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生课程,尚无系统而又完善的教学方式供我们参考,有待教师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总结出有本学科特点、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一些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节课我都注意选择好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电脑绘画”,我通过电脑演示几幅本校学生的精美电脑绘画作品导入,在学生一片赞叹声中,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画都是我校学生通过电脑画出来的。画出它们其实也不难,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也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时我又以游戏导入,如教学“指法”这一内容,我演示一个叫做“警察抓小偷”的指法练习游戏,同学们在感受“紧张”气氛的同时,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这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注重实践,体验过程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单靠教师讲授不行,必须进行大量实践。如教学“CapsLock键的作用”时,我首先让学生击26个英文字母键,并观察显示屏上显示的内容,然后再让他们击一下CapsLock键,之后再击26个字母键,看显示屏上出现的又是什么,引导他们把两次出现的内容作比较,这样做了之后,当我问他们CapsLock键的作用是什么时,他们都能很准确地回答出来,并且记得非常牢,比以往直接把CapsLock键的作用告诉他们的效果好多了。这正体现了“我听到了,可能会意识,我看到了,可能会记住,我做过了,便掌握了”的道理,符合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的新的教育理念。再如教学“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我讲解了画矩形的方法和要领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画圆角矩形、椭圆,学生反复实践后,大部分能够把画矩形的方法迁移运用到画圆。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分层教学,满足不同需要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开始走进了家庭,这样就使部分小电脑爱好者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个体间也存在差异。根据这些情况,我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按照不同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把知识分块,将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教学网“分组教学”的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给难一点的知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从简单的指法、鼠标的使用方法教起。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成就激励,保持兴趣
适时进行成就激励是保持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实践,比如在教学“画图”工具的使用时,我首先演示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让每位同学用这些工具画出一幅想象画,并把它保存起来,最后把他们的作品收集起来,在同学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评比、交流、学习、借鉴,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研究
近年来,虽然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但是现有中小学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参照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的做法,
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应有的运作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有其不同于太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教育研究的特点,中小学
教师的教育研究范式也不同于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式。那么,中小学应该形成怎样的教育研究运作方式,
中小学教师应该怎样开展教育研究呢?
一、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面对基础教育课
程的重大变革,今天的教师该怎样当?我们的答案是:必须做研究者。
但是,不少教师认为我们有“课程标准”之类的东西,有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任务
就是“执行”和“操作”,没有必要去研究。显然,这种认识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是片面的、不正确
的。那么,教师为什么应成为研究者呢?
1、教师的专业实践仅依靠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专业,而专业活动有赖于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专业活动的高度复杂性,致使专业活动存
在大量理论上的未知领域,而专业人员单凭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解决实践情境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具体问
题。因此,专业实践要求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掌握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已有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进
行创造性的探索,解决原有理论未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把专业服务和专
业研究融为一体,专业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服务人员,而且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他们既是教育
专业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又是这种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一个再研究的过程。
教育科学理论揭示了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与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充满不
确定性的每一个特殊的教育情境,因此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并不是直接的,要有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
教育理论的环节。这一特殊的环节也是一个研究的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关于教
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先进教育经验、教学策略以及先进教育经验、教改成果的推广研究等。这一研究环节就中小
学而言,主要应由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承担。
3、在研究性变革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边从事
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理论研究,一生中写了41本书,600多篇论文。他的研究工作,始终立足于学校日常教育
实践,在研究性变革中创造出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而生动的教育理论。
学校生活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沃土,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然而,并非所有的实践都能产生鲜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个人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研究性变革实践,才是鲜活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个人实践知识”生
成的不竭的源泉。研究性变革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一个农村中学的教师成长为
世界一流教育家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育人的过程与研究的过程是统一的,割裂了两者的联系,教育劳动就会缺乏创造性,教师职业就会丧失内在的尊严
和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
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这样的两重世界:
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便是超越实然、追求应
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的过程,是获得事业发展、创造生命价值、体验人生幸福的过程。
二、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三种主要的活动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
为要更好地育人,就需要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提高
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学习和研究。
处于“教育教学——科 研——学习”这一连续体中的中 小学教育科研,具有不同于高校 和研究机构的教育科研
的旨趣 和特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 体,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而是 所有的教师和管理者;中小学教 育研究的
选题,不是来自于上级 教育行政部门的布置和理论文 献,而必须来自于学校改革的实 践;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
的任务,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是解决学校与教师面对的发展问题。而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学校发
