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较少,一周几节课的见面也是被教学内容塞的满满的,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1.熟记班级每个同学的名字。当代中学生表现欲、尊严欲十分强烈,他们渴望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熟悉他、了解他、注意他。尤其是受他尊重、崇拜的老师。所以,当我们担任某个班任课老师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记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并能在课堂上一一对号入座。认识、熟悉我们的每一名同学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对于我们灵活开展教学,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与班主任常沟通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与学生交往最频,走的最近、了解最多,任课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是桥梁。与班主任常沟通、了解学生的自然状况,如家庭经济条件、性格特点、学习程度等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的与学生处理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3.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
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如果特意安排一则耽误学生学习时间,二是拘谨不自然。课间十分钟恰是学生放松休息的时间,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和谐宽松的谈话氛围,每次下课后,我都有意的留下来,遇到学生有问题就给他们讲讲,没问题就与他们聊点别的。如对语文课的感觉、老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状况等。刚开始学生对我敬而远之,问则答不问则无语。时间长了、熟悉了,许多心里话也就往外掏了。通过这样的沟通不仅与学生的感情拉近了,而且从他们的谈话中还能获得许多有意义的帮助。
4.讲究批评艺术。
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个性都很强,往往听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且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违纪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如果此时课任老师批评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里,从此失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尤其是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学会批评艺术驾驭课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刚毕业时,我在这方面做的也很失败,以为自己当了老师,就应该遵循严师出高徒的古训。遇到学生课堂犯错误,我便当众大声训斥,甚至一气之下把学生赶出教室。记得2006年,在我教的语文课上几名同学在座位上偷偷玩扑克,被我发现后,我不仅在课堂上大发雷霆,没有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一气之下把他们送交政教处,当时几个参与的学生都受到了学校的处分。从此后我不仅与这几名同学结下了怨,在他们的影响下,全班同学与我的关系也变的紧张,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严中有爱、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避免当众挖苦,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自我教育的机会,切不可推卸作为任课教师的教育责任。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教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教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相反,学生和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某位老师教的课。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就一定会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的开展起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最佳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语言、动作、手势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使学生产生幸福和愉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设置疑问,解答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三、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哪门功课感兴趣,对哪门功课不感兴趣。平时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道:“我们的孩子学数学没有灵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对某一门功课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平时都是毫不费力地解答数学题,并且成绩比较好,与此相联系的是经常得到教师和父母的夸奖,也相应地巩固了他对这门功课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需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使学生学懂弄通,逐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起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优化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注意创设课堂导语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比如,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此段导语,言简意赅,充满激情,寥寥数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
2、引导思维升华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未必不可,但如果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是必要的,它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所谓“引导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体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出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中是否看到有两个过渡句对分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请大家据此分段。”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用心读课;二是思考段与段之间的意义关系;三是找过渡句。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了起来。学生经过思考、议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就得以明确:文章围绕中国石拱桥说明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1—8段);二是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9段);三是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10段)。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分析课文内容之中。
教师还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升华学生兴趣。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且用语简洁。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五、指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度到“会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因为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一次又一次探究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为学生着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Ⅱ 如何做好小学课堂导入的激励功能
一、课堂导入要简洁明了
现代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讲究时效性,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效能感。而课堂导入起到的是过渡的作用,重点是导入后的教学,所以课上教师要力求做到简洁,通过简单的故事、游戏、实验、问题导入新课。也就是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思维活跃起来,引起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知识上都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案例: 三年级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 米 分米 厘米(板书:米 分米 厘米)
师: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师:面积单位也是有进率的,你们想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在讲授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之前,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已经接触过进率,所以老师在课堂开始短短几句话就把要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了起来,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和以前学生过的知识做了对比。启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目标,将学生的思维立即引到了接下来新课学习中。
二、课堂导入要有实效性
课堂导入要有实在效果,能给这节课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不能因为情节吸引人就不加考虑的拿来作为课堂导入。因此课堂导入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能过于浅白,过于平淡、大众化,甚至忽视导入的作用,不能引发学生产生新问题,难以达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目的,导入就失去了它的效果。
案例2:二年级 集合
师:孩子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好吗?
生:好!
1.出示实物教具:红纸条30厘米,黄纸条20厘米.两根纸条一共长多少厘米?
列式;30+20=50(厘米)
2.老师想折一颗辛运星,需要把两根纸条粘接起来 (现场演示) ,现在这根纸条的长度还是不是50厘米呢?变怎样了?
生:肯定比50厘米短了!
