么需要专列送呢?”可是另一生突然大叫:“这个问题我会回答。”教师态度极其和蔼,亲切地说:“你可真聪明,我们把机会让给提问的同学,好吗?”
评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排除“异己”、回避困难、绕过矛盾,处心积虑地奔向那个教师自认为的“主题”。例中亦如,教师设计的这个环节仅是提问以引出下面教学环节,预设中没有让学生回答。因此在学生意外回答时,教师怕扰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很客气地对学生赞赏,却刻意地回避学生的问题。
3.束手无策,胡乱回答
课例描述:在一次调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时,请学生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了“国旗护卫队为了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付出了很多”?有个学生忽然质疑“为什么说是‘迎接每一次新的国旗升旗仪式’?”教师显然在备课时并没想到这个问题,片刻沉默和支吾后,教师解释:“每次五一、十一这些节日时都会用新的国旗。”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课堂上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均衡也会给教学带来很多的意外。像本课例中,国旗护卫队的生活虽然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但是“新的国旗升旗仪式”这样一个短语,“新的”修饰的是“仪式”,而非“国旗”,对于大部分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深奥,教师“闻道在先”,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应远远高于学生。可是这样浅显的问题,教师在意外出现时的慌乱状态下对此作出了错误解释。
4.纠缠不清,脱离目标
课例描述:曾看过《麻雀》一课的教学片段。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爸爸一般比妈妈勇敢些,力气也大点,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较大。”教师表扬:“你真聪明!”“我觉得也可能是爸爸,因为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妈妈很少有功夫同我一起玩的。”此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满地嚷道:“那可不一定,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教室内一阵哄堂大笑。
评析: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学生的阅读感悟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课堂的争鸣,或引起课堂的共鸣。但是教师要善于点拨,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在学生的感悟游离于文本内涵,脱离了教学目标时及时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二、“教学意外”是值得开发的课程资源
生成性的课堂必然会出现教学意外。这种意外是课堂上即时发生的,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感受的一种抒发,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只要处理得当,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1.智慧,在意外时闪现
某教师上《下雨》一文时,由于文章内容简单,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多次朗读后,学生对文章所要传达的意图已了然在心,于是准备结束课文,谁知道,这时,杀出了一个程咬金,一只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地叫:“嗯,老师……”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小宝一点也不聪明。”教室里一片哗然!他继续说道:“自己淋湿了,很容易生病。我有办法让小宝既不淋湿,又让那位同学有伞。”此时,他一脸的骄傲,说:“其实小宝只要和那位同学一起撑伞回家,到了家门口,再把伞借给那个路远的同学,这样不是自己不会淋湿,又做了好事吗?”他非常得意。却不料,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许多学生举手。另一生说:“你的办法是很好,可是,如果小宝家和那位同学的家是反方向的,那他们怎么一起撑伞回家?”“对呀,就是嘛!”同学们都发出会意的笑声。
虽然,像类似的“课堂意外”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但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促成了学生智慧火光的闪射,心灵深处探索欲望的喷发。面对“意外”,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有一分分意外的惊喜?
答案不言而喻。
2.语言,在意外中丰富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学生朗读中,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觉得课文写得不美!”原来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打破了,气氛变得严肃起来,大家都盯着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老师压住心中的扫兴与遗憾,不失温和地问。“因为他写得不够详细具体。比如它只说了‘太阳出来了。’为什么不说‘红脸蛋的太阳公公笑眯眯地出来了’?这样写太阳的样子和颜色,多生动啊!”
可以看到,
“意外”有时候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像例中学生在与课本的交流、教师的交流中经历一次新的语言实践过程,由读中的感悟引起写作上的火花,阅读教学从读懂语言走向发现语言和创造语言。
3.情感,在意外后升华
某老师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奔波”一词,别出心裁地出示“李政道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花莲慈济医院―花莲机场―台北机场―香港机场―上海机场―杭州―凌晨到达杭州医院”。顺势提问“这是怎样的一天?”让学生体会李博士为了挽救海峡彼岸年轻的生命一刻都不曾停歇。正当学生为李博士的“奔波”动情之时,这时,一个学生困惑地插嘴:“为什么不直接从台北飞往杭州”,老师及时补充介绍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政治背景,引导学生带着内心的震撼和感动去品读“奔波”。
至此,“奔波”一词不再只是承载着简单的含义,更负载着深刻情感的人文内涵。“奔波”身上带着艰辛,带着感动,更带着希望,一种由衷的情感被激发,孩子们深深地陷入情境中,许多忙碌的身影,感人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里交替叠印……情感目标不正因为这一意外的契机而得以达成吗?
4.人文,在意外处体现
在教学第一册《识字2》时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挨个儿认读课件上出示的生字。轮到一位文文静静的小姑娘了,只见她盯着轮到她读的那个字,沉默着。她的小脸涨得通红,眉毛拧成一股绳,小嘴咬得紧紧的,可是她一直没出声。教室里骚动起来,个别学生不屑地嘀咕:“唉,这也不会!”老师面带微笑说:“那你会读别的字吗?”“会!”