展与教师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当然也期望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研的理论
成果,但主要的并不是为了建构系统的教育理论,而是更关注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更关注提升自
我,获得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成果。
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面,“发现”是研究,“应用”(应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研究。专家学者运用
科学方法,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探索未知,发现规律,是研究;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对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更新个人的实践知识,同样是一种研
究。而且,后者是不同于前者、不能为前者所替代的重要的研究。一个重在描述、解释教育现象,建构理论;一个
直接指向实践,追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个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解读;一个
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一个强调运用科学方法,系统收集、分析并解释资料,以获得可由
他人重复经验的结论;一个更多地建立在反思的理性的基础上,强调个人内在的对教育活动意义价值、运用方式的
自我解读、批判与反思,以及同行之间的对话、交流,以不断突破原先的认识框架、僵化的思维方式等,获得自我
的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教育实践的改善。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规范教师
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
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
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提高教育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一种以解决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实
践中运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问题的发展研究,是一种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是一种在教育实践活动
发生的现场进行的“现场研究”。总而言之,是一种以学校所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
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特点
和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定
位,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中小学教师更适宜于运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从事教育研究。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并非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革新,与
“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由于行动研究的课题来自于教育实践的需要,容易调动教师研
究的积极性;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统一。 由于行动
研究强调“行动”与“研 究”的结合,因此它可以成为沟 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缩短理论 与实践的距离,促进
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由于行动研究特别强调 实践者的参与,主张在日常的学 校生活和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边 行动
边研究,因此有助于促进教 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 者。由于行动研究以改进教育教 学工作为首要目
标,因此它可以 帮助研究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 展。由于行动研究不是某一特
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对教师是一 种“规范”的解放。行动研究的过 程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开放 性,其研究
方法具有广泛的兼容 性,可以灵活地使用多种研究方 法去实现研究的目的。
行动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比较适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
究方式。
2、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 的目的在于正确描述(把握)教 育实践中的事实及其产生的过 程,揭示事实之间的因
果联系,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并 力求能指导以后的进一步实践。 因此,完整的经验总结的过程, 应当
包括整理事实、解释事实和 抽象事实三个环节,它也代表着 经验总结的三个层次。
以往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教育经验的总结,近年来却对经验总结有所冷落,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许多著名教
育家都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实践,去探索教育的规律的;许多优秀教师也都是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
育实践经验中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并不断成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如果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科学地开展经验总结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质量和效益。教师的教育研究在呼唤着经验总结研究的回归。
3、“合作研究”。这里指的是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特别是
教师初涉教育研究时,更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建议。“合作研究”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与
理解,改变各自固有的认识视角和工作思路,拓宽各自的视野,有利于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增强研究的时效性,使
教师的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起点。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双方取长补短,有利于激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思维和教育实
践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形成集体智慧的优势,“合作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4、“教例研究”。教师首先以“记叙文”的方式,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进
而以写“记叙文”的方式,对“教例”进行研讨和分析;最后,通过对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发现,或者通过
对一类教例的积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教例研究通过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地
揭示寓于具体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是一种“临床教育学”研究。实践证明,教例
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并能有效改进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方式。
5、“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以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涯为主,在自叙中研究自己的教学
行为,通过自我研究,总结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
“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师从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形成初步的设
想,增强行动的计划性、预见性;又要求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记录,思考自己的行动是否产生了效
果,还有可能产生怎样的效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从而对行动设想、方案进行批判性的、持续不断的检验
与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叙述”既是“行动”和“反思”的记录,又是批判与反思的基本途径。“叙述”具有强
制“反思”的功能。“叙述”与“反思”贯穿在教师的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始终,成为教师克服习惯性思维,获得专
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表述
目前,以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式为参照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现形态是文本化的,并仅限于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和著作,其他的只能作为附件;而中学教师侧重研究的是生动的、鲜活的、异常复杂动态变化着的实践问题,研究
报告、论文和著作不只是教育科研成果惟一的呈现形式,经验文章、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案例、说课方案、评课
意见、考试评析、教育辩论、教育规划、校本教材、课件、教具等,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现形式,甚至教师依据
新课程理念上的一节充满智慧的课,其实录被作为教师教育的教材,不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动呈现形式吗?
