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定学”,教师按照预设教案照本宣科,课堂上只注重教师个人表演,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进行,教师主宰课堂,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忽视了课堂的情景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沉闷,很难体现出“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教少学多,以学定教,注重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生为本”。我在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的教学中,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尝试。学生表现出在传统课堂上少见的主动、自信和创造。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交流,我充分让学生质疑,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疑难,课堂上焕发出积极、欢乐的活力。
一、生本教育理念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学习的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学习的空间。例如:《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二小节内容,在这一个小节,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把它分成3个课时,把例1、例2“真分数和假分数”与例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作为第一课时,把例4“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作为第二课时,“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又作为第三课时。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对这一小节的知识重新整合,采用生本教育理念中先做后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感受。在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节概念教学课中,我允许学生大胆地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悟,让学生去感受所学知识的丰富背景和知识间的丰富联系,去尝试运用未形成化之前的经验和直觉猜测,对面临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描述和交流。
学生在举例中不但巩固了分数的意义,而且理解了假分数的含义,通过学生的做,也隐含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这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的,学生的潜能最大的得到开发,表现出学习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有一个学生用一个三角形的直观图和一条线段的抽象图来表示真分数。当这名学生在班上示范交流时,独具匠心的例子赢得了同学的赞扬。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学习的欢乐。
通过举例,学生掌握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学生的绘图,给人一种美感,获得美的享受。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不但理解了假分数的含义,掌握了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同时感受到可以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这就是生本教育的魅力,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励,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课堂上“以学定教”,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学生不再是学习的“配角”,而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在课堂中,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动脑思考,人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学生“带例子”回校,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发现?”,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学生参与性高,人人争着发言,互相交流、探讨。在合作交流中,由于学生感受的多种方式,不再局限于答案是否标准,具有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又例如,学生采用“带例子”的方式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感受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学生在研究探索中运用“约数”、“互质数”的知识,学会了“约分”和“通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点拨、启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并将学习的主动性延伸到课外,在日常课堂活动中,在单元小结和期末复习中开展评研活动。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对所学知识找出不明白的、容易的、最难的地方;或是解题的心得和方法;或是同学互相出题互考。学生在评研中充分了解自己的成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自己的空间里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学习成了一件乐事,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 “生本”注重让学生在数学中感受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小结,或是教师对知识的总结,或是让学生回答“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生本”侧重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然后在班上交流。其中乐趣无穷,例如:
生1: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什么是真分数,如: 、 ,什么是假分数,假分数又分为2类,如: 、 。
生2:我有补充,我同意刘嘉文同学的发言,我还知道了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如: =2、 =2 。
生3: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越来越喜欢数学。(老师和同学都笑了,并为他鼓掌。)
生4:我们组的黄启华同学今天进步了,我们组希望他再接再励。
……
采用“以生为本”教学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Ⅱ 小学一年级数学怎么实施生本课堂
在研究课堂为“生”的时候,我们把课堂一般地分割为课堂背景、课堂展开、课堂版拓展、课堂结局权四个阶段,课堂运行过程中考虑课堂环境、课堂活动、课堂评价三个变量,实行课堂环境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环境,课堂活动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活动,课堂评价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评价,全程各阶段都体现这三个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课堂,求得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Ⅲ 小学一年级数学怎么实施生本课堂
实践证明,在一种宏观的场合下去高谈阔论“以生为本”,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老师们喜欢的还是“生本”怎样落实在课堂里,进而知道课堂的每一微小时刻哪样的做法才是为“生”的,不是为“师”的,本文就这一现实问题作些探讨。
在研究课堂为“生”的时候,我们把课堂一般地分割为课堂背景、课堂展开、课堂拓展、课堂结局四个阶段,课堂运行过程中考虑课堂环境、课堂活动、课堂评价三个变量,实行课堂环境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环境,课堂活动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活动,课堂评价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评价,全程各阶段都体现这三个以生为本导致出生本课堂,求得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无论是课堂背景还是课堂展开,课堂拓展还是课堂结局都抓住“生本环境”、“生本活动”、“生本评价”三大变量去进行操作,最后达成促进和引领学生在尝试活动中全面实现三维目标。
1、课堂环境生本化(生本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深信,在适合的条件下,在恰当的教育下,任何人都会显露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这说明适合的课堂环境和合适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课堂的精神文化环境。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生本课堂研究的重要内容。
