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课堂针对性的提问

小学课堂针对性的提问

发布时间:2021-01-02 09:27:57

A.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我认为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问必须具备目的性、针对性和激励性。 目的性即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步步展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针对性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假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骄傲自满或不屑一顾;问题太难,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老师应因人而宜地设计问题。 激励性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一、提问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二、所提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问过程中必须有恰当的及时的评价。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 为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

B.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种方法

随着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做为教育目标以来,课堂提问优化设计已经做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2.提问要立足于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C.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小学 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过提升提问的有效性,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抓住题眼.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起初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抓住课文的突破口,从文中的题眼人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对学习才会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为了找出答案,会认真思考与探索,初读文章的时候,也会主动思索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题眼一般是整篇课文的关键陛词语,能够将课文的中心内容体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



例如:在课文《天鹅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启发学生找到题眼的亮点,利用“故事”这个词语,提出以下问题:(1)课文讲了夭鹅的什么故事?(2)作者是如何在故事中突出天鹅的形象的?(3)天鹅主要有哪些精神与品质?教师通过这些题眼为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迫切希望从文中找到答案。

2.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的时候学习表现不积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抓住突破口,重视为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冲突”。这样学生为了想解开这些“冲突”,可以将思维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技巧的运用,开始直接问:“这篇课文主要想体现什么理念?”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兴趣,之后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生可以顺利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这里能够看出,教师要利用各种契机,提出有利于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3.因材施教,整体提升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过于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经常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课堂表现上看,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表现得比较活跃,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能够主动思考,而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信心一般不强,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被教师批评。对此,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课文《三顾茅庐》的教学中,教师要问学生故事发生的时间、描写了哪些人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等,通过采用这样的提问方法,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讲课内容将进一步深入,并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进行归纳,谈一谈自己获得了哪些启示。这样的提问方式就非常有层次性,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4.突破难点,促进探索

教师合理运用提问的技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重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需要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课文《黄山奇松》的教学中,重难点内容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讲:“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之后播放录像,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到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教师可以问学生:“黄山上有哪些奇松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教师运用这种提问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自己的内心情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D. 小学数学课堂怎么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

E.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教师所倡导,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光教师要提问,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一、首先从课堂提问现状反思一下: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使得学生不能尽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二课时,针对猜一猜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这些事例能够巧妙地体现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事例,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三、如何解决在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引入新课,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根据儿童的认知结构,调整了教材的认知结构。首先,认识直角。问:自己动手对折再对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再在投影仪上出示直角。接着,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画比直角小的角,学生能折出画比直角小的角那么自然就能折出或画出比直角大的角。这样做的好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种角的概念。因此,教师抓住分类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问题,就能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2、提问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属情况:
(1)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
(2)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
(3)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4)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3、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4、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4、课堂提问还要精问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1)提问的量要求少而精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 避免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提问的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注意的是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6、课堂提问要力求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首先,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其次,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次,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
四、教学有效提问也是艺术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其实,真正有效的提问还在于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关键的策略是,要让你的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教师在倾听。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
1、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
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需要学会容忍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至少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有效倾听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总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师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F.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地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得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2.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做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3.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4.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过渡。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把握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例如《詹天佑》一文,开篇就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果在讲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杰出”一词后,就让学生说说詹天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答案虽然正确,但认识还不深刻。因为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杰出”还只能从字面上讲出他“才华出众”。如果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说说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效果就大不相同。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对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如何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他们对詹天佑评价的条件方才成熟。
2.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就要寻求一种平衡,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
如我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让全班学生评价你喜欢的人物,很多孩子说喜欢孙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会很多计谋,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当学生对文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时,我为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还点头默许:“你真有自己的想法”。而接下来便有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就这样费尽心机、想方设法害人的妖怪被学生当成了敬佩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事后,我才认识到:这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曲解。因而,我在第二天进行弥补:同学们,昨天有的同学说敬佩白骨精会想很多计谋,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那么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时学生们才意识到她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那么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不值得佩服。白骨精越会动脑筋,诡计越狡猾,对别人的危害就越大,是不值得敬佩的。
3.善于运用评价,积极促进生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1)激励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得到自我发展。
(2)提炼式。受年龄的制约,有时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比较零散的,要么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
(3)修正式。当学生回答的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 “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积极的提问去演绎精彩的课堂,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G. 如何对待小学生课堂的提问

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是教学中已涉及过的,请学生相互帮助解决。由教师讲,容易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请学生讲,使讲的同学感到所学知识已掌握,为能“表现”一番而感到高兴,提问题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已掌握而着急。这样,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能促使少部分学生积极思维。当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说不清楚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或换一个角度加以分析。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课堂活动的主角是学生,“问题”来自学生,“问题”的解决也应该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应点拨、指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和互动来解决问题。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后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作启发性的指点。

H. 小学数学怎样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课堂针对性的提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