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

发布时间:2020-12-26 20:52: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评价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为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实践。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打破以往那种陈旧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他们感到自己确实是与众不同。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提问,在解答问题时,让学生互相参与,谁来回答他(她)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并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另外,在提问学困生时,我还为他们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常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即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而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挖掘出来,因此许多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欲望和享受创造后的无比喜悦之情,因此本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很重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我在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已有所了解,所以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程序,不是先安排学生按课本上的数据去计算,而是让学生找出教室内长方形的物体,并且让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测量长方形物体的长与宽及收集数据,然后经小组讨论后,再计算出结果。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形成了独特体验,真正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一直以来,学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无味,大部分老师也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太好。那原因在哪呢?本人认为:主要是数学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缺乏,俗话说:生活是智慧与知识之源泉,数学课堂教学如果完全脱离了生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显然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而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太建全,而在校园中玩玻璃球比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了,所以我教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就把玻璃球当做教具,告诉学生游戏的规则:在口袋中装有红、黄两种相等的玻璃球,要求学生每次摸1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袋中,一共摸40次,还要把每次摸到的颜色球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在《摸球记录表》里,然后分别统计摸到红、黄球的次数,并填入《摸球结果统计表》中。这样,不管尖子生或学困生,他们都兴趣十足并带着一种轻松自如,颇有兴趣的心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他们两人一组自己去操作,去思考,这样也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把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玩中)感知数学,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具能取得意料不到教学效果。
教学法专家不是说过: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而要时时想着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效果如何。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体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评价也离不开我以上所述的三个观点。

㈡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更是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手段。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使其切合教学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并获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目标,又要让其实现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从而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实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苦学”为“乐学”
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1.巧设悬念,以疑激趣。“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导入中设疑、教学中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高潮迭起。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组织竞赛,以竞争激趣。小小的胜利可以满足学生的虚荣心,教师应培养学生好胜的心理,进而使这种好胜心理逐步演变成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将学生应该理解、掌握的内容设计成一个小小问题,让他们进行小组竞争,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多鼓励、表扬,以成功激趣。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地、不断地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导入激趣、情境激趣等,只要教师运用的方法不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有些很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有些知识学习起来又很空洞,学生难以接受。基于此,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从而将空洞乏味的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将例题内容动态演示出来:屏幕上出现张某和李某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演示两人一分钟或一小时的行程,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这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教师应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不足,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一名成功的教师必定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反思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日臻完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具体来说,反思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课后,教师要经常反思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果。二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一方面,教师要剖析自身教学行为,寻找不足,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教师要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从而创造更加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完善与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更多符合数学特点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美好明天。