应该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不能把教育科研等同于写文章。教师的科研成果总
结,首先是“做得好”,其次才是“写得好”。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是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从内容上
看,它是对教育经验的积累、筛选和提炼,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除了有一定的理论阐述外,应有教师自
己的“话语系统”,它是在质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它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既能有效地指导自己学校的教育实践,又对于广大教师具有迁移作用。
这里,我们就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略作介绍。
1、经验文章。经验文章是通过总结成功经验而写成的文章。经验文章重在专题,实用性强,自由活泼。
经验文章的结构一般包含三大块:论题,事例,分析。论题 要有价值,要新颖,要化大为小。 事例要上升到规
律,例子不能太 单调,要能够从不同侧面充分说 明经验。分析要找出事例和结论 之间的必然联系,看它们是怎
样 成为经验的。不仅要说出操作方 法,还要说出它的适用范围和普 遍意义。
2、教育随笔。教育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感悟、得失以及心得体会的记录,也可以记下自己
没有参与的事实现象和行为过程等。
教育随笔灵活、短小,一般是为一个材料而叙而议。常常是作者自己的“思维体验”和“技术专修”。除写自己的
经验外,也写失败的教训和其他心得体会等,但不以理论性、思辨性为主,而是以记叙现象、过程为主,议论只是
点睛之笔。
在结构上,教育随笔有的以记叙为主,重在记下有关的教育教学的现象和过程,篇末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的以
议论为主,叙事简略,只是议论的引子,着重要说的则是感受和感想。教育随笔事例要新颖、典型,内涵丰富,议
论要科学、精辟、水到渠成。
3、教育评论。教育评论是对有关教育教学思想、现象、言行和教育教学个例等进行评论的文章。教育评论倾向于
对主体以外的事物作客观评价,说长论短,激浊扬清,分析出好坏正误。它带有一定的理论和思辨色彩,但不需要
有完整的理论系统,大多是一事一评的小型之作。
评论的结构类似于学术论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但大多是一个事例、一种现象的“小评论”。评论的对象必
须有价值,即有典型意义,有丰富的内涵,有新异色彩。写教育评论要注意选准角度,深入发掘,找出其多种属性
中最本质的属性。教育评论的语言表达要分寸适当、深刻犀利,发人深省。
4、教育案例。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
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专业化水平。
教育案例的结构包括标题、背景、问题、问题的解决、反思与评论等部分。国内外课堂教学案例撰写的结构多种多
样,但分析其本质特征,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案例背景主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等。案例描述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案例分析
是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其内容可以是自己对案例的思考或运用理论进行阐释,也可
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撰写教育案例时,要注意使用过去时态,将有关情节按一定结构呈现出来,不要就事论事,要就事说理;案例立意
要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分析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揭示主题,找出依据,支持
自己的观点。
(来源:《课程教学研究》2005.6)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更是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手段。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使其切合教学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并获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目标,又要让其实现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从而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实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苦学”为“乐学”
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1.巧设悬念,以疑激趣。“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导入中设疑、教学中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高潮迭起。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组织竞赛,以竞争激趣。小小的胜利可以满足学生的虚荣心,教师应培养学生好胜的心理,进而使这种好胜心理逐步演变成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将学生应该理解、掌握的内容设计成一个小小问题,让他们进行小组竞争,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多鼓励、表扬,以成功激趣。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地、不断地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导入激趣、情境激趣等,只要教师运用的方法不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有些很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有些知识学习起来又很空洞,学生难以接受。基于此,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从而将空洞乏味的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将例题内容动态演示出来:屏幕上出现张某和李某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演示两人一分钟或一小时的行程,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这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教师应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不足,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一名成功的教师必定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反思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日臻完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具体来说,反思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课后,教师要经常反思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果。二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一方面,教师要剖析自身教学行为,寻找不足,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教师
4.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春风迎面吹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不管课程是如何变革,如何发展这都离不开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来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初浅的看法:一、提供信息,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前提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素材,通过组织一些鲜活的信息材料,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并不陌生,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师:我们的校园是个很美丽的校园,有绿树、红花、还有一块块的草坪同学们,你知道办公厅前那一块长方形的草坪和六丙班教室前的那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坪,哪块面积大吗?要比较哪块面积大,该怎么办呢?就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在讨论着,在商量着,在比划着,在画图着努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氛围,教师只要适时给予指导启示,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二、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因素。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和逻辑性,大多数学知识点是数学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或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总是既感受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了强烈的欲望,学生就会自觉地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依据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只要教师稍微点拔激趣,都会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纯粹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到的陌生,对之没有一点吸引力,很乏味,就会产生厌倦感,不管教师怎样提问启发,都会觉得无以插手,这样很难组织起来。可见,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小数乘法计算的教学。小数乘法计算是在整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授新课前,可先复习整数乘法计算和因数与积的变化关系,接着启发学生思考:①同学们对整数乘法计算掌握的很好,你能计算小数乘法吗?②可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尝试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很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内容、空间与机会,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课堂气氛活跃,时效不小。这样的课堂组织方法不是很好吗?学生能在课堂中施展拳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如,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只用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一句简短的话语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境地。各个小组都在忙碌着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动手拼,计算演练,终于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把一个梯形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有的小组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就大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这正是课改所倡导的。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方法。