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组复织课堂教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课堂数学环境变得轻松自如。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在许多数学教师中依然存在,使得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存在随意性、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不高。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探讨还是比较有现实意义。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方式为主,而学生主动提问得过少,所以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2.师提问的频率偏高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这
『贰』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曾有一次,我给同学们讲了几个问题,每讲完一个,我都问大家“会不会?”同学们的齐声回答,声音之宏亮,令我十分地满意,谁料布置下去做一遍交上来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因此课堂上切忌笼而统之的提问.其实,这种提问方式,不但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且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使许多同学成为“南郭先生”,而老师却不能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学情.提问形式不拘一格,但贵在目的明确,意图清楚,而且要具有启发性.2、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3、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适得其反.4、提问要因人而异.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他们有的聪明机敏,活泼大方;有的呆板拘谨;不善言辞;也有的先天不足,反应迟钝.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既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又要适时“搭梯子”,使其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叁』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http://www.fyee.net/info/138347-1.htm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南京市下关教师进修学校/窦仕龙 来源: 点击:55337次 评论:0条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肆』 小学数学怎样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伍』 如何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陆』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柒』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设计课件或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三、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四、提问要适合学生认知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情况,发挥教学机智,既要在备课中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一些不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需求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数学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新旧知识串通起来,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