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60年代的小学课本里都有啥
文革中的课本是个什么样子?当时的科目和现在差不多:语文、数学、音乐、思想品德一样不落。只不过封面又红又专,内容“文理”相依.
② 60年代初小学语文课本手拍胸堂想一想
小学语文课文:手拍胸膛想一想
这是1958年第一版、1964年第六版的小学《语文》课文(第七册),叫《手拍胸膛想一想》。这篇课文念起来全是大白话,土得掉渣,像是文盲老农民的顺口溜,或是大跃进时期农村歌谣体裁。实际上,它属于正儿八经的文人创作,类似短叙事诗。作者借鉴古典诗歌“赋比兴”表现手法和古乐府叙事体,两句一段,句句押韵;通篇采取农民口语形式,熟练运用许多农村俗语、谚语,朗朗上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是比较成功的工农化、通俗化文艺创作尝试。
这也不是一般业余诗人或诗歌爱好者写的,而是知名作家、诗人张长弓早期作品,很有语言艺术表现力,因此令人记忆犹新,数十年难忘。
《手拍胸膛想一想》
一九五七年冬天,农村里展开了大辩论。在一次辩论会上,农业社有个社员要退社。这时候,一个白发的老贫农站起来,手指着他说:“老弟呀,你忘本啦!”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莫嫌老汉说话罗嗦。
你钱大气粗腰杆壮,
又有骡马又有羊。
入社好像吃了亏,
穷人沾了你的光。
手拍胸膛想一想,
难道人心喂了狼!
老汉心里有本帐,
提起帐来话儿长。
地主逼租又逼债,
担起儿女跑关外。
你爹你娘来逃荒,
一条扁担两只筐。
你那时饿得像瘦猴,
三根筋支起一个头。
天下穷人心连心,
收留你家在咱村。
一场春雨满地新,
来了亲人八路军。
斗争地主把地分,
你爹当上农会主任。
他打土匪挂了花,
咽气时候跟我说了知心话。
“我不长命没福气,
孩子们赶上了社会主义。”
哪想你这阵有了钱,
入社脚踩两只船。
棉花脑瓜豆腐心,
跟着富农瞎胡混。
他说是灯你就添油,
他说是庙你就磕头。
农业社里千般好,
你跟富农往哪里跑?
你粮食吃在肚皮外,
又换酒肉又倒卖。
想囤下粮食当粮商,
撑死你一家饿死一方。
人心不足蛇吞象,
好了疮疤忘了伤。
千亩地里一棵苗,
合作社是咱宝中宝。
党的话你要听清,
心里就象掌上灯。
你擦亮眼睛仔细看,
觉悟回头当社员。
③ 谁还记得6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秋天到,秋天到》这篇课文
《秋天到》
秋天到,秋天到,田里的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
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 ,地里的蔬菜长得好,冬瓜披白纱,茄
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绿油油,又青又红是辣椒。
④ 请问,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本有没有收藏价值
有,主要是封面有时代特性
⑤ 能够反映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学生课余生活的电视剧或电影
你好!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打字不易,采纳哦!
⑥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提出发现学习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是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杰罗姆·布鲁纳作品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2、策略的选择要权衡三个因素:
(1)信息的情境;思维过程是在一定的信息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2)认知的难度;思维是一种艰苦的活动。
(3)风险性。思维的概念化过程的结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3、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论:
布鲁纳受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行了-些实验研究。他认为,智力乃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
(6)60年代小学生课堂大全扩展阅读:
杰罗姆·布鲁纳 的思想局限性:
布鲁纳学习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与它的贡献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相比,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研究,从而完善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并且对人工概念的形成做了比较严格的实验研究。但是,布鲁纳却没有从事原理学习的实验研究;直至今日,原理学习的实验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项缺憾的事情。
2、布鲁纳提出"编码系统"可以产生出新的创造性信息,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对新信息产生的心理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这使得我们对学生创造件的培养仍然是无所适从,成为可信而不知如何使之然的事情。
3、布鲁纳过于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但是,发现学习确有费时费力的缺陷。而且,完全独立的发现学习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应该强调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相互配合和有效的补充。
⑦ 能够反映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学生课余生活的电视剧或电影
<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真空爱情记录》
⑧ 60年代小学课文铁牛来到咱村庄
直接网络搜索,查看相关信息,我帮你查询了下,没有相关的信息,只有捞铁牛。可能你的提问方式不对吧,补充后再帮你解决
⑨ 上世纪60年代的一篇课文《我爱我的红领巾》,原文谁知道
我们少先队员胸前飘扬着的红领巾是众多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它是我们少先队的骄傲!