小姑娘大声地读出了其它的字,老师的笑意更浓了:“这么多字会读,可真了不起!”小姑娘自豪地坐下了。
在那一刻,那个满脸通红的小姑娘因为读不出字而羞愧不安,老师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和信任,她让从困境中重新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了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和体察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充满人情味,尽管简单的一句话,但它却充溢着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
三、“教学意外”资源的开发策略
1.深入解读文本——胸有成竹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与依据,教师研究文本是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研究、理解文本还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的设计。只有正确、到位、深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深层次地走入文本,才能大视野、大手笔、大境界地构建教学的整体框架,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抓住要点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
2.准确掌握学情——知己知彼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作为焦点,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尤其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清澈的湖水》一课中“变幻的山峦”时,让学生学写湖水的句子,后学写山石的句子,学生在理解“变幻的山峦”时,因为没有感受山石的栩栩如生、形体各异的铺垫,学生的感悟只局限于下文的“小鱼游动”使湖水荡漾,山峦的倒影相应从清晰到模糊的变动。再次实践时,老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先学写山石的句子,再返回学写湖水的句子,学生的脑海中已有对山石变化多端的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已有了一种感性的积累和铺垫,因而在理解“变幻的山峦”时自然而然地联系上文融会贯通,达到从浅层表象到深层内涵的积淀和内化。
3.多元预测生成——运筹帷幄
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会出现课堂上的失衡现象。把握生成是一门艺术,众多名师能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但是名师毕竟是名师,名师是凤毛麟角,是“师”中龙凤,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有心追求精彩课堂的普通老师,我们能做的也能做到的就是课前的种种努力。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种不同,才构成复杂多样的学情。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多元地预测学生可能发生的信息走向,根据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或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4.灵活调整预设——融会贯通
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因此教师在实施预设时遇到学生冷场的意外时,须随机重新调整教学预案,组织教学语言打破僵局,激活学生的思维。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太阳升起来了,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呀?”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或皱眉,或低头,或抓耳挠腮。此时,教师调整了问题,面带微笑对学生说:“我们就是大地上的小花、小草、小树、小鸟,你睁开眼,看到了太阳会怎么说,怎么做啊?我们可以来演一演,说一说。”“好!”顿时,教室里的气氛重新又轻松起来,一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这样转换一下问题,学生马上打开思路各抒己见。
意外的出现证明了教师已经为学生搭建了宽广的发挥的舞台,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空间。错,也许是另一种美丽,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D. 小学语文课堂上怎样关注学生学习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需求,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于注意力及认知能力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吸引力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意识到“兴趣”二字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身心的投入,自然免不了劳力费神,它确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然而,我们发现,对于这种“苦”在学生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认为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叫苦连天;有的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愉悦的劳动,认为学习其乐无穷,因而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当推“兴趣”二字。学习有兴趣,便劲头十足,再累也觉得精力充沛,而学习无兴趣,则一蹶不振,再轻松也觉得索然无味。同样,对某科目感兴趣,往往此科目就学得好学得牢,反之亦然。可见,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课堂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平等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应该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对答对的学生投与赞赏的目光,对其进行赞赏,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对答错的学生进行鼓励,称赞其虽然答错了但其举手的行为勇气可嘉等等。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教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渐渐地他对该老师的学科不感兴趣,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相反地,一位学生因某事受到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他便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注意全面发展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表扬和帮助。
三、灵活导入的设计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堂也是如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入你的课堂,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好奇心与兴趣,将是这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每篇新的课文导入的设计十分重要。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复习旧课导入、提问讨论导入、图片音像展示导入,情境设计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的篇目和内容来考虑。
例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借助教学道具激发兴趣
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非常有意境的,令人回味无穷。若仅教师一个人表白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所以,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道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音乐激发兴趣。
例如:《飞夺泸定桥》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史实,录像中激烈的战斗画面和嘹亮的冲锋号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下一步做好了铺垫。
2、利用图片激发兴趣。
《少年行》是一首古诗,新教材要求学生边学故事边想象,但这首诗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想象困难。我把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少年,看他的衣着、铠甲、神态,想象他挥舞兵器的英姿,听马的嘶鸣,再看马的样子和佩饰。学生的手呼啦啦举起一大片,抢着说个没完。
3、利用软件激发兴趣。
《草船借箭》是与历史有关的一篇课文,全文意在赞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文中有一段描写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句子,牵扯到双方地理位置,风向、水流、船头船尾调转等问题,靠老师一张嘴是很难说清的,关键时刻我把软件连放两遍,学生频频点头,嘴里啧啧赞叹,再问学生:看懂了吗,学生连连点头,随即如数家珍般的一一说清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难点迎刃而解。
4、利用实物激发兴趣。
讲《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深红的杨梅请他们观察、品尝,学生们看着杨梅直吧唧嘴,几个淘气的男孩吃完杨梅伸出红舌头互相笑着。
实践证明,要是教师能善于利用教学道具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竞争意识的培养激趣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的竞争法则,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竞争的意识,便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在一种你跑我追,我赶你逐的学习氛围中,不仅仅个人才会有所进步,就是集体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将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由课堂外的知识测评引入课堂内的知识竞争,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竞争过程中的快乐与趣味。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引导想象,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所以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段,实施兴趣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也认为,人的学习实质上是“填补完形”。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这课时,学生兴致高涨。我趁热打铁:“凶恶的狼不再找理由,朝小羊身上扑去,请你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们沉浸在想象中。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讲起了他编的故事:“说着,狼就朝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将身一躲,狼用力过猛,没收住脚步,一下就掉进了河里淹死了。”听到这里,有学生马上进行完善:“狼掉进了河里,使劲挣扎着,可是挣扎了几下就没劲了。不一会儿,狼就没有了踪影。”又有的学生这样编:“可怜的小羊吓得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啊!救命啊!’恰巧,羊爸爸找小羊来到这里。羊爸爸随手拿起一根木棍,使劲向狼脑袋上打去。狼没注意,一下被打个正着。狼眼前一黑,一头栽进了河里……许久也没有上来。”结合这个故事,学生有的编成大象伯伯来帮忙:“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扔进了河里”。有的编成小动物来帮忙:“小猫用爪子挠狼的眼睛,小狗用牙咬狼的尾巴,小猴拿棍子抽打狼的身体……狼疼得嗷嗷直叫,直顾躲,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死了。”