首先,心理环境是课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理环境常常是内隐的、无形的、“弥漫”式的,所以心理环境的改善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其实心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生本课堂高度重视心理环境,认为心理环境的改善首先要在课堂生活中努力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长期以来在课堂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于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许多课堂里,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主宰与追随”、“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所以,只有在课堂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白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其次,心理环境生本化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课堂离不开语言,任何课堂都发生在语言中,课堂应加强对语言的领会,深化语言的意义,把语言积极地纳入人的生活形态之中,而不是单纯地把语言作为工具,语言本身就是目的,课堂引导人在语言中生活。反思我们的课堂曾是唯知、唯智,指向理性指向“物”的,反映在课堂语言上,“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就占了极大的比重,教育者常常很顺理成章地以社会代言人、知识拥有者的身份对学生作着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作着种种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接受的要求。那么此时的课堂语言只是工具,它是“物性”的。语言交往由“物性”转向“人性”,意味着要变“指令性”语言为“协商性”、“激励性”语言,在与学生的语言交往中,教育者应更多地用情感唤醒情感,用生命点燃生命,使语言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
具体地,施加如下变化策略:(1)现代学生发展性个性心理的开发与圆满个性培养有机整合的策略;(2)以情施教与学生自主发展有机整合的策略;(3)学生兴趣与问题探究学习有机整合的策略;(4)开放性学习空间与学生潜能开发有机整合的策略;(5)学生生活与问题探究学习有机整合的策略:(6)接受型学习与学生知识需求差异有机整合的策略;(7)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因素有机整合的策略;(8)消除教学差异积极接纳后进生与全面发展价值取向有机整合的策略;(9)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策略;(10)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个性的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有机整合的策略。
2、活动过程生本化(生本活动),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活动产生人,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得到改造并逐步形成。“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又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对人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意义与价值。传统课堂中那种由成人规划、听命于成人摆布的受动式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意义就不大;把实践活动局限于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中,让学生仅仅经历“颈部以上的活动”,对学生的生成与发展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活动过程生本化,首先要让活动成为孩子们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第二,生本课堂的对象是学生,是儿童,活动过程生本化要将研究儿童的行为特点,采用和创造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方式作为重点。对儿童而言,唯有形象的、具体的、身心一体的活动,才能满足其精神世界不断充盈的要求。所以,形象的、具体的、身心一体的游戏方式将成为儿童成长需要的主导活动方式。
第三,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与多种“文本”发生相互作用。在学生的活动中,活动环境,活动内容,活动对象以及活动中的人(包括老师与同伴等)都是对学生的成长起影响作用的“文本”。改善活动过程就意味着在学生活动的启动、展开和小结阶段,教师都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也就是在与多种文本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具体地,施加如下变化策略:(1)回归生活与以学定教的策略;(2)课堂民主化与合作互助的策略;(3)促进互动性和教与学互相推进的策略;(4)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与实学的策略;(5)学生角色与行为张扬和教师角色与行为依附的策略;(6)讲究导生、练习与知识生长和感悟学习的策略;(7)引导学生合作、分享学习与自主思考的策略;(8)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与自主表达的策略;(9)引导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满足与情感学习的策略;(10)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与借力学习的策略;
3、课堂评价生本化(生本评价),以评价促发展。以往的课堂评价重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主要内容常常侧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水平,评价的主体常常是教师,评价的方式往往比较单一。生本课堂认为课堂评价应发挥其激励和引领作用,所以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首先,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张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从评价的内容来看,生本课堂更注重以学生的精神面貌、情感态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形成等作为衡量的主要内容,给予不断的激励和鼓舞,基本上是一种赏识。
第三,从评价的过程来看,主张采用纵向性和个体化评价。即从评价促进发展这一功能出发,不作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过程性成长中作纵向比较,以不断地得到自我认可,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基本上使用课堂个人成长单。
第四,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需是符合儿童特性的,满足儿童需要的,具有儿童特点的,被儿童认同的,而且还能使儿童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具体地,施加如下变化策略:(1)体现多元民主教学价值的策略;(2)引导学生积极看待自我的策略;(3)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有机整合的策略;(4)学生成长记录袋与发展性记录有机整合的策略;(5)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机整合的策略;(6)赏识机会均等的策略;(7)纵向性和个体化评价有机结合的策略;(8)课堂系统评价与终端评价有机结合的策略;(9)学生学习结果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策略;(10)教学反思与自主评价有机结合的策略。
以上三个变量,分别在课堂的每一微型课段中去实施,将带来课堂全程的生本格局,同时,在课堂各课段中讲求这些变量的有机整合律,进而形成生本课堂背景、生本课堂展开、生本课堂拓展、生本课堂结局的理性体系,这样使我们新一轮课程理念确保实施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Ⅳ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如何体现高效
接受了生本教育思想,这些疑惑倒不是最大的问题,疑惑的是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走了各种各样的弯路,影响了上课的效率,对学生到底是好还是坏?怎么样使生本的课堂高效起来,以学生为本,怎么样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能达到高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有如下感受同大家一起分享:
1、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找准切入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一堂课的效率,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学习、讨论、展示,对本节课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自我的见解。所以我认为前置性作业应做到如下几点:⑴把握课堂重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结合生本课堂上体现的教育目标:思想、知识、能力。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在把握课堂重点的前提下,要充分从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获得能力。⑵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和研讨的空间。所设计的问题,应最大程度让学生围绕问题,结合课文,能够思考和研讨,而不是去查找答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⑶注重能力迁移,体现自由化的思想。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在生本教育的每堂课上都可以根据问题灵活的增加,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式,交给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自己来选择,让他们在自由中学习,自由中成长。
