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思品表演课堂课题

小学思品表演课堂课题

发布时间:2021-01-03 08:35:39

❶ 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教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版目的(或称教学要权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❷ 小学儿童品德的特点及小学对儿童培养有哪些好的做法

资料出处 中国儿童教育网 http://www.cnfirst.net/
班主任工作总结_在思品课中进行创造教育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
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订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具体地说,即是:
A:以景入情,引入课堂。
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
B: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泻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今学生记忆犹新。
C:以情导行,深化情感。
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同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D:表达激励,结束全文。
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讲信用》一文结束时,我回扣开题,让学生再资助分析故事大王的错误,概述巩固了观点,提出希望。我的结束是这样的:
师:老师希望你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做讲信用的好孩子,长大成为言而有信的好公民,好吗?
生:好!
师:你们答应老师就该怎样做?
生:讲信用!(指:课题板书)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言二语,言简意咳,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激励是创造的灵魂",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具有其深层次的力度。
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
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品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在思品课中实施创

教育"这一小小的实验课题是在学校"培养创造志趣和能力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整改实验"成果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花,实验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愿为这朵小花越开越艳而辛勤耕耘……

❸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有哪些

1、选题指导型。

“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2、方案设计型。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3、知识普及型。

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

4、自我发展型。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也是该课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领域,一般可引导学生围绕“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公众关注的活动主题,采取“个体、小组、班级活动”,“校内、校外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等基本形式,通过“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5、专题研讨型。

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学习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主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好能以小课题的面目出现,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除了要利用好教师的特长外,还要突出发挥好家庭及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6、设计制作型。

“人人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索体验。

7、网络探究型。

信息时代让人们在“地球村”里沟通无限,网络探究也让小学生乐此不疲。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网络探究活动在扩展实践时空的同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实现和外部世界、网络世界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其必须“有基础、有主题、有规则、有督检”。

8、家庭体验型。

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是在家庭中,对主题活动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和技术给学生讲解后,要自觉寻求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庭体验型的主题活动经常以“小课题,长作业”等形式有机融入到家庭生活中,要通过教师的跟踪指导、家长的热情服务、学生的自主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9、社区实践型。

以社会考察和社会参与为任务取向的实践活动主要在学生熟悉的社区进行,在参观、考察、访问、生产劳动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中,使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阅历,积淀文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该类活动一般沿着“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入实践”这一轨迹进行。

10、成果交流型。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课程的中心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可以对前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是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❹ 如何开展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效益

一、备课
1、教师平时一定要深入解读课标,加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有效备课。
2、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教师要通览全册教材,写明本学期准备解决或提高哪些道德认识,培养哪些行为习惯,掌握哪些知识或技能,同时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有关教育活动,按照学期周数,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学期教学进度。
3、要以活动板块推进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共同中介,把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放在第一位。备课时,教师必须把自己定位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者、参与者,而不是“说教者”。
4、教师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又要突破教材, 要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精心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变动、调整与加工,让课本上的图画、事例活起来、动起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5、要透彻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及家庭和社会对他们品行的影响等。这既是备课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品德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6、教案要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导课,如何围绕主题进行活动设计,如何使学生明白道理,如何辨析导行,如何进行小结,布置什么作业等都应写出来,做到胸有成竹。要有提前量,至少要背出两课时的教案。
7、精心设计板书。
二、教学过程
1、力求精彩的导入。精彩的导入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学生就会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由牵着学变成自主地学。可以采用“小品表演”、“成语(词语)接龙”、“讲故事”、“猜谜语”、“欣赏乐曲”、“影视文件”等。
2、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问”的质量,讲究“问”的技巧,做好“问”的处理。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情感的激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更好的发展。
3、教学方法要灵活,富有启发性,要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把学生当做听众和观众,而要把他们当做“主角”甚至导演。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课堂形式要多样化。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 “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 “小小法庭”、“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
5、必须有效地选择、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如《毒品的危害》一课,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感受的不深刻,进而对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够理想,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看到了那一幕幕让人心颤的画面,顿生畏惧与憎恶,怎么还想去靠近,从而很容易地就落实了教学目标--远离毒品的目的。
6、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有些学生是错误的。这对学生而言是正常的。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在尽一名教师的引领责任的同时,应对学生的不同表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扬,以保持学生思维、发言的积极性。
7、结尾要画龙点睛。常用的结尾形式有:首尾呼应型;归纳要点型;行为训练型;树立榜样型等。
8、教材中一些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写一写等巩固性、探究性、过渡性的题要随课完成,教师要及时批注。建议多用鼓励性的话语。
三、学科教研
1、各学校应建立品德学科组,学校之间成立中心教研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要写好、利用好教学反思。多开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引导和帮助使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开展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弥补个体不足。
四、队伍建设
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在本学科取得成绩的教师积极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投身于品德学科的教学实践,使其尽快成为品德学科的中坚力量,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那些与新课程理念不符或有一定差距的授课教师,早日迈进新课程理念的大门。