记得第一接触红领巾是我5岁的时候。那天下午,表哥的书桌上放着一块“红布”,我兴趣浓厚地盯着那块长三角形的“红布”, 好奇地想拿过来玩一会儿的时候,表哥马上过来阻止我并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红领巾,是少先队的象征,它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爱护红领巾,当你将来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时, 也一定要爱护它……”我听了,眼里闪着羡慕的的光。心里想:我以后一定也要当一个少先队员,一定会爱护好红领巾,让它整天一尘不染、干干净净的。也不会让任何人污辱它的!
怀着这个梦想我跨进了小学的大门;怀着这个梦想我努力学习;怀着这个梦想我在一 年级就如愿以偿的加入了少先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当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我胸前时,我那汹涌澎湃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从此,我更加了解红领巾,更加热爱红领巾,成了我最心爱的宝贝。
有一天,我看见邻居家的杨杨和他的伙伴们在做游戏,他们在一沙堆里埋了一件“宝贝”,几个伙伴要找到它,谁找到了它,谁就获胜了。我饶有兴趣,就坐下来看谁是赢家。游戏开始了,大家东瞧瞧,西看看,北找找,南挖挖,那“宝贝”就是不肯现身……“找到了!找到了!”杨杨欣喜若狂的叫到。大家飞也似得跑到他面前,我定睛一看,一块红红的东西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不!那,那是红领巾。“你们怎么把红领巾当玩具了?快,快去洗洗!……”当我看到他们竟然拿红领巾这样玩耍,我深感气愤。
“你们这种做简直就是在污辱红领巾,污辱少先队!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你们应该对这样行为感到羞耻!”我上前大声的说
杨杨和他的伙伴惭愧的低下了头……
有一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戴着红领巾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当我们说说笑笑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刚要过斑马线时忽然听到身后“哗啦”一声,我们循声望去,只见到一位老奶奶的一大筐土豆洒落在地上了,我们不约而同地跑过去帮助老奶奶把土豆一个一个地捡起来,放入筐中。把土豆捡完后,我们问老奶奶为什么土豆掉在了地上,老奶奶说:“土豆太重了,我背不动啊!” “我们帮你抬,我们帮你抬!”“那谢谢你们了!”我和几个同学抬着土豆,一路上哼着欢快的歌儿,把土豆送到了老奶奶的家。放好土豆,老奶奶边拿苹果边连声道谢“你们这几位红领巾可真是热心肠啊,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此时,听到老奶奶的表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让我深深感到胸前的红领巾让我无比的骄傲与幸福,更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而无比自豪。
我热爱胸前的红领巾,更热爱少先队,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王栩涛)
⑩ 1、.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2、评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当时的教育确实无法满足其推进科学技术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美国战略和“卫星冲击”特别是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极大地震撼了美国,美国著名教授加尔布雷斯(Galbraith, J.K.)指出:“这些成就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威望,它们改变了在全世界,特别是在非共产主义国家中流行的一种看法,即这样的成就通常只有美国才能获得,美国科学万能的神话破灭了。为此,1958年美国颁布了《1958年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ce Ecation Act of 1958),同时,国会还通过了80 多项涉及教育的法案,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批准国防教育法时明确宣布这是满足“国家安全”的“紧急措施”。总之,“迎接苏联的挑战”、“彻底改造美国教育制度”的呼声日趋高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发动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卫星冲击”成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导火线和催化剂。
在联邦教育局、全国科学基金会等的资助下,美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等于1959年9月在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关于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邀集了约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参加。由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担任大会主席。布鲁纳根据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改革会议总结写成了《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cation)。他说:“抓住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以让这学科与其它许多事物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懂得它。一句话,要学习结构,就是要学习怎样把诸事物关联起来”[3]。这样《教育过程》就成了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运动的核心思想。然后就是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的《今日美国中学》(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它是科南特对26个州的103所高中进行系统的调查而撰写的。他认为中学的主要问题是文理科目教育质量低下,有才能的青年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报告中提出了21条改革建议,他的基本主张是加强普通教育,特别是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提倡天才教育,这些建议成了美国六十年代中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1课程改革的教材编写工作。“普通学校数学研究组”(SMSG)编出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一套数学