教师动画演示。
师:是什么使得纸条总长度变短了呢?
生:他们有一段需要重叠后才能粘接起来.
师:两纸条有重叠部分了,这回该怎么求总长度呢?在生活中,像这种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研究数学中有关”重叠的问题”.(板书课题).
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所以课堂伊始,我用一个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用一个简单易懂的问题,增加孩子的自信,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把两张纸条粘在一起比原来变短了原因是有重叠的部分,同时,伴随着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更加形象,帮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恰当的提问,把学生牵引到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上,将重叠问题蕴含到一个小游戏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重叠的实际意义。
三、课堂导入要自然、顺畅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导演”的作用,通过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某件事物或事情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当然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给人感觉自然、平滑。自然的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犹如水到渠成一般。生搬硬套的话,学生的思维就很难按照预设的轨道发展,容易产生分歧,造成不必要的错误理解和误区,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效果。
案例3 三年级 倍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兔子爱吃什么吗?
生:萝卜。
师:小兔子看到这么多的萝卜很开心,可是怎么数也数不清,你能帮帮他们吗?
生:胡萝卜2根,水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胡萝卜和水萝卜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1:胡萝卜的根数比水萝卜的根数少4个.。
生2:水萝卜的根数比胡萝卜的根数多4个。
师:怎么摆我们能一眼看出水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呢?
(学生到黑板上摆)
师提示: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一一对应)
师:其实水萝卜与胡萝卜之间除了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板书:倍的认识)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不同萝卜的数量,从
而回忆以前学过的多少关系,联系已有知识,为后面引出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导入显得十分自然、平滑,新知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巧用多媒体 直观演示
多媒体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巧用多媒体技术将形、声、色集于一体,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的去感受,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4:三年级 周长的认识
师:有一次,老师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景:瞧,课件播放(一只蚂蚁沿着树叶的变现爬一周),你能说说蚂蚁在干什么吗?
生1: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生2:蚂蚁沿着树叶的变现怕了一周。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周长”。板书:周长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观看动画蚂蚁绕树叶一圈,使学生对周长产生好奇,为后面学习周长的概念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动画演示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为教师引入新知奠定了基础。
教学导入在实践上虽然很短,但是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处处考验着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艺术。在导入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完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变成学习的动力,同时,要注意现代化手段的使用,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总之,课堂导入要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应当在教学导入中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终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教学导入更具启发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简洁性,让导入成为整个课堂的良好开端。
Ⅲ 对小学生表扬的意义是什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影响。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则有行为信息、言语劝说、情感唤起等。
表扬是教学实际中教师常用的一种言语劝说形式。恰当的表扬,对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表扬若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焦虑、依赖及逆反的心理。目前,国内对表扬方式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的有关论述,大多是一线教师的一些体会,还没有系统的研究。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表扬方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状况,以及这种影响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有何差异。
(一)理论意义
1、本研究涉及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具有较为宽阔的理论视野。
2、 本研究系统地考察表扬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在国内尚不多见,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展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3、 本研究具有扩大研究的潜力,可以把本研究扩展到其他的课堂管理技巧等方面。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切题小,从具体的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对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管理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和批判并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由此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部分地决定了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程度越强,越能够坚持下去。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严重。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第一,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第二,替代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第三,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第四,情绪反应,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时的心身反应。
(二)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自Banra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众多,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与其他理论关系的研究以及在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首先我们看第一方面的内容。自我效能感一经提出,心理学家便开始关注它和成就动机之间的联系,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些持传统成就动机理论的学者将自我效能感作为成就动机中的一个积极成分,甚至提出用自我效能感取代成就动机作为人的行为的解释因素。一些持现代成就目标理论的学者倾向于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与成就目标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与成就相关联的行为结果。而Elliot在研究中将成就目标分成三种定向:掌握性目标(Mastery goal)、成就趋近目标(Performance-approach)与成就回避目标(Perform-ance-avoidance goal)。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就回避目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人们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的策略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