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堂中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中存在着个别差异,有优等生,有中等生,还有后进生,有爱提问题的学生,有金口难开的学生,有胆大妄为的学生,也有胆小如鼠的学生这许许多多的个体差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倾听并尽力解答学生的提问,这样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同样学生对教师也会从内心里产生崇敬,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好像形成了一个磁场,教师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在课堂上,面对后进生,教师更应投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让他们那笨重的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当这些后进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也应说一些鼓励的话,让他们有体面地坐下,很平静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总之,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赏识学生,尊重学生,这样学生也会对老师产生崇敬感,慢慢地喜欢上老师,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之问,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样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奖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情境和学习氛围,尊重个体差异,赏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5. 中小学课堂应如何应对班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小学数学教师一枚。学生水平差距大在小学尤其明显。因为越是简单的知识回,越能反应出学生的态度,而态答度,决定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层度。在课堂上,都是照顾中等学生的,以他们的知识水平为基准进行教学,在讲完知识点或题目时,可以先邀请优生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让其他孩子听,多请几个优生讲后,请中等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同学们讲的是什么,等中等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了,再请几个后进生重复刚才的话,尽量做到优生又听又有说,中等生听了能说,后进生听了能模仿说,力求争取每个孩子参与到课堂中。当然,理想的教育前提是学生首先愿意学,想学,是学生问想学的,老师说学生想学的,学生主导,老师帮助的课堂,才是氛围融洽,积极向上的课堂。
6. 潜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心得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我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2.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一)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块: 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
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
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
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
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
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
B.课外阅读方面:
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二)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A.教材的分类整理:
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
例如: ①成语的分类整理:
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
②句子的分类整理:
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
③古诗的分类整理:
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
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 关联词合成句子等。
B.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
⑴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
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
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
③红军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
⑵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
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
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死_悲;_头_尾。)
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
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
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
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
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
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学习的方法是多层次的,
7. 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并对教材内涵充分挖掘。对于有 些类型作文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体验自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从充分利用家庭学习环境,以提高学 生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作文描述能够条理分明。教师应该充分开发身 边所具有的学习资源,并且指导 学生怎样表达自己的作文思路才能条理分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之更好地全面发展、如何评价以及如何提出 其它同学表达存在的不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语表达, 定期组织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语文,要充分开发身边所具有的学习资源,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还可以借助肢体语 言,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内学习如何描写和 表述人或者事物。课堂教学中要 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尤其语言的听说练习,要根据教师推荐的方法或者是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予以纠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口述《我的理想》 《我的梦》之类的作文、适当拓展课堂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 学习语文知识处于被动状态,以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作为出发点,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还要有 其它方面做铺垫, 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表 达能力,语者,让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比如表达艺术和表达心理等,只有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
8. 浅谈小学英语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使新课程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有了很好的体现,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尝试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大,能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们在课堂上能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实践者,师生关系日趋平等、民主、和谐。教师们在如何做到高效课堂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对英语教师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务求使自己的课堂作到高效、有趣。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扮演多种角色,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9.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和有效导学资源的辅助,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学习时间,即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二是学习结果,即在学习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学习体验,即学生感受到一种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学有效性既指如何教,同时学得如何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也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针对我校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了解学生个性,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让教学与实际相联系。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个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篮,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四)、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教学,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4、检查反馈,精讲点拨
通过检查反馈,精讲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整合和升华。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使好生也了解得更加透彻了。
5、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基础性训练,检验学生达标情况,弥补缺欠。课堂作业要典型,难易程度和作业量适中,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一节课用15分钟左右课堂作业,老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使课外辅导更有针对性。并对个别优生及后进生和部分的中差生进行批改,这样就不仅能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的,还能促进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积极主动地学和练,提高他们的效率;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做对课堂作业的就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课堂作业下课时都交了,真正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课后学生轻松了,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