试验课本;“物理科学教学委员会”(PSSC)于1960年编写了一套中学物理课本 ;“美国化学学会化学键研究会”(CBAP)和“化学教材委员会(CHEMS)于1963年分别编出化学教材。
2 关于若干课程的设计。第一,物理学。“课程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尽可能地做到像科学家所做的那样去进行探索和实验”[4]。第二,数学。“中学数学研究组”认为,数学主要是对数学特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第三,生物学。将生物学作为一门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在内的生命科学。第四,英语。旨在加强语言、文学和写作。第五,社会科学。
3 配合课程改革进行的一些相关的改革。第一,调整教育管理体制,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和调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大量立法左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第二,调整学校职能和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改革课程和教材。课程和教材内容层层下放、精简课程,突出重点。1958年后大大缩减了选修课的数量,强调加强普通教育,规定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和外语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第四,实施天才教育。第五,改革大学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法。
五 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评价
总体上看,美国的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规模很大的运动,改革是全面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并未取得当初所设想的那么大的效果,这次课程改革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
1 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国家非常重视这次课改,国家科学基金会拨给经费制定的计划,从1956到1975年共有53项,其中43项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10项是关于社会科学的。总体上看,加强了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这些学科都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科学系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改革初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极大的欢迎,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科南特的建议及其所引起的美国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教学改革运动,适应了美国当时急于培养人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5]。因此,1957年至1965年被称为美国战后的“教育十年”。同时,由此带来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变革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2 课程改革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第一,新的课程和教材内容过于艰深,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第二,新的课程内容过于概念化,忽视应用,许多家长对教育改革表示忧虑和不满。第三,绝大多数教师缺乏采用新课程的训练,认为新课程、新教学方法只适用于少数尖子学生,难以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激烈反对。第四,新课程是由全国科学基金会组织编写、推广,由联邦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而将传统上控制各地教育的州和地方教育当局抛到了一边,从而激起他们的反抗。第五,编写新教材和教学大纲时,是由各专业领域中的教授、学者亲自动手,虽然各科目吸收了最新科研成果,但不少地方违背了本身的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从而使许多教材不适用。“由于新编各种教材一致片面强调内容现代化、理论化,而忽视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并且过分增加了教材内容的难度,而忽视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际能力,因此,这次改革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却相反地造成了学生食而不化和负担过重,学业成绩大面积下降的现象”[6] 。
六 美国这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1 课程改革的经验。第一,国家高度重视。这次改革是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进行的,联邦政府通过法律、财政和组织等手段影响和左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给予经济资助和法律保障。第二,大学和学术团体主动、积极参与。在联邦政府进行有组织的课程改革之前,各学术团体就主动为美国学校课程改革做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努力。第三,学者、专家的引领作用。在整个课程改革期间,课程的设计、编制都是由各个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带领下进行的。第四,全国各界关注。这次课程改革不但是教育界人士的事情,科学界、商界、军界等都特别关注并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2 课程改革的教训。第一,思想、组织准备不足,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第二,教师的培训没有跟上。古德莱德(John I. Goodlad)说:“一个主要缺点是,运动没有与培养和检定教师的结构和机构结合起来。因此,当在职教师教育的计划(这种计划始终只涉及教师的一部分)减弱并最终停止时,再也没有熟悉这种课程的教师补充进来以维持运动的势头”[7]。许多教师参加了在职进修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参加减少了,因而,在职进修班最后停掉了。第三,没有形成合力。这次课改没能把所有的参与者即各个学术领域的学者、任课教师、专业教育家的贡献统一和紧密协调起来。第四,协调工作做得不够。联邦政府没有和州 、地方教育当局协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