其次,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调节中的中心地位,其在各应用性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对教学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研究普遍证实,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自我调节效能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而对数学的影响较少。
(三)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展趋势
纵观自我效能感近几年的研究,其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有如下特点:(1)重视研究自我效能感成因与发展的研究。(2)重视对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3)进一步扩展各应用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4)考查真实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5)纵观西方心理学研究,多是实验室设计。虽然这种方法在变量的控制上比较严密,但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所以日后的研究应该重视现场实验。
(四)表扬的概述
在行为主义体系中,表扬是一种可用来对人类行为进行强化的刺激,是奖赏的替代物。所以关于表扬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以实验条件下取得的关于奖赏作用的认识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大量实验指出,不管是动物还是人,一种反应或行为如果受到奖赏,那么这种反应或行为在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加。同样道理如果学生的某种行为得到表扬,那么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根据不同的维度,表扬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很多学者把表扬分为个别表扬和群体表扬;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当面表扬和背后表扬等。其中,研究者常采用的分类有两种:第一种是根据表扬实施的情境分为非竞争性场景下的表扬和竞争性场景下的表扬;第二种是通过观察亲子之间的互动和儿童的角色表扬,把表扬分为个人取向的表扬、过程取向的表扬和结果取向的表扬三种类型。
(五)表扬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表扬的研究既有外部表现方面的,又有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在表扬与外部行为表现方面,Dawson R. Hancock也研究教师的言语表扬与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接受言语表扬的学生完成的课外作业更多,但是表扬的类型不同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它作为一种激发动机、指明方向的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内在心理机制方面,有人研究了表扬对儿童成就目标和能力理论,与其归因以及与条件性自尊的关系。如Butler的研究表明,指向过程的表扬能够引发学习目标定向的动机,指向成绩和能力的表扬则会引发儿童成绩目标取向的动机;Kamins和Mueller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人取向的表扬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儿童把自己的成功、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过程取向的表扬则使儿童把自己的成绩归因于努力;Kamin等人的的研究发现,接受个人取向表扬的儿童表现出了明显的条件性自尊感,接受过程取向表扬的儿童则总是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国内也有学者研究表扬的问题,如王呈祥提出了表扬的内隐意义,指出表扬有四种内隐意义,即与情境相联系的、与任务难度相联系的、与个体知觉相联系、与不同动机相联系。但是,国内对表扬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
(六)关于表扬研究展望
结合国内外关于表扬的研究,很明显的特点是从原先的仅仅把表扬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化物转为研究其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但是,在该研究领域内仍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一,对表扬方式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第二,不同类型的表扬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自身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目前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第三,关于表扬的研究更多的是考察儿童在学业领域的表现,而对社交领域的影响很少。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会进一步丰富、深化人们对批评和表扬的认识,而且能够为教育者的反馈技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七)自我效能感和表扬的相关研究
在研究表扬所产生的心理机制时,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其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Monica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反馈(包括言语表扬)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技能的习得。Jennifer Pitt曾把表扬分为公开表扬和私人表扬两类,通过问卷的形式研究表扬与conformity的关系,结果表明,表扬方式与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总的来说,目前对自我效能感和表扬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而且关于自我效能感和表扬方式的也比较少,无论是对在表扬方式的界定还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调查目前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状况
班杜拉在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后,又补充自我效能感只有与具体的某门学科结合才有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小学教育中主要的学科之一(语文)作为研究内容,编制相关问卷进行调查。
(二)调查目前在教学实际中常见的表扬方式
根据对教师的访谈,归纳出几个重要的方面为维度,编制问卷进行调查。
(三)数据分析,研究不同表扬方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优差生之间的差异。
(四)根据数据分析,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四、研究方法
(一)搜集资料的方法
1、文献法
(1)检索内容: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有关表扬方式方面的研究等。
(2)检索途径:
第一,网站检索。如美国心理学会等网站。
第二,数据库检索。如中国学术期刊网。
第三,期刊检索。如《心理科学》。
2、谈话法
(1)对象:部分小学教师
(2)内容: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怎样表扬学生。
(3)目的:为编制问卷积累材料。
3、调查法
(1)调查对象:选取省内五个地区的小学生和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主要分两方面,一部分是关于目前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一部分是目前教学中常用的表扬方式。
4、 分析资料的方法
(1)资料整理。对收集的数据、文献按可量化和不可量化进行归类。
(2)定性分析。对不可量化的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内容进行定性分析。
(3)定量分析。对可量化指标根据研究目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
五、研究步骤
2005年3-4月 搜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2005年5-6月 围绕主题,再次进行资料搜集;设计出相关问卷
2005年7月 初测,据此修改问卷
2005年 9—11月 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搜集资料,搜集数据
2005年12月——2006年2月 统计数据,SPSS分析数据
2006年3月 修改、论文定稿、
六、研究条件
本人在大学本科期间所读专业为教育学专业(初等教育方向),大学四年间曾多次参加学校课题申报、结题工作,有较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完成的课程论文成绩优异,受到好评。同时,对教育统计较感兴趣,能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走上工作岗位,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从实践上探索教学之路,力求将大学所学理论知识与今后教学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课题,以求发展。经过前期准备,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而且实际教学的学校重视科研,为本次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Ⅳ 对小学生上课应该说些什么鼓励的话
1、你真乖,上课很守纪律。
2、你勇敢,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响亮。
3、你真棒,这道题你答对了!