2、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小组间交流展示、个人班内交流展示、小组班内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种展示,展示同时也是一种交流。⑴保证交流的时间。这是生本课堂的一个特色,因为生本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并不单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所以应和一般的课堂发言区分开来。因为生本课堂是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问题知识的一个汇报,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学习,对自己来说是提高。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高效的完成学习的任务。⑵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讨论过后,由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确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⑶交流的内容要有数。对于课堂上的交流问题,以三个左右为好,我认为不宜多,应该是精心挑选的精华问题。如果过多会被解决问题所累,课堂上的问题会缺少深度,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为生本课堂上,学生是在自己运用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成长自己的。
3、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⑴精。生本课堂上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问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究得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适时的引导,这个引导要精,要和通常的讲区分开来,不是在讲一个知识,而是引导同学们并经过努力,让他们对这个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⑵简。在精的基础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
找准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把握好交流展示的分寸,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我想:生本中高效,高效中生本,会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
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中实施发展生本智慧
、什么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生本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目标和内容,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一般教学模式一样,也具有以下特征:
①简约明确
教学模式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方式,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既能使那些纷繁杂乱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又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框架,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方便交流,运用简便,适于传播。
目前,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态主要有:
1)条文型。通过非概念化的语言“跳跃式”表达,相对全面,便于操作。如:我们提倡小学数学新授课可以采用的一般性的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点拨;巩固反馈,拓展提升”。这就是一个条文式的教学模式。
2)框图型。这类模式仅暗示大意,通常只将变量的逻辑关系勾画出来。如“空间与图形”中的“图形的认识”教学时,我们提倡应用如下教学模式:
3)公式型。这类模式主要采用教学公式或类似形式表达。如,教育局提出的“1+5”生本教育研究框架,歇马小学的“426自主学习”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等,就是一种公式型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就明确指向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Ⅵ 小学数学微课题研究课题有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巡视的有效性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流于形式、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巡视还普遍存在着.在这种课堂上,当老师安排学生自学或者作业后,他们或者毫无目的地在学生之间转悠,只是为巡视这个环节走过场而已;或者只是以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维持学习秩序为主,不给学生以任何指导;或者只是装模作样地侧身看看、听听,“身入”而不能“深入”;或者只是催促学生,“请同学们做快一点!”或者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很不耐烦,“你怎么还不会!” 在他们看来,课堂巡视就是为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学而进行的.
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巡视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并将以下问题作为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析与解决的问题:学生对课堂巡视的态度如何?如何让学生欢迎并主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好每次课堂巡视?如何在巡视中培优辅弱,提升优秀学生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如何在巡视时指导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同的课型,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预设不同的课堂巡视?如何根据巡视时的课堂生成来调整教学预设方案?又怎样通过巡视来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好地沟通师生感情,从而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二、问题的研究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引领研究过程
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我正在品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知道了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全书贯穿了这一崭新理念;知道了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知道了生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坚决地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我想,以上这些生本教育理念不正可以指导我对课题作深入地研究么.
(二).生本巡视与师本巡视的对比
在问题的提出中笔者所例举出的课堂巡视中的现象,便是典型的师本教育下的课堂巡视.很显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本巡视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从根本上违背了“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观点.生本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巡视,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在巡视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错因,处理好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
(三).课堂巡视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课上老师进行课堂巡视的一些想法,以把握课堂巡视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在课堂巡视中为学生服务,我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全体学生采用无记名答卷的形式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比较丰富的原始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1.在独立解答题目时,老师来到自己身边,有意露出作业本并希望老师指点的占47.5%,这些同学能从心理上能积极配合老师巡视;5%的学生根本不配合老师巡视,他们会立即盖住作业,怕老师看见;心理有点紧张,总感觉有点不自然的学生占46.3%;没什么感觉,自己照常解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占38.8% .