❺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题教学研究需要哪些材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相比于传统《思品》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多年,但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家长还认为,在小学,孩子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其它课程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课程的实施。其次,学校教育资源背景: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功能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课程的构成因素的理解与重组技能,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地处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山村小学,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家长居住农村,生活较艰苦等方面条件使学生信息来源窄,知识面小,思想涵养较差;②家庭生活环境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风邪气;③学生学习意识弱,性格较野。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我校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概念界定:
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四、课题的实验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
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品德与生活(社会)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4.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5.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知识。
(二)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
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自主探究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品德与生活(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4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3年9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❻ 如何在思品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课题研究反思感悟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播种好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就会变为引导和激励我们需要的精神力量。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承担了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研究》,以此为契机,经过一段时间不懈地努力,让学生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现将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进行如下反思:
本学年我重点从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积累习惯、读书习惯加以培养。
(一)书写习惯
《新课标》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小学生身心特征来说,写字不仅可以巩固识字,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书写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点: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坐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执笔正确。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铅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字的笔画,间架结构。卷面整洁。字字正确清楚,行行排列整齐。
具体做法:教会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要做到的“三个一”。反复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六年级先读帖,再临帖。时刻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笔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平时注意自己的板书书写习惯,亲身示范。
阶段成效:写字本、书法作品
(二)积累的习惯
有人说:“积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砖。” 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积累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点:课内积累:积累并背诵每篇课文中精彩的句段。(课堂内完成)课外积累:每日积累成语、歇后语、古诗、格言等,主动对课外书感兴趣的内容做笔记,摘记、剪贴等。古诗词积累:每周进行古诗文考级,一周四首,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具体做法:在读书中学会积累。
阶段成效:积累笔记和古诗文考级本等。
(三)读书习惯。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分层次提出的。在刚接触到课文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随便加字、丢字,慢慢过渡到读的通顺、不唱读,最后才进行到读出感情的阶段。每天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大量阅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把读书活动从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因此,我们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并反复向家长说明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家长积极督促学生读书,给学生提供方便。让孩子在读书中快乐地成长。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没有书就发动同学捐书。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时间。师生一起读,久而久之,学生下课、中午、放学后都能自觉读书了。
课题实验中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措施:
1、以身作则。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板书时要工整规范,作学生的榜样。写小楷时一笔一画认真指导书写,给学生以示范。
2、细化要求。上课时间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面对孩子时,我们给孩子的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等等。
3、表扬鼓励。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总要及时进行鼓励。调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
4、注重反思。根据上课时的不足,进行课后的自我反思,进行叙事的撰写。
5、活动开展。开展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6、家校合作。我不定期给家长打电话,向家长提出要求,配合工作。家长和教师共同监督,让学生逐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❼ 小学品德课题研究题目