4、你真听话,积极和同学一齐学习,一齐探究问题。
Ⅳ 影响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因素
①不良的学习环境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学习分心。
如在学校里,操场上体育课的喧闹声、窗外有人走动、某个学生迟到、教室有些学生随便说话等多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学生学习。
②教育的方式不当。
大脑英才专家指出,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而且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不善于处理教材,批评方式不当,就会造成学生对学科的偏差,以至于注意力无法集中。
③对所要精力集中的事情没有兴趣。
比如,孩子对老师讲课没有兴趣,脑子里总是在想自己想做作的事情,就很可能会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④家长不经意的导向。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
Ⅵ 如何激励小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发言——浅谈语文有效性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改实施以来,我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和“专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组织属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却效果不佳,只有部分同学表现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甚至有的同学一星期都没有一次发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的学生胆小内向、害怕出错。(2)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对语文课不感兴趣。(3)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未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4)教师缺乏评价手段和激励语言,缺乏及时到位的点评和引导。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有效发言,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民主意识,真诚和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视为朋友,用民主平等的思想和态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Ⅶ 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大凡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学生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都能掌握较好,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而且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成绩优异。反之,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大多是课堂上不专心,怕发言,该学的没学到,课后还要去补习,从而加重了学习负担。因此,从一年级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能力,建构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课堂发言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主动、积极发言的学生,总是十分专注于课堂学习,注意聆听教师、学生的每一句话语,并能仔细领会话语的主题,把有关的意思内化为自身的思维,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有效的、能促进学生真正发展的。 面对小班化教学这一契机,更有利于在课堂上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参与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培养能力的平台,发展个性的场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胆说,不管对与错,只要想说,就抢着说;二是人家说他也说,叫他说却哑口无言;三是准备不足而无话可说;四是怕同学笑他不敢举手说;五是不理不睬不愿说;六是下课时谈笑风生,课堂上金口难开;七是想说,但站起来说却只能自己听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采取多种形式,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勇气和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发言的品质 面对一年级学生,往往被他们的纯真所感染。他们的语言更趋向于口语化、家庭化。这时老师明确课堂上发言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我要求学生语言礼貌、态度大方,充满自信,声音响亮。听者则应虚心地学习和友好的帮助。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使课堂教学中充满学生灵动的火花。当发言者的错误回答得到同学的指正,教师可以引导他向同学道声“谢谢”;当学生发言忸怩或小声的时候,教师要加以充分地鼓励。发言声音小的学生一般都是不够自信,关于这一点,我告诉学生不管你的回答正确与否,你都应该自信,因为你动脑筋了,要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说出来。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回答问题,学生还拘束什么呢? 二、教给方法,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其实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表现欲望很强,喜欢听表扬的话,经历的挫折太少,在一年级学生身上尤其突出。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我经常向灌输学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扬长避短”等观点。然后,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我要求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光是师生之间,我还经常开展小组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保证每节课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我班有一位女孩子,文静秀气,聪明伶俐,上课专心听讲,就是发言时声音太小。我和家长交流后,初步应该是性格内向所致。其实她每次发言的质量都挺高的,在老师一次次鼓励下,在同学的信任下,她不但发言声音响亮了,还经常提出质疑,甚至下课了还到我跟前来问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真让人感到欣慰。 三、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经常表扬一些发言声音响亮的学生;发言质量高的学生;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学生;认真聆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等等。语文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领读,教同学学生字等。每两周还要评出“朗读之星”、“发言之星”。正是这些“榜样”,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各个争当榜样,跃跃欲试。 四、建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亲切、感人,语言丰富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尽最大的能力释放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就会望而生畏,从而小心谨慎地抑制自己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声音小时,我会说,请打开你的“扩音器”;当学生扯着嗓子说话时,我会说,当心!天花板要塌了。当学生唱读时,我会模仿他唱读的口气来说话。在学生的笑声中,他们自然明白了上课发言时,语气要自然,要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说话。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要学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达到一种畅所欲言的境界。 总之,要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作为教师要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建构和谐的课堂,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更加自信,更加出色。
Ⅷ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语言的重要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语言是人交流的直接武器。好的语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幽默风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她们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以后的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