㈢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
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
3.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4.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学生中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数学科,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为此,教师要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揭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这样的素材其实很多,例如一条线段上取两个点,则可以得到几条线段?取n个点呢?如果把线段换成角呢?又如三条两两相交的公路,要建一个加油站,使加油站与三条公路距离相等,请你选点,你有几种选法?等等。
5.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学六年级“数的整除”的复习课“在2、4、5、8、12中,你认为哪个数与众不同”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检索已有知识,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实现“再创造”做好了充分准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信任、尊重学生,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其次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动态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灵敏性。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㈣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㈤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就数学课而言,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好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教学,要想上好一节40分钟的课,我们老师要花的备课时间远远超过40分钟。
1.备教材
备教材, 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编写体系, 弄清楚教材每课内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 寻找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尽量引入学生经历的生活学习实例, 把教材变“ 活”, 使教材内容演变为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或学习场景, 营造出轻松的兴趣氛围,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种生活体验。
小学生所学的数学材料一般比较简短, 形式单一。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能耳闻目睹的情景中去, 使学生觉得一节数学课上学到的不仅有少量单词或小段对话, 还有一些能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语言材料。据调查,小学生们普遍希望数学课上气氛轻松, 教师授课幽默诙谐,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因此, 备教材时, 要先考虑模拟现实生活或学习的情况, 多创设一些学习情景, 打破教材限制,丰富学习内容; 其次, 把会话中的新词汇或难理解的句子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 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多种素材开展口语交际操练, 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数学的熏陶和教育,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备学生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
3.备教法
备教法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准备在课堂上选用什么教法、培养学生哪些学法或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的准备中, 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方式, 要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通过讨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 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 学习和使用语言知识,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与人交际、理解记忆等学习方法, 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 要积极促进数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以及协作、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教法采用应能促进学生用数学与他人交际, 在培养和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过程中, 发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还要考虑数学兴趣的培养和塑造, 如何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让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展数学兴趣。
二、上好课,是减负提质的关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不是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上好课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学生的配合说到底还是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意跟着你走。
1.新课的导入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导入的方法很多,游戏导入,情景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如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时,学生还不太明白数学是怎么一回事,我就先给他们欣赏了一首英文歌“Hello”来导入新课。英文歌曲好学易唱,而且小孩子都喜欢音乐,在愉快的气氛中导如学习,会感到很轻松。
2.创设情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科技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的教学设备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多媒体进入到课堂中来,我们老师可以借助它来彻底改变一下我们的教学模式,多媒体集音,形,意于一身,且便捷,准确。以数学教学为例,我们可以把书中的单词物体都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不用老师多废唇舌,学生一看就明白。课文中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用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配上朗文进行播放,学生会更加投入。一些难以描述的场景,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呈现。
此外,我们也可以创设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创对话,这样不但避免了教师反复讲解操练的枯燥无谓,更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3.课堂中的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其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使教师获取数学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学生,要多点宽容。在他们答对问题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
三、作业要有针对性,要适量。
每节课都应该有当堂练习,当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使老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到及时查漏补缺。同时要科学安排作业明确要求“把学生的书包重量减下来,家庭作业量减下来,课外活动时间多起来,睡眠时间多起来。很多教师喜欢搞题海战术,认为熟能生巧,练得越多,效果越好,其实不然。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我们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后进生可吃,中等生吃饱,优等生吃好。而且,作业的量也要控制好,不能太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
总之,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就要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情感特点,达到感在人心者,莫先于情的效果。在教学时,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会感染学生,教师上课要激情饱满,让激情走进课堂,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构建充满情感的教与学。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始终以高昂的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中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步。

㈥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㈦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往往会被一些无关的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趣制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小小图书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又根据儿童们乐于助人的特点,设置了给图书管理员帮忙这一任务,让学生们想一想,你能帮她干什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紧扣主题。在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展开竞赛,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运算技能,把枯燥的计算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学生乐学、爱学. 二、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作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
三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合作交流学习“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感受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课堂生成比较活跃的环节,无论科学的“预设”如何尽可能的估计,都无法穷尽课堂“合作”的“生成”。因为数学课堂本身的“生成”就有其不可知的一面,更何况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组成合作学习群体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社会背景上的差异,造成学生思维、表达上的差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生成许多的精彩,教师要成为课堂信息的重组者,将差异看成资源,立足教育目标,相机引导,把课堂的合作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必要时动态的创设交流的机遇,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厚的教育教学底蕴,具有呼之即出的教学机智,以学定教、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
四、优化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反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层次设计课堂练习,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优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提高,学困生学有所得。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动物运动会》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堂枯燥简单的数学练习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五、关注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地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才会乐于学习。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唤起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因此,在课堂评价中应主要采用真诚的鼓励性评价。如:你真棒!你说的真精彩!你真行,连老师也佩服你!你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等;还可以利用教室后面的评比栏,在黑板上评红花、添笑脸,奖励小红星等;也可以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称赞;当孩子回答完问题后可以与之握握手、摸摸他的头,对他们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切不可为了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使学生迷失了自我。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战略性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师要研究策略,讲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