分析:学生是否配合老师的巡视,这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联系,更与老师平时巡视时的态度或说明确点其实就是亲和程度及耐心有很大关系.
2.在老师巡视时,如果自己遇到了难解答的题目,你会怎样?举起手,请老师来指点的占63.8%;不敢举手,怕老师批评的占12.5%;不敢举手,怕同学笑话的占8.8%;空在那,先做其它题目的占67.5%.
分析:在独立解题时,遇到难题是常见的事,多数的同学能举手请老师指点,然而更多的学生选择空在那,积极主动的态度还欠缺.近十分之二的学生心理需要疏导,需要培养好问的精神.
3.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希望老师到自己小组来只是听小组讨论的占31.3%;希望老师指导,并成为小组一员,参与讨论的占46.3%;要求老师到其他小组去,别影响自已小组的占5%.
分析:多数同学希望老师参与或指导自己小组进行讨论,说明学生很欢迎在小组合作时的老师巡视,同时也说明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要进一步培养.
4.在课堂上自己进行相关操作时,希望老师到我身边来,看我操作的占26.3%;希望得到老师指导的占77.5%;怕老师发现自己操作中的错误,最好别来到自己身边的占15.0%.
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巡视时来指导自己进行操作,怕发现自己错误而不希望老师来巡视的也有少数同学,他们需要老师从正面多多引导.
在调查问卷给老师的建议一栏中,有些学生这样写到:老师应该一边巡视一边把
发现的问题及时告诉全班同学,一边巡视一边讲课,这样全班同学的正确率就会提高;在巡视到学习差的学生身边时,如果发现他们有许多题目不会,请稍微指导一下就好,不要停留太多的时间,这样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应该让更多同学都得到指导,不要让有些同学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够重视;老师,您在巡视时有时发现我的新颖解法,请向全班同学介绍;请老师课堂巡视时,应该到处都看看,不要单独站在哪个学生的身后,让这个同学感觉不安,好像自己的题目做错了一样,有时不知老师在身后,猛一回头,就被吓了一跳;老师在课堂巡视的次数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会影响我们,会令我们过度紧张;我希望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我们的错误不要说出来,用手指点指点就行,这样我的自尊心就能得到很大满足.这些都是学生原始的话语,透视这些真实的表白,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巡视了.
Ⅶ 谈如何让生本教育理念植根于小学数学课堂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数学
教学模式,加强合作探究,落实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只
有做到这些,小学数学教学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Ⅷ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1、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才华、艺术和修养展示。这是当前小语教育的方向性错误。 2、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矫枉过正。课堂应该是一个多元存在的生态环境这里面包含了:生本、师本、文本。这些对于教学而言,对于学生而言都很重要。 3、而这三种“本”并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平分秋色,更不可同日而语。“师本”的“本”是指教师的本质,而不是教育的本质;“文本”的“本”是指教材的本质,也不是教学的根本。而只有“生本”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师本”和“文本”均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和展现,但只是为了“生本”服务。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立足“师本”,用好“文本”,服务“生本”。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低年级学生练习诵读我们可以这样做:(1)同桌合用一本书。(2)一人读一行,如果同桌读错了,提醒他反复读。(3)第二遍读时,交换顺序读。这样学生利用反复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中的“正确”与“有感情”两个问题。同时,我们在公开课上,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利用老师的范读和优秀学生的范读来引领学生朗读。其实这在无形当中,已经剥夺了其他孩子对于文本的从磕磕绊绊到逐步熟练轻松的认读过程。这样,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对于文本的认识。只能说,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范读会起到引领作用,而磨灭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领悟过程。利用这种反复诵读的方法,教师具备了生命意识,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认知文本的过程。这就是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原生态”,也就是学生最初的水平,而并非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而表现出来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状态,更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学习状态,关注个体生命的原有的“生态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内所处的位置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提高。什么是“生态位”呢?“生态位”也就是个体生命在环境中所处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拥有的发展空间。以关注学生“生态位”来激发学生言语生命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动力。只有我们关注了学生的“生态位”,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原生态的生命活力。 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优秀公开课,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在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这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常态课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我们始终认为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寻的巅峰之作,其实我们错了。真正的好课堂一定是教师和文本对于“生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