听着学生的发言,虽然语言还有些稚嫩,很多地方尚须教师指导,可是我依然由衷高兴。在这里我看到学生如火的热情,看到学生学生兴趣的火花,更看到未来的路有多么宽广。
实践证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例:在上《长城》这一课时,我说:“咱们学这课书要爬到长城上面去。”“怎么爬呀?”先请同学们站起来,边背诵边想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图象越来越近,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气魄雄伟的长城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我问:“踏上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踏上了!”“摸到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了吗?”悟性好的学生可以回忆起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于是便答:“摸到了!”“我们是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让我们一起抬起着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吧!条石重不重?”“重!”“山岭陡不陡?”“陡!”“我们怕不怕?”“不怕!”于是学生们大声回答边弯下假装抬条石,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总之言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迸发出迷人的火花。而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E.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学生学习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的高段(五、六年级)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教师或家长在这个阶段中,结合课堂教学,着重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并相互联系的系统。它受学习内容、个人基础知识的限制。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分阶段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提出学习要求和重点,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F.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我只注重让学生自主发挥,而没有给予评价,也不及时批评指正,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这样的尊重是否让学生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也呈不平衡状态,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要及时的指导、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G.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考试为目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奔着考试成绩去的,因此整个课堂呈现出呆板、枯燥的状态,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新课标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老师在课堂中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一个静态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需要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文章就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进行了阐述。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互动,让教与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调皮,注意力易转移,对老师有一种惧怕感,因此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就显得更加重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不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上课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微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用善意的眼神、亲和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怀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到一种亲切感,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语文知识。[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多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多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的关系。不过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脸,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中树立威严,结果导致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惧怕感,不大敢与老师进行课堂上的交流,进而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课上多多开展情景剧活动,使课文中的场景再现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会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将课文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以及理解课文内涵,进而使课堂“活”起来。
运用情景剧教学能使学生看到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对学生不同的感官产生刺激,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运用情景剧教学要求老师提前分好小组,让他们为情景剧做好准备,以便在课堂上节省时间,更好地教学。运用情景剧教学要求老师多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于那些合理的想象给予赞赏,来使整个思维发散起来。[2]老师通过情景剧教学,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使课堂活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比如,在教授《陈毅探母》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回去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在教授时,老师就可以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能找几个学生上讲台,让他们重现陈毅为母亲洗衣服的那个场景。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自由发挥,将课文中的场景现场化,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提高教学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萌芽期,天真而又有丰富的想象力。[3]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材作为一种平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架起一座书本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对人物和课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4]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要求老师多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我们都知道,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主观题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对同一个问题也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尽量给予鼓励,最好不要当众批评他们,否则学生会受到打击,积极性会降低。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时,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小孩,司马光为什么在其他孩子都手足无措的时候,会冷静地拿起石头砸缸呢?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办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很好地使课堂“活”起来。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教师应该营造出一种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多开展情景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思考,深入浅出地去理解课文,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创新、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在课堂上设计丰富的活动和任务,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寓学于乐,增强趣味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地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儿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组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
《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总之,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希望以上文章对你有帮助!!!

H.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该怎么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课。
四、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教无定法,各有各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状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