㈧ 教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及学生实际的最佳切入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1、纵观教材全局,理清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而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能不能系统地掌握教材,有没有统观全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教学分数部分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数再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进行分析研究,再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跟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相遇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对学生理解工程问题是有帮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透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练习题,但不要超出课标的要求。掌握课标所规定的知识和所学的知识深度和难度,细心琢磨教学目标,不偏离教材的要求,不盲目地加大题目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不然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2、课上1分钟课下10年功,功夫在课外。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这样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如果课前教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较透彻,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情景,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准备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例题的主次再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在开篇的教学情境中体现出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从而为创设最佳情境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作为教学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情形?有几种情况你能赢?这样,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十年来,教学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透彻地理解编教材编者的意图,那么他们在教学时,就能从教材的全局出发,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效果一定会好的。
二、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伊始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汇报,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问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超越教材、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师生共同努力解决了学生学懂的问题,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因为“懂”,只是学生把教材的新知识弄明白了,这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他们往往离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还有一段距离,还没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当堂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性。训练时要防止盲目地多练,多而杂抓不往关键的练,结果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并不好。所以训练的内容防止脱离实际,追求偏、难、怪的现象。每节课都应该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训练,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有机地整合,适当地调整教学预案,训练的针对性才强。
第二,训练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般来说,一节新课,课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钟的训练,特别要注意训练题的数目不要过大,应用题的语言叙述和题目结构要清楚简单,不要在数字语言上干扰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的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口述或口算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理解的情况,但要注意训练题的形式,避免学生死套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编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阅历的习题,以便能看出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掌握得非常顺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这时,教师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问题,大家合作交流解决,真正使本节课内容升华。
第三,不同水平的学生训练时应有不同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虑到这个实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在训练中也应经常安排两套作业,这样做,教师花费的时间和气力都比较大,但是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效果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除了要搞好每节的基本训练外,还要注意上好复习课。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更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做题就能奏效。在复习课中,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弥补知识缺陷的工作以外,师生应当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所学知识做一番总结归纳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做,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而且对旧知识进行了一次深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教学和研修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最重要地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但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又与能否吃透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教师对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得好,又善于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再有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那课堂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我相信,只有我们教师肯于动脑,能花力气,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㈨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实践的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统一,课堂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等变化而不断扩展。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有效性是指教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目的——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发展,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获得相应的发展,包括师德水平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学行为的调整,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学经验的积累,自主意识的觉醒,教育思维的转换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等等。
2.过程——教和学的统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得有效,而且表现在学生学得有效。学生要学得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有的学习风格。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可能的范围内促使学生个体的多种智能形成最佳组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上述几组关系,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开放、双重、双效等方面。
1.开放。开放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教学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王伟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情景导入:“把一张白纸想象成无限大的一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上画两条直线,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纯数学的情境,同时也是一个“起点低,结果放”的情境,每个学生面对这种情境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豪丹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谁是我们心目中的奥运英雄”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你能判断出谁最受欢迎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自觉地参与了知识的生成,凸显了思维的过程,为数学课堂教学创设了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开放性的问题教学,不仅有着广度上的开放,还有着深度上的开放。综合考虑两种问题设计的优势,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2.双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知识和数学情感的和谐一致,这些便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双重特征所在。教学相长是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只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忽视教师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的缺失。在新的时期,教师应“生生不息”,在照亮别人、在研究如何教好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这种双重性,同样反映在教学内容的疏与密,教学方法的巧与拙,教学节奏的松与弛,教学语言的庄与谐,教学形态的动与静上。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和谐的教学、生态的教学。例如,黄育林老师执教《平均数》后撰写的教学叙事案例《备课不忘备学生---记《平均数》一课的教研感悟》中充分展示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王伟老师在针对《垂直与平行》这一教学内容,在备课之前,她们骨干小组对这一内容在现行的5个版本中的编排进行了比较,根据朱乐平老师拟订的思路设计教学预案,然后进行试教,对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她们进行了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参加“我心中的好课”研讨、展示。在研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发展,也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3.双效。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教学效率,是指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速度。教学进度快,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得发展,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切实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学效益则指师生经过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变化,如学生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步提高和教育智慧的渐渐积累。对小学生而言,教学效益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而且表现在智能发展方面,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教学效率更多的是考察教与学的进展速度,教学效益则着重考察教与学的效果,前者注重过程,而后者注重结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要重视有效的反思和评价。
1.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一问题上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模式,积极建构起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放飞希望、自由、理想的舞台。
2.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的刺激。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诱因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夏灵琼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通过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引出“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例如,在设计中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再感受1分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3.适度引领指导,促进知识建构。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例如,黄建活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了让学生清晰、到位地理解鸡兔同笼问题,黄老师逐层深入为学生铺路搭桥,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猜测法、列表法、假设法等等,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调整、优化,逐渐使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模型脱口而出,“让鸡去演兔”或“让兔去演鸡”。虽然这是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但纵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数学模型学生“头脑创造”中还原生命活力所坚守的一份力量。
4.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当然,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较有难度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它不同于纯理论、思辩式的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所经历过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文本记录发现课堂教学的脉络,更快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互评,可以凸显被教师习惯化的环节,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深刻的反思,形成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反馈,从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写出他们评价背后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以学生的所想、所思作为自己的所忧、所虑,反思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