一、 课题名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二、 课题研究时间三、 概念的界定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型”,是指教学指导思想打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的约束,冲破师资的限制,打破课程局限,参与社会实践,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网络。四、研究背景及意义(一) 对传统教学的反思: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闭合化。课堂教学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内容依然存在唯书至于上,照本宣科的现象。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道德灌输,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甚至致使学生长期违背良知,在课堂上说着假话、套话、大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思品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开放化,有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切合学生思想品德实际。2、 小学思想品德课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闭合化。长期以来,学校是思品课唯一的上课场所,语文老师是思品课唯一的组织者、引导者、授予者。地点与师资的局限,使思品课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有些学生在校一套,在家是另一种表现。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整合,更能促使学生自觉历练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3、 小学思想品德课评价的闭合化。历来小学思品课的评价者无非是班主任和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难以评价全面。评价要打破简单化,实现主体互动化、过程动态化、内容多元化,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手段。五、研究目标(一)研究主要目标:以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研究实验的主导课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二) 项目目标和阶段目标1、制订实施方案。学习理论、制率实施方案。2、探索实验。(1)吸收低年级新教材〈品德与生活〉的优点,用新课标理念研究高年级教材,试着把思品课与社会实践课、中队活动、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结合。打破思品课内容的闭合。(2)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探索体现思想教育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功效的教改实践方案。进行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配套图片、声像资料的设计。(3)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研究。3、总结成果。探索实验、总结成果。4、课题总结。成果评论、课题总结。四、 研究的基本内容1、关注教学观念的转变(1)整合教学与学科课程。(2)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3)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4)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2、关注教学资源的变革 观点: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途径:第一,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要求应具备的认知、技能与素质。第二,反思学生能获益的各种资源状态,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第三,拓宽校内外教学资源渠道和分享渠道。
3、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向现代学习方式靠拢: 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个别性--表现为:"我会学”;体验性--表现为:"我爱学";问题性--表现为:"我有发现"。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4、 关注思品课堂教学活动化增强实践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是促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地去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要从"活动"的目标、内容、环节、组织各方面来优化整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5、关注教学艺术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
6、关注教学评价关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过程。五、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汇报课。

❽ 如何增强小学思品活动课的教学实效性

认识和感悟、领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创设品社情境,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参与社会,我创设活动时,才会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把握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三,成为具有爱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小学品社教师要深入观察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敢于挑战学生的心理与课堂常态,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自己去发现和创造;3,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并促进知识向道德能力的转化,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所以。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为学生认识社会、交通标线,让所谓的枯燥“说教”。 总之,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教师在创设品社教学情境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教与学是心灵: (1)情趣性原则 学生通过情趣性活动,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转变成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景、体验生活。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1。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 四,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创设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触及他们的心灵,在有情趣的教学中,能充分激活学生多种感官:“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才能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去感受生活,教学中。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 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妈妈。五,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 因此,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实践、认识和感悟,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揪住问题,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2,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并结合教材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调动起学习欲望,要源于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课堂教学,弥补同学的不足。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适应社会。 训练习惯、积极的人格发展,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认知水平,强调活动性,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可是。”在小学品社课堂教学里,促进他们健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要具有博大的开放性、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体验生活,选用他们能够接受的的形式进行,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情绪.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大量活动的使用。让学生走进社会? 一,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兴趣爱好等等,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动口的广阔空间。在学生探讨活动中。在时而深沉舒缓,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激活课堂,并积极把知识内化为操行。 (2)开放性原则 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方法的运用,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交通信号、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也是最容易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平安回家》一课,注重学生体验,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习惯和操行的、责任心、表演。以“孝敬父母”为例、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向上,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认识了解社会,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可提高其对品社知识的吸收率。《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

❾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

一、 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
二、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开心的。
经调查,88.2%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三、具有科学的探究精神才是必需的。
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法规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与小学思品表